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广西历代各族服饰文化概貌(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代朝代服饰 【史海钩沉】广西历代各族服饰文化概貌(二)

【史海钩沉】广西历代各族服饰文化概貌(二)

2023-09-02 2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服饰具有时限性特征。表现在:一是历史的差异,如史载各朝代的服装款式都有些变化。二是季节差异,如冬夏服装有别。三是年龄、人生阶段差异,如壮族服装的色彩、装饰、鞋帽、头巾及发饰大多有儿童、中青年与老人,已婚与未婚,生育与否的区别。四是日常与节庆差异,如苗、瑶、侗等民族有常服与盛装之分,隆林等地壮族有劳动服、居家服和礼服之分。此外,穿鞋的时限性更为普遍。如清以前,壮、瑶、苗、侗、毛南、仫佬、京等少数民族平时基本跣足,壮族一般在年节喜庆、宴会、走亲戚及赶圩时才穿鞋;清末以后,壮族普遍穿自制布鞋、布凉鞋,劳动时多穿草鞋,居家多穿板鞋;苗族到清末才渐穿鞋;侗族白天跣足,在晚上才穿草鞋,清乾隆后才改为白天穿草鞋,晚上穿布鞋;仫佬族、毛南族白天分别穿草鞋、竹篾鞋,晚上都是穿布鞋;京族白天跣足,晚上穿木屐。

(4)服饰具有性别、等级及职业性特征。宋元、明、清时期,广西各民族服饰男女有别,少数民族男装简单,时有仿汉服款式而变化,女装款式多于男装,制作精细美观,大多能完好地保存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明显具有社会地位、贫富差别。土司辖区内服饰有土司(官)、读书人、土民之等级差别,有的地方有专门在见官时穿的见官服。瑶族有的支系有道公服,京族有麻公服。但农村服饰一般无职业性,尤其少数民族服饰总的看无职业性,这与少数民族大多无社会职业区分有关。

1

壮族服饰

从宋代起,壮族服饰已形成自身民族的共同特征,古籍记载颇翔实。宋代,壮族装束特征是穿青花斑布衣,部分人不再承袭其先民“跣足”,开始穿“木屐”。明代,仍喜用蜡染花斑布为衣,服饰追求华美,男人和妇女一样穿花衣短裙,用染色绒线绣花于衣领、袖子上,当时有一种流行的绣花衫叫“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有先民贯头衣遗风。清代,服装款式变化较大,并呈现鲜明的地域风格。

清中期以前,壮族男装上衣一般多为交领或圆领右衽大襟衣,后渐改为对襟短衣为主。如龙胜壮族男装在清中后期以前还是传统的偏右侧开襟的大襟衣,到清末民初渐改为小襟。德保壮族男装清初尚有无领左衽衣,清末改为对襟短衣。宜北(今环江)壮族男装在清代以前上衣样式是琵琶襟(襟沿的上端开在右胸前,下端转折于正中)短衣,清光绪末年,游勇进入宜北,有一部分人效仿游勇所穿样式——大襟右衽短衣(襟沿和钮扣均在右腋下),后渐改为对襟短衣。随襟式改变带来扣、袋的变化。如上林壮族男装在清中期改长衫为小襟短衣,无扣,用绳系襟,清末渐改绳系为布扣或铜扣,增加3~4个口袋,崇左中青年男装改为对襟布扣四口袋。各地款式有局部差异,如同是右衽大襟衣,隆林衣长以盖过裤带2寸为度,袖宽七八寸,长至手心,穿时袖口反卷一层;都安老年装为长衣,长过膝盖,平领阔袖,无口袋,用黑布綑边,扎黑布腰带,冬装为右衽大襟长袍。同是对襟衣,隆安为长衣,大新、天等为宽身阔袖中长衣,宁明、那坡、河池、宜山等地为短衣;从衣领看,天等为圆领,百色、那坡为平领(或无领),大新圆领、无领(平领)兼有之;从扣子看,上林用5~7颗布扣或铜扣,百色用7~9对布扣,扶绥及上林用8~10对布扣。同是大裤腰头宽裤腿长裤,上林宽尺余,镶两条色布边;河池裤裆无前后之分,裤头比腰围宽8寸至1尺,穿时裤头折褶系带,裤带是用特粗线织成的水带串上铜钱制成;都安的男裤与河池同,但裤带不用水带而用布条。

总的来说,清代壮族男装经变化后基本定制,一般为右衽大襟或对襟上衣配大裤腰头宽裆宽筒长裤,衣裤极少装饰。扎布腰带,包扎头巾,或以布带盘缠,或以布巾包扎。发型多是“椎髻”于头顶或后脑处。也有随清朝发式,前额剃光,余发编辫两条,一条盘于头,一条垂于脑后。个别地方有戴帽,如天等男子戴的鸡罩帽,用一块长方形布缝合而成,上端打折,顶开直径约1寸的圆孔,形若鸡罩。佩饰不一,有的“贯耳”,戴耳环,有的富者颈挂大银圈,有的脚戴足镯。银饰品、五色线、古铜钱等则是显示经济实力的新兴佩饰,还有竹笠、伞、钢刀、牛角烟荷包、挂包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亦列入佩饰系列,出入必佩带。如天峨、龙胜壮族男子特别是很多参加大刀会的人常佩五寸刀。隆林壮族男子随身佩七八寸小刀,插入木或皮制刀鞘中,还有特别的饰物——猪腰形绣花荷包,串进裤带,垂于肚脐下,是情人送的信物。龙胜壮族男子裤带上挂一竹制烟斗及木雕烟盒。龙胜、大新等地男子还常佩斗笠、油帽为饰。

清代,壮族女装一般为上穿右衽大襟或开胸对襟滚阑干花边上衣,下穿宽裆宽腿筒滚阑干边长裤或百褶裙、长裙、短裙,外加围裙,包扎各式头巾,喜戴耳环、手镯。各地着装风格多样,地域差异性大,主要款式有上衣下裤式、上衣下裙式、上衣下裤、裙式。

(1)上衣下裤装式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壮族地区。裤子样式基本相同:大裤头宽裆宽腿筒。裤脚尺余宽,一般用色布镶两道阑干在离裤脚数寸处,龙胜壮族在裤膝盖处也镶一窄一宽两道阑干,与裤脚阑干相对应。裤头一般另接不同色的布。如东兰女裤裤管黑色,裤头必用白色布;裤管蓝色,裤头必用花色布,个别用白色布。

上衣一种款式是右衽大襟,各地大同小异,异则呈现地域风格。同是右衽大襟大衣,崇左有短领、圆领,衣襟镶花边,多为阔袖。宁明则为短衣窄袖,配不及膝短裤。居深山的“山弄人”上衣极短,以及脐为度。龙州右衽大襟衣女装有几种风格:金龙乡的民建、新兴、光满、武联村以及逐卜乡牌宗村的多数屯,上衣短到露肚脐;金龙乡与越南接壤的村屯,上衣长至脚踝,类似长袍,腰间扎宽幅布腰带,衣身不加装饰;响水、逐卜及金龙乡的敢赛村等地,上衣不加任何装饰;霞秀、上降、八角、彬桥、水口、武德、上龙、上金等地则加装饰,若蓝色面料,从前领口向右腋开襟处加缝约3至6寸长的黑布大边,若黑色面料,则在同一地方缝同样尺寸的蓝布大边。东兰衣领很低,近乎无领,用布条锁边,衣身几乎无装饰,若有则在袖口、襟边处镶细阑干。都安衣领亦为平领,与东兰接近,但以阔袖和绣花滚边有别于东兰。南丹亦绣花綑边,但袖口不如都安的阔大,且尚黑蓝二色,不像都安有花色。西林、靖西开襟处都镶宽边,靖西镶边很宽,扩至肩头,蓝布衣用黑布拼肩和襟边,近乎于肩头至开襟处与衣身分别用两种色布拼缝;西林镶边则用另色布嵌大边,再镶两道细阑干,像是以线条勾勒开襟轮廓。衣袖可见两套,外袖短而宽,袖口镶大边,用另色布和花锦边交替接镶,内袖窄而小,袖口亦镶边。百色女上衣长及膝,镶阑干花边,无扣,在右腋下用红绿线系结,余线长尺余,缀成流苏。平果、巴马、东兰、贵港上衣不镶花边,而贺县南乡在大襟边、袖口镶数重边。有的地方右衽大襟衣镶阑干有规距,如天峨县白定乡小孩和老人的衣不镶阑干,未婚女子的衣镶数条阑干在衣领处,婚后才在衣袖镶阑干,中年人衣裤多镶各色阑干。此外,下地劳动穿的裤镶阑干,居家和外出穿的裤不镶阑干,此习俗和布依族相似。

上衣下裤装式另一种上衣款式是开胸对襟,广西北部、南部分别以龙胜和隆安为代表。龙胜开胸对襟衣为套装,以浅、深蓝色基调的圆领花短衫衬内,外套是一件无领对襟上衣。胸前只钉两对布纽扣。面料多为白色,穿时若敞开外套,露出蓝底白花内衣,内外衬托,十分秀气。有的衣袖镶边,一般用与内衣或头巾相同或相近的花边贴边。头巾多为白底红花或白底蓝花、蓝底白花,与外套、内衣相配为同一淡色调,使上身格调协调,呈清秀淡雅风格。青年妇女衣服绣花,镶红、绿、蓝、白、黑等五色花边阑干,多用红色调花头巾,淡雅清秀中增添一点俏丽俊美。中老年妇女外套为纯黑色,衣身一般不绣花,不镶边。男女头巾为黑色。整套装束显得沉稳庄重。冬季衣服一般换上暖色调。隆安的对襟上衣较短,袖口较宽,襟、袖镶五色布条。

上衣下裤式女装大多加配围裙。桂西一带的围裙是满襟式大围裙,围裙头用绳带挂系于脖子,腰部左右两端也有绳带,扎于腰后,围裙盖满前身或胸部以下,呈上部梯形下部长方形,有的裙边绣花或镶花边,有的在围裙上部梯形部分镶壮锦,穿着时好像胸口堆满锦绣,有的围裙缘边镶边,中间绣花。柳江、郁江一带围裙为半襟式短围裙,多为正方形,四周镶花边或绣花,系于腰间,遮挡腹部。隆安、天等的围裙很长,从腰部长至与裤脚齐平。天等围裙的两端带子也很长,除系围裙用外,还留出约2尺长作飘带,将围裙脚两角分别往裙头两边一插,围裙就变成布袋,可装东西。远行时,将围裙脱下,叠成四层,盖在头顶,可遮阳。桂平青年女子的围裙装饰花纹图案,中老年妇女的围裙为素色,不装饰。

(2)上衣下裙装式上衣有对襟,也有右衽,着装有短衣长裙,也有长衣短裙。清代,分布在贺县、兴安、马平、庆远府一带的多是对襟短衣配细褶长裙。上身内衬花锦兜(或内衣),外穿对襟短衣。衣有圆领(无领)全开胸和直领半开胸两种。直领半开胸有古装贯头衣特征,将贯头式圆领改为直领,开至半胸,形成“凹”“”状,衣袖、衣身比贯头衣宽大。下身为细褶长裙,长至脚面。衣袖、衣领、衣边、裙边均镶或绣1寸左右宽的花边,有的袖口花边有三四道。该款式上短下长,长裙曳地,婀娜飘逸,配套发型是结环髻、椎髻或螺髻于顶,插银簪,或髻周边盘银链,步摇灵巧,风格典雅娴淑,有唐代裙装遗风。

分布在桂南至桂西及桂中一些地方的常服多是右衽大襟衣配长裙。着装风格多样。大新女装春夏季多为白衣黑裙,秋冬季为黑衣黑裙。衣为紧身短衣,圆领,袖口、衣领和衣底边或用红绿丝线绣边,或不加装饰,风格较素净。板介一带女装上衣紧身,长至腰间,袖长6寸,下身裙子裁成扇形,不缝合,穿时用裙头两端的长带子系于腰后,然后把左边裙底插到右腰间,右边裙底插到左腰间,在腰后形成交叉的裙幅。

天等女上衣紧身窄袖,长至肚脐,仅能遮盖腰部裙头;衣领极矮,露出颈部、后颈窝领口至右腋下的襟边,袖口镶大边;下身百褶裙,长至脚裸;上短下长,亭亭玉立。天等爱乐、天南一带裙子款式新颖,解开裙子是一幅方块布,围起来左右端分别绕至两腿中央,裙子接头端在前身正面的两腿中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后身臂部处打几个皱折,臀部之下的裙脚边卷起1寸左右,两边缝几针,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状,着装后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褶裙。上身短衣窄袖,下身裙长刚过膝,衣裙贴身,充分显示身体曲线。

百色的装束为右衽无领无扣短衣配细褶筒式长裙,洗练利索。而隆林的装束较为复杂,隆林革步一带,者浪、者保、扁牙一带,上衣分为内衣、外衣,内衣袖窄而长,外衣袖宽而短,穿时显露内外衣两层衣袖,每件衣袖各用蓝布镶3道边。衣领有圆形、无领。胸上部用3条1寸宽蓝布条按左弯至右下腋镶上,右下侧衣襟边装饰2朵各用3颗银铃组成的银花图案。马山亦常见短衣长裙式,裙幅极宽而褶极细。

(3)上衣下裤、裙装式主要特征是下穿长裤配穿裙。一款为袍裙、裤两大件,如防城女装,右衽阔袖长衣裙,束宽幅腰带,类如北方袍装;内穿长裤,新婚妇女衣裤脚镶红布阑干。而更普遍的款式是三大件:衣、裤、裙配套穿,从衣至裙、裤,层次分明,俗称“三层楼”。分布在桂西至桂西北一带的多是右衽大襟衣配宽腿筒长裤,裤外加百褶裙。着装风格也有地域差异。如那坡的右衽大襟衣,或长至膝盖略上一点,或短至肚脐,刚好接裙头,下摆左右两侧开叉,两边衣角上收,衣底边呈弧形。袖口、襟边用浅色布綑边,中青年装綑边尚素色,蓝衣捆黑边,黑衣綑蓝边。边细如一道线,勾勒衣底和开襟处。下身为宽筒长裤,裤外加短裙,裙脚綑3条边,裙头用浅色布,穿时由前向后系,不像一般裙子呈圆体,而是前后均呈倒三角形,走路时将裙摆掖在腰背带里。全身装束为同一色,多为黑色,人称“黑衣壮”。河池、宜山、都安一带大多为上衣下裤装,亦有部分衣、裤、裙装,其上衣多为大袖,袖口镶四五寸宽的色布,裙子多为蓝靛染的蓝布百褶短裙,亦有部分右衽小袖短衣配细褶长裙装束,行路时将裙摆挽系于腰间。有的衣、裙绣花边,总体上较为朴素。罗城女裙多为夹裙,裙作细褶,厚累五六层,重数斤。

“三层楼”装式另一系列是交领上衣配裤、裙。着装有两种风格:一是宽松型,宽衣阔袖,交领幅度大,领口处露出内衬的花锦兜(或交领内衣),下身百褶长裙,头顶结髻并扎巾带,腰间束带。分布在清代太平府、思恩府等地。二是上紧下宽型,上衣为紧身交领短衣,交领幅度小,不露内衣,交领大襟向右斜盖住小襟,呈右衽,在右腋下衣襟边缝带子系上。便装的白衣、蓝衣后颈衣边绣一道约3分宽的花边,直绕到颈前,外襟镶一道白布或蓝布边,宽3分,若是白布镶边,再绣一道花边,长约8寸,宽3分,形成两道边饰,衣底用浅色布綑边,衣两边开衩,约三四寸高,易于掀起衣襟哺乳和搧凉。长辈妇女衣短仅至腰间,可盖裙头及裤头。下身为宽腿筒长裤,长到脚踝。长裤外罩一条百褶裙,裙长至膝盖,褶极细密,式样颇似苗族百褶裙,正面看呈扇形,撒开时很宽大,裙头用白布,褶宽约3寸,白布边又镶上一道宽约3寸的红布或蓝布,离裙脚约1寸处,镶有方格花纹图案的织锦。裙头两端不缝合,接上长短两条绣花带子,带端缀穗,系裙时由前身围向后身,两条短带垂在腰后,另两条长带则绕回前身系紧并垂于两腿前。行走时将裙挽起系于腰带上,头顶上用头巾叠成方块盖住发顶,或包扎头巾。这是隆林沙犁、委乐一带的壮族女装,风格朴实浑厚。

尽管壮族女装款式多样,但有些地方只用一种款式,如扶绥、隆安、来宾、象州、金秀、鹿寨、武宣等不少地方为裤装式,来宾农村几乎不穿裙;有些地方以一种款式为主,兼有他类,如交领衣和右衽大襟衣兼用,裤装与裙装兼用等。款式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如清代以前多穿交领、对襟式衣,清中期以后,上衣渐改以右衽大襟式为主了,又如清代罗城女装为裙装式,后来渐演变为裤装式,裙装式逐渐少见了。

宋、元、明、清时壮族妇女着装喜佩饰。上林、河池等一些地方仍袭旧俗,衣角间用鹅毛、羽毛为饰;宣化(今南宁、邕宁)、横县等地喜用唐宋古铜钱缀于裙边,丁当有声;大多数地方喜用五色绒缀饰襟、裤、裙幅间,庆远府一带出远门装束多在腰间束花巾;崇左等地则在衣袖、襟上别银针以避邪。佩饰最贵重的是银佩品,各地均喜用,主要有银簪(钗)、银耳环、银颈圈、银戒指、银镯等。戴银耳环始见于宋代以后的史籍。富贵人家妇女常戴银质大颈圈、足镯。龙胜佩饰有人生阶段区别,女孩生下二三岁即穿耳,戴小圈铜环,青年时改换戴大环,出嫁时戴两个大环,下垂银链;青年时代始配颈圈、手镯,一般是节日、送亲、作客时戴2~3个颈圈,富者戴9个,还佩银链、胸排,插银簪,重达数斤。除银饰外,还有玉石、铜、锑佩饰,如隆林贫家妇女常戴锑嵌石耳环。桂北的兴安、永福喜用络珠饰发髻、抹额,临桂以木梳绾髻为饰,三江喜插花于发,罗城喜在髻上加网罩,桂西南一带喜佩斗笠为饰,那坡、大新、河池等地还喜披垫肩,马山妇女行路时常以一幅青布捲于发上。

头巾是壮族妇女服饰常用佩件,如扶绥壮族妇女四季包头巾;隆林的头巾颜色与衣、裤、裙相配套,有劳动、居家和盛装之分,在不同场合戴不同色的头巾,常年包头巾,很少露发髻。包头巾的方法多种多样。宁明县城15里以内的“村人”仅以一方黑巾置于头顶,居住深山的“山弄人”则将黑巾包头在后脑打结并留出线穗子。隆安青年用白头巾,老年用黑头巾,劳动时包长条头巾,仅露出鼻子眼睛。大新青年多用花头巾并留出刘海,中年多用白头巾,将头发全包满后让头巾两端线穗垂于左右耳旁;大新下雷一带头巾白质黑章,包头呈现螺髻状。龙州中青年用黄、青、红等色头巾将发束包裹起来盘在头顶,同一屯的同龄女青年喜用同一花色头巾,极少有杂色;年老人用黑或白色约2指宽2尺长的布带子头巾,从后脑往前一卷,围住发髻,巾端吊一枚铜钱,悬于发髻处。防城已婚妇女才缠长条头巾。隆林、田林、西林一带男女冬夏皆包头,且多用彩色绣花、织锦头巾,史籍记为尺帛、花巾、锦巾、彩帛、绣帕等。女子或结髻插花簪凤钗,再以彩帛约束发髻,或挽双髻,再盖上绣帕。隆林劳动、居家包白头巾,将头巾折成二三层,绕在头上,在前额交扎;盛装包6尺长的黑头巾,包扎时在左耳处留出一截巾端3寸长的线穗。都安、大化一带喜用杂色或白底花边头巾,未婚的将头巾叠三四层如手帕般大小的方块盖在头上,已婚的则包头打结。东兰也有两种包扎法,一是折成条带缠绕箍头,二是全包头部,左右结扎呈两个尖角状。凤山长州、砦牙一带未婚少女包纯白色头巾,中端织3条1厘米长的五彩线穗,缀白色络缨丝坠,包成羊角形;已婚少妇包白底蓝纹方格巾,两端缀黑白混杂丝坠,包成盘碟形;老年人包纯蓝或纯黑头巾,两端无络缨,包成桶箍形。天峨白定乡未婚的披头散发,或将发由右而左盘绕,再包纯白头巾;已婚的结髻,或将长发由左向右盘绕,再包头巾。环江、宜州一带已婚的用二三尺长黑布折成3寸宽的布带包头,并在右耳露出一二寸巾端,形如独角。龙胜头饰有年龄区别,老年妇女留长发,不结髻,将头发翻过额头打一个旋转,扎上约4尺长黑布头巾。青年女子无论婚否,均在头中心部留发,四周剪发,也不结髻,将长发翻过额头用白头巾包扎,在发面上插一把银梳。女童剃光头,戴上外婆送的银帽,渐大则留发,由短至长,到青年时代改为青年发饰。武宣、象州、柳江等地未婚的戴不封顶、四周饰珠的黑、蓝、青色箍头帽,中年人扎白头巾,老年包黑头巾。德保青年人包花头巾,老年包黑头巾。

2

汉族服饰

汉族服饰随汉人入桂进入广西。在桂东北、桂东南、桂南等汉族人口较多,集中居住的地区,汉族人服饰基本保持汉人服饰传统。最有特色的是“梧州人”服饰,这是梧州、富川、钟山一带操粤语方言的汉族人的特殊穿着打扮,尤其以妇女装束独具一格。上衣为满襟蓝细布唐装,用白线镶边,内衬白衬衣,下身为中裆黑裤,常年如此。梳盘头辫,在脑后编一长辫,又将辫子绕经前额盘于头顶,辫尾扎红头绳并将绳绕在盘辫外围正中,斜插银簪固定,青年妇女梳刘海,呈梳子状在眉毛上方1厘米~2厘米处剪平,修柳叶细眉,冬天包自制头巾,以头巾色彩表示婚否,喜戴耳环,表示有教养,守贞节。节日喜庆时涂脂抹粉,外出时习惯在肩上钩挂一把黑色晴雨伞,穿粉红色袜子和纳千层底的白底黑面布鞋,钉白色鞋扣,表示婚后忠诚。鞋面两侧绣大小各种图案花样及“心”、“福”、“富”字样。“梧州人”服饰稳定性强,几百年间甚少改变。“梧州人”又喜社交和集体活动,穿戴齐一,成群结队出现在当地城乡街坊和山川田野,表现出“梧州人”统一装束的群体特色。

在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人服装特点不是很明显,一般,居住于城镇的汉族还穿着汉人服饰,而居住于乡镇的、与壮族杂居的人口偏少的汉族,其服饰与当地壮族及壮侗语族的少数民族服饰无多大差异。据新编市县志记载,邕宁、崇左、扶绥、上林、百色、德保、那坡、都安等县(市),汉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8%~20%之间,汉族人口服饰“与壮族无多大差别”、“服饰演变与壮族基本相同”。邕宁汉族男装和壮族一样,为右衽窄袖短上衣,用布扣或铜扣;女装亦与壮族一样,为镶大边的无领右衽衣。百色汉族妇女包头巾,束腰带,和壮族无异。都安汉族男女均穿右衽大襟衣,清末才改为对襟衣;男女均穿大口宽筒裤,裤子另接8寸左右的布做裤头,以鸡肠带作腰带。三江、罗城、融安等县汉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20%~50%,三江汉族青年妇女未婚则梳长辫盘于头,包自织黑白二色相间的方格头巾;婚后结髻,胸前挂围裙,穿绣花鞋,多佩银颈圈、银手镯或玉镯,戴耳环。罗城汉族妇女多束腰带。上述县汉族服装布料多为黑蓝土布,与壮族同,三江汉族衣服也有用紫红色布,近似于侗族的亮布。

广西汉族人口保持汉族服饰的主要款式为:

男装 广西汉族男装主要有职官公服和百姓常服。公服随历代官员服饰形制变化。如宋代以右衽袍衫为主,圆领阔袖,下施横阑,腰扎宽幅束带。遇时节可获朝廷赐时装,有袍、衫、袄、裤、勒帛等。元、明代仍以袍衫为主,样式基本沿袭盘领(圆领)、右衽,长衫束带,大袖,袖宽3尺。清代男装公服主要是袍褂、袄、衫、裤。袍开两衩,袖变窄,称箭袖、马蹄袖,以补子区别官品品级。

平民常服上衣款式有交领长衣,右衽满襟长袍,对襟短衣等,基本为沿袭唐装式样,袍不开衩,以别于官服。清代后兴在衣衫上制上下双口袋。裤子一般为肥腰式宽腿筒、宽裤脚大裆便裤,如平南汉族男裤裤脚宽0.3米左右,桂南兴穿不及膝的短裤,叫“牛头裤”。

汉族男子头饰较简单,夏天免冠,冬天包头巾或戴帽。如蒙山汉族男子喜戴自制棉纱黑网帽。全州汉族农民惯用粗布做的4尺~5尺长的大手巾,一物多用,用作腰带系腰,兼可揩汗,当浴巾,冬天用以缠头御寒。“梧州人”男子喜理发,不留胡子,与常穿白衬衣相配,显得利索洒脱。

女装 有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两种。上衣一般为右衽大襟衣,有长袖、短袖。阳朔一带有无袖背心,平南、博白一带有短袖衣,蒙山还有在左腋开襟钉布扣的左衽衣,衣袖宽大,内穿白、褐色汗衣。下身或穿裙或穿阔头大裆宽腿筒裤。秦汉时,裤子是穿在裙袍内的。清后期多穿裤,少穿裙,以裤装为主,浦北等地有穿长仅过膝的短裤。

汉族妇女发型一般为:未婚结长辫,扎红头绳,额前梳刘海;婚后挽髻。清中叶后,一般不梳高髻,而梳圆髻于脑后,髻以光洁为尚,插上簪子。中年妇女多在结髻后再戴“纂”,“纂”以鬃麻制成,用银花装饰,老年妇女则在髻上罩黑色网纱,以保持发髻形态不致于松散。富川汉族发饰有“梧州人”和“民家人”之分,“梧州人”青年妇女喜用红头绳将长辫盘圈在头上,用银簪插固定,冬季以自织花头巾折成3寸宽围住头,婚后结髻。此发饰在以后也无多大改变。“民家人”青年妇女则留长辫,不盘于头。蒙山汉族妇女婚后结髻插簪、套簪网,也有盖头布的,富者还插簪花。佩饰有银牌,于走亲会友时才佩挂。鞋多为自制布鞋、绣花布鞋。出行穿草鞋,晚间洗澡时穿木屐。

关注方志广西深度了解广西

文章来源 / 《广西地方志》

图片来源 / 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