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历代军队编制考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军营怎么画 一、中国古代历代军队编制考究

一、中国古代历代军队编制考究

2023-10-22 0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古代历代军队编制考究

  1、西周军制:

  西周军制以“师”为基本单位,以一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为最小编制单位。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军—师—旅—卒—两—伍。

  五人为伍(5人),设伍长;五伍为两(25人),设两司马;四两为卒(100人),设卒长;五卒为旅(500人),设旅帅;五旅为师(2500人),设师帅;五师为军(12500人),设军将。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一般认为:以每五乘编为一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由“官”指挥;每十队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两卒编“师”,由“师氏”指挥。

  参考:《周礼·夏官·序官》、《周礼·地官·小司徒》、《孙子兵法·谋攻》。

  

  2、春秋战国军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制皆有差异,然其军队基层编制单位核心为“什伍之制”。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千人—五百—百—五十—什—伍。

  即步兵: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屯,百人一将。《商君书·境内》

  车兵: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参考《六韬·均兵》

  骑兵: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参考《六韬·均兵》

  其具体参考国家有:

  吴国军制,10人为队,10队为行,10行为旌,10旌为军。参考《国语·吴语》

  齐国军制:五人一伍,十伍(50人)一小戎,四小戎(200人)一卒,十卒(2000人)一旅,五旅(1万人)一军。参考《国语·齐语》

  魏国军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参考《尉缭子》

  秦国军制:五人为伍(5人),设伍长;二伍为什(10人),设什长;五什为屯(50人),设屯长;二屯为百(100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参考《商君书·境内》

  

  3、秦汉军制:

  汉承秦制,两汉时期军队编制的主要组织形式为部曲制,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领兵将军之下设:部(校)—曲—屯(官)—队—什—伍。

  五人为伍(5人),设伍长;二伍为什(10人),设什长;五什为队(50),设队率;二队为屯(100人),设屯长;二屯为曲(200人),设军侯;千人一部(1000人),设校尉或司马;五部为营(5000人),设将军。参考《后汉书·百官志一》

  或有说法:二曲为部(400人),设司马;二部为校(800人),设校尉;二校为裨(1600人),设裨将;二裨为军(3200人),设将军。参考《孙子注解·卷五》、《通典·卷一百四十八》

  

  4、三国两晋南北朝军制:

  三国军制:

  三国时期主要实行世兵制,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军—营—部—曲—屯—队—什—伍。

  五人为伍(5人),设伍长;二伍为什(10人),设什长;五什为队(50人),设都伯;二队为屯(100人),设屯将,百人将或百人督;五屯为曲(500人),设曲长或曲将;二曲为部(1000人),设千人督或牙将;五部为营(5000),设校检校尉;两营为军(万人),设校尉。

  两晋军制:

  西晋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不过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同时晋武帝颁布封国制,诸王分封郡国,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

  东晋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军—幢—队—什—伍。

  队以下为传统什伍编制,队约有200人,设“队主”;若干队合为一幢,设“幢主”;以3幢为一军,1军约3000人,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南北朝军制:

  北魏时期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但军仅千人左右,100人左右为队,以三队为一幢,三幢为一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开府—仪同,每仪同领一军(“也叫团”)。军以下一般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全国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每仪同领一军(“也叫团”),每个仪同约1000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编制应该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参考《后魏书》

  南朝刘宋的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建制单位。军的主将称军主,副将称军副,一军大约2000人。军以下是幢,幢的长官是幢主。军的基层单位是队,队的长官是队主和队副,每队大约200人。

  

  5、隋唐军制:

  隋朝军制: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在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置骠骑将军(鹰扬郎将)、车骑将军(鹰扬副郎将);再下设大都督(校尉)、帅都督(旅帅)、都督(队正),鹰扬每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步兵校尉二人,领步兵。参考《隋书·百官志》

  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军—府—团—旅—队。

  唐朝军制:

  隋唐时期军队编制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800—1200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4—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2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

  

  6、五代十国军制: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100人为1个“都”,都有“都头”;5都组编为1个“营”,营有“指挥”;5营即组编为1个“军”,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10个军编为1个“厢”,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

  该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一般为:厢—军—营—都。

  

  7、两宋军制

  北宋军制:

  后周的制度被北宋全盘沿用,宋军以标准为500人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100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应该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管辖10人)等士官的名目。

  宋一般以50人为队,2队为都,5都为营,5营为军,10军为厢。营又通称为“指挥”,是作战的基本单位。步兵1指挥为500人,骑兵少於此数。《宋史·兵志九·阵法》

  南宋军制:

  南宋军队编制由大到小依次为驻屯大军、军、将、部、队。驻屯大军的军队主官由小到大依次是:队的指挥官是队将和副队将,同时还设有拥队、引队、押队、旗头、教头等低级军官。部的指挥官为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属官有训练官、都教头、使臣、拨发官等。军的正指挥官分为统制、同统制和副统制三级,副指挥官分为统领、同统领和副统领。驻屯大军设置都统制为指挥官。都统制下有同都统制、副统制等。

  辽军制:

  辽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力,军队在作战时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

  金军制:

  金朝实行的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制度,金军的编制,初时与社会组织相结合,主要编为“猛安”、“谋克”。一般以百户左右为一“谋克”,千户左右为一“猛安”。“猛安”上统于万户府,“谋克”之下还有五十、十、伍等组织。兵员的征调,1名正军,配1名副军,战时副军可以递补正军。兵为世袭,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参考《金史兵志》记载:

  

  8、元朝军制

  元朝实行兵牧合一的军事制度,军队主要按十进制编制,分为万户府(统兵3000~7000人)、千户所(统兵300~700人)、百户所、牌子(10户)等4级,分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非蒙古军的万户府、千户所又置“达鲁花赤”,是为监军官,专由蒙古或色目贵族担任。万户府上设都万户府、大都督府等,侍卫亲军在千户所上设指挥使司,各级军官一般实行世袭制。

  

  9、明朝军制

  明朝实行营兵制与卫所制并存的军事制度,军与兵并存。

  军属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上而至五军都督府统辖。

  兵属营,由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属。

  大抵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50人为一总旗,10人为一小旗。一卫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设五个小旗。全国军队均按此编制编入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逐级率领。

  

  10、清朝军制

  清朝主要为八旗制度,特点是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八旗不但是军事组织,也是社会行政组织。八旗的编制情况是:以牛录为基本编制单位,300丁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率领。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率领。汉语称固山为旗,八固山即八旗。

  

  总结: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形式,其基层普遍采用“什伍编制”,以“二五进制”为主,遇十而进,中高层则普遍以一主将配两辅将(左、右)的形式。

  中国古典军队编制形式可归纳为:

  基层编制

  五人一伍(5),设伍长;

  两伍为什(10),设什长;

  五什为队(50),设队长;

  两队为卒(100),设卒长;

  中层编制

  两卒为一曲(200),设军侯一人;

  五卒为一旅(500),设旅长一人;

  十卒为一部(1000),设校尉一人;

  高层编制

  两千五为一师(2500),设师长一人,一师分五旅,有前、后、左、右、中五旅;

  五千为一营(5000),设偏将一人,左、右偏郎将两人,一营有两师分五部,有前、后、左、右、中五部;

  万人成一军(10000),设将军一人,左、右郎将两人,一军有两营四师,有前锋、左、右偏师、中军四师。

  中国古代古典军队编制形式的特点:

  基层:(百人以下)主要以什伍之制为核心,与古代户籍制度相对应,多数皆为乡邻亲里,一般是军队征调、训练、编组的基本组成单位,一般以其中声望最高者为长。

  中层:(百人以上千人以下)一般为军队建制的基本作战单位,平时在地方要塞等地驻守或屯戍,战时随令成建制被整体抽调组成作战军队。其长官一般由中央直接委派。

  高层:(千人以上)一般多在战时从地方成建制抽调临时组建,战停则罢。其军队多以一主将两辅将的形式编制,且军队往往由多部分组成,根据战争情况,其军队人数越多,其所属部营越多,各部之间编制统属关系越重叠相杂,从而对主将牵制作用越大,以防止主将控制军队。

  

  注:

  1、名词解释:

  1.什伍,古时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

  2.行伍,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

  3.队伍,古时兵制,五人为伍,十伍为队。

  4.曲部,古时兵制,二百人一曲,千人一部。

  

  2、古籍参考

  1、《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2、《周礼·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

  3、《孙子兵法·谋攻》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商君书·境内》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

  5、《六韬·均兵》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

  6、《六韬·均兵》置骑之吏娄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

  7、《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8、《国语·齐语》: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

  9、《尉缭子·攻权》:故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

  10、《尉缭子·伍制令》记载: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

  11、《后汉书·百官志一》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12、《孙子注解·卷五》张预曰:统众既多,铃先分偏裨之任,定行伍之数,使不相乱,然后可用。故治兵之法:一人日独,二人日比,三人日参,比参为伍,五人为列,二列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递相统属,各加训练,虽治百万之众,如治寡也。

  13、《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烈有头。)二烈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子。)五火为队,(五十人,有头。)二队为官,(百人,立长。)二官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为裨,(千六百人,立将军。)二裨为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也。)

  14、《后魏书》:“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

  15、《隋书·百官志》: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正五品;车骑为鹰扬副郎将,从五品;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增置队副以贰之。鹰扬每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步兵校尉二人,领步兵。

  16、《宋史·兵志九·阵法》载:“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君为厢。”营又称指挥:“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一营居之”。

  17、《辽史·兵制》载:“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

  18、《金史兵志》载: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即勃极烈)征兵,凡步骑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以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