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弹性与碰撞:从小球的反弹看碰撞的奥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反弹的物理过程是什么 浅谈弹性与碰撞:从小球的反弹看碰撞的奥秘

浅谈弹性与碰撞:从小球的反弹看碰撞的奥秘

2024-04-03 16: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浅谈弹性与碰撞:从小球的反弹看碰撞的奥秘

前一阵子我们学牛顿定律相关知识的时候,经常遇到小球从某一高度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掉到地面上,然后反弹的情景题。有些题的设定是完全弹性碰撞,小球反弹后将回到原来的高度。而实际情况是小球弹起后高度发生了衰减。一般来说,不同的小球和不同的地面发生碰撞,弹起的高度和次数一般不同,高度衰减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我相信这种衰减必然存在着相似的规律,即可以通过合理的建模,来预测某种材质的小球在第x次与某种材质的地板碰撞后弹起的高度h。

这让我想到,一年前,我曾在家中做过非常类似的实验——用家中不同的小球(乒乓球,弹性球,玻璃球等等)和不同质地的地板(木板,瓷砖,地毯等)进行自由落实验,并得到了大量数据。当时在几次失败的建模尝试后,最终我得到了较好符合实验数据的模型,经过理论分析也是正确的。可以说这既是一次成功的物理探究,也是我第一次进行数学建模的尝试。

下面是复现实验和建模的过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去年年末由于疫情待在家中,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唯一的测量仪器是手机相机和尺子。由于小球会在水平方向上受到随机扰动而产生不小的位移,小球总会跑到画面外面,想要通过手机录像和尺子配合记录小球每次弹起的准确高度h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决定做一下改动,探究小球弹起的时间t与已经碰撞的次数x(以下称弹跳序数)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不用尺子,将手机摄像头一直对准小球。如果探究出t-x关系,通过位移-时间公式,高度h与x的关系也将是明了的。

然而,查看手机录像发现,所测的时间的精度还是差了一些,于是我用慢动作录像(事先测量了慢动作视频时间流逝的速度和现实时间之比)反推出真实的时间,测量精度一下就上来了。(当然由于掐表掐的不准,还是由一点点误差)。在不同的时间我做了多组实验,这是第一次实验记录。

在得到这些实验的数据后,我进行了三次建模。

可以想到,在实验得到的直接数据中,所测得的时间并不是第x次和下一次两次落地的时间差,而是小球第x次落地与第一次落地的时间差。第一个模型直接将这个时间作为t。第一个实验(橡胶小球从1.5m高度落向瓷砖)图像如上图所示。由于存在高度衰减,t与序数x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这样向上凸的。

也许是被直观的印象冲昏了头脑,我不假思索的认为,上面的图像就是对数函数没错,直接进行拟合。巧合的是,对于这次实验,ln函数竟然拟合的很好(如下图1所示),然后我更加坚信这是对数函数,并直接得到结论:

小球第x次与第一次落地的时间差t与x的关系是t=k×lnx+b

k和b是只由小球、地板材质直接确定的系数。对于第一次实验,k=1.6837、b=0.6318。

如果这个结论是对的(k和b是只由材质确定的系数),那么如果第二次实验只更改了下落的高度,所测的k和b应当和上面的值相同。然而下面第二次实验(下落高度改成1m)(下图2)拟合的结果显示:k= 1.4673,b= 0.462。这显然与上面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认为这是误差的话,第三次实验(h=2m)的结果k=1.898,b=0.6809又如何解释?

如果按我现在的想法,这k和b的不同直接就可以宣判这个模型的死刑,可以研究更好的模型了。可我当时还不死心,也许是因为ln函数对每个图象单独都契合的特别好,只是每次实验的系数k、b都不一样罢了。我偶然注意到k和b似乎隐约与高度h存在线性关系,如果设k=oh+p,b=qh+r,并反解出o、p、q、r四个参数的话,这个模型还有成立的可能。

通过尝试,我得到以下拟合数据:

这样,就由确定的材料(瓷砖,小球)确定了四个参数o、p、q、r,进而可以得到与每个下落高度对应的k和b,然后就有t=klnx+b,且契合度很高。

终于,当这个模型“大功告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不对,两个物体怎么会有四个参数!而且结论是这个鬼样子:

小球第x次与第一次落地的时间差t与x的关系是t=k×lnx+b

k和b是由o、p、q、r四个参数确定的系数,o、p、q、r由两个材料确定,它们的物理意义不明

四个参数构成了这么复杂的模型,每个参数的物理意义不知道,他们体现不出来材质的任何性质。最要命的是,凭什么最后的函数结果就是ln,其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图像长得像?

种种疑问浮现。这时候我想到,其实ln是个连续的函数,而我得到的实验数据本质是是离散的,是数列,ln即使拟合的再好,由于性质的不同,图像也根本不可能是ln。因此我决定废弃这第一个模型,不仅是因为不合理的ln函数,它缺失也确实物理的简洁美。

第二个模型中,我假设总时间t的平方和序数x、下落高度h成正比,则可以写成t=p√hx,p是材质确定的参数。虽然更加简洁,但这样误差较大,且无法给出完全弹性碰撞的p值(此时t与x直接成正比了,不符合t=p√hx,找不到p是自然的),因此也被抛弃了。

下面来重点叙述第三个模型。

此时我意识到,若把小球第x次与第一次落地的时间差当成t来研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改用某次弹起与下次弹起的时间间隔作为t,这样,每一次反弹的序数x对应了不同的t,因此t是x的函数,记作t(x)。(由于x是正整数,t也是一个数列。)

那么,经过简单的作差,第一次实验的图像将被改写成这样:

(弯弯曲曲的折线是我掐表不准造成的)

为了解释曲线,我假设每次碰撞弹跳高度缩短的比率是恒定的,即小球每次弹起的高度h(x+1)与h(x)的之比恒为q(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