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贵州段)悠悠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茶马古道在哪里 茶马古道(贵州段)悠悠往事

茶马古道(贵州段)悠悠往事

2024-07-02 12: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岩古道

贵州处于西南的腹心地带,但在驿道开通之前,因山高水险,导致交通梗阻。元朝统一全国后,在西南建立四川、湖广(包括湖北、湖南、广西)、云南3行省。当时,贵州是四川、湖广、云南3行省的结合部,距离上述3行省的中心都相当遥远,实为3行省的边地。

元代大兴“站赤”(蒙古语,即驿传),将驿道延伸到“贵州”,使3省相互沟通,连成一气。在“贵州”修筑由湖广至“贵州”(今贵阳,下同)的湘黔驿道,由“贵州”至云南的滇黔驿道,由重庆至“贵州”的川黔驿道,由“贵州”至广西的黔桂驿道,由四川宜宾经毕节、乌撒(今威宁)、曲清至昆明的川黔滇驿道5条驿道。这5条驿道中,除川黔滇驿道外,其余4条驿道均在“贵州”交会,使“贵州”成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西南驿道交通枢纽,为明代“贵州”建省奠定了初步基础,成为贵州建省的重要契机。作为专指贵阳一地的“贵州”,后来演变为贵州全省。

古代,官道和商道在某些路段会重合在一起。驿道在古代又称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并按国家统一标淮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商道,位于西南川、黔、滇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贵阳由于处在几条茶马古道的交会点上,2013年3月,川黔滇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了位于贵阳的长坡岭古道、蜈蚣坡古道(今蜈蚣桥)、黑泥哨古道、黑泥哨牌坊、青岩古道5处遗迹。

青岩古道

青岩古称“四达之途”,历来为贵阳通往惠水、罗甸、广顺等地的交通咽喉。明清即为用兵要道及省垣粮道,当年“米三日不至,省城即成粮荒”。可见此驿道之重要。《徐霞客游记·黔游记》中,称其为“贵州南鄙要害”徐霞客(名宏祖)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作“万里远游”。他于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从江阴出发,经浙江、江西、湖广、广西,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日进入贵州。由独山经都匀、麻哈(今麻江)、平越(今福泉),四月初八来到“贵州”(今贵阳)。在贵阳游历了油榨关(即图云关)、望风台(即观风台)、老鸦关(即鸦关)、黔灵山古佛洞和后山圣泉,城南薛家洞(即雪涯洞),过太子桥(即太慈桥)、太慈水(即小车河)、笔架山、大水沟、华仡佬桥(花溪济番桥),十四日达青崖城(青岩),然后经蓊岗(今燕楼)、马铃寨至广顺白云山,西走安顺、镇宁、黄果树、关索岭、普安(今盘州)入云南。他将贵州的风光和风土人情,都记入 《徐霞客游记·黔游记》中。

青岩古道分为三段,共立了4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南街水井村古道两块,永定门外一块,北街思潜村蒙贡寨(包括官詹桥)一块。这4块碑共同鉴证青岩古道在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分量。据《贵阳府志》记载:“明清时期,贵阳有一条纵穿青岩,经惠水、平塘通都匀的古驿道,称为‘南道’”。南道位于南街水井村,今尚有古道遗存300米。南道上有青岩桥横跨青岩河,遗存的300米古道在桥的两端。青岩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南北向,长28米,宽2.7米,净跨6米,高3米。《徐霞客游记·黔游记》记载:“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岩桥。”过去从贵阳南下入青岩必先经青岩桥。因此,青岩桥成为南道要津。

在南道古道上,贵州省人民政府2014年3月3日立有两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立在青岩桥的桥头,碑文为:茶马古道(贵州段),青岩古道·青岩桥;另一块立在离青岩桥不远处的“赵彩章百岁坊”旁,碑文为:茶马古道(贵州段),青岩古道·赵彩章百岁坊。赵彩章百岁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为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中门上有横匾,北面为道光皇帝颁赐“七叶衍祥”题额,南面镌刻“赵彩章百岁坊”大字。牌坊各柱分别有赞领赵彩章的楹联五幅,其中中门楹联为:阅世逸三朝,子嗣丕头,绕膝孙儿连五代;历年经百载,天恩遥远,荣身冠冕焕千秋。

青岩另有一段保存较好的古道,是广西入黔门户的贵(阳)番(今惠水)主驿道中段,当年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名“青岩屯”。这段古道为贵阳粮道要津,据传起源于汉代。沿此驿道西行,可以到达云南,乃至西藏,连接着著名的“茶马古道”;而向东,则可在麻江偏南至广西,从另一偏北支线,可到湖南,直至中原地区。这条古驿道连接了青岩古镇与外界的往来,使青岩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为青岩镇积聚了多元文化。

北街思潜村蒙贡寨(包括宫詹桥)一段古道,道光《贵阳府志》中有这样记载:“宫詹桥,在(府)城南六十里白纳司骑龙寨,高五丈余,乾隆二年周起渭建,郡人曹维城有碑记。嘉庆十四年重修,郡人何学林有碑记。”宫詹桥虽在《贵阳府志》中记载为周起渭建,但根据新修《青岩镇志》(200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实际是其家人以周起渭名义捐资修建。

其实,贵阳的古道远不止这些,有些古道因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不在此文记述之中。比如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大狗场村狗场组东南“大陇关”的一段大狗场古道,残长2000米,始建于明代,清代有过多次维修,青石铺墁。该古道通广顺、安顺、贵阳。据《徐霞客游记·黔游记》载,徐霞客西行时,曾经此道达平坝卫城。现村民生活、生产仍沿用此道。这些文明古道,使历代情报通畅,政令速行;同时加强了省内的对外商贸联系,有力地促进了本土商品的对外销售,在贵阳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黑泥哨古道

这段残存的黑泥哨古道长5000米,位于清镇市黑泥哨村,是贵阳从西南方向通达云南的主要通道中的一段。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30万明军进贵州,其主力军抵达贵阳后,经黑泥哨村进入清镇,建有军事据点黑泥哨,而哨所又催生了小集市-黑泥哨的“老街”,街上的居民,多沿路开设店铺、马店,为过往的客人提供食宿。客商有用马匹驮煤到贵阳、安顺等地贩卖为生的,也有贩卖其他物品的。

黑泥哨古道最早建于何时无文献资料记载。据《清镇县志稿》载:“洪武二十一年置威清站时之站路”“凡驿塘所经,路皆以石铺砌,中以东达贵筑,西达安平,西北达鸭池讯之路尤宽敞”。而黑泥哨古道段正是“东达贵筑,西达安平,西北达鸭池”的咽喉要津。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之前黑泥哨古道已建成形。1927年之前,黑泥哨古道仍然是国家军政通达畅递的主要路段,也是“人民之往来孔道”。现在,这段古道残段依旧是附沂龙潭、黑泥哨、石关等几个村寨的主要通道。

2003年10月,黑泥哨古道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黑泥哨牌坊

在清镇市黑泥哨山坡上,有一座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用白绵石建造的石牌坊。石牌坊为四柱三门式,高5米,宽9.4米,顶端两面分别橫向楷书阴刻“巾帼流芳”。牌坊上面阴刻有《道光十六年五月十六日,男熊天香奉赦谨建”字样,中间横坊顶上刻有凤凰及狮子滚绣球浮雕,稍下阴刻“节妇熊刘氏系大学士刘彬之女,处士熊孔珍之妻,于道光十二年,奉巡抚部院嵩题”等字;还刻着“匠人陈有美”等字。

据当地人介绍,熊天香的父亲熊孔珍,早年亡故,其母熊刘氏抚养儿子成人,终身未再嫁。熊天香为传扬母亲的德行,上书清政府,得朝廷准予旌表其母,特建此牌坊。黑泥哨石牌坊的建筑年代比青岩古镇的两座牌坊要早。在距这座石牌坊以东100多米的古驿道上,还有一座牌坊,已毁,仅存牌坊石基和散落的石料。

(《 茶马古道悠悠往事》来源于《 贵阳晚报》)

编辑:刘 辉

编审:肖 燕

签发:田 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