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茶的辛酸和崛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印度茶叶 印度茶的辛酸和崛起

印度茶的辛酸和崛起

2024-04-25 2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印度茶农

高昂的茶叶税迫使英国人跑到当时的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用以取代中国茶。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这个公司最初成立的目的,除了做生意,就是垄断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海上贸易,特别是香料、织物和茶叶贸易。

1842到1848年间,被后世称为“茶叶大盗”的罗伯特.福琼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派遣下,在中国浙江、福建、安徽等地收集了一些植物种子,其中就包括茶树苗和茶树种子。英国人对于在印度种植茶叶这件事相当热血,甚至还偷偷带走一批中国工人。当时负责相关事务的英国官员天真地以为“每一个中国成年人都会种茶”,这种典型的西方对神秘的东方的误解,就类似于他们以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功夫吧!

▲印度茶农在制茶

茶树苗从香港转运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度水土不服,除了在大吉岭地区尝试栽种的,其余几乎都没有成活;带过去的工人有一半在途中就被解雇了,这些人并不是真的会制茶技术,而是迫于生计应聘去海外做工,剩下的一半则受困于印度炎热的天气和环境,处于躁郁不安中。

而在此之前,英国人其实已经在阿萨姆地区发现了茶树,这种他们在中国到处搜集的稀有植物,其实原本就静静生长在阿萨姆这片无人管理的林区里。这里的野生大叶种茶树跟云南大叶种属于同种,但因为归属复杂及对其认知不足,没有及时得到承认。

英国人执着于在印度种出小叶种茶树,他们认为搜集来的中国小叶种茶树才是真正优质的茶树,然而种茶之路充满荆棘,印度人在皮鞭和艰难的劳作下不堪重负,“每星期都有20人死掉,尸体被抛入河中”。英国人开始反思种植技术和劳工待遇,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他们马不停蹄地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制茶机器,把工业化运用到制茶业,降低茶叶生产成本,也因而推动了现代茶业的发展。

▲印度茶生产车间

现在我们去印度各大茶庄园参观,庄园主已经从英国人变成了印度人,但一百多年前英属殖民地时期的制茶机器仍然保留下来了,不仅仅是保留,有些庄园还在依赖这些最古老的机器制作茶叶。

回到东印度公司那段历史。1834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茶叶种植委员会”,开始商业性质的茶树栽培。印度政府对种茶制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之所以如此配合英国人,是因为英国人游说他们,“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将催生工业生产活动,还能为政府开辟一个新的收入来源,上述所有各方面都可以带来巨大收益”。1901年,东印度公司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印度第一次出口茶叶产量超过中国。

商业领域的竞争是残酷的,印度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茶叶产量达到世界第二,出口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取代了中国茶的地位。印度为英国及欧洲国家提供了成本更为低廉、质量更加稳定的茶叶,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制茶业,无法保证欧洲人对茶叶的大量消费。时至今日,单是印度阿萨姆地区就拥有800多个大大小小的茶叶种植园,每年产出的茶叶约占印度的50%以上,占全世界产量的近20%。

▲印度下午茶

印度茶不光产量大,其质量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追捧。大吉岭地区的庄园茶以小叶种优雅的香气和丰富的滋味被欧洲人誉为“红茶中的香槟”,阿萨姆地区则产出最适合做奶茶的醇厚香浓的茶叶,尼尔吉里的茶叶因为鲜爽香甜被称为“拼配商之梦”。

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庄园主一夜之间把茶庄变卖给了富有的印度贵族,印度人接手茶庄之后,继续任用原茶园制茶经理,或者干脆重新培养本土的年轻制茶技工。英国留给印度的不光有殖民的创伤和屈辱,还有先进的制茶技术和茶园管理制度。

在大吉岭同印度庄园主们坐着喝茶聊天,发现他们这一代人对英国并没有太多怨恨,讲着一口流利但带印度腔的英文,言谈举止差不多算是半个英国人的庄园主们热情地给各国来客讲解庄园历史,那些过往之痛早已经化成平淡的接受,印度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方向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重点……

图文_吴丹芳

参考资料: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艾伦.麦克法兰 艾丽斯.麦克法兰

《大吉岭:众神之神、殖民贸易,与日不落的茶叶帝国史》 杰夫.寇勒

《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 萨拉.罗斯

《19世纪印度茶业崛起的思考》黄亚辉

《印度茶产业发展现状》于英杰

END

微信投稿、转载:177 7814 137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