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当时的人又是如何取暖过冬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取暖烧煤炉子需要放盆水吗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当时的人又是如何取暖过冬的?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当时的人又是如何取暖过冬的?

2023-08-23 0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五十年前那个时代冷,我们这零下三十几度,记忆中的冬天就是冷。那时的冷真叫冷,记得冷到早上起来水瓮的水结冰奶奶用菜刀扎。山村,天蓝得那么透,然而非常冷,那时候最缺的是吃的和烧柴,山上的草被搂没了。

小时候,下大雪,从草房子缝隙能钻进去雪,老人说这叫贼雪,外面飘大雪花,屋里也下雪,以前的门有好大的缝,天明一看,满屋子里都是雪。记得小时候家里窗户还没有全用玻璃,只有最下面的用了玻璃,上面的全贴着纸。外面刮风窗纸总是呼他呼他的。只记得村里的那条小河冻实了 屁股下一块砖两脚踩两块砖 后边一个伙伴推着…那刺溜刺溜地划

冬天的早晨,满窗户都是冰花,还挂着一根根冰柱,掰下来可以当冰棍吃。最喜欢小时候的冬天,早晨第一眼看到窗上美丽的冰花,有的象大柳树,象菊花,可好看啦,哎,再也回不到以前啦。小时候屋里水缸冻成一层冰。孩子们穿着棉衣棉裤、棉鞋棉帽,手脚、耳朵都会生冻疮,又疼又痒。水塘、湖面都会结厚厚的冰,硬帮邦的,可以在上面尽情玩耍。六七十年代缺衣少食,但童年无忧无虑,怀念小时候的快乐。中年了!快乐没了

小时候保护手和脸的护肤品叫蛤喇油。穿的鞋叫水靰啦。抽冰猴,支冰爬犁是最基本的冰上项目,在冰面上带助跑得叫打“出溜滑”,在高处向下的滑行叫打“出溜坡”。有一种车,叫冰车,有一种,小吃,叫冰溜子。有一种享受,叫打滑呲溜。有一种保鲜叫放外边冻上。有一种尊贵叫睡炕头。有一种中医,叫用雪挫。

还有谁记得冬天在草铺子上睡觉的日子?那时人们特别穷,棉花少孩子多,母亲把麦秸(碾扁的麦杆)装进半截铺底儿(褥子)里,铺在身下既暖和又防止尿床屁股湿。那时感觉挺暖和的,就是容易上火。东北的土炕。对付寒冷冬天的利器。在东北农村,有铺好烧得火炕,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那时候大棉袄、二棉裤,还有腰带和背带,上个厕所老费劲了,穿着它比较抗冻,棉手闷子小时候我们就是靠它。小孩屁股三把火,咱们那时候都不知道啥叫冷,冬天条件好的棉袄棉裤里面有秋衣秋裤,条件不好的就是棉袄棉裤了,可怜了那时的母亲,在生产队干一天活还要给家里的孩子大人在油灯下缝缝补补。那时候根本没有内衣,尤其是孩子们都是直接就着光身子穿棉衣棉裤。手脚每年都冻破,晚上躺被窝里又痒又痛,俩脚互相摩擦皮破了,专心的痒痛。没吃没穿不堪回首的岁月

我家农村的房子是草房(房上面用一种草),用草编织成草栅(比较厚)子一层压一层。从屋檐往上摆(下雨往下流水),用白灰(泥)把草栅子压好一直摆到房脊上面绑好用白灰抹好就行了(大概这样,那时候小没细看过,草叫黄白草不怕水,多年不烂)。 我记得冬天用玉米秸秆做饭带烧炕,炕头可烫呢。用麻纸糊窗户,那是感觉最深的就是那时候比现在冬天冷得多,山沟流水全结冰,常在冰上滑,摔倒再起来接着滑。夏天在水深地方洗澡(游泳),那时候的小孩比现在的小孩皮实不怕摔不怕碰,吃的和今日不能比,就是玉米粥和玉米饼子,好吃的是榆皮面玉米面和成面团压饸饹好吃极了。那时候没有油水,上山打柴,拾柴可有劲呢。

农村入秋收了庄稼基本就没事儿了,就开始了储蓄过冬的取暖柴了,勤快的人到深山捡干树枝割青棵,懒点儿的也得干,划拉划拉树叶野草玉米叶子啥的,那时候家家烧柴火,山上什么都砍光了,树和树叉是严格不准砍的。这是我十岁前的生活记忆。记得小时候冬天的河沟,路边都是干干净净的,筷子大的树枝都会被人捡回家烧火。那时真穷!说搂柴,想起小时,地里花生一铲完拣完后允许大伙儿进去拾花生,叔叔弄个大楼趴,在前边搂柴草,自己跟在后边拣花生……当时冬天天天出去搂草,搂树叶,特别是冬天刮大风到果园去搂树叶最疯狂有时搂到后半夜,现在想想当时怎么扛下来的。那个时候年年烧柴草、烧煤做饭取暖,也没有雾霾。取暖家里都有火盆,好点是生铁铸的,一般家庭是用泥做的,知青下乡有水暖包装热水,放被窝里,用石头和砖头烧热放屋内,也能强点。

我们上小学四年级前都是老房子,窗户只有框没有玻璃,冬天钉塑料布,天暖和了把塑料布撕下来。上三四级时老师让我们帮一二年级的学生钉塑料布,那会上学大多数同学手上都有冻疮,连煤都没有,老师让我们拿棒子(玉米)核(hu),上课烧棒子核取暖,冬天每天早上点棒子核时,满教室的烟,只能通过门冒出去,外面太冷,坐凳子上烟的眼睛睁不开,我们就蹲凳子旁边

六七十年代老家农村的印象,老家是烧炉子取暖大多数农村家庭还是烧木柴火炉或是火炕。那时多是草房,还是比较暖和的!白面馍吃得很少,只是过年蒸很多白面馍,一直吃到了正月结束。腊月杀一头自家养的猪,也就100斤肉左右,除过年吃外,剩下的用盐腌一下挂在锅台上面熏,想吃时取下一块。这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的记忆。

记得是城市里每家都有蜂窝煤炉,凭票买蜂窝煤,还有压成像鸭蛋大的煤球,再有就是用煤粉和成煤球放炉里烧,上面再搁一铝烧水壶,晚上睡觉封炉口。乡下就是用几块石头一放烧木柴、树头,讲究点的拿个破铁炒菜锅搁地上当火塘烧火,一帮人围着烤火取暖。我是农村的,六十年代已经有自己制的煤炉了(土坯与砖块),煤炭虽少可是也有供应的!城里可能供应部分煤炭吧。那时城市居民一切都要计划供应,买东西凭票证。农村户口的票证更少,与城市居民比,更没有那么多优越。

在大城市里冬天取暖过冬,可是一件不能马虎的大事!首先要把炉子用泥套好,装上烟筒,有的家还要做风斗,防止煤气中毒。然后就是凭空买煤,五,六十年代用煤块,包括非常好的大同块,一般就供应硬煤(燃烧值低,不好点着,但耐烧)后來就用蜂窝煤取代了,也有煤球供应,煤球用完有煤灰,不能浪费,于是往墙上贴煤饼!总之冬天为取暖,要有一个主要人,看管好炉子,包括添煤,封炉子,除炉灰!今天的取暖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气温比以前高多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们那里一冬一春常常冰天雪地,现在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雪了,连霜都很少见。现在城市没有那时候冷,三个原因,第一,城市的热岛效应,第二,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高出几倍,导致人体抵抗能力提高,第三,皮毛,羽绒,碳纤维,反热辐射材料等大量进入服装行业。

那个年代的确是拼娘的时代,谁家妈妈手巧,谁家就被羡慕,谁家柴火高,证明谁家日子过得好,想想那个时候,就好像回到昨天一样,致敬,曾经我们儿时的七零后

每每想起那些趣事,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会很怀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