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少女妆发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鲜明的描写了古代女子精心化妆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看重毛发,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除非极特殊的情况,一般人是不会去剪自己的头发的。而女子对于头发更为看重,发型以及发饰对她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妆容。有不少古人曾经将王朝衰微、朝代更迭归结到当时女子们古怪的妆容发型(例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权臣梁翼其孙寿发明了妖异的堕马髻导致全家被诛灭;白居易《时世妆》批判当时女子怪异奇葩的妆容等等),古人认为“服妖”会减损国运,这从侧面印证了女子发型的重要性。

接下来,笔者就带大家领略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女子发型的变迁史,去领略那精妙绝伦的古典美感。

石器时代、先秦

在旧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们过着极其简朴的穴居生活。远古时代的人们必须每天花费心思去寻找食物,他们根本没有想着去打扮自己的心思。因此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通常是披散着头发。

直到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人们有了劳动的工具。在劳作的时候,如果披散着头发便会十分不便,因此人们用梳子将头发向后梳理,然后再绑起,这就是“束发”,也有一些人将头发挽在头顶扎起,这叫做“髻”。

其实在华夏上古文明时代,梳子便已经诞生,由轩辕黄帝的王妃——方雷氏启发于鱼骨而发明创造。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就出现了用铜制作的梳子等一些工具。而在战国后期又出现了整理头发的工具:梳与篦。这两样工具大多由竹子制成,梳的作用是整理头发,而篦的作用是去除发垢。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国家逐渐统一,而女子的发型也开始趋同。在当时社会最流行的发髻是垂髻以及堕马髻。而在贵族妇女中盛行的发型是九鬟仙髻,九鬟代表着头发环环相扣,仙之名则来自于神话故事,皇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美艳超群。自然当时为贵妇所青睐,奉为高贵的发饰之一。如果环数越多,就代表这个女人身份最尊贵。

到了汉代,女子长发的梳理方法和现在的差不多,也是让头发顺其自然地垂下,只是在发尾处束上,再垂于脑后。这种发式在当时,尤其在宫廷中是很流行的。

除了长发,常见的还有挽髻。发髻的梳法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形状不同,名字也就不同。汉代最流行的是“锥髻”,这种发式主要用于普通妇女家居;汉代妇女多喜爱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髯”;宫廷嫔妃、官宦小姐流行梳高髻,这也适用于出席入庙、祭祀等比较正规的场合,汉宫中流行多种高髻,多为皇帝令宫人梳之:如“汉高祖又令宫人梳奉圣髻”,“武帝又令梳十二鬓髻”,“灵帝又令梳瑶台髻”。还有反绾警、惊鹄髻、花钗大髻、三环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飞仙髻、九环髻、迎春髻、垂云髻、堕马髻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著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这是在南朝刘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灵蛇鬓据说是文昭皇后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就是把鬓发梳理成薄薄一片,好像蝉的翅膀一样,给人动荡飘逸的美感。《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这时候中国古代传统的朴素审美发生了改变,由朴素逐渐转变为了华丽,而女子则喜欢在自己的发髻上装扮一些华贵的装饰品。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灵蛇髻和十字髻。

唐朝、宋朝

初唐时期身份较高的妇女,已经一改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

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假发非常流行,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把头髻垫高,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当时叫它义髻。

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 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大多是做成倭坠髻。由于唐朝时期,与隔海相望的日本友好往来,因此很多文化都传播到了日本,包括服饰、习俗、妆容等,还包括现如今日本女性在重大节日中穿和服时,所搭配的发型便是源自于唐朝的倭坠髻。

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唐德宗贞元末年,京城长安流行堕马髻,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然后使它偏向一侧,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活泼自然,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这种发式。

当时还流行的闹扫妆髻是种散乱向上的发式,白行简《三梦记》即有“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说;也有说随意梳成的髻也叫闹扫妆髻;也做盘鸦。还有一说是年轻的侍女们,经常把头发向左右分开,在头顶上做一排多个发髻的发式,非常繁缛。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高髻的一种——朝天髻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印记的发式。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宋朝的社会风气亦非常开放,与北方的民族互相影响。从女真人那里传来的束发垂胸的女真发式在当时也很受欢迎。

明朝、清朝

明代妇女的发饰,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到了清朝早期软翅头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

两把头在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

到了后期则流行旗头(清宫剧里常见的那种发型)。这些发型最开始都是流行于宫廷,上行下效,慢慢传入民间,成为当时的爆款发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发型也逐渐由繁琐变得简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古代女子发型的历史变革及其演变的过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也可以这么说,古代女子的发型变迁,也始终反映着社会的更替与前进!古往今来,追求美对于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