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影业的沧海遗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变脸游戏规则介绍 邵氏影业的沧海遗珠

邵氏影业的沧海遗珠

2024-06-26 1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邵氏影业

曾经有一个在香港影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的电影公司:邵氏影业。这个公司的特点是具备浓厚的文化情怀,而它的创立和成长也正逢侧重于展现文化的香港电影时期。

邵氏早期的作品大都建立于中国传统的民俗和文化之上,这亦成为它在香港影视业中独有的文化标志。

大体来说,邵氏是众多影视公司中最能够保持商业与文化平衡的公司,它十分独到地在作品中保持观赏性的前提下保有着相当程度的艺术价值。

在邵氏影业的后期,展开了与中国内地影视业的合作。这个阶段出品了某些尤具有传统色彩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受到严重忽视的《变脸》。

《变脸》面世已是邵氏影业陷入低迷的 90 年代,然而这部电影却无疑却是邵氏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馈赠。它结合了中国特定的民俗文化——“川剧”以及邵氏固有的某些艺术手法的传承。

关于川剧

俗云:

川中有绝艺,一首化十面。 化变迎八方,面面具真章。

倘若玩味历史容易发现:大多手艺皆草创于民间,后入于庙堂。手艺最初都是粗糙的把式,意不在取美;在流传中得到雅俗共赏,才自成派系。且必然需要经历一些风雨飘零的岁月,否则不会散发出底蕴。

所谓一技傍身,安得行天下。被称为变脸王的老人,得民间绝技变脸真传。如同所有民间艺人那样,手艺成为他最大的财富和谋生依仗。因时势艰厄,他游走卖艺,他言道:独驾扁 piān 舟,到川江两岸混饭吃。

川江自来为商贸通衢,万州开埠后愈发繁荣,多有难民流离于此,也招来了变脸王这类鬻技谋生者。他是个中国的吉普赛人,栖身小舟,沿江旅居,自川南岷江支流而上,最后泊于乐山。

正逢元宵夜人群攒聚,变脸王也趁势在街边摆出行头卖弄手艺。他为大家讲民间轶事,遛猴变脸。然而这身解数并没能引起观众的热忱,人群逐渐散去,也变脸王陷入窘迫。

与此同时,街市中迎来了一台戏班子,其中的主角是作为活观音出场的梁素兰。

扮演活观音的梁素兰是戏剧界的名流,声名正显。同样出来讨彩头的他留意到正在卖艺的变脸王,对他的表演感到深切的钦慕,他当下给这位老艺人捧场,两位艺人致意以表示尊重。

梁素兰推崇变脸这门技艺,尽管各自为路,但他怀着合同道之心,邀约变脸王加入梨园。不料变脸王告知他自己的技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他在意梁素兰作为小旦的半女儿身,而梁素兰亦有艺人的品格,惋惜之余奉劝他留下后人,以保留自己的手艺。

子嗣与大众崇拜

对梁素兰的话心有所动的变脸王开始考虑自己的技艺传承。但作为一个常年漂泊的孤人,他已然无后。为求得一个传人,他只能将目光放到人口贩卖市场。

人口贩卖所正是社会中人道灾难的缩影,这个晦暗之处所浓缩了整个时代的惨恻:

在这里人口交易公开而自由,无养育之力的父母将子女沽售。鬻子的父母们根本无力关怀孩子今后的生计:他们或为奴或为妾,或劳瘁或羸饥;只要不至于死在眼下,就可能寻到一线生机。

身处于此,孩子们少已更事,甚至学会自荐以谋生路。饥饿和病困迫使他们彼此争夺生路,寻找未来的依怙。

自古说来,子嗣之于中国就带有某种执念色彩,且往往被利用到商业信仰之中。梁素兰就是作为送子观音出场,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只因子嗣是大众最殷切的期望,而观音正是满足这种愿望的司职。 尤其世道凋敝,偶像大行其道之时,人们往往放下身段,不拘泥手腕。梁素兰网罗各家所长,他的班子正可以一弦多奏,台上台下都扮观音赚钱。

所谓艺出而殊途,同样作为梨园艺人的变脸王则狃于故辙,以至陷于困顿。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吝于鬼神之托。为求子嗣,他寄念于泥塑的观音;即便困穷,也会因寺庙尼姑的一番套辞而解囊。

无子的缺憾让他情急下买到个伪装的男孩。为利于这孩子的存活,她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微贱的称呼:狗娃。

对于变脸王来说,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在人口市场本已灰心的老人,突然看到如此标致的孩子,以至于认为神明应承了自己所求,遂带着孩子去向神明跪拜。

《变脸》的艺术工笔

整体来说,《变脸》是一个巧合的故事:机遇的巧合,情景的巧合,结局的巧合。正像一出戏曲那样容纳了人生百态且取巧成书。

但《变脸》将所有的剧情线索都根植于它深沉的时代背景下,这就建立了情节的合理性:以时代背景派生了人物关系与他们之间的因果。

重要的是,导演以难以置信的掌控力调度着整个故事,这正是《变脸》成为杰作的重要因素。从这部剧的各种元素来说,无论人物塑造,情节调度,或镜头技巧,几乎无懈可击,难寻瑕疵。

1.影片的调性及人物塑造

这个故事的特点是采用了复调的讲述方式,在结构上不倚重于独一的角色,而是作了全局性的人物刻画。因此整部剧的情节是分立而突出的,角色间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主角 ① 变脸王

这个人物半生颠沛,孤苦无依。他最大的伤痛是早年丧子,因此在狗娃生病后,造成了他的恐慌。他不愿重蹈覆辙,遂为她倾其所有。但这都源于他认为狗娃是男孩,因他将男性性征看得意义非凡。

尽管居无定所,他却将自己视作江湖人士,且以此身份抱持着自欺与倨傲。他曾以老到的口吻告诉狗娃:有本事可以走遍天下。然而他从未思索一身本事的自己竟终年没有栖身之所,年已近暮却仍愁于生计。

变脸王言谈迂阔,每每以袍哥自居,出言不离江湖切口;社会中的经历让他养成了讨巧的圆滑,然而却没有让他避免遭人算计;他受人贩子蒙骗,喝掺水的酒,做游戏被暗算,被兵痞讹诈,被衙门栽赃,一番腾挪到最后却被下死狱。

变脸王是世故的人,他自认谙熟江湖规则,每到一处必向各路权力致敬。但从没有一方势力对这个卑微的人施以庇护,包括他信靠的观音。

生涯渐促之时变脸王想到求子,因为无后意味着手艺将因他而绝,这是手艺人最大的罪孽;其次漂泊的他终年孤独无依,他将这孤独归结于命运。在蒙冤入狱后,他一度相信这仍是他一生悲剧的延续。

在牢狱中他既知生路无门,便撕掉了谋生的脸谱,但却最终表达了对狗娃的谅解。此刻他感到通透,认为自己与她是轮回中彼此的偿还。

主角 ② 狗娃

作为一个弃儿,她辗转于人口市场,终日饥寒切身。为了被收养,她在掮客手下被调教如何察人眼色,同时谨慎地隐藏女儿身。

由于性别歧视,买主们视她如牲口。在变脸王这里,她希望通过手艺达成自我价值。然而在变脸王得知她性别之后却完全漠视了这孩子的资质:坚韧而通变,手法利落(为他偷酒);且对于戏剧带有难得的专注,尤其对于梁素兰的戏。

她的遭际让她看出这社会的矛盾:人们贬低女性,而同为女性的观音却作为民间偶像,被视作救赎者。这让她产生了对变脸王的质问。

她爱憎分明,喜怒于色。为了维护变脸王,她当街训斥兵痞。在流浪期间,她带着被拐的孩子逃跑,还效仿三公主以命报恩。

变脸王让她体验过关怀,因他们两承受过同样的孤苦。她看出变脸王执拗的女性歧视中并无刻毒。或许因为屡受抛弃,即便在变脸王落难之时,她也不愿让变脸王体验到亲人的背弃。

而正是变脸王的一次失误,却让他在人生的晚景获得回报,最终在一个女孩的身上寻找到最深切的寄托。

主角 ③ 梁素兰

就一个旦角来说,免不了需要生而赋有的雌性气质。梁素兰和他的老仆同样都是阴柔之人,这让他们多了分感性,在浊世中亦怀热肠。

梁素兰是成功的商人,却并未摈弃应有的德性。他感怀戏子身处乱世的低微,却仍动用仅有的影响力为落难的变脸王奔走,还愿放弃走红的码头去为其鸣冤。

而设想置换他们的处境,罹困的若是梁素兰,以变脸王的世故和怯懦,几乎不可能施以援手。较之工于辞令的变脸王,梁素兰这个小旦更具江湖气概。

社会的经历没有让梁素兰成为势利的生意人,他一直抱有对戏艺深切的热忱。他仰慕变脸王的技艺,但当他表露这种心迹时,却被对方下意识认为打算偷师。而最后变脸王向他感恩而献技时,他却拒绝了乘人之危。

从任何角度来说,梁素兰都比变脸王更可能成为技艺的传播者,如果真如变脸王那样守住门户森严,各种手艺也早已式微。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惹人注目的是梁素兰老仆的表现。时值清朝灭亡,时局动荡,老仆的言行举止及年代背景都容易让人联想到前朝流落的太监,很可能梁素兰收容了这个同样具有女儿身的人。(这一点是影片线索的并未明示的潜流,但却最精微的体现出导演对细节的关注力)

2.构图和镜头调度

镜头 ① : 元宵夜的相逢

梁素兰初逢变脸王,只见他在脸谱之下,手提花灯;镜头缓慢聚焦,适逢元宵焰火,四围烟雾升腾,慢镜头营造出独角戏的效应。这个镜头换为了梁素兰的视角,烘托出他对这出表演的专注。

镜头 ② :人口市场

变脸王没有遇到中意的孩子,正要离去时听到一声呼唤,他回头见到一个清奇的男孩正对着自己。

此时一束额外的光线落于孩子两肩,好似一个微聚光,映出她面容的祥和。——这束光芒来自一个天井,这样的环境陈设规避了布光的冲突。此刻由全景切入特写,孩子的出现犹如观音的赐予,这光芒如同对两人的眷顾。

这两个镜头中,背景皆被虚化,在关键点上采用了水平视线。导演以一种精微的审视调控着烟雾,光线的效果对比,并在很大程度上以背景中的自然元素创造效应。这种手法进一步控制了整个画面的稳定以及表现的力度。

3.元素和线索处理

对导演来说,最能真正见诸功底的技巧是情节调度。因为这体现了创作者对韵律的掌握,是艺术手法中最细致入微的能力。

影史中具有高度情节调度的作品无疑会跃升至教材层级。在远期的作品中有诸如《The Big Sleep》,在近代作品中有诸如《琅琊榜》。这些作品的特点皆是在情节调度上展现出异乎寻常的精炼和深邃。而同样的,《变脸》也无疑是展现这种技艺的上乘之作。

场景 ① :元宵节

元宵节上观摩表演的人群离开了变脸王,转而去簇拥活观音。两位艺人进入了同一个场景,他们的出场和交接方式展现了各自的格局:

一方面变脸王在意流失的观众,另一方面梁素兰凝神瞩目于他的技艺。作为生意人梁素兰是老成的,而面对艺术却是率真的。——这个场景是整部片中情节调度的高峰。

场景 ② :观音证道

狗娃随同变脸王去观看梁素兰观音得道的戏,戏中情节启发了她后来的舍身救人的效仿行为。同样在这个场景,和家人一同看戏的幼童天赐走失。这层变故伏笔了变脸王后来的灾难,而这个孩子的名字也迎合了他的宿命感。

值得称道的场景镜头在整部影片中数不胜数,导演作了最大的努力,将元素和线索尽可能的交织。这增强了故事整体感及关联性,且在段落拣选上几无赘笔。此外在含义传达上,导演皆采用写实手段,旨在以演绎引发观感,而非直接刻意的剖白。

作为影视教材的作品

《变脸》是一部建立于悲剧背景之下的故事,而最终由人性的光辉达成了救赎。不过尽管设定了这样的结局,整部影片的基调仍然严酷而阴郁;即便存在情感渲染,也不能给人以多少宽慰。

在这背景下,战乱四起,灾荒频仍,迷信盛行,巴山蜀水一片衰微。变脸王代表着其中苟活于世的人群。即便不堪至此,仍固守着迂腐。

影片的创造力展现在时代风貌和传统文化的交融,首先整部剧对地域风物的描绘及俚俗的表达浑然自成;其次在特殊时局的背景之下,仍能看出戏曲文化渗透着中国的文化生活。

全片为了深化描绘背景,几近严苛地致力于细节雕琢,以求在镜头中呈现愈加真切的演绎。这些细节主要集中于其中的戏曲表演上,尤其是梁素兰的舞台风采,和变脸的技艺效果。

可以说,影片中的舞台表现已不亚于任何一场现实的戏剧场景。为达成这个效果,剧中演员还选则了真实的戏剧艺术家;包括狗娃,都是一位从事戏曲工作的童年演员。

正是基于此种努力,以及导演与邵氏公司共同的创作理想和艺术审鉴,才让《变脸》成为邵氏影业自黄梅调系列以来最杰出的传统文化作品。同时也是邵氏公司的作品中,乃至于中国影史作品中的沧海遗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