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节目单丨致·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双钢琴曲目推荐 微节目单丨致·爱

微节目单丨致·爱

2024-07-14 1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曲目以现场为准

艺术家

张薇聪

钢琴

向上滑动阅览

著名钢琴演奏家,中国第一个获得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室内乐博士学位的钢琴家。三岁时随其祖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资深教授张隽伟学习钢琴,六岁即在“上海之春”首次登台独奏。在她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录制出版了个人钢琴独奏专辑《蝴蝶》和《献给孩子们》。1987年,她与上海电影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1993年张薇聪赴美学习深造,先后在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钢琴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5月,她获得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协作专业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获得此专业博士学位的钢琴家。留学期间她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1997年Kingsville国际青年艺术家比赛一等奖、1997年Sydney Wright钢琴协奏比赛一等奖、2002年纽约东西方艺术家比赛一等奖。

作为一名活跃在室内乐舞台的钢琴演奏家,张薇聪曾与多位国际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其中包括小提琴家皮埃尔·阿莫亚,伊恩·斯万森,阿尔伯特·马克夫和亚历山大·马克夫父子,帕格尼尼金奖得主小提琴家宁峰、吕思清、黄滨,上海歌剧院首席张乐,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洛杉矶爱乐中提琴首席李腾、德米特里·穆拉,大提琴家杨文信,费城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倪海叶,柏林爱乐长笛首席帕胡德,著名小号演奏家马蒂亚斯·霍夫斯等。2009年,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她和旅美小提琴家徐扬的勃拉姆斯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全集。2018年,国家大剧院出版了她和著名小提琴家宁峰的法国小提琴奏鸣曲及小品。她曾多次受邀在诸多国际音乐节上演奏并指导室内乐,其中主要有Piatigorsky Semina、Music Academy of the West、Heifetz Institute、Young Euro Classic Festival Ensemble、加拿大晨星音乐桥及北京国际音乐大师班等。她还曾应邀在曼哈顿音乐学院、旧金山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举行钢琴室内乐大师班。张薇聪曾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担任室内乐及钢琴独奏教学工作。

黄秋宁

钢琴

向上滑动阅览

留美青年钢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师从国内外著名钢琴家、教育家陈宏宽、朱磊、盛一奇、Vivian Weilerstein、Cameron Stowe等教授,是双学士学位(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双排键表演专业)、双硕士学位(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钢琴合作专业)获得者。

黄秋宁的演出经历遍及世界各国,并在波士顿(乔登音乐厅),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厅),北京(中山音乐堂、国家大剧院),上海(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等成功举办音乐会。钢琴大师Russell Sherman曾赞誉她是“极具天赋的钢琴家”。《波士顿音乐时报》曾评价她为观众奉献了“难以置信的、天衣无缝的演奏”。《卡尔加里先驱报》赞誉她的演奏“辉煌、光彩的乐句以及丰富的对位……兴奋的演奏,令人拍手叫绝”。

她长期活跃在国内外室内乐舞台,合作过的音乐家有扎哈·布朗(Zakhar Brown)、徐惟聆、宁峰、今井信子(Nobuco Imai)、郑闻晓、马蒂·罗西(Martti Rousi)、杨文信(Wen-Sinn Yang)等。2020年,她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宁峰合作完成了30余场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精彩演出,得到国内主流媒体和乐迷们的一致好评。多次受邀参加国际顶级艺术节并录制唱片,如Mozarteum festival(奥地利)、Foulger Festival(美国), Morningside Bridge(加拿大晨星音乐桥)、Walnut Hill(美国), Banff Festival(加拿大)等。近年来,她还多次受邀担任国内外顶级赛事的钢琴合作/艺术指导,如伊丽莎白国际音乐比赛、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金钟奖音乐比赛、潘德列夫茨基国际大提琴比赛等。

黄秋宁目前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致力于推动国内室内乐教学科研与演奏事业。

曲目简介

1、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

《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梦幻色彩的作品,创作于1892—1894年间,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这首乐曲的灵感源自马拉美的同名诗篇。乐曲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牧神在树荫下懒洋洋地休息。通过丰富的和声和细腻的音色处理,德彪西在此极其细致地再现了诗中的场景和意境,营造出宁静、自然的氛围。乐曲的结构自由、不受拘束,这也体现出德彪西对音乐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牧神午后》前奏曲开始时的主题映射出牧神身影模糊的形体及其朦朦胧胧的感觉。乐曲中段是象征睡梦的旋律,暗示牧神对仙女的思念。最后,开始时的主题再现,且乐声越来越轻,好似整个神秘的境界逐渐消失。这首作品基本确立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但多少还流露出些许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

2、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第一号双钢琴组曲“音画幻想曲”, 作品5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号双钢琴组曲“音画幻想曲”》(作品5)创作于1893年,他以此向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致敬。这部组曲共包含四首乐曲,分别为:

第一首:船歌,小行板,G小调,曲中拉赫玛尼诺夫用静谧而温柔的旋律,交织出一幅令人陶醉的俄罗斯风景;

第二首:爱之夜,D大调,它像是一首叙事诗,开始时乐声有些诡异,之后便渐渐缓和,随之而来的主题让人宛若置身于大自然中,听见黄莺在枝头对唱情歌,风声波语亦如曼妙的乐音;

第三首:泪水,极缓板,G小调,第一钢琴奏出极度神秘的引子,主部虽是温柔的,然而引子的阴影仍挥之不去且愈演愈烈,最终占据了主部,神秘的变奏使人不寒而栗,但主题似乎还在不断地重复;

第四首:复活节,G小调,第一钢琴在高音部奏出号角般的主题,稍后第二钢琴奏出的三小节低音和弦像是宣战的钟声。在这首乐曲中,拉赫玛尼诺夫还借鉴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俄罗斯复活节》及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德诺夫》中的乐思。

3、罗伯特·舒曼(1810-1856)

行板与变奏,作品46

舒曼的《行板与变奏》创作于1843年,是一部具有高度表现力的钢琴作品。原编制包括圆号、两把大提琴以及两架钢琴,后改编为双钢琴版本,并于1844年出版。乐曲以抒情柔美的行板开篇,展现了舒曼深情的音乐性格。随后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变奏,听众将体验到旋律、和声和节奏的丰富变化,以及作曲家对音乐情感的精湛表达。每个变奏段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彼此之间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作品在双钢琴曲目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

4、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

五首圆舞曲 选自《圆舞曲》,作品39之1、2、11、14、15

勃拉姆斯作于1865年的《圆舞曲》(作品39号)共包括十六首乐曲,它们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流畅的舞蹈节奏为特点,充分展现了勃拉姆斯精湛的作曲技艺和音乐表现力。今晚两位钢琴家将以双钢琴的形式为大家演奏其中的五首圆舞曲。它们各具特色,其中旋律动人的圆舞曲带给听众愉快的氛围,而抒情深沉的圆舞曲则展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柔情。轻快的舞曲节奏与浪漫的情感相互交织,为听众带来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5、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b

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是他以一首名为《圣·安东尼圣咏》的乐曲为主题而作。此后,据考证这一主题并非海顿所作,而是出自他的一位学生之手。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完成于1873年,有乐队(作品56a)和双钢琴(作品56b)两个版本,其中双钢琴版由勃拉姆斯与克拉拉·舒曼合作首演。

这首变奏曲由主题、八个变奏和终曲组成。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展现了他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敬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独特才华。这部作品的变奏风格丰富多样,包括了节奏鲜明的舞曲、抒情的慢板以及辉煌的终曲。双钢琴的合作赋予了这部作品更为丰富的音色和深厚的表现力。这部作品在双钢琴曲目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节目单撰写:虞思佳

为我们建言献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