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文人雅号视频 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

2023-12-23 0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三是杰出人物的言传身教,强化了文人们的济世情怀。中华文化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前进,期间既有强大,也有衰弱;既有盛世,也有坎坷。但不论世情如何,正直的文人们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忧患。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后世做出了表率。例如屈原虽遭谗言被罢官,依然为国家奔走呼号;诸葛亮虽年已老迈,依然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韩愈虽被贬潮州,依然记挂朝堂;杜甫茅屋虽被风吹散,依然挂念天下寒士;陆游虽年老多病,依然想着收复失地。历代文人先贤,他们的言行举止、文字篇章无不溢满爱国热情,蕴满责任担当。杰出人物的家国意识、济世情怀,率先垂范,深深影响了其他文人们。

经过一代又一代优秀文人们的努力,济世情怀已经渗入、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文人们崇高的济世情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水情怀

细细品读千古华章,不难发现中国文人有挥之不去的山水情怀。他们无论身处何方,境遇如何,终其一生都会将目光投向山林湖泊,“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绿水青山,苍松翠柏,洞天福地,摩崖荟萃,云雾缭绕,鹤鸣鹿应,笛声悠悠,琴声瑟瑟,松振涛涛,水声潺潺等等,他们笔下的山水景观何其多哉!古代文人们一路走来,自我情感和山水相碰撞,于是山水灵动起来,一幅幅优美画卷徐徐铺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什么中国文人们对山水如此挚爱痴迷?为什么林泉之乐,会成为中国文人的共通情怀?这些问题值地探究、深思。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因为山水本身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天地有大美而不可言”,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它的壮美秀丽陶冶浸润了文人们的心灵。红日出于大海,会激励文人们乘风破浪的豪气;月上柳梢头,会引发文人们海枯石烂的恋情。四方云动,云蒸霞蔚,悬崖峭壁,绝顶孤峰,长河滚滚,海浪滔天等自然景观,给予了文人们刚烈的、雄壮的、粗犷的、有魄力的审美感受;轻云缭绕,杏花烟雨,柳枝婆娑,荷叶田田,稻花飘香,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观,给予了文人隽永的、秀润的、纤细的、静态的、有神韵的审美感受。“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文人们在山水之美的浇灌滋润下,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文风格。

其二是因为山水有疗治心灵的功能。古代文人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宿命。那些耿直的文人们在朝堂为官,由于坚守信念,恪守人格,常常得罪小人,被贬谪几乎成为常态。人生如梦,昨日还是朝中显贵,今日却是贬谪落魄,受尽无妄之灾,极大的人生落差让文人们难以接受。于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悲愤忧伤,郁郁寡欢等消极情绪接踵而来,文人们很想忘却,但却难以自拔。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人们,羁旅在外,居无定所,四海漂泊,失魂落魄。当这些迁客骚人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当他们的足迹踏进山林湖泊,当他们将自我情感寄托于林泉之时,那份沉重悲凉感渐渐释然,受伤的心灵渐渐愈合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当文人们将自身置于无穷的自然宇宙来考量关照时,才发所谓个人的荣辱得失,苦乐际遇简直不值一提。“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走入山林湖泊,文人们渐渐明白:一切名利皆是浮云,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寄托在悠悠浩浩的宇宙,寄托在青山绿水的怀抱,才是最好的选择。经过大自然的洗涤,文人们心灵得以净化,最终从精神上实现了自我超越。

其三是因为山水是文人们的最终归宿。山水自然不仅是文人们疗治心灵的圣药,更是他们精神的最终归宿。无论是陶渊明还是孟浩然,无论是李白还是王维,无论是苏轼还是王安石,当他们的人格精神无法安放时,都不约而同将目光锁向自然山水。他们对着高山流水吐露心声,借着高林深影抒发心志,流水可以带走他们的失落孤寂,鸿鹄可以捎着他们的抱负高飞。当他们的创作与山水相契相合时,才让他们的才气纵横,正真达到了炉火纯青。当文人们放下一切世俗羁绊,其精神状态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们才蜕变成正真的大师。山水不仅是文人们精神的最终归宿,也是其生命的最终归宿。文人们的生命从山水田园里诞生,亦从山水田园里终结,生命的轮回周而复始。山水慷慨接受了文人们苍老形骸,山水是文人们生命的延续。

读懂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我们这些后辈才能顺着文字的脉络,走近那些伟大的灵魂,与他们倾心交谈。

落魄情怀

中国历代文人们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姿多彩:或清丽委婉,或阳刚豪迈,或沉郁顿挫,或沉静淡泊,或激情澎湃,或深沉有味,各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的优秀作品,宛如日月江河,照耀天地,滋润万物。走近中国古代文人,与他们在文字中对话,我们一次又一次被他们的精神人格所打动。

研读古人的诗词歌赋,缭绕于心际的是清风朗月,山高水长,宁静淡泊。读他们的文字,了解其生平,总会让人唏嘘感叹一番。中国一流文人们的人生境遇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的落魄感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他们有的虽身居高位,但性情直率,动辄得罪权贵,被贬谪出京;有的看破喧嚣红尘,归隐山林,著书立说;有的为生活奔波,辗转江湖,含辛茹苦。孤烟大漠,西风古道,塞外高原,江南烟雨,流水小桥,名山大川,街头巷陌,青楼别院,他们的踪迹无处不在。落魄文人们厮混于民间,平静打量着这个世界,敏锐地感知着花开花落,凝人世繁华于笔端,抒自我情怀于纸上。有了这些落魄文人的生花妙笔,街巷增添了诗情,山川有了灵气,草木多了画意,世界生出别样的韵味。

这些富有才华的文人们满腹经纶,本可以成为达官贵人,平步青云,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绝大多数却选择了孤独寂寞。如果他们稍稍放弃做人原则,稍微改一点脾气秉性,他们就不会与落魄为伍。有些人可能会嘲笑他们不知变通,明知不该言而言,明知不该谏而谏,明知不该为而为,但固执的文人们却不知改悔,依旧我行我素。具有精神洁癖的文人们,看不惯蝇营狗苟,失意和落魄便是必然的结局了。屈原本可以心安理得做他的三闾大夫,却因直谏而失宠,最终变得形容枯槁;陶渊明本可以逍遥做他的彭泽县令,却因厌恶污浊,背起锄头在南山辛苦耕作;李太白本可以继续做翰林大学士,却因招惹权贵,被逐出长安;苏东坡本可以继续做京城高官,却因鄙视小人,被一再贬谪。大大小小的失意文人们遭遇不同,但情状类似,结局不过是落魄的程度不同而已。

其实落魄对于文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人生境遇过于风顺,他们就体验不到真正的酸甜苦辣,就不能俯下身段与老百姓为伍。人生失意,官场遭贬,小人排挤,让他们悲哀,更让他们超脱,开始深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落魄的境遇让文人们转换了思维方式,从名利的泥沼中走出来,眼界大开,思想深邃,对于写作善莫大焉!个人不幸诗文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落魄文人们抖落了喧嚣纷扰,心平气和打量这个世界,抒写最真实的呐喊,吟诵出最真挚的诗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终于诞生了!

如今的文人们也如过江之鲫,何其多哉!现在很多文人与古代文人精神相去甚远,他们一味追求着锦衣玉食,飞黄腾达,没有多少落魄感。于是文字沦落成点缀,文人失去了气节,风雅不再,古风尽废。现代文人们还是要安贫乐道一点,还是应多一点落魄感,这样才能让那些朴素高贵的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惠军明 编辑:杨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