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7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钱币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周一7

【周一7

2024-07-10 1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类有了钱以后,就要数钱,就要确定钱的单位,分清钱的多少。给钱定单位这事,促进了计量学的萌芽和发展。怎么数钱,是个很科学的问题。

钱出现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想想看,没有文字意味着什么?基本上,人类的文明史要从文字出现开始。

钱就这么拽,人类可以没有文字,可以没有文明,但是,不能没有钱!

1

为了数钱,古人是煞费苦心

贝壳货币的单位是朋。在用牲畜作为交易媒介的时候,人类已经具有基本的数字认知能力。用贝壳作为货币的时候,1贝就是一个天然的单位,人们直接用数字来区分多少,到西周还有直接称呼200贝的。

殷周时期,人们使用贝壳,更多的使用单位是系和朋。一般认为,贝壳5个一系,两系一朋。系,是动词系绳子的意思,转化为量词。朋,就是两串贝壳摆拍的造型。系和朋,这是最早的货币——贝壳的单位。

铜贝货币的单位:寽(luè)和匀。

铜贝成为货币以后,名称改为叫币。单位也改为按重量论多少。

殷商时期从手工业上说,中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铜的采掘和冶炼已经很普遍。从农业上说,中国此前也驯化了粟和黍,农业技术也很成熟。

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要求,使得计量萌芽。度量衡的概念开始出现。

早期的铜贝使用的这两个奇怪的单位寽和匀,是中国最早的重量单位。

《说文解字》对寽的解释是,“周礼曰重三寽,北方以二十两也。”《小尔雅》说“倍举曰寽,举重三两。”这么算,寽的重量应该在6到7两。据学者测算,1寽重量相当于现在的1000克——1500克。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在铸造形态、大小、重量、名称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铜币的单位,沿袭了生铜块按重计价的计量习惯。而当时的重量单位没一个准数,各诸侯国各行其是,体现在货币上也是非常不方便。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货币只有两种:黄金和铜钱,其他钱币全部退出流通。秦国的铜钱叫半两钱。半两钱,顾名思义,就是一枚铜钱重半两。秦国的半两钱开创了中国货币以重量为名称的钱币命名法,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到唐朝。

“半两”,是重量单位“两”的一半,也叫12铢。铢、两都是中国度量衡形成时期的重量单位。当时1龠的黍粒重量为12铢,两的意思就是两龠的重量,所以叫两。半两就是12铢。

度量衡,本是上古人类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计量问题而约定的标准。度量衡用于货币计量从金属货币开始。

金属因为稀缺被人们认为有价值,跟牛、贝壳一样也作为交易的媒介,牛和贝壳的计量很直观地按个数论多少,铜、黄金、白银这些贵重金属的价值,只能按重量来比较。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于是,度量衡就出现了。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以自己的身体的长、重来制定标准;也有说古人按普通人的手来制定标准,伸开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为一柞(zhǎ)。总之,度量衡是早期人类为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就近、就便制定的标准。

世界各民族重量单位的概念,一般都是根据粮食的重量来决定。古巴比伦的汉姆拉比法系以小麦为单位,英国人在13世纪时1便士的重量等于32粒小麦。

2

中国到西周时产生了重量单位

黍和粟,现在市面上叫黄米和小米,是当时中国人的主粮。中国人用这两种粮食的种子来确定重量单位。

一是用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12粒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读音dàn)。

一是用黍,《说文解字》解释1铢的重量是“权十分黍之重也。”又说“十黍为累,十累为铢。”意思是10分黍为1铢,或者10粒黍的种子为1累,10累为1铢。

把这两种标准对比,发现1铢等于144粒粟或者100粒黍,1分等于14.4粒粟或者10粒黍,那么所选的黍每粒种子重量必须是粟的1.44倍,这在古代很难做到。

用两种粮食种子来确定一个重量单位,很显然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因而早期中国的度量衡不可能很精确。这点跟世界其他民族都一样,当时的生产生活也不需要特别精确。

西汉末年,大学者刘歆为了迎合王莽政治上的需要,编纂了一部天文、算学、乐律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汇编,这一成果后被收入《汉书•律历志》,在度量衡之上虚构出一个神圣的“黄钟”,认为世间万物的长短、轻重、大小,标准的起源,都来自“黄钟”。

3

“黄钟”到底是什么?

“黄钟”到底是什么?翻开史籍各种解释。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一共汇总了六种主要的有关“黄钟”的概念,其中,比较客观的定义有杜祐的《通典》,“黄钟者,是阴阳之中,是六律之首,故以黄钟为名。黄者,土之色,阳气在地中,故以黄为称;钟者,动也,聚也;阳气潜动于黄泉,聚养万物,萌芽将出,故名黄钟也。”②

“黄钟”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黄钟”是黄帝那传下来的音乐。黄帝让乐官用笛子吹出来的声音叫做黄钟,成为音乐的来源。因为儒家以礼乐为本,所谓“克己复礼,唯此为大”,刘歆将“黄钟”作为万物的根本。

另一层意思,“黄钟”又是一个实体的钟。根据这口钟,从中演绎出度量衡等等世间准则。“度量衡之标准,系以黄钟之长,黄钟之容及容重为本,而以子谷秬黍为校验。”③

意思是度量衡以黄钟为标准,用粟谷和黑黍谷来校验。“度本起于黄钟之长”,“量本起于黄钟之龠”,“权本起于黄钟之重”。

度的单位有:分、寸、尺、丈、引。黄钟律管长90分,加10分为1尺,与100粒黍排列长度相同。1粒黍为1分,10分为1寸,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1引。据测算,西汉1尺合现在的长度23.1厘米。

量的单位有:龠(yuè)、合、升、斗、斛(hú)。9寸长的黄钟律管盛满1200粒黍,这个容积就是1龠,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据测算,西汉1升约合现在200毫升。

衡的单位有:铢、两、斤、钧、石(dàn)。1龠的黍粒重量为12铢,2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据测算,西汉1斤合现在的重量为250克。④

汉承秦制,汉朝的度量衡制度确定以后,基本上两千多年没有变化。

有了度量衡标准,铸造的铜币就能比较一致,至少在用料、泥范(磨具)的选择上有个规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后,先秦货币的混乱状况大为改观。

秦朝的半两钱,约重7.8克。一直到西汉初年,中国的货币发行权都在民间,政府并没有收为己有。这样,铸造半两钱的磨具(泥范)都在民间,加上各地度量衡标准存在差异,因此流传下来的半两钱大小、含铜量、重量很不一致。

很明显,度量衡本来就是起源于先民对粮食的量度,汉以前就基本定型。以上理论,抽掉“黄钟”,中国的度量衡理论反而简洁明了更好理解。既然需要用粟和黍的种子来校验黄钟,为什么不直接用粟和黍的种子定标准呢?

按“黄钟”理论,先有“黄钟”后有度量衡标准。可是,如果追问一句,没有度量衡标准,“黄钟”怎么建造?建造的时候怎么确定长宽高、周长、重量?还必须造得那么精准,让世间的度量衡标准从中推演出来。

《列子》中有个著名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说两个小孩子争论早上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地球更近,小孩子请教孔子,孔子不能回答。于是,两个小孩子嘲笑孔子无知。

这个故事是道家故意拿来挤兑儒家的,有没有这回事都不一定。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诸子学说的注意力在人际关系上,喜欢在道德领域里兜圈子。权谋、心机、争斗,把这些渣人技能发展到极致。试问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有哪个读书人读到两小儿辩日这儿会把目光引向自然、引向宇宙:太阳到地球距离到底有多远?能不能想法子测量出来?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问的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从中国诞生。

一直到民国,中国的度量衡混乱到令人抓狂,有多少方言就有多少种度量衡标准。

度量衡的标准建立,规范了古代按重量计算价值的货币;又由于度量衡的不精确,造成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乱象。中国古代货币不断在重量、价值、计量几个坐标之间来回荡秋千,导致货币币值不稳定,体现在货币的购买力上就是物价的波动,最终影响的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