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先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印花技艺传承人 再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先生

再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先生

2024-02-03 1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再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先生

再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先生

运河非遗 蓝花飘香

再访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先生

贾传军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江苏省邳州市大墩子遗址就发掘了大量的陶纺轮、骨针和印有线织纹的陶器及植物花纹彩陶,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6000年前已掌握了织染、制陶和彩绘工艺,尤其是彩陶的植物纹纹饰与蓝印花布花纹图案的结构极为近似,佐证了蓝印花布与植物纹彩陶有亲近的脉缘关系。

江苏邳州地处苏北和鲁南地区,盛产棉花和蓝草,民间纺织印染也较为发达。有句俗语:“邳州无二行,铁匠和染坊”。唐宋时期,染坊已遍布乡村街巷,并孕育产生了蓝印花布工艺,它综合运用了民间豆包花的扎染、印花版刷花和防染浆防染工艺,创造了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工艺品,并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邳州蓝印花布工艺。

蓝印花布用纯棉布为原料、以石灰、黄豆粉制浆,用桐油纸刻成花版,并铺在布上刷浆防染,取植物蓝草之靛蓝而染成蓝色;以蓝底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为主。该染坊已传承五代人,多数是明清传留下来的花版,其图案有百余种,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仕女人物、楼台亭阁、神话故事等,纹样丰富多变,其内容寓意吉祥,含蓄深刻。邳州蓝印花布纹样淳朴、粗犷、简练、清亮,具有浓厚的邳州民俗民风的风味,蓝白相间的色彩与大自然构成了和谐的美。

邳州蓝印花布具有北方地域特色,天气决定它色重布厚易吸光保暖,花纹稀疏粗犷是人们审美习惯,江南气温高布薄色浅易散热,花纹细密是江南人秀柔性格决定的,“南秀北雄”就是最好的概括,邳州蓝印花布与汉像画和徐州剪纸有渊源关系。现在他把徐州两汉三杰之一的汉像画印染在蓝印花布中,代表了徐州汉文化的标识,又把国粹京剧脸谱印在蓝印花布中,是国内首创,增加了蓝印花布的图纹内容和意义。

蓝印花桐油刻板

邳州蓝印花布分为布料、件料、花边料等系列,布料可做成服装、帽饰50余种;件料分为门帘、窗帘、帐帘、桌巾、枕巾、沙发巾、床帐、屏风、壁挂等百余种,实用而美观。

展开全文

蓝印花布  

邳州蓝印花布是蓝草靛蓝染成,其产品芳香而防蛀,有益健康,清洗掉浮色的蓝印花布,色泽纹饰清新亮丽,古朴美观,倍受人们喜爱。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先生是第五代蓝印花传承人,本篇记录了蓝印花印染全过程。

王如坤先生和他的蓝印花布

王如坤先生1950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从小得到祖父、父亲口传手授蓝印花布印染、凿版,靛蓝提取的技艺,八岁起就痴心于印染技艺的学习,常跟随在祖父、父亲的身边,做小帮手,上学期间在放学后,寒暑假到染坊帮忙,18岁时就掌握了纹版绘制、凿刻,印染制浆、刮浆、浸染及靛蓝染料提取的一整套技艺,于是成了父亲印染的助手,成为本族的第五代传人。

蓝印花布当地称靛蓝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史书记载,印染最早始于战国,邳州战国时期印染已经普及,兰陵旬子有句话,“青出于蓝胜于蓝”证明了战国时期蓝印花的存在,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刻印版纸可以用桑皮纸,刻好用桐油刷好晾干就可以用了,也可以用桐油过的纸刻版,这样既防水防蛀又延长使用时间。

在油纸上创作花纹

桐油纸上画好的花纹

用自已特制的工具刻版

刻版是细活,直接关系到蓝花布的质量。

精心雕刻

刻好的桐油纸版

石灰、黄豆粉制浆备用。

底下铺上棉布,上面放好刻的桐油纸版,开始刮浆。

均匀用力

反复刷浆

用多块版也可刷浆

刷浆

刷满浆后慢慢的拿开桐油版

版与布分离

挂上浆的布,数小时后,待浆完全干后可进染缸。

清理桐油板下次再用

把刻板上的余浆刷掉

晾干刻板

植物颜料

用热水把植物颜料搅拌均匀

把颜料倒入染缸

再把染缸里的水搅拌均匀

染前准备

把布放在染缸中

入染十分钟取出氧化十分钟,再反复入染最少四遍。

反复染,否则影响布的质量。

检查是否有颜色不均匀的地方。

等布凉干后再用刀刮掉布上的灰斑显现花纹。

要把灰斑除干净。

漂去灰斑粉末及浮色,花纹更明亮。

晾晒蓝花布

蓝印花布展示1

蓝印花布展示2

蓝印花布展示3

蓝印花布展示4

蓝印花布展示5

蓝印花布展示6

蓝印花布展示7

蓝印花布展示8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