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顺序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朝的都城 中国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

2022-06-09 0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茫茫天数不可逃——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几为世界之冠。中国自秦大一统至清朝灭亡,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有五十多个小王朝。当然,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也是统一的王朝。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中国总共有83个王朝,559个帝王(帝397个,王162个)。正如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朝代歌)唱的那样:“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嘻嘻网历史组给大家详解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关于“夏”的名义来源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比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百家姓),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唐代史家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的。

2、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xiè)的早期居地(今河南商丘南),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地,也是由地名演化为部落名。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时期称作“殷”,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朝(前1046~前255年)

周朝的祖先早先并无“周”的概念,周部落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被戎狄所驱逐,不得不离乡远徙,迁居于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亡,史称“武王克殷”,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以“周”为名立朝。公元771年,申候勾结犬戎袭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称为“东周”,之前在镐称为“西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因孔子修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西汉末刘向编纂《战国策》始作为历史名称,其意为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不解。

4、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秦便成了他们的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的六国,仍然以秦为国号。秦由一个诸侯国的称呼,变成了大一统王朝的称呼。

5、汉朝(前202~220年)

秦亡以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诸侯王,将刘邦封在汉中、巴、蜀三郡,号为汉中王。后来刘邦在楚汉争霸中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后定都长安。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汉,他“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定国号为“新”。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汉朝宗室刘玄为新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二年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玄汉”。

公元25年,汉宗室刘秀称帝,继续以“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因相对长安在东,故史称为“东汉”,将刘邦定都于长安的汉朝称为“西汉”。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么回事?

6、曹魏(220年~266年)

魏国的国号来自一则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东汉末年,汉献帝先封曹操为魏公,后封其为魏王爵位。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而得位,以魏王的封号为国号,建立“魏朝”,史称“曹魏”。

7、蜀汉(221年~263年)

实际上刘备的政权国号并不是蜀汉,而是汉,刘备自称汉朝中山靖王之后,以四川为活动地区,建立“汉”政权,因为四川本属先秦时代蜀国范围,其政权又被成为“蜀”,史称“蜀汉”,又称“季汉”。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么回事?

8、东吴(222年~280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占有吴郡(今苏州市)等地,其地春秋时代原属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称帝后便以“吴”为国号,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南之地,因长江从九江至镇江一段呈南北走向,时人由西向东渡过长江才可来到吴郡,故又称其为“东吴”。

9、晋朝(265年~420年)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汉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五胡乱华时被匈奴贵族刘渊所攻灭,晋室宗族司马睿南渡长江来到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相对于洛阳,建康的大方向位于东部,史称“东晋”。而把司马炎的此前建都洛阳的晋朝称为“西晋”。

10、隋朝(581年~619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八柱国:影响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几百年)曾被北周封为“隨国公”,杨坚袭此封爵。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隨”,但他认为“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于是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国朝名。但是隋朝没有逃脱短命灭亡的不祥之兆,仅传二世而亡。

11、唐朝(618年~907年)

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父亲李昞世袭了唐国公爵位,后爵位传至李渊。趁隋末大乱,时任晋阳留守李渊攻克隋都大兴(长安),就宣布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后李渊废杨侑以“唐”为国号,自立为帝。

12、辽朝(916~1125年)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 。“契丹”的含义是镔铁或刀剑之意。国号“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

13、宋朝(960年~1279年)

赵匡胤为五代后周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为春秋时期宋国故地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篡得后周政权后遂以“宋”为国号,尊称为“大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次年掠走整个宋室北归,史称“靖康之难”。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宋”政权,后为南迁行在临安,史称“南宋”。之前的宋被称为“北宋”,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当时并立政权辽金西夏。

14、西夏(1038年~1227年)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这不是历史称呼,是当时就有的称呼,区别于西汉东汉北宋南宋等。

15、金朝(1115年~1234年)

金朝是由东北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记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另有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女真语“金”为“按出虎”,故国号名金。

16、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完成大一统的朝代(但是史学家有些并不认同这是中华王朝,认为此时是中华民族灭国之时,故有“崖山后无中国”一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元世祖忽必烈根据《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定国号为“元”。但也有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朝(1368~1644年)

元末农民反抗者韩山童以明教为名组织起义,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继任小明王,朱元璋遥奉明王为主。朱元璋建国后以“大明”为国号,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大明”国号有多种说法:第一是为了表示朱元璋在法理上是继承小明王的,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第二又因古礼有帝王朝“日”夕“月”的说法,朱元璋希望明朝能与日月同在,永远光明。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另一说“大明”一词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中早就出现了。在易经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从明太祖尊崇儒学和中华文化,而且从“大明”一词在儒学经典中的意义来看,这种来源更符合情理。

18、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末女真势力复强,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其子皇太极把国号“金”改为“大清”,将族名由“女真”改为“满州”,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原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或是为了避免激发汉族关于历史上金国南下的民族仇恨。“清”之国号,也可能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一说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其他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他们的建立者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以自己的爵位来确定自己国号的,为了区分前朝,加上前缀称为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魏以正统自居,所以将国号确定为魏,而北周、北齐是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之前的爵位是周公、齐王,又因北朝地处北方,所以后人在其国号前加北字。

五代时期,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曾被封为梁王,因此建国以梁为国号。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祖上为沙陀族,原姓朱邪,后被赐姓李,为拉拢人心李存勖一直以唐室自居,重建唐朝。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因姓刘而认定自己是汉室后裔,因此国号为汉。武周武氏和后周郭威以周朝后裔自居,因此以周为国号。

《庆余年》中的庆国是哪个朝代?

《庆余年》中的庆国在中国历史朝代上有没有原型呢?《庆余年》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但依然有着很深刻的世界观。朝代设定应该在唐之前,从服饰看应该是汉代汉族服装又不是汉代,又十分吻合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历史,也有的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元素。

出处来源: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http://114.xixik.com/chaodai/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