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水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的汤水是什么 汤水河

汤水河

2024-07-16 0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汤水河——南京附近史前遗址考察记(八)

2018-11-15    

 江宁土桥露水墩(吴帅墩) 

南京城东30公里的丘陵山地中,有以出温泉著名的汤山,南朝刘宋的江夏王刘义恭曾作《汤泉铭》赞道:“炎德资远液,暄波起斯源。”汤山并不大,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最高峰292米,处于秦淮盆地的北沿。其东麓有汤山镇,曾叫汤水镇,镇旁有河,叫做汤水河,是秦淮的一条支流。1958年修了汤泉水库,汤水河就从水库流出,向南流23公里,至秦淮盆地中的赤山北麓汇入秦淮(句容河段),流域面积240.4平方公里,流经南京江宁区和镇江句容市辖地,中途在江宁土桥镇附近有黄梅河、唐家河汇入。土桥以南的流经区域为大片低洼区,现在是五城圩、大埝圩、西城圩三大产粮圩区,在史前古秦淮大湖时期是一个大湖湾,我叫它土桥湾。(图1)

图1 汤水河流域位置图

运河与石板路

汤水河名声不显,是因为偏之一隅,且没有航道作用。秦淮盆地东与太湖流域相邻,古代从金陵往东去太湖流域,为避开长江黄天荡风涛之险,有秦淮盆地的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半水半旱,先溯秦淮水路到句容,再接上跨越句容岗地的陆路去曲阿。曲阿是太湖流域的秦代古县,唐代改名丹阳。

六朝时在句容岗地上先后顺势修过 “破岗渎”“上容渎”连接秦淮,成为可全程行船至太湖流域的运河,利用太湖流域物产滋养六朝都城,促成了南京历史上著名的六代繁华。六朝运河只在汤水河的南端通过,六朝覆亡后,句容岗地上的运河段逐渐淤塞。

另有一条自古就有的旱路,自金陵向东南到上坊、淳化,再向东经土桥到句容城,然后去曲阿。土桥是汤水河流入低洼开阔地的起点,往南就不具有形成道路的地理条件,传说土桥东面的周郎桥是因三国周瑜路过而得名,此说并非虚构,因为土桥一带是去曲阿(今丹阳)所必经。曲阿是三国东吴的龙兴之地,孙权之父孙坚战死后“还葬曲阿”,孙策初霸江东,即以曲阿为根据地。

古代的道路基本是土路,晴通雨阻,历代相当一部分粮赋都要走句容岗地到南京,运输甚苦。元代句容城西始修了十里石板路,用三块条石并排而成,以后又向东西延伸,西路在明代已经修到土桥。明朝万历年间,曾当过句容县令的南京工部尚书丁宾,主持将南京经句容至丹阳的陆路全部修成石板路,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曾经自丹阳走这条石板路到句容、路过土桥到金陵。(图2)

图2 清《康熙南巡图》:自句容陆路到南京城

特别的历史文化价值

汤水河处于南京江宁与镇江句容交错之地,土桥镇上有北街桥,过桥就属句容。我在这一带村子调查,经常要问是属于江宁还是句容。

土桥镇东北3.6公里的句容石狮沟村,尚存南朝梁武帝第四子南康王萧绩墓石刻,雄壮精美,仍相当完好。萧绩卒于529年,其墓址选在距离京城较远的黄梅河畔,不知是何原因,也许当时并不算偏僻。(图3)

图3 梁朝南康王萧绩墓石刻

在梁朝南康王墓西北1.5公里的江宁区上峰社区周良村,2011年发现一座前后三室的西晋“太康六年”(285)大型贵族墓葬,出土有十多件金器。此豪华墓比萧绩墓还要早200多年,使汤水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下就提升了上来,给人很多猜想。

从前我们大多习惯使用“秦淮河流域”的概念,到习惯使用“秦淮盆地”概念时,就会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句容是秦淮河两大发源地之一,秦淮盆地约三分之一属句容,历史上句容很长时间行政归属南京,是南京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前大洪水时期,海平面上升,太湖平原尽成汪洋,句容茅山山脉阻挡了海水的西侵,秦淮盆地得天独厚地延续着史前文化,也成为太湖流域史前人的避难之地。句容处在秦淮盆地与太湖流域交接处,所以,句容的史前文化含有两个流域交融的成分,这得由句容的历史文化爱好者来写了。

汤山猿人洞

1990年3月,汤山有人开山采石,意外地炸出了一个古老的溶洞口,因洞形如葫芦,故起名葫芦洞。1992年7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在洞内采集了大批原始动物化石。1993年3月13日上午,在清理洞内时,民工邹巧根挖出了一个“骷髅头”,这就是后来被专家鉴定为南京猿人的一号头骨化石,距今60万年。4月17日,在清理已经挖过的泥堆中,又发现距今30万年的二号猿人头骨化石。有关研究显示,南京猿人头骨的特征与现代本地人不同,称为南京猿人只是表示在南京地区发现。当时猿人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明了,当然不一定是南京人的祖先,毕竟数十万年间地理及气候变化很大,进化、生灭、迁徙不断发生。

南京汤山猿人属于原始人类的旧石器时代,一般认为这一时代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前,而我考察的史前遗址则是在之后的新石器时代及铜石并用的文明开端了。(图4)

图4 汤山北面及南京猿人复原像

最先发现的史前遗址

第一个到汤水河流域寻找几千年前南京人祖先遗址的,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率领的南京博物院普查组。1957年5月29日,普查组从溧水来到句容,第二天分兵五路向句容四周调查。尹焕章亲率的一路去句容城西门外,发现王家山遗址、三台阁遗址。再去土桥,发现露水墩遗址、茅前墩遗址。后两处属于汤水河流域。其他小组也发现了一些史前遗址,包括黄梅河上游的小新庄神面山遗址。(图5)

图5 尹焕章在考古现场给学员讲课(1960年) 南京博物院资料

台95 露水墩

现在通称吴帅墩。1959年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简称《普查报告》)中说:“在土桥镇南约1公里,秦淮河的支流从遗址东南绕过。一周为水田,外围有土岗。遗址面积约120×80米,高6米,墩周边呈阶梯形,顶平。地表灰土普遍,东部较浓。遗物多,有红砂鬲片,黑皮磨光陶瓿片,春秋、战国时的印文硬陶瓿片。”现遗址尚存,独立于五城圩之中,地表仍可见很多碎陶片,遗址为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谷歌地球地标:北31°55'38",东119°4'1"(见题图)

台96 茅前墩

因《普查报告》中的说明过于简略,且数据有误,这里采用《尹焕章考古日记》里的记录:“在句容县城西25里石狮乡戎岗头村东南约500米,几与村相接,在遗址西约4里即土桥,秦淮河东源(刘宗意注:汤水河)在它西南约200米。它的周围都是水田与水塘,突出地面最高处约5米,东南呈漫坡,西北较高,东西宽90米,南北长200米。墩上基本平坦,唯上有水塘,有凸凹处。全墩灰土及烧土屑密布,有砺石及扁足鼎、鬲足等。另有一涧自墩东经南入秦淮河。”现遗址尚存,为句容市2010年发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谷歌地球地标:北31°56'43",东119°4'19"(图6)

图6 句容戎岗头村茅前墩

台101 神面山

《普查报告》说:“在小心庄村的西端,西南30米有一小河(刘宗意注:黄梅河)流入秦淮河。东南500米外为山岗。遗址面积约60×40米,高5米,顶平。地表灰土少,惟南部断崖上现出1米多厚的文化层。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黑皮磨光陶片,汉代的印文硬陶罐片等。”

我推测神面山应该距离黄梅镇不远,便在镇上问人,都说已经推平了,但我的考察是必须找到具体地点才能罢休的。我又走到黄梅河东,遇到一位大妈,她告诉我,神面山还有一点残余,在省道与黄梅河水坝夹角之间,所在村后来叫尹家村,已经拆迁,她就是尹家村的。经她所指,我果然找到了一个2米高的小土堆,东靠122省道,西临黄梅河,我在南面的菜地里捡到一只红砂陶鬲足,这是神面山遗址残迹无疑。卫星地图显示,2005年遗址尚存,2009年修建122省道时穿墩而过被毁,但神面山依然在2010年被句容市发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谷歌地球地标:北32°0'1.42",东119°7'16.11"(图7)

图7 句容尹家村神面山原址

我新发现7处史前遗址

自尹焕章先生走后,汤水河流域只有南京市于2009年发布的新发现吴帅墩遗址,但这其实就是尹焕章他们早已发现过的露水墩遗址,只是名称不同。

汤水河流域距离南京城30多公里,本来我计划只考察1957年发现的3处遗址,归入湖熟片区即可结束,但后来改变了计划,我希望像在横溪河调查一样,在汤水河也能有新发现,离城越远的地方,可以抢在大开发之前有新发现。考察变成了调查,我去了十多次,新发现7处史前遗址。

南侯村关帝庙遗址

句容南侯村在土桥西北1.3公里,村东南300米有一重修的关帝庙,在当地颇有名气,据说初一、十五开门烧香。关帝庙建在独立的土墩之上,土墩北高南低,最高处高约4米,东西长120米,南北最宽处100米,老唐家河自西向东从北面绕过。墩表面有散露的碎陶片,在东侧的断面上可见到文化层,史前遗物明显,据此可以判断是一处遗址。该村现已属句容开发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56'52",东119°2'31"(图8)

图8 句容南侯村关帝庙遗址

孟墓村大地遗址

孟墓村在江宁上峰镇西南3.8公里,村东北130米的田里有一船形土墩,东北-西南向,长80米,最宽处60米,顶较平坦,高出东面唐家河低洼区约3米,地表很少见到碎陶片,但在墩边捡到了红砂陶尖足和石质坚硬的砍砸用石器。问题来了,这里是唐家河上游的丘陵地,洼地海拔也有40米,已经不同于海拔10米上下的秦淮盆地平原,怎么会有史前遗址呢?不是说史前人傍湖而居吗?我推测,当时人已经会筑坝蓄水,营造宜居的水库环境了。由于是在丘陵山区,这里的史前人可能更习惯狩猎。也不排除此遗址是下面史前人在这里建的“别墅”。现属江宁区孟墓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59'28",东119°0'40"(图9)

图9 孟墓村大地遗址

秦淮盆地河流水量大小有明显的季节性,过去,小支流临河村庄都会筑坝拦水,一条河流从上至下会有多处拦水坝,每道坝都有各自的名字,久而久之,河流没有了名字,被各段的坝名取代,你若问那条河叫什么,村民回答是某某坝。另外,河流都有圩堤,也有把圩堤名做为河流名的。

张巷村金银岗

是张巷村东540米的一处高墩,北距土桥镇1.5公里。2010年修建104国道穿墩而过,墩即被毁,但国道南北仍可见残迹,路南地表有散露的红砂陶碎片,捡到陶鬲足和小石器。原墩较高,东边即临汤水河低洼区,墩高出低洼区大约6米。似是其西边岗地的突出高地。金银岗东北200米即露水墩(吴帅墩),两墩遥相望,都属江宁区新兴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55'29",东119°3'56"(图10)

图10 张巷村金银岗残迹

前孙盖村神墩

前孙盖村在土桥西南2.6公里,北靠土桥至湖熟的405县道,其他三面是汤水河的小支流,村东有一台形土墩,四面水塘环绕,上面曾有过小庙,当地叫神墩。墩高约5米,椭圆形,东西长57米,南北宽38米。墩周呈阶梯状,各种陶器残片很多。墩东面隔水是土岗的延伸,现有水泥路横过墩北,将村子、神墩与土岗连接起来。现属江宁区西埠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54'59",东119°2'46"(图11)

图11 前孙盖村神墩

秦淮流域不少村子叫“盖”,方言里读“拽”的轻声,不知何义。当地造出有土旁的盖字来用,但字典里没有,故书面常写作“盖”。

前张村墩子山

是村东300米立于大田之中的椭圆形土墩,高约3米,南北长103米,东西宽75米,南边有小水塘。墩顶北部地表散露大量陶器残片,捡到9只陶尖足和扁足。现属江宁区西城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53'48.42",东119°2'55"。

前张村高家山

在墩子山东南75米,东距卢骨塘40米,墩高约3米,墩形不规则,面积较大,东西长17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北半部是茶园,不好调查,在南半部田里可见碎陶片,有红砂陶尖足。谷歌地球地标:北31°53'45",东119°3'2"(图12)

图12 前张村墩子山、高家山

孙家边村荡儿山

村子在小支流的低洼区东,遗址在低洼区西边岗地之中,相距360米,为一椭圆形高墩,有台形遗址的形状,但又没有突出到洼地之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00米,高出低洼区约10米。墩东沿开有新河,其他三面有几个水塘。地表散露不少陶器残片,有红、黑、黄等色印文陶。现属江宁区西城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53'42",东119°1'52"(图13)

图13 孙家边荡儿山

汤水河地形及史前遗址分布见(图14)。

图14 汤水河史前遗址分布图

失望的疑似遗址

每次我都是仔细研究过地图兴冲冲而去调查的,但实地调查却经常会有失望,我无法确定有的是不是史前遗址,总不能动手去挖吧。

甘家岗村神山:在村南90米,北距104国道860米,西距汤水河300米,是凸出于汤水河低洼区东沿的椭圆形大墩,村民叫做神山,这通常是遗址的名字,可我在墩上仅捡到几片陶器残片,不能达到生活居住的规模。(图15)

图15 甘家岗神山地图

吴家墩:在土桥镇东1.2公里,是汤水河边一高墩。早先似附近岗地的延伸,独立于低洼区中,上面盖满村屋,没有捡到史前遗物。吴家墩村南130米就是周郎桥。(图16)

图16 吴家墩

蔡家墩:东距宕山村500米,西距下埠1公里。一个小村全都建在土墩上,土墩不大,高约4米,处于汤水河低洼区大埝圩之中,洼地东西宽1.5公里。我以为大水必淹,可村民说淹不上来,大概是周边洼地开阔,分水面积大。墩上几无空地,未见到史前遗物。东侧是万家墩村,从前也有一墩,已平毁。东南田里还有一小墩,未见遗物。

下埠村牯牛墩:在村东北汤水河与支流焦头河的汇合处,因筑圩造田,原处于圩尖顶水处,圩堤加高后,墩已被埋在堤下。(图17)

图17 蔡家墩,牯牛墩原址

秦淮盆地考察的其他遗址

《江苏地方志》杂志2015年第1期刊载的本人《史前湖熟文化——那时有个大湖》文中,有我制作的秦淮盆地史前遗址分布图,共标注102处遗址,其中十几处经过实地考察,其他遗址的位置,是依据原资料描述,在卫星地图上确认或推测而得,我感到准确性不够,尤其是不知道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目前还存在与否。随后,我开始对秦淮盆地里已知遗址逐个实地考察,至2018年的现在,我考察了盆地西部和北部已知遗址71处(其中陶吴1处所在单位拒绝我进入考察),每一处都要寻找到所在地点,确认是否尚存,或只剩下残迹,或已经平毁。现在,我对秦淮盆地一半区域的考察已结束,暂告一段落。有3处遗址不在此前考察记所写片区里,这里做个补充:

禄口山坎村冷饭墩

为2009年南京市发布的新发现。三坎村东南距禄口中学1.5公里,村子紧邻机场高速路西侧,而冷饭墩则在路东侧60米,其间有路下涵洞可通。冷饭墩呈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高约6米,西面有小河向东流入秦淮河。现为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属陆岗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47'59",东118°50'35"(图18)。

图18 山坎村冷饭墩

铜山山业村柴鸽墩

为2009年南京市发布的新发现。遗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0米,高6米。东距铜山镇800米,北距谢村街240米。现为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属谢林社区。谷歌地球地标:北31°41'16",东118°51'12.85"(图19)。

图19 山业村柴鸽墩

东山大里墅王家墩

2012年《中国考古学年鉴》有《南京市江宁区艾塘村周代遗址》报道,2011年南京市博物馆对当地人称为“王戈墩”的台形遗址进行发掘。遗址为高约1.5~3.2米的近圆形高地,东西长约70、南北长6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掘面积525平方米。清理出清代和宋代的几座墓葬,另有西周时期墓葬3座,西周时期房子1处,灰坑46个。遗址是因建设保障性住房而勘查发现的,随后这一带成片建起住宅小区,原有村庄不复存在。我在2005年卫星地图上找到该遗址的清晰影像,现大里聚福城怡景园小区西北角,有一处略高于平地的小公园,即遗址的原址,不复旧貌。

我在当地考察时,多位原住民说,王家墩(方言里读作王戈墩)不属于西面的艾塘村,而是属于南面的大里墅村。我向辖地的大里社区工作人员询问,得到证实,所以我将此遗址称作“大里墅王家墩”,以便研究者容易寻找识别。谷歌地球地标:北32°0'7.54",东118°52'28.70"(图20)。

图20 大里墅王家墩原址

秦淮盆地西部及北部史前遗址名录

我所考察的秦淮盆地史前遗址,全部见于官方公开的资料:1959年及以前,南京博物院(省属单位)发现遗址58处,省文管会发现2处;2006年及以后,南京市文物部门公布所发现11处。边考察边调查,我又新发现遗址25处(含3处已毁而追认的)。这总共96处遗址中,目前大体尚存(包括不同程度毁坏,还能见到些许模样)的52处,基本不存或面目已非的有12处,无存的为32处,这样区分不知是否妥当?每处遗址的具体情况,参见我的诸篇考察记。考察时尚存的秣陵中村(中庄)小墩山,已在我走后被市文物部门发掘。这份名录当然没有涵盖全部,尚有文物部门已发掘而不公布地点的,以及尚未发现的。

秦淮盆地史前遗址分布图

现在我重新制作了秦淮盆地史前遗址分布图,所标出的史前遗址共136处。图中以白色虚线为界,左上为我考察和调查过的秦淮盆地西部和北部共96处遗址。右下为我尚没有实地考察的盆地东部和南部已见于资料的40处遗址,分属于南京溧水区和镇江句容市,仍用地图推定方法标出。由于路程较远、公共交通不便,我自己有腰椎病,走长路已不行,只能留待以后有条件再逐一去了。(图21)

图21 秦淮盆地史前遗址分布图

下一阶段,我将转向南京沿江片区,其实对那里的考察早已在进行,也有所发现,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新见解。考察之路还很长,我会走下去。几千年后寻遗迹,唯恐毁于一旦间。

上一篇:忆江南,最忆是姑苏 下一篇:文人嗜鱼——陆文夫与美食文化(十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