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农民不自己开荒种地,而是宁愿选择给地主打工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农民 为什么古代农民不自己开荒种地,而是宁愿选择给地主打工呢?

为什么古代农民不自己开荒种地,而是宁愿选择给地主打工呢?

2024-07-16 0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想要开荒,那高昂的生产成本,古代农民根本负担不起。稻种、农具等先不论,最“刚需”的耕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中国人使用耕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由于古代中国铁农具装备先进,一两头使用中国曲辕犁的耕牛,能完成同时期欧洲六至八头耕牛的工作量。但对于古代中国农民来说,养牛的负担绝不小。即便在商品经济无比繁荣、“集约养殖”技术空前发达的宋朝,耕牛产量已经大大提高,但“一牛马所费,当五人之食”,每天单是喂牛,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根据南宋学者方万里估算,慈溪官府养八头牛,每头牛每月要吃掉一贯草料钱。到最后,由于官府负担不起养牛费用,以至于“牛存者一头”。

养不起牛,那直接买牛呢?耕牛的市场价随时代波动。根据《宋会要》的记载,北宋初年一头耕牛的平均价格大约是三贯钱,北宋中后期暴涨到十贯,南宋更是涨得没边,长期保持在四十贯钱的高价。要知道,北宋初期的普通文官,月薪通常是十贯钱。宋仁宗年间的县令,月薪最高也就十五贯,还经常被克扣。买牛对于官宦家庭来说都不轻松,普通农民当然更不易。“二十亩地一头牛”的愿望,对于古代农民来说,真是一辈子的奢求。

元 佚名 耕稼图卷-收刈

在宋朝,租牛在农村很常见。普通的佃户,都是“借人之牛,受人直土”。苏轼形容说,宋朝许多大地主家庭,名下动辄有三五百佃农,靠租用主人家的耕牛来耕作。据现代学者估算,宋朝五口之家的佃户,全年口粮就需要40石,加上交租要80石,全年产量上不去,一家老小就要饿肚子。这牛再金贵,也得租。

所以,在中国历代鼓励垦荒之时,为提高农民积极性,统治者们也纷纷在耕牛方面做文章。比如曹操就下令官府用盐业利润收购耕牛,再借贷给北方农户。战死的士兵家属,也可以享受“官给耕牛”的待遇。只这一条,就让不少北方军民眼睛放光,精神抖擞地给曹操卖命。

在明初全力恢复经济的年代里,“耕牛大派送”也成了常事。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曾四次拨出专款,购买耕牛分发给北方垦荒农民,每次都是数万头的规模。明成祖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就对山东、河南的农民“以官牛给之”,不但送牛,官府还打造相关农具配套赠送。

元 佚名 耕稼图卷-登场

正是由于这不惜血本的投入,才有了明初农业高速发展,农业产值甩开宋元一倍,国家储粮“宇内富庶”的好景象。但这类“送耕牛”的好年月毕竟是少数。

光是耕牛问题都这么难解决,再算上天灾丰歉以及种子肥料等各种成本,古代农民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哪里能想开荒就开荒?

退一万步说,就算农户天生神力开荒成功,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田园。可这田园能维持几代,也同样是问题。哪怕年年风调雨顺,哪怕农业生产成本一直稳定不变。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土地兼并都足以让一家普通农户扛不住。

宋朝号称统治者不遏兼并,宋朝农民的负担也一代代暴增。除了日常的“二税”外,农具、牛皮、盐、铁等十几种名目都要再额外交税。到了北宋中后期,这些附加税往往是“二税”的数倍。更狠的是徭役,按照北宋的徭役制度,本应由有钱的富户担任“衙前”,即组织劳役,可北宋徭役沉重,有钱人不会背这锅,稍有钱的自耕农就倒了血霉,服一次劳役下来,就能折腾到破产。

元 佚名 耕稼图卷-簸扬

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韩琦叹息说,许多自耕农地不敢种,牛不敢养,家里有守寡老母的都逼着老太太改嫁,就怕被人误会自己有钱,当上“衙前”。后来,很多自耕农为了逃役,几乎是举家逃亡,以至于“税存户亡”,这样的光景,再好的田园生活,也是过不下去的。

“老直臣”包拯向宋仁宗揭示真相:大宋土地还是那些土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可吃俸禄的官员数量,四十年里增加了三倍,而且应官员们的要求,俸禄水平还隔几年就涨一次。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可不就是“重率暴敛,日甚一日”,最后都是让老百姓埋单。“爱民”的宋仁宗听得连连嗟叹,可叹息过后,还是该暴敛的照样暴敛。为什么“优雅”且“皇帝仁慈”的大宋在三个世纪里闹了四百多次农民起义,也就不奇怪了。

明初号称轻徭薄赋,但到了中后期,农民承担的赋税也是不知不觉地涨。弘治年间时,东南地区的农村赋税,就通过“折变”的方式,增加了五十多种附加税。万历年间推行全国的“一条鞭”法,在张居正去世后就走了样。万历亲政后,东南农业赋税“折银”,竟然增加了三倍多。地还是那些地,赋税滚雪球似的增加,任何一个自耕农家庭,都苦不堪言。赋税如此沉重,交不起税的农民们,自然也不得不舍弃土地。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沿海,土地兼并的新一轮狂潮掀起。享有特权的皇室官僚们大量兼并土地,千千万万交不起税的农民沦为佃农,“富者田连阡陌……无公家丝粒之需,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租税额如故”。有钱人不交税,穷人交不起,东南地区,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里。

元 佚名 耕稼图卷-入仓

在富庶的东南,贫穷的农民尚可做佃农,而在本就不富裕的北方,农民的处境只能更糟。比如陕西西乡地区,“富民置产,弃多贫民”,甚至“地无立锥者输且关石”。地都没了,重税照样要交。富人们还会用“飞洒”等手段,把自己应缴纳的税赋转移给穷人,以至于“有赤子无立锥地而包赔数十亩空粮者”,穷到赤条条,也得替人扛税。

这样一来,农民们别说“田园生活”,就算想做佃户也不可得,只能举家逃亡。天启年间的河南就出现了整村农民逃光的奇特景象。有些人烟稠密的村庄成了无人区,昔日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地。

当可怜的农民已到了做佃户不可得的地步时,那场席卷中原、让崇祯帝悲戚戚上吊的大乱,已经悄然埋下伏笔。而制造这一切的,恰是明朝君臣自己。

单是从“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开荒种地”这一个生活细节,就能看出历史大势所趋的走向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伏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