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唐陈韵:用指尖修补历史伤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史古籍网 古籍修复师唐陈韵:用指尖修补历史伤痕

古籍修复师唐陈韵:用指尖修补历史伤痕

2024-06-16 0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陈韵(右)与同事交流近期完成的一件拓片修复情况(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将捣碎后的浆糊过筛,使之更加细腻(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在挑选适合修复用纸张(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在准备修复工具(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将纸张破损处经修复后多余的部分揭除(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将修复用的托纸上墙晾干(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准备修复用的托纸(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唐陈韵从事修复工作(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游客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参观展示的修复作品(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pagebreak

  唐陈韵(中)与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部分青年古籍修复师合影(4月19日摄)。

  “95后”姑娘唐陈韵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

  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古籍修复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在唐陈韵眼中,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都是在了解一段新故事。

  唐陈韵说,前辈们对文物的保护与坚持常常让她感动,作为新一代古籍修复师,更应该加快速度,修补好每一件受损的纸质文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