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原,江南,关中,关外等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古代的中原,江南,关中,关外等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古代的中原,江南,关中,关外等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2024-05-28 19: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Jan09古代的中原,江南,关中,关外等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时间:2019/01/09 00:20 | 分类:知识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代的中原,江南,关中,关外等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中原 是现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济宁\山西晋城地区)江南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指江淮地区(含)以南的苏浙皖地区.关中 是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要和关内(主要制山海关以南)分清楚.关外 是指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

古代的中原

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古代的江南

原意江之南。“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长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北一带。另: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古代的关中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因此地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北有崤关,南有武关,为四塞之国,故称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古代的关外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

(1) 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2) 唐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

(3) 明清称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古代所说的中原,关内,关外等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通常所说的“中原”是指狭义的“中原”,即代指河南。因为河南不仅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而且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关外 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一带地区 (一) 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二) 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关内 (一) 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 (二) 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又,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古代的江南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 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她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在今天有关“江南”的所有研究论著中,它也从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等苏南地区,浙江北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江西北部景德镇、上饶、九江及南昌等地区,安徽南部芜湖、马鞍山、铜陵及徽州地区,为江南。广义上的江南甚至还包括江北临江的扬州、滁州、南京六合等地。主要是原江南西道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长江以南地区及浙江北部部分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江南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设定江南道(今苏皖两省南部),宋代有江南东路(今苏皖两省南部)和江南西路(今江西省),明代有南直隶(苏皖两省),清代有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全境),江南的概念历代都有所变化;三是文化江南,在近代以前,基本与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

古代的中原,江南,塞外,南疆都指的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中原 是现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济宁\山西晋城地区)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指江淮地区(含)以南的苏浙皖地区. 关中 是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要和关内(主要制山海关以南)分清楚. 关外 是指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 古代的塞外: 塞外指河北、山西北部,长城以外,承德为重点。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指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 塞外指的是长城以北的地区。 不过呢,一般从古至今 说法也是不一的。 还有的人是说:狭义地讲。塞外是指西域的东部、河套地区、宁夏一带。主要有陇西、榆林。 内蒙古、东北应该不在范围

中原,关外,塞外,大漠.江南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

所谓的中原地区其实就侷限于北方,黄河中下游一带。这才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中原”。但是“中原”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范围也在扩充套件。关外Guānwài[outside Shanghaiguan] 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一带地区(一) 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二) 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词目:塞外意思: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北部。南方的暖溼季风吹不到,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首当其冲,气候都比较干燥寒冷。例句: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翦伯赞《内蒙访古》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座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东地区成为江南的专称(即小江南或狭义的江南),江南道地区成为广义的江南(即大江南)。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为: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1667)设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后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中国古代的关岛是现在什么地方?

关岛? 是关东吧中国的关东秦、汉、三国时期的关东三国指虎牢关以东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三国演义书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秦、汉时期:函谷关以东。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典出《晋书·姚兴载记》。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以上等等表明秦汉关东由来现在的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蒙东源于东北)三省区,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关东历史是最可靠的见证。不妨从历史的源头说起。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因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定。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边疆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充套件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络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两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为防御匈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两汉时期,继承燕、秦之制,除仍设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前汉时增设苍海郡、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郡都设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其中,苍海郡仅设2年即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将真番、临屯两郡分别归并到玄菟郡、乐浪郡。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龙江省地区,置于辖境之内,特别是把今 ... 也分其地为四郡,归为汉的统一管辖之下。这表明,两汉时对东北的行政管辖进一步扩大了。以后,历朝不断扩大管辖范围,郡县州道设定也越来越多。随着郡县制的巩固和完善,自然也促进了东北区域的最后形成。就地区名称而言,自秦汉以来,直至明中叶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涵盖今三省地区的总名称,惟辽东、辽西两郡之名沿用已久,以辽概指今辽宁而已。前述〃东北〃只具方位含义,而燕秦以后,逐步在今三省分设郡县,但 ... 与各少数民族不同处,行政区划各异,就是说,尚未统一起来,也就难用一个名称涵盖全地区。作为一个地区,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诸方面形成大致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程序,而名称不过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界定。我们看到,从远古以〃东北〃方位泛指,再演变到具体的辽东、辽西,实际是一个地区的两部分,故后人合辽东西统称今辽宁省地为〃辽〃。这又与行政区划建制不可分地联络在一起,就是说,没有行政区划就无法形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区域。燕国在今辽宁设郡,对东北区域的形成来说,无疑具有开创意义。秦汉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北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秦汉的设定,推行郡县制。这些郡县(州),都设定在今辽宁省境及 ... 部分地区,而不及吉林和黑龙江省。对生活在现今吉黑两省与今内蒙古东部的东夷各族、鲜卑、乌桓等民族,另设东夷校尉、护鲜卑校尉、护乌桓尉等管辖。这些民族同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维持着安定的局面。从隋唐,中经辽金至元,约700多年,是东北区域形成与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就是中原王朝对东北的行政区划,从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两省发展,并使全地区的行政区划完善起来,从而建立了中原王朝对全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代王朝,对全地区的发展尤有特殊的意义。隋存在时间不过30多年,对东北的建树不明显,仅设北平郡与辽西郡,其辖境从今河北省东北部至今辽宁西部地区。因为高句丽处于战争状态,隋对东北的行政管辖有限,高句丽没灭,而它自身却短命身亡。唐继其后,国力迅速强大,最终灭亡了高句丽,而且把行政建置推进至黑龙江流域,开创了区域发展的新时代。高句丽是在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被灭掉的。当年十二月,唐即设安东都护府,恢复中央对辽东故地的行政管辖。不仅如此,而且将府治设在平壤,汉江以北、东达日本海的今 ... 北部疆土归入中国的版图,置于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之下。但这种局面未能持续多久,随着府治的不断内迁,辖境也渐渐缩小。上元三年(676年),将府治自平壤迁至今辽阳市旧城,再迁至新城(今辽宁抚顺高尔山山城),以后,又迁至幽州、平州、燕郡,直至迁到辽西故城,亦即隋朝的辽西郡,约当今辽宁义县大凌河东王民屯附近。安东都护府治的屡次内迁,最重大的一个后果,就是放弃了中国应领有的今 ... 北部的疆土,退回到汉魏时辽东郡的辖境,沿袭了唐以前历代对这一地区的管辖权。在今辽宁西部地区,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是契丹人聚居之地。唐朝在这里分设营州都督府与松漠都督府,其下各设所属契丹州,共有17个。严格地说,在契丹聚居地设定行政管理机构,实始于唐,表明契丹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已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同时,也与东北区域的发展紧紧联络在一起。在奚族居住的老哈河流域,设饶乐都督府;在霫族居住的今西拉木伦河以北,至大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分置真颜州、居延州,今属内蒙乌珠穆沁旗一带。而在室韦诸部落居住区所设行政机构已深入到今黑龙江省腹部。据考定,室韦部落的主要居住区是在嫩江流域。约至唐中后期,在这一地区设室韦都督。尤有重大意义的是,唐自建国初,至中期,先后在黑龙江流域靺鞨人的居住区设定管辖机构。举其要者,如,著名的黑水都督府,即设在黑龙江下游黑水靺鞨所在地区;忽汗州都督府设在今俄国滨海地区东南的沿海一带。当渤海国建立后,其国王受唐朝敕封为渤海郡王,成为唐管辖下的东北地方政权。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原黑水都督府所辖之地,直至辽东地区都并归为它的属下。唐统治时期,特别是灭亡高句丽以后,在已有的建制基础上,对今东北三省包括吉黑两省西部的内蒙部分地区,全面进行政治建制,系统而完备,远远超过了唐以前历代建制规模和水平。后虽归并于渤海国治下,却仍然是唐代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对今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政治建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今明两天此时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名称,就是说,还没有一个可以涵盖今三省的区域名称。这种情况,到了辽统一北方的时期,人们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变化,就是将今三省看作是一个大区域。这从辽代的军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应。据《辽史·兵卫志》载,分〃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统所辖诸民族军政。其《百官志》又有〃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的说法。显然,在辽代已把地理方位——东北,引用为建制名称,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金代继承了辽代的习惯用法,仍以〃东北路〃设官职和机构。实际上,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比起建制虽属完备而名称各异的唐代,的确是一个进步。这它表明,辽金人已把同处一个地理方位的今辽、吉、黑三省视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东北〃引为机构建制名称。这不仅仅是个名称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的地理观念的飞跃。--------------------------------------------------------------------------------元代承前启后,不仅确认辽镏金人的东北区域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下来。如《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这里提到的〃东北〃,恰恰是从如今之东北区域这个大范围说的。于是,〃东北〃这个概念,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方位之称,原有辨方正位之义菜肴都设,更为建官施政之准。〃地理之义,首在辨方位,很久以来,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据传,庖牺制八卦,把〃东北〃置于八方之一。前引《周礼》已把当时称为幽州的今经省东部及今辽宁西部的北镇与医巫闾山,统称为〃东北〃。后随着疆土的扩大与开发,〃东北〃的涵盖面愈广,最后已将现今辽吉黑三省都概括在〃东北〃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元以前各王朝政权在这里相互承袭设官建制,并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自辽始,以区域分划,设官而治,才将原为地理方位之名,概指为区域之名。自明代以后,东北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一第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关东。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关东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说清关东之名的由来,首先不能不回顾长城自身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为防御〃东胡〃内侵,始筑长城。当时,还有赵国也出于同样的目的,兴修维护自身安全的长城。但与东北有直接关系的是燕长城。据考古学家测定,燕所修的这段长城,约自起于今之张家口,向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东经河北围场县,自赤峰,进入今辽宁省境,历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库、开原,跨越辽河,再折向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直达鸭绿江畔,长达24000余里,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囊括在长城以内。秦始皇一统一天下,集燕、赵等国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成万余里,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光,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其中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秦始皇大修长城的主观意图,同燕、赵一样,就是防御北方强敌匈奴的不断内侵。辽东处长城以内,自无里外之分。自汉代以后,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北宋、辽金、元各朝代,除唐、元两代以其版图扩大,长城内属,无须修长城;还有北宋因北方主要是东北先后被辽金占据,也无条件修长城,其余各代皆以长城为保障,不间断地续修,不过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或补修,或有所延长,总的格局无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三年(552年),自西河总秦戍(大同西北)筑长城,东止于渤海之滨,即今山海关之地。这是一段新起的长城线路,为其后明在此筑山海关奠定了基础。应当指出,北齐所修的这段长城,第一次把辽东故地与内地分割开来,使它变成了〃塞外〃之地,与今吉林更远至黑龙江省境处于同等地位。明朝大修长城并筑山海关,对东北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尤其是赋于东北区域以新的名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明朝统一全国后,先后遇到两大劲敌,对它构成了严重威胁:首先是北方的蒙古,即元朝余部及其后裔。元被逐出北京,出长城北迁,仍然散居长城以北沿线的广大地区,与明朝保持对峙状态,终明之世,双方一直是战与和交替进行,是明朝北疆不得长期安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散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明初,这里尚属安定。明朝统治集团视蒙古为主要劲敌,实行以〃东夷制北虏〃之国策,即用女真人对付蒙古人。但到了明中叶,女真人自金亡沉寂了200余年后,重新崛起,不断叛乱〃入边〃袭扰,引发出一系列争端,直至规模不同的战争。至明后期,女真人变得更强大,在诸部统一于努尔哈赤以后,公开以武装叛乱,双方开始了长期对峙。明朝的这两个劲敌主要集中在辽东、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区,而蒙古还有相当部分活动在长城北及西北诸省之地。明初主修长城,主要是为防蒙古而设的防线。当辽东地区受到女真人袭扰时,明加修加固辽东长城、筑堡建城,是以防女真人为目的的。前叙北齐将长城候船至渤海之滨,明帝朱元璋决策,以此段长城为基础,不仅重修,整饬一新,而且在此建关城,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这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主持,率部建立关城,即今之山海关,至关城建成,遂专设山海卫,派驻重兵守御。山海关与一般建城的不同之处,就是把一座城同尤里长城连为一体,反映了一种新的防御体系的构想。关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脉,临万顷碧波的渤海,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义。山海关一经建成,很快就显示了它在政治上特别是在 ... 上的战略地位。山海关所在位置,恰好处于河西廊的咽喉之地。从今辽宁锦州直抵山海关下,长约400里,背靠医巫闾山,前临渤海湾,于山海之间,仅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河西走廊。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在 ... 技术与交通工具不发达的三代,它的确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关。后来事实完全证明了这座雄关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后金在辽西徘徊了20多年,整整两代人都无法打破这座雄关的防御,只能望关兴叹,驻足却步,几度临关又几度无功而返。难怪古人称公布它:〃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明朝视山海关如命运攸关,正如明朝的一些战略家所说:山海关〃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吃紧处〃神京,是指明都城北京。夷指东北的女真人,虏指北方的蒙古人。明朝用山海关来抵御〃夷虏〃的内袭,以保卫北京的安宁,维护它的统治。由此可见,山海关在明人心中是何等重要!山海关的出现,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迄今,辽宁与河北两省的分界,大致仍按关城及其连线的一段长城为界。确切些说,山海关被囊括于河北省内,其省界已外延山海关以东大约30多华里。一座关城,竟成为今日华北与东北、辽宁与河北两区两省的大致分界线,这大概是朱元境及其属下徐达所始料不及吧!实际上,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在明代官方档案及官书如《明实录》中,又把关外称为〃畿东〃、〃京东〃,与〃关外〃具有同等的含义。明代在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实际划分南北两个大行政区。南部行政区,北自开原(今辽宁开原市),南达旅顺;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畔,相当于今之辽宁省境。这一地区,明称为辽东,此为历史沿革下来的传统名称,又独称之〃辽左〃,以其位居京师之左侧,视同人之左臂,不可或缺。明为防御蒙古,特于沿长城一线设 ... 重镇9座,辽东列为〃九边〃重镇之首。在这里实行卫所制,大者为卫,小者设所苦干,分属于卫。总辖于本地区最高军政机构,称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治所设于辽阳。全地区设25卫,各派军队驻守。辽东为 ... 重镇,故其行政设施具有 ... 管制的性质。比之内地,如同 ... 〃特区〃。自开原以北,直至黑龙江两岸,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达海,北抵外兴安岭,这一广大地区总辖于设在黑龙江下游特林的奴尔干都司,所属卫达400余个。与辽东不同的是,朝廷不派官,皆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为各卫的指挥使司等官,管理当地民族。他们定期向朝廷朝贡,与明朝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所以明称这一地区的卫所〃羁縻〃卫所,不过是笼络之意。这就是说,明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间接统治。这样,在整个东北地区,以两大都司分辖南北,构成了明统治东北的政治与 ... 体系。从两大都司及其辖境的划分,明显地反映了民族间的根本分野。辽东都司所辖为汉民族的聚居区,而开原以北为各少数民族散居区域。明朝如此划分,最鲜明地体现了历代所谓〃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因为开原以北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不在明朝直接派官的管辖之内,当时所〃关之东〃、〃关外〃,一般来说,是指辽东都司所辖的辽东地区。不言而喻,在明代中后期习称的〃关东〃之名,是很有侷限性的。自秦汉迄至明,历代在今东北的行政区划不同,机构不同,名称也各异,这是很自然的。明朝与历代更有不同之处,集中反映在严内外之限。它出防蒙古人的高度戒备心理,也对女真人保持警惕,严加限定他们进入辽东地区,仅设开原三个关品,作为他们的入贡的贡道。这三个关是:一原东南的广顺关,又称为南关;开原之北的镇北关,称为北关;开原西的新安关。前二关是海西女真入贡之路,后一关是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入贡之路。由明朝发给他们的敕书,各有 ... ,惟其持有敕书的人才允许进关入贡。其他女真人或蒙古人是不可以随意进入辽东的。如进入辽东,也只有从上述三个关口可进。除了这种严格限制外,也在辽东与他们交界的地方如广宁(辽宁北镇)、开原、抚顺、庆云(开原西)等开设马市,或称为农牧集市,允许少数民族来此与 ... 贸易。开市与闭市均有时间限制,当集市结束,他们必须返回自己的,不得留于辽东。--------------------------------------------------------------------------------满清在入主中原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与明朝激烈争夺东北,并于1644年趁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进军中原,占领北京,南明政权经过若干年英勇的抵抗后最终失败,明帝国灭亡。清朝是满族贵族建立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权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立行政机构。今吉林省初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称宁古塔昂邦章京,兼辖黑龙江,即两省为一个机构所辖,治所设于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治所迁至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今辽宁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黑龙江省设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击沙俄前正式设立的,名称即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治所初设于瑷珲城(即旧瑷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十八年时,又迁到齐齐哈尔,此为将军衙门的长久治所。这就是清代东北三将军之由来。〃三将军〃虽不是行省名,但实际上是三个行省,建置与内地所设总督、巡抚有别,具有 ... 管辖的性质。清朝在东北、北部与西北的〃三北〃地区仅设将军衙门制,突出了边疆地区 ... 的重要地位。还须指出,三将军所辖地区及名称,与今日之吉林、黑龙江、辽宁相合,但各自所辖范围、疆域,大小,确有很大差别。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长,东西窄,其东至日本海,东北达库页岛,南抵长白山,西至威远堡,西南至英额门。全省疆域远比今日吉林大得多。尽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体制完备,奠定了当代三省的版图。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自称〃中外一家〃、〃满汉一体〃,而实际上 ... 处于被奴役状态,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显然,在长城人去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外的一座界标。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前文说到,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它直辖的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叛乱的过程中,首先吞并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东海部女真。在建后金政权前后,散居在辽东地区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吞并。当进入辽东地区,又把世居于此的广大 ... 也变成后金贵族的包衣。其子皇太极继位后,屡次袭击黑龙江中上游的呼尔哈人、索伦人(实际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这些部族后发展成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极宣布自此废除诸申的族号,改称〃满洲〃,标志著新的民族共同体即今之满族最后形成。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彻底改变了明代东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的各自分散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东北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在满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盛京、吉林、黑龙江,都视为她的发祥之地。因为他们的祖先确实源起于黑龙江流域,后离故土南迁,经吉林,进至 ... 北部,最后辗转回迁至辽宁省境,定居于新宾的赫图阿拉(今称永陵乡)。在皇及极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开宗明义,把东北的名山――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因此,长白山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一样重要。这就是说,在清代的地域观念上,已把辽阔的东北看成是一个没有区别的完整的地区。前叙清入关初,以盛京大臣总管全区,恰是这种地域观念的具体体现。后以东北疆土辽阔不便管理,始将全区折为〃三将军〃。但从整体上,清朝把三省列为〃封禁〃地区,受到特别保护。这就使东北地区在全国各水管站区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与经济〃特区〃。

得中原者得天下,古代的中原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

中原广义上应该包括了河南省为中心周边的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古代的江陵是现在什么地方

①江陵,又名荆州城。今为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 ... 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城池由砖城墙、土筑城垣、护城河组成。现存砖城为明、清建筑。春秋战国时,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宫--渚宫。城始建年代不详。秦灭楚后,成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曾傍依旧城而另筑新城。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桓温督荆州,将旧城与新城合并为一。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荆州节度使高季兴据江陵称王,建南平国,驱使民工十余万,大筑重城,致发郭外五十里冢墓取砖,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12年)季兴遣都指挥使倪可福修外郭,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筑子城。南宋淳熙间,以城多溃圮,安抚使赵雄奏请修筑,为砖城二十一里,元至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攻下荆州,诏令毁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杨瑾依旧基修复,周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再次将城墙拆毁。清顺治三年(1646年),沿用旧基重建。尔后多次维修。今城池储存完好,计有六组城门建筑,三座藏兵洞,二十四座敌楼炮台。城墙高8-9米,厚10米左右。现经初步测量,周长10公里余。城墙下部条石砌成墙脚,上用巨大城砖砌墙外壳。墙身内侧及墙脚均用石灰糯米浆嵌缝,坚固异常。城墙东西长,南北短,呈多边形。依地势而高下,顺湖池而迂回,居高远望,水如素练,城似游龙。希望能够帮助到你=W=

本文标题:古代的中原,江南,关中,关外等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xinzhi.com/zs/post/726399.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