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气飘飘的古代服饰搭配:披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仙女画像 仙气飘飘的古代服饰搭配:披帛

仙气飘飘的古代服饰搭配:披帛

2024-06-29 1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在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动乱和分裂之后,统治阶层和黎民百姓都对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倍感珍惜。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在唐朝的前半叶,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经济繁荣,和各民族交流频繁,文学和艺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为当时的服装美学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唐代的服饰和其文学一样灿烂,达到了一个令后世学习效法的水平。因此,唐代诗词中的服饰描写,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披帛的形态

一般来说,服饰包括妆饰、配饰和服装三部分。其中,披帛是古代女子服饰上的一种配饰,为长条形状的轻薄布料丝织品。披帛一般有两种,一种布幅较宽,长度较短,称作披子,多为室外用。另一种布幅较窄,但长度有所增长,称作披帛,多为室内用。女子穿戴它,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气质优雅。配上典雅的汉服,飘飘若仙之感溢于言表。走动时披帛飘逸,如风吹柳枝,美如画卷。

这种传统配饰,看似简简单单,却让衣服有了延伸之感,更是为穿衣服的人增添了一分灵气。但披帛最初的起源存在争议,有学者所怀疑披帛并非中国本土发明,历史上最早可考的披帛出自隋代的壁画。但实际上,秦朝始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时用罗。按出土文物观察,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只限宫中女官及嫔妃服用。

《释名·释衣服》云:“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也就是披帛,是一种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披帛是唐代女子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唐、五代妇女使用得非常之多的一种服饰配件,在唐代,它曾有帔、帔子、领巾等名称,唐初的时候它是又宽又短的,在后期则变得窄长,温庭筠《女冠子》云“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薛绍蕴《女冠子》“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这两句描写虚实相生,让人可以联想到当唐代女子身披披帛时,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形成自然的曲线美,走动时披帛又飘逸飞扬,是何等地婀娜多姿。披帛既不能御寒,也不能遮体,完全是一种为了美化自身而设计出来的,是唐代人们求新求美的文化心理在服饰上的形象体现,更是服饰由实用向审美的又一次飞跃。

披帛的兴起

唐代自开元盛世以后,披帛之风便一发不可收拾。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尚的女性的肩上。自信开放的唐代汉族女性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唐玄宗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据专家们考证,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饰,可能是来源于西亚,更详细点,是来源于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习惯,则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随着佛教东传,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唐代开元以后,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世装的女性肩上。这样说来,一条条披帛,竟然也是国际化的成果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花花草草们也可以一亲芳泽。《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披帛穿戴的方式都相对比较随意,第一种直接披在肩膀上即可,两端置于身前,给衣服增加一些层次感。第二种属于比较传统的穿法,披帛从背后挂至手臂上,两端从身前垂下,这样看起来就会多上一丝飘逸之感。

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美感。高髻、披帛、半臂、袒领服,少有地线条感和人体美相结合,它所依赖的不是传统的伦理规范,也不是公众社会对女性的戒备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们短暂地焕发了审美想像力的产物。披帛这种“时装”,借鉴了当时风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们从舞台服装中汲取灵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华为表演服装。在后来的京戏《天女散花》里,梅兰芳舞动长长的飘带,那一定也是对披帛象征性地极端发挥。 

披帛的演变

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

到了宋代,披帛有了一定的变化,皇家贵妇穿戴的被称为“霞披”,平民女子的则被称为“直披”。根据《事物纪原》的记载:今代帔有二等,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之命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间。在宋代一些出土的壁画中也能看到穿戴披帛的女性,考虑到霞披是从披帛发展而来的,那么直披可能就是指原本的披帛。随着历史的发展,披帛逐渐消失。不过与“披子”类似的长、方围巾以其实用功能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开来。

而“披帛”,人们只能从敦煌飞天画壁、出土陶俑、影视歌舞的古典剧目或满族传统婚礼中偶尔领略,欣赏其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飞扬的神采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