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发言稿的翻译方法是什么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这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看法。通过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透过他的观点,阐述并引发了对其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 文本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文本类型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奈达(E.A. 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说进行分析。   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2.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发展及关联翻译法的提出   纽马克最主要的理论和最大的贡献是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文本,而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为了缩小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差距。   后来,纽马克在1994年一篇题为《关联翻译法》(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一文中,正式地提出了他的新理论,即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关联翻译法包括两个关联命题和一个附加命题。“源文本的语言越重要,译文就越要贴近源文本。但是,还有一个附加命题,假如源文本作者和译者的目的一致,或者有相同类型的读者,无论源文本重要与否,源文本质量越高,译文就越要贴近源文本(纽马克,2006:1-2)。”“重要”指的是特殊的价值、意义和永久性。”确切来说,在不改变源文本意义的前提下,其重要性取决于客户的要求、原作的价值、作者的社会地位、源语言的词语、习语、固定搭配、文化或法律术语植入目标语的程度如何。从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层面上,“贴近翻译法”和直译法相似。关联翻译法,体现了纽马克一贯的翻译主张,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   三、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说   纽马克根据语言的功能来划分文本的类型。他在著作《翻译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认为语言大致划分为三种功能,即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感染功能(vocative function)(Newmark,1981:12-13)。根据这三种功能,他将文本分成三种类型: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感染型文本(vocative text)。他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四、分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纽马克的理论中有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在不改变源文本类型和功能的情况下,翻译方法由源文本决定;第二种假设:源语作者和译者的目的相同的情况下,翻译方法由源文本类型决定。但是,这两种假设都不能够被完全接受。   首先,对于前一种假设,文本随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完成于清朝中期,当时被人们作为淫秽小说。从纽马克的理论角度分析,《红楼梦》在当时属于感染型文本。但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红楼梦》被赞誉为自然主义的爱情小说。1949年之后,这部小说被当作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小说。所以,文本的类型由感染型文体转变成表情型文本。此外,文本的类型还受文化的影响。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与目标语不同,所以翻译的文本类型可能和源文本不同。《福尔摩斯侦探集》问世于英国时,人们将其作为表情型文本;而当这部著作传入中国时(正值明末清初),当时的中国人将其作为介绍法律的工具书。所以,《福尔摩斯侦探集》随着两种语言所承载文化的不同,文本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即从表情型文本变为感染型文本。   其次,针对后一个假设,翻译中遇到的的情况影响翻译方法。例如,个人日记这种文本是没有读者的。纽马克认为,日记属于表情型文本。和纽马克的观点相反,瑞斯(Katherina Reiss)则认为日记本来是没有信息功能的,但翻译日记时,文本的信息功能就体现出来了。也就是说,翻译本身有时就改变了文本的功能。此外,读者这一因素也影响着翻译方法的选择。如果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显著不同时,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兴趣就会减小。   不难看出,翻译方法的选择不仅仅由文本类型来决定,翻译中的一些情况也影响着翻译方法的选择,如读者因素和目标文本的功能作用,等等。   五、结论   综上所述,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我们在实践中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他认为,翻译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有关翻译的知识体系,包括翻译的标准以及在确定文本目的和译者目的的前提下,提供的一个参照系(Newmark, 2001:9)。那么,翻译理论有何作用?他认为,翻译理论的主要作用是将合适的翻译方法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文本中(Newmark,2001:19)。纽马克的翻译方法要根据文本的类型来决定,所以他的理论是以源文本作为出发点的。正因如此,他提出的理论,没有重视读者、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此,纽马克的这种以源文本为出发点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疑问,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