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漫步泗泾古镇,探寻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色古香的书籍 【城市印象】漫步泗泾古镇,探寻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

【城市印象】漫步泗泾古镇,探寻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

2024-07-09 1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漫步泗泾古镇

探寻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

泗泾古镇位于上海松江区,是一个行河而船、跨河而桥、依河而街、因河而镇、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素有“百年上海,千年泗泾”之说。

泗泾在元代初已形成村落,元代中叶,人口日增,街坊成型。元末文学家陶宗仪举家来此隐居,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藏书家孙道明则筑“映雪斋”于泗水之北。元代后期始成集镇,称“泗泾里”。

这座古香古色的千年古镇,保存了江南水乡独有的烟雨长廊、明清建筑,每一座青砖黛瓦的老宅旧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编著有《南村辍耕录》的元代大儒陶宗仪、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民国时期报业巨子史量才等与之相关的名人遗迹串联起了古镇深厚的人文底蕴。2014年,泗泾下塘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漫步街头,领略这座千年古镇独具一格的历史风貌。

马相伯故居

位于泗泾古镇开江中路358号,又称马家厅,为一座五进四院一廊江南风格的传统院落式建筑。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老师。

马相伯故居坐北面南,建于明末清初,现存前厅、后厅,后厅四开间九界,南侧有弓形轩、船篷轩。宅东有穿弄,贯通前后厅。前厅梁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研究明、清时期泗泾民居住宅的重要实物资料。

经过修缮和功能升级后,故居以独特的江南元素、多样的展陈形式“还原”马相伯一生。整个故居的墙上、展柜内,不仅有马相伯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的图文介绍,还有他童年使用过的旧书籍、旧文件等实物展出。

*开放时间:8:30-11:00,13: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史量才故居

位于泗泾古镇江达北路85号,是一座两层马蹄形走马楼,为中西合璧的民宅建筑典范。该建筑共三进,面南,占地6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1余平方米,由一处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和一幢砖木结构的小楼组成,四周围墙将其围住,形成花园式住宅。

中式院落共计两进。第一进为前厅,外立面为传统槅扇门窗。第二进为传统一正两厢式布局。入口处有仪门一座,院落内庭院为传统槅扇门窗样式,外立面墙体为传统纸筋灰做法。一、二进均为小青瓦双坡屋面,屋脊为传统哺鸡脊做法。

仪门做法细腻,工艺考究,上枋和儿肚位置有砖雕图案,图案内容为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二进建筑的鹤颈轩和承重梁上有精美雕花,车木雕花檐柱等,都体现出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典型特点。

*开放时间:8:30-11:00,13: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泗泾三宅

位于泗泾古镇下塘街205号-211号,“程宅、管宅、孙士林宅”为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为明代到民国的不同时期建造,三宅毗邻,合称为“泗泾三宅”。因靠近水路交通,泗泾三宅多为当时商人所建,并在沿河岸形成一条数百米的骑楼街。这条骑楼街在清代时期是松江重要的大米交易场所,也是上海现存最长的沿河楼廊。

三座古宅在建筑细节上体现各自的时代风貌,在整体风貌上则互相和谐,均为传统木结构院落式布局,建筑两层,小青瓦双坡屋面,建筑坐南朝北,南向临街,北向临河,是上海传统民居的典型实例。

目前,三宅中管宅成为新华书店的实体店“南村映雪”,孙士林宅成为会波书院,程氏宅则成为一间茶馆“云间草堂”,焕发新生的三宅又称为“三宅又一生”。

*开放时间:南村映雪——10:00-17:30

会波书院——10:00-16:30

云间草堂——10:00-18:00

宝伦堂

位于泗泾古镇开江中路368号,宝伦堂又名汪家厅,建于清朝中期,坐北朝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泗泾巨贾汪宝林所建。院落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相传有十进九庭心之规模,是泗泾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现存规模较大的宅第之一。

宝伦堂为清朝中期建筑,分为东、西两轴,各阔三开间,天井两侧均有厢房,是清中期的典型二层建筑式样。汪家厅虽在数百年间几经改造,但依然保存有鹤胫轩、船篷轩、弓形轩、走马楼等传统考究的厅堂廊轩和各类雕刻精美的木纹。

精心修缮后的宝伦堂,结合网红咖啡的设计理念,将历史建筑的韵味充分放大,成为了市民追寻“城市慢生活”的好去处。

*开放时间:10:00-22:00

漫步于院落、轩廊,细细品味古今

老建筑被重新阅读,焕发着重生的魅力

古塔、旧巷、老宅

一幢幢历史建筑记载着丰厚的人文底蕴

踱步其间

尽享“傍湖影峰入,抱席水如茵”的古镇美景

原标题:《【城市印象】漫步泗泾古镇,探寻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