身与心的家园,权威解读古典诗歌中青山意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及其诗句是什么意思 身与心的家园,权威解读古典诗歌中青山意象

身与心的家园,权威解读古典诗歌中青山意象

2024-06-30 17: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青山与历史

2青山与历史

故乡青山的沉稳,给游子无比亲切的感觉,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的形象,同时也暗含着时间因素的意义。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反复表现,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传为明代诗人杨慎的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唯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人的灵性纵然可以参透历史玄机,悟彻自然妙理,但是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又何曾忘却那一抹苍凉呢?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它让人留恋,让人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它可以启发人们超越俗世,也往往导致人们迷失于历史的虚无。诗歌中的青山意象,交织着诗人们这种矛盾的心态与感受:扑入它的怀抱,忘怀人生短暂的恐惧;从山色中悟得人世盛衰得失、人生喜怒哀乐的无常与短暂。

3青山与深情

3青山与深情

的确,山无慧根与灵性,本是无情的存在,但是古典诗歌中的“青山”却始终是一个充满深情的意象。也许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它被用于暗示一种缠绵、哀伤的情感: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绵绵青草牵惹起离人绵长的思念,以至于梦魂萦绕;“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看着凌霄花的青青嫩叶,想着自己青春的生命在苦难中虚度,诗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从未出生!“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与浓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沾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

青山伫立,也似含情送客;贬逐之人凄凉地乘着小舟远行万里,唯有青山一路相伴;重回故地,不见故人,但见暮烟中青山无数,夕阳勾勒出飞雁的身影,这些诗词中的“青山”,都不仅仅是自然物象,更是暗示着浓烈情感的意象。这方面的例子,不得不提的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的末尾四句: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曲中传达出她的哀怨之情。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迹,唯余一川江水,几峰青山。“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与回味的空间。

4青山与故人

4青山与故人

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入兖州境望徂徕山》中也把“青山”视同故人:

青山雅淡如故人,何可经时不相见。我行久与故人别,转向青山增眷恋。在他看来,青山颜色素淡雅洁,正如情意相投的朋友,长时间不见,就会非常想念。相比之下,宋代词人辛弃疾算得上最理解、最倾心于青山的人了: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连绵青山似乎也欣赏高洁之人,要与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到他身边,青山却无动于衷,他只好搬到青山身边居住,而青山也似乎因为他的到来而倍添妩媚: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写作这首《贺新郎》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经四年。这是词的上片,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的朋友,只好把妩媚的青山当作知己。情,自是词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情与貌,略相似”,词人与青山都是那样崇高、安宁,富于青春的活力。他们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作者把自己与青山相比,委婉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辛弃疾所表达的志向,并非他所独有,从陶渊明以来热爱青山的诗人,皆是如此。

1.本期作者:

杨春俏,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人社部考试录用专家。

2.桃李国学堂微信号:taoliguoxuetang

3.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