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办的大型宴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县大还是乡大 古代官办的大型宴会

古代官办的大型宴会

2023-05-24 1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宴会,古代叫宴饮、宴飨,即设宴欢聚,以美酒、美食款待宾客。宴饮可以说是人类生活中的共同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赋予宴饮以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宴饮又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我国自周代(包括西周和东周)开始,宴饮空前活跃,不但种类和数量多,而且与礼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着礼乐文化精神,从而决定了我国古代宴饮的最重要的特征。

 

    既然我国宴饮与礼密切结合,当然也就可以按礼来区分宴饮。据《周礼》,礼可以分为五大类:吉礼(祭祀祖先、鬼神、山川、日月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与战争和军事有关的礼仪)、宾礼(朝觐和聘问、盟会之礼)和嘉礼(婚、冠、飨宴、乡饮酒和宾射等礼仪)。嘉礼中的婚、冠和凶礼中的丧葬等,一般说来,多属一家一姓的私礼、私宴,主办者都是个人。乡饮酒礼则不同,虽然它也是礼仪和宴饮,但却是由官方主办的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礼仪和宴饮。

 

    乡饮酒礼也称乡饮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乡、党等地方行政长官在庠序举行的会聚饮酒之礼,其功能和作用有四:一、荐举贤能;二、饮国中贤者;三、乡射后的宴饮;四、年终蜡祭时的宴饮。内容虽有不同,但宗旨都在于尚贤和敬老。乡饮酒礼在“五礼”中属嘉礼。周代首创的乡饮酒礼为历代所继承,由汉至清两千余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清朝后期由于经费短缺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才告终止。

 

    上述乡饮酒礼的主要环节和礼仪程式基本一致,综合简介如下:

 

    乡饮酒礼的主办者和组织者:

 

    饮国中贤者的乡饮酒礼由乡大夫(乡的行政长官)负责主办,“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周礼·地官司徒》),主办乡饮酒礼是他的职责;另一种即年终腊祭时的乡饮酒礼由党正(党的行政长官)负责主办,“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同上),主办乡饮酒礼也是他的职责。乡和党都是周王朝中央政权属下的正式行政单位,据《周礼·地官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可知一个党大约有五百户人家,一个乡大约有一万多户人家。乡饮酒礼的举办宗旨决定了其参加者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即有贤德的老人,因此,选择和确定参加者也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正是由乡大夫或党正负责:“乡饮酒之礼,主人就先生而谋宾介。”(《仪礼·乡饮酒礼》)这里的主人,指的正是主办者乡大夫或党正。先生,是指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宾,指被邀请者。介,是主宾的陪同者。这句话是说:乡饮酒礼的参加者,由乡大夫或党正与先生共同商量选择和确定。无论是党正还是乡大夫都著录于周王朝行政机构的典册。(详《周礼·地官司徒》)属于“编制”内人,由此不难看出,这场大型宴会的官办性质。

 

    乡饮酒礼的参加者:

 

    参加乡饮酒礼的是哪些人?乡饮酒礼的参加者除前面说的“主人”及其吏属之外,主要是指被邀请者,即60岁以上的乡贤,其中的一位被确定为主宾,介,是副宾,其他被邀请者称为“众宾”。在酒会进行过程中,主宾和介实际上成为众宾的代表(详后)。“介”,一般多由未仕的贤者充任。宾、副宾和众宾,合称“三宾”。此外,被邀请者还有“僎”,即被邀请来观礼的卿、大夫。除以上被正式邀请者之外,还有一些不足50岁的人与会,其任务是为酒会做侍奉服务。

 

    乡饮酒礼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乡里的乡饮酒礼每三年举办一次,时间是在正月;党里的乡饮酒礼每年举办一次,时间在每年的腊祭之时,即年终。地点分别在乡、党的庠序。周代的学校称庠序,平时用于教学,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于举办地方的大型活动。

 

    乡饮酒礼的程序和礼仪:

 

    邀请:

 

    乡饮酒礼之前,主人要上门邀请主宾,请他按时赴会。“宾拜辱,主人答拜,乃请宾,宾礼辞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仪礼·乡饮酒礼》) 

 

    “宾拜辱”,是说主宾向主人表示来我的门上实在使您屈辱,这是衷心感谢之意。

 

    迎宾:

 

    宴饮当日,主人要出门迎接三宾的到来:《礼记》对这个仪式概括如下:“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礼记·乡饮酒义》) 

 

    大意是说:三宾进入庠序的大门之后,作揖三次才到台阶,主人与三宾彼此推让三次然后才开始登台阶。 

 

    入席:

 

    座席的位置和座次都有礼法规定,而不是随便坐。当时厅堂多是方形,与会者也按方形对面而坐。一般情况下,主人坐于东南,主宾坐于西北,介坐西南,僎坐东北。众宾按一定的顺序坐于主宾、介、僎之间。众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即6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坐着,五十岁以下的人站着侍奉。至于坐的顺序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定:“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周礼·地官司徒》)大意是说,有子、男之大夫爵位的人按乡里人年龄的大小排座位的上下,有子、男之卿爵位的人只和同姓的人按年龄的大小排座位的上下,有公、侯、伯之卿爵位的人就不与前两种人排座次了,而可以坐在东边的上位(即靠近主人的位置)。

 

    敬酒:

 

    主宾皆入座之后,主人起身从竹筐中拿出爵(酒器,相当于今天的酒杯)并亲自将爵洗净放在主宾面前,主宾起身拜谢。随后“献宾”开始,先是向主宾进酒,接着“设折俎”,即端上盛有切成大块的豚猪(或其他牲畜)。酒肉上齐之后,主宾则开始“祭薦、祭酒,敬礼也。嚌肺,尝礼也;啐酒,成礼也”。大意是说,主宾用端上的肉、酱和酒祭神,向主人表示敬意。尝一口肺,表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款待;抿一口酒,以成就主人献酢的礼。在酒会进行过程中,主人与主宾、介之间又多次献、酢和酬。所谓献,是主人向主宾敬酒;酢,是主宾回敬答谢;酬,是主人复答敬。

 

    在与主宾、介多次酬酢之后,主人转向众宾,先是三拜众宾,众宾答拜,接着向众宾献酒,并为每一位众宾端上肉和酱。众宾饮酒“少长以齿”(《礼记·乡饮酒义》),即按年龄大小的顺序饮酒。

 

    奏乐:

 

    敬酒之后,乐队由乐正(乐队长)带领入场,开始奏乐。先是由两名乐工带着两名助手鼓瑟,歌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然后,吹笙和击磬的乐工演奏《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和《华黍》。乐工演奏完毕,主人分别向他们献酒,并为每个人端上肉和酱。在他们饮酒的过程中,歌唱与吹笙轮流相间一唱一吹,各表演了三首歌:唱的是《诗经·小雅》中的《鱼丽》《南有嘉鱼》和《南山有台》;用笙吹的是《诗经·小雅》中的《由庚》《崇丘》和《由仪》。最后,全乐队合奏伴着歌唱《诗经·周南》中的《关雎》《葛覃》《卷耳》和《诗经·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蘋》。

 

    “扬觯”:

 

    觯,大口圆腹的酒杯,容量是爵的三倍,一般为尊者所用。扬觯,即一人奉主人之命向来宾举起觯。按当时的惯例,这是示意大家从现在开始可以吃喝自便,相互劝酒,酒不限量,可以随意喝。

 

    众宾菜肴的多少和花样也根据年龄而有差别:“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礼记·乡饮酒义》)豆,食器,相当于现在的碟和盘子。三豆即三碟菜肴。

 

    司正履职:

 

    从“扬觯”吃喝自便开始,司正便受命于主人而开始履职。司正是监察宴饮的人,对他的到来主人首先要拜谢,他也要答拜主人。司正监察宴饮,是为防止饮酒过量,惰慢失礼,使酒会“和乐而不流”,(同上)以保证“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同上)。“朝不废朝,莫不废夕”是说早上不耽误早朝,晚上不耽误夕见,也就是能够坚持按时临朝,处理事务。

 

    “撤俎”和拜送: 

 

    主人问三宾是否吃好,现在能否“撤俎”,在得到三宾的同意后便开始“撤俎”。宴饮结束,三宾退席,主人拜送,“揖让如初”,即像迎宾时的“三揖三让”一样。主人送到门外,还要再拜。

 

    谢宴:

 

    第二天,主宾要穿着昨天与会时的乡服,到主人门上对主人的邀请赐宴表示感谢,而主人则要穿着昨天迎宾的服装“拜辱”。

 

    以上所说只是乡饮酒礼的主要环节和大致轮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碎、繁琐的礼数和节仪,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除了乡饮酒礼之外,周代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宴饮:“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周礼·春官宗伯》)而宴饮正是这些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否则,不论礼仪多么完备和周到,缺少了宴饮,也被认为是“为礼而不终”。可以看出,周代的宴饮不但数量多,而且渗透到各个领域。这些宴饮,无论是天子宴群臣、诸侯、卿、大夫,还是诸侯、卿、大夫相互宴请,也无论是宴宗族和兄弟,还是宴同僚和朋友,其宴请者与被宴请者之间不是君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就是血缘关系和僚友关系,其性质往往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质和宗族亲情特征,而它所凸显的主要也不是尚贤敬老精神,而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与上述各种宴饮不同,乡饮酒的宴请者和被邀请者之间不存在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关系:既不属于君臣关系,也不属于上下级关系;既不是同僚和朋友,也没有任何血缘联系。那些被邀请来参加宴饮的人仅仅是凭着两个条件:一是贤,一是老。就是说,在这个宴会上受到尊敬和礼遇主要不是由于权势地位,也不是由于个人私情,而是人的品德和年龄。正是因为如此,在乡饮酒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以明确的“尊让”和“长幼之序”生动诠释着尚贤敬老精神。这充分说明,乡饮酒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超越了功利,也超越了亲情,而在觥筹交错之中体现着对于道德理想和报恩敬老的崇尚和追求。就这一点来看,与其他各种各样的宴饮相比,实在是显得难能可贵。

 

    当然,周王朝官方主办这样的宴饮,直接目的是为了让普通百姓知礼和行礼,所谓“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周礼·地官司徒》)而“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周礼·郊特牲》)就是说,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当然是就官方主办乡饮酒的主观意图而言。今天,我们从道德的层面看,乡饮酒所体现的尚贤敬老精神和风气,对于中华民族尚贤敬老优良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