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为儒,武者为侠”,探究我国古代儒侠文化的演变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武侠文化 “文者为儒,武者为侠”,探究我国古代儒侠文化的演变历程

“文者为儒,武者为侠”,探究我国古代儒侠文化的演变历程

2024-05-08 10: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儒”与“侠”的结合

儒侠文化是儒文化与侠文化结合的产物。儒文化是一种体制内的仁爱坚持和礼义选择,侠文化是一种对自由与兼爱的追求,儒文化建立于孔孟思想之上,侠文化建立于墨翟思想之上,他们都发迹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当时地位显赫的两大学派,他们都要用自己的文化观念去伸展文化主张,体现社会价值。出于对礼教,社会的相差无多认识,以及大致相同的背景环境,在这种驱使下,诞生了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位,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儒侠文化的雏形。

二、儒文化与侠文化的不同与共同之处

1、共同的救世理念

之前说过,儒文化建立于孔孟思想之上,侠文化建立于墨翟文化之上,而孔墨文化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但从文化的根本目的上来说,却又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于:儒学者周游列国,进行体制宣传与文化传播,而墨家子弟坚持帮助弱者,抵制战争,以及后来衍生出的“侠政”行为。

然而相同的是他们的共同目的,作为一种在礼崩乐坏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他们都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各自经历和发展过的混乱时代,有着共同,共通的救世理念,因此儒侠文化可以说是侠文化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现实意义,又可以是儒文化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内涵,这种儒侠文化结合了侠道的正义信仰和儒家的家国天下情怀,虽飘摇于江湖,却不忘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天下为己任。而正因为儒文化与侠文化秉持着相同的理念,所以才得以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兼容中构建着儒侠文化。

2、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理想

不管在哪个时代中,“天下大同”都是文明的最高追求。不同的是,儒文化所追求的大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儒文化追求的,希望的是在大治下的和而不同,在统一国家为大前提下的多元;而侠文化中的大同则是真正的大同,即人人平等,消除社会分级,这一观念最早出自于墨家“兼爱”的思想,想消除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分化,追求的是人人谦和有礼,社会分工明确,做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两者的大同虽侧重于不同的层面,但的共同点就在于两种文化中“大同”建立的基础,即他们共同致力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谐与统一,两种文化都无法直接从国家层面左右国家的发展,因此都着手于对民众道德的提升,因此这也进一步结合出了儒侠文化爱人,利人,捍卫国家以及投身社会的文化品质。

三、儒文化与侠文化的互通

“儒侠互通”为儒侠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儒文化与侠文化的异同又是儒侠文化出现的动力与结合点位,那么,儒侠文化出现的必然性是什么?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精神资源都无法应对文明化的挑战,于是需要吸收对方的积极元素来优化自我。

1、儒对侠之“自由”的需要

儒对侠的需要体现在内在精神的完善。儒文化的传播与实现需要依附于国家,国家对于儒家而言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儒家文化不可能脱离国家而存在,而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国家实行的制度其实是“外儒内法”制,“外者,表象也,内者,实质也”以儒道作为君臣,父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以法制为治理国家的核心而非儒。

正是因此,由于儒家文化桎梏与君主,其自身的“自由性”早已失去,而且万一遇上一个不认同儒家文化的君主,其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弱书生”,黄景仁对比评论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然而侠客文化中最突出的就是自由,他们不受制于任何人,并且远离国家权力与纷争,因此“文弱书生”对于侠文化的需要是一种必然,当国家欣赏儒文化时,儒文化必然会依附其中,借此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当这种情况不再甚至逐渐恶化时,也能够周游列国,宣传自身追求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正是儒侠文化中的一部分。

2、侠对儒“重理性”的需要

侠对儒的需要体现在应对外界事物上。之前说儒对侠的需要是需要侠文化中特有的“自由”,同时,也正因为这种自由,侠文化也离不开儒文化。侠文化与文明社会的冲突就在于“侠”在一定程度上的反理性,具体表现为“重意气”,侠文化中追求的自由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超越了理性,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侠文化初期,墨翟所主张的“侠政”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目的明确,程度恰到好处的行为,不幸的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侠在行为方式上往往缺乏理性,行侠仗义也常常过火。

因此,对谁出手,何时出手,出手以什么程度为准…这些都是侠文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恰好,儒文化中的理性与沉稳就恰好弥补了这点,《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其中的“力”就是指原始的暴力,可见,儒文化极力反对这一点,为了避免侠的“匪徒化”,结合儒文化就是大势所趋了,而儒侠文化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有所提现,可以说结合了儒文化的侠,才是真正理想的侠。

四、儒侠文化的精神内涵

“世有大儒,故举侠士而并包之”儒文化与侠文化在文化构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契合性,而这些契合性正构成了儒侠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两种文化的核心架构,儒:“仁”,“义”,“智”,“勇”,“信”,“礼”,“乐”;侠:“勇”,“正义”,“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一致性在于“仁义”“勇”以及“信”这三个方面。

在儒侠文化中,“仁义”指的就是“仁者爱人”,“为人排患,释难”,体现在儒侠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杀身成仁”,“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上。“义”指的既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信义,更是值对正义的坚持,《史记·游侠列传》中有关于季布的记载,说“得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又有《告子上》中“舍生而取意者也”。“勇”则是这些手段实施的方式,在儒侠文化中,“勇”不等于“武”,也不等于“莽”,恰恰相反,儒侠文化中的“勇”是以“义”为前提,其目的不是为了使人屈服,而是为了达成儒侠文化中的其他理想,只有侠义并举,才是儒侠文化的真正精神内涵。

五、总结

儒文化与侠文化拥有共通的背景,共通的精神以及共通的目的,这三者是结合而成的儒侠文化的确切概念。其推行自由,奉行正道,传承文明的理念使得它形成了一种广泛利人的文化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