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植被类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印度植被类型有哪些 第三节 主要植被类型

第三节 主要植被类型

2024-06-28 17: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常绿阔叶林

  陕南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的特点是:(1)生态优势种比较单一,以壳斗科的石栎属、栎属、桐属以及山茶科的柃木属,杜鹃花科的杜鹃属为主;(2)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较为贫乏。(3)由于生境条件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常绿阔叶林仅呈小片状分布于环境较为阴湿的沟谷地带。  根据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等特征,本区常绿阔叶林类型有:  (一)包石栎林  分布于米仓山主脊南侧南郑碑坝一带海拔1400~1700米的山区沟谷地带。群落外貌深绿色,林相较整齐,林冠呈微波状,建群种包石栎,植株通直高大,平均高度20~26米,胸径30~40厘米,最粗者68厘米,郁闭度0.6~0.8,乔木层除包石栎占绝对优势外,常伴生有青冈、短柱柃、米心水青冈、美丽马醉木、映山红、南方六道木等。灌木层盖度为70%~90%,以箬竹和箭竹最为常见,高度一般2~25米。另外还有蝴蝶荚蒾等。草本层盖度一般5%~10%,仅局部地段可达20%。以密生苔草、披针苔等为主。层间植物主要有防已叶菝葜、小叶菝葜等。由于林内阴湿,苔藓发育,常见于树干和裸岩上。地被层较厚,一般10~15厘米,厚者可达25厘米。  包石栎,具有植株高大、干形通直、材质优良、生长快的特点,是很有价值的速生用材树种。  (二)曼青冈林  在南郑县碑坝一带海拔1500~1700米处有小片成林分布。曼青冈高度一般20~25米,胸径20~40厘米,在乔木层第一亚层占显著优势地位,此外还有青冈、猫儿刺等,在阴湿地段灌木层以箭竹为优势种,盖度可达75%,在相对开阔的林窗下,则以蝴蝶荚蒾、南方六道木较为常见。草本层盖度10%~15%,主要有针叶苔草、麦冬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狗枣、猕猴桃、小叶菝葜、木通、北五味子等。  (三)粉白杜鹃林  分布于米仓山区海拔1500~1820米的沟谷地带。如天平河一带、五月塘等地有成片分布。群落外貌灰绿色。乔木层除优势种粉白杜鹃外,常有短柱柃与其伴生,有时可构成群落的共优种。这两个种在树形上很相似,枝干或多或少弯曲、倾斜,分枝较低且粗壮,植株低矮,树冠浑圆,且林木生长稍密,林冠郁闭。在粉白杜鹃这一背景林之上,往往有少数几棵落叶树种如锐齿栎、米心水青冈等高居于群落上层,但其盖度很低,仅为15%。灌木层以箬竹为主,另外还有映山红、荚蒾等,盖度40%~60%;草本植物很少见,盖度小于5%。林内阴湿,苔藓比较发育。  (四)刺叶栎林  分布于大巴山海拔1700~1900米的山坡中上部、山脊或陡坡峭壁上。如南郑县碑坝地区天平河一带。要求空气湿润,耐干燥、瘠薄,生长比较缓慢。  树冠较整齐,郁闭度0.9,群落外貌暗绿色。个体分枝多,枝下高很低。树高一般12~14米,高者达20米,胸径20~40厘米。乔木层除刺叶栎外,常有青冈、钓樟、铁杉、华山松等混生其中。下木林以箬竹和箭竹为主,盖度可达90%~95%。此外还有猫儿刺、荚蒾等。草木植物比较稀少,盖度5%。层外植物有猕猴桃、紫花牛姆瓜、青藤、小叶菝葜等。   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本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植被上也表现出这种过渡性色彩。常见混交林类型有:  (一)麻栎、尖叶栎林  分布于秦岭南坡以及大巴山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区及低山山麓地带,土壤为山地黄褐土。  群落外貌为麻栎与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落叶树种主要有栓皮栎、槲栎、短柄枹、白栎及毛栗,此外还有山合欢、黄连木及臭椿等。常绿阔叶树仍以栎类为主,有尖叶栎、刺叶栎、巴东栎、匙叶栎等,其他常见的还有女贞、黑壳楠、白楠等,常绿树种多呈零散分布。  灌木有马桑、胡枝子、杭子梢等。此外,黄檀、盐肤木常呈灌木状;常绿种类有阔叶十大功劳、火棘、菱叶梧桐等。草本层以茅、苔草为主,此外还有大油芝及湖北野青茅等。  (二)栓皮栎、岩栎林  分布在海拔750~1800米的丘陵、低中山地,略阳、城固、汉中以及巴山北坡的南郑、西乡一带均可见到。  外貌为栓皮栎占优势的栎类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优势种栓皮栎一般高9~15米,胸径20~25厘米,与其伴生的落叶乔木树种有槲栎、锐齿栎、橿子栎(半常绿)以及女贞等,偶见少量油松。灌木层种类很丰富,主要有胡枝子、马棘、绣线菊、杭子稍、灰栒子、卫茅、米面翁、山胡椒、榛、光叶黄栌等,常绿灌木有假蚝猪刺、阔叶十大功劳、冬青等。草本植物有苔草、白茅、野青茅、委陵菜等。藤本植物主要有五月瓜藤、铁线莲等。枯枝落叶层盖度达85%。   三、落叶阔叶林

  (一)栓皮栎林  以秦岭南坡海拔1000~2100米的中山带分布最广,略阳西南的寒逢山、山岔岭,城固的北溪河、核桃坪、酉水河、沮水河,大巴山的黎坪、茅坪沟、宁强黄坎驿、广平、滴水铺等地均有大面积的栓皮栎林。其中以北溪河、黎坝、寒逢山一带为主要林区,当地称老林。在巴山地区分布在800~1300米地带,多为次生林。  群落外貌呈黄绿色,林冠参差不齐,郁闭度0.7。林内结构比较简单。栓皮栎占优势,伴生有黄边木、臭椿、锐齿栎、化香树、苦槠、毛栗、山合欢、黄檀、山杨、枹栎、漆树、华山松、板栗等。灌木较丰富,主要有马桑、猫儿刺、杭子梢、多花胡枝子、胡颓子、鼠李、盐肤木、荚蒾、忍冬、悬钩子、荆条、蔷薇等。草本植物常见有白茅、湖北野青茅、短柄草、披针苔、大油芝、唐松草以及蕨类植物。  因人为干扰,栓皮栎林常形成萌生矮林状,甚至成为灌丛;而人为干扰较轻的地段,则多为乔木林型。  栓皮栎不仅材用价值很高,还可用来培育木耳。木耳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副产品,而本区又是其适生地,因此可作为在中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二)锐齿栎林  广泛翁布于秦岭和巴山的海拔1300~2000米地带。通常有其他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散生其中。  锐齿栎林生长茂盛,林相比较整齐,郁闭度0.6~0.85,植株树干挺直,萌芽力极强。林木的组成比较单纯,在不同的生境下混生不同的植物,通常有米心水青冈、山杨、槭、漆、灯台树、椴、花楸、刺楸、板栗等,另外还见有壳斗科的常绿树种,如华山松、油松等针叶树种混生其中。林下灌木主要有栒子、卫茅、小檗、三颗针、绣线菊、悬钩子、珍珠梅等,木竹十分繁衍。草本植物主要有苔草、鬼灯檠、蕨类和白茅等。层外植物中有菝葜、川龙薯蓣、葛藤等种类。  (三)漆树林  野生漆树分布于海拔1000米(秦岭)和1500米(巴山)以上的自然植被中,其垂直分布的上限可达桦木林带,普遍分布于松栎林带,多呈镶嵌式或鸡窝式存在,常见于山坡中、下部或沟谷旁。在海拔1600~1900米常为以野生漆树为建群种的落叶阔叶林。通常有灯台树、锐齿栎、米心水青冈、椴树等阔叶树和铁杉、华山松等针叶树一起伴生或组成混交林。  野生漆树较喜温暖、潮湿、土层深厚肥沃的环境,在有机质分解较好的石灰质土壤中生长良好,生长速度较快。由于漆树林生境较阴湿,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以较耐阴种类为多,常见的有胡颓子、荚蒾、茶蔗子和巴山木竹等,草本植物有唐松草以及蕨类等。  生漆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由于漆农不合理的割漆,毁坏枯死的很多,应大力普及割漆技术,保护和发展这种宝贵资源。  (四)短柄枹林  短柄枹林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海拔1000~1600米之间的山坡或山脊。多为纯林,也有萌生林。群落外貌整齐,树干通直高大。群落组成中除短柄枹以外,伴生植物有栓皮栎、锐齿槲栎、山杨、板栗、鹅耳枥等。林下灌木有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榛等,在海拔较高地区灌木层以箭竹为优势种。草本植物分布不均,以野古草、羊胡草为主,其他还有山萝花、淫羊藿、荨麻、鬼灯檠等。  (五)红桦林  红桦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海拔2000~2500米之间地带,如留坝紫柏山、太阳山、兴隆岭、褒河上游等地。林地土壤为弱灰化棕色森林土,呈酸性反应。红桦是一种忌风的阳性树种,要求温凉湿润的山地生境,因此多分布于中山向亚高山过渡地带的山坡下部或中部,在山坡上部或迎风坡面上少有分布。  红桦林外貌绿色,结构较简单,郁闭度0.5~0.7,层次分明,除建群种红桦外,伴生树种在上部常有少量牛皮桦和冷杉,下部则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华山松、铁杉、山杨、白桦、鹅耳枥、锐齿栎、椴树等,而中部多为纯林。在生境较阴湿地段,林下以箭竹为灌木层优势种类,其他地段以峨眉蔷薇、美丽蔷薇、榛子、杜鹃、高山绣线菊、荚蒾等较为常见。草本植物常见的有苔草,也有大油芝、鹿蹄草、沿阶草、野青茅、落新妇、黄精、玉竹等。藤本植物有华中五味子、葛枣、猕猴桃。  (六)牛皮桦林  牛皮桦林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海拔2200~2800米左右。牛皮桦一般生长不良,树干矮且多弯曲,尤其在上部多呈灌木状,树干上密生有苔藓和地衣植物,林间有少量巴山冷杉、中华柳。偶见有华山松,但生长不良,很矮小,在2400米以上,冷杉林出现在山梁上,与牛皮桦林交错分布。林下灌木层主要种类有川滇绣线菊、南方六道木、秀雅杜鹃、峨眉蔷薇、华桔林等。草本植物常见有苔草、荨麻、大花糙苏、川陕凤毛菊、山酢浆草等。  牛皮桦对生境适应性很强,它可以在完全裸露的流石滩上或石质山坡上生长,也可侵入到次生无林地中。但由于其生长不良,林木经济价值不高,故应以其他优良树种进行更替。   四、针叶林

  陕南地区的针叶林是由松属、杉木属、冷杉属、云杉属植物为主形成群落。其中尤以松属为常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是本区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油松林  油松的分布高度约为海拔1200~2100米,其中以1200~1700米分布较多。一般分布在山的中上部,以及沿山脊的悬崖峭壁上,山坡下部分布较少。大多为小块纯林生长,但因其距居民点较近,林相不同程度遭受破坏。通常与油松混交的树种,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1500米以下常与栓皮栎、槲栎、千金榆混交,1500米以上则为华山松、铁杉、山杨、栎类等,在混交林中,油松为优势树种。土壤为原始粗骨棕色森林土或石质土等,较干燥。  群落外貌绿色,天然生长的油松林林冠不整齐,林内较稀疏。林冠下幼树多为华山松。常见灌木有鹅耳枥、满山红、木橿子、遍花梗、卫茅、棣棠、蔷薇、杜鹃、胡枝子、荚蒾、小檗、忍冬、盐肤木、榛子、松花竹、箭竹等,草本植物有铁杆蒿、野棉花、白茅、野菊、唐松草、龙须草、败酱、大油芝、吉祥菜、苔草等。  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油松林比较好,幼树仍以针叶林树占优势,但与阔叶林混交时则往往更新较差。油松为阳性树种,喜光耐瘠薄土壤,材质优良,是较理想的造林树种,应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在缓坡地段进行人工植苗,在陡坡处进行人工直播,在其生长前三年适当注意遮荫,以便土壤涵养水分,从而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在巴山北坡有人工油松林,如宁强县五丁关就是很有代表性的飞播林区,针叶林以油松为主,同时飞播有栓皮栎、漆树等,目前已基本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盖度75%以上。人工促进形成针阔叶混交林,不仅能防治病虫害,还能防治森林火灾。  (二)马尾松林  马尾松是组成陕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的主要树种,分布于汉中、西乡牟家坝、镇巴鱼渡坝、宁强阳平关和略阳、华阳等盆地周围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常见于阳坡和半阳坡,形成整齐的森林群落。  马尾松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所在地土壤为各种酸性基岩发育的山地黄褐土,马尾松是典型酸性土指示植物。  马尾松常形成纯林,林冠松散,翠绿色。在生境优越的地方,常与各种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乔木层常见的有栓皮栎、枹栎、短柄枹、尖齿栎、响叶杨、波氏杨、漆树、化香树等,低处也有散生杉木。林下灌木主要有马桑、胡枝子、荆条、勃氏蔷薇、盐肤木、红果子、山荆子、多花胡枝子、算盘子、卫茅、七里香,还有灌木状的黄檀和藤本的藤黄檀、葛藤等。草本层主要以阳性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有白茅、磨子草等,其他还有闭穗、日本蒿、霸王营、白头翁、山藜豆等。  马尾松是僬山区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适应性强,具有喜光和耐瘠薄的特性,是荒山造林的优良先锋树种。但马尾松易遭虫害,故不宜造大片纯林,宜与栎类混交,或与其他树种混交,以减少病虫害。  (三)华山松林  华山松分布于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中上部、山顶或山脊。群落的分布高度一般在1500~2200米之间。分布比较广泛,如略阳张家坝—斑竹园、金池院—九股树一线以北的磨坝河、中川河、肖家河、张家坝河的上游、柳家山、曹家山、太阳山、柴家山、仙苔坝、两河口,勉县的张家河、外坝河的上游,留坝紫柏山、火烧店,宁强青木川、玉泉坝、毛坝河上游,南郑大分水岭、八道河、燕子岩、灰神坝,城固滥坝以北,洋县茅坪以北以及佛坪童草坪以北均有较大面积的华山松纯林。  华山松喜温凉湿润的环境,多见于坡度比较平缓的阴坡和半阴坡。土壤为山地棕壤或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6~7.8。  群落外貌绿色,树冠呈塔形或圆锥形,天然生长的华山松林分布广泛。分布区生态环境随海拔高度各不相同,表现在群落结构和组成上也不相同。乔木层伴生树种常见有:山杨、油松、铁杉、栓皮栎、三桠乌药、漆树、槭树等。下木层除华山松、锐齿栎、山杨、槲栎外,灌木茂密,种类较多,主要有马桑、火棘、盐肤木、栓翅卫茅、山合欢、铺地栒子、绣线菊、榛子、荚蒾、胡颓子、短柄枹、六道木、黄栌以及松花竹、箭竹等。草本植物有白茅、苔草、唐松草、毛茛、野棉花、糙苏、升麻和蕨类植物等。在阴湿的生境中尚有藓类构成的地被层。层间植物常见有菝葜、南蛇藤、川龙薯蓣和葛藤等。  华山松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除天然分布外,目前在大巴山区有大面积的人工飞播林,如宁强县红石梁林场人工种植的华山松林,目前胸径平均为6~12厘米,高6~9米。林冠整齐郁闭,郁闭度0.8,林内阴湿,灌木稀疏,草本主要以蕨类为主,华山松更新良好。  (四)巴山松林  巴山松林是大巴山区特有的一种重要植被类型。巴山松在低海拔地带呈散生分布,零星混生于落叶阔叶林或其他次生林中。目前成片分布的巴山松林多为小块残林,少数呈原始性状,一般均集中分布在海拔1400~1800米之间。如镇巴青水河上游、南郑松坪和黎坪等地均有巴山松林分布。其中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保存完好的是南郑松坪和黎坪两地。  巴山松除小块纯林外,林内常含有少量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种。但巴山松树干高大挺直,常独具乔木层第一亚层,郁闭度0.50~0.95,高20~30米,占明显优势地位。第二亚层有华山松、短柄枹、米心水青冈、灯台树、四照花、锐齿栎、三桠乌药、多脉鹅耳枥、光叶榉等,在较阴湿地段还出现细叶青冈、刺叶栎、猫儿刺等常绿树种。下木层高度一般在3米以下,主要种类有映山红、无梗越橘、通针刺、华山矾、米面翁、灰栒子、杭子稍、榛子、南方六道木、箬叶竹等。此外,短柄枹、枹栎、四照花等多见于下木层上层,巴山松幼树在局部地段分布密集,形成优势;箬叶竹在个别地段生长茂密,形成背景化。草本层发育较差,除受群落郁闭度大、林下阴蔽影响外,常受制于灌木层的发育状况。一般在灌木层比较稀疏的情况下,草本层发育较好,常见种类有西藏苔草、长芒苔草、灯芯草、芭茅、里白、三块瓦、鬼灯擎、野芍药等。地被层不发育,仅在裸露基岩表面有苔藓发育,枯枝落叶层厚度为10~15厘米,层间植物较少,主要有猕猴桃、青藤、小叶菝葜、八月瓜、盘叶忍冬、防己等藤本植物。  巴山松树干通直高大,分枝少,木材利用率高,材质良好,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但目前多呈零星块状残存,集中连片分布的很少,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巴山松林的保护工作。  (五)杉木林  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和大巴山、米仓山北坡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多为人工栽培。  群落郁闭度0.4~0.65,多为纯林,有时伴生有麻栎、化香、马尾松等。灌木层主要有竹叶椒、火棘、十大功劳、山胡椒等。草本层常见有白茅、白羊草、湖北野青茅等。杉木为速生用材树种,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麓缓坡和宽阔沟谷处应大力发展,10年左右即可成林。  (六)巴山冷杉林  巴山冷杉在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海拔2200米以上有分布,成林范围在2500~3000米之间。  巴山冷杉系阴性、耐寒、抗风、喜冷湿树种。群落外貌暗绿,郁闭度0.6~0.75,树冠稍密,林相整齐,乔木层建群种为巴山冷杉,一般高20米,胸径25~30厘米,最粗达70厘米。此外乔木层还有大果青杆、红桦、牛皮桦、山杨、槭树等,但数量不多,林下灌木常因分布区海拔高度和坡向的不同而不同,常见有箭竹、柏氏杜鹃、荚蒾、高山绣线菊、小檗、忍冬等。草本层视灌木种类和盖度而异,若为密集的箭竹丛或繁茂的杜鹃灌丛则草本较稀疏,不同坡向,一般种类差异不大,常见有藜芦、苔草、酢浆草、鬼灯擎等。由于环境阴湿,苔藓层发育。  巴山冷杉除材用外,其树脂可提取香胶,作为显微技术原料。目前冷杉林面积日益缩小,应注意保护,作为高山水源涵养林。  (七)白皮松林  白皮松在本区集中分布在西乡的堰口午子山,海拔450~850米,形成单优种群落。目前该地白皮松林发育良好,群落郁闭度为0.6~0.9,树冠浑圆,林冠郁闭,树皮斑驳,呈灰白色与暗绿色,树冠外貌形成特有的景观。个体胸径平均30~40厘米,最粗者可达1米,高度一般为17米,高者可达30米。其在陡坡(30°~50°)、大块裸露岩石以及陡崖上均有分布,只是相对高度较矮,且树干弯曲,分枝较多,林下比较阴湿,在林缘外多见柏木丛生。常见灌木种类有黄檀、马桑、荚蒾、铺地栒子、火棘、铁子、铃铛刺、忍冬、黄栌、榛子、绣线菊、荆条等。草本层不甚发育,主要以白茅、披针苔、芒草等为主,还见有蕨类植物。层间植物有菝葜、穿龙薯蓣、葛藤等。  白皮松树形美观,木材坚实,是良好的材用和风景树种。另外由于白皮松对环境的要求不严格,在陡坡、岩石裸露、土壤极瘠薄的石灰岩山地可以生长良好。因此,在大面积灰岩荒山造林时,可以充当先锋树种。   五、竹林

  竹类植物是特殊的植被类型,常以纯林出现。据初步统计,陕西有刚竹属、慈竹属、箭竹属、箬竹属、方竹属、华桔竹属、水竹属等27种(包括变种)。其中刚竹、水竹适应性较强,陕南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箭竹、木竹、阔叶箬竹、慈竹、方竹、华桔竹、斑竹等较为常见。就竹类对热量条件的需要来分析,箭竹林、华桔竹林、箬竹林等属温性竹林,而刚竹林、慈竹林、方竹林、木竹林、水竹林等属于暖性竹林。  竹林一般分为栽培竹林和天然竹林两大类,前者主要分布在陕南海拔10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河谷、盆地一带。其特点是范围广阔、零星分散,竹园面积较小,也有少数竹林沿河流两岸呈带状分布,如城固县孙坪乡沿河有长达12.5公里的水竹林带。天然竹林多分布于秦岭、巴山的中高山地区,竹林面积较大,如镇巴县巴山木竹面积约20万亩,其特点是山谷、缓坡地带分布多,山顶、陡坡分布少。  竹类植物不仅生长迅速,成林快,收益高,产量高,用途广,一次造林成功后,能连续采伐利用数十年;而且能涵养水源,固土固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中高山耐寒竹类如箭竹、华桔竹等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应适量控制开采量,加强竹林的经营管理。  主要竹林分述如下:  (一)刚竹林(斑竹林)  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米仓山北坡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均为人工栽培。群落结构单一,林冠整齐,郁闭度0.4~0.7。乔木层建群种为斑竹,一般高8~13米,最高18米,直径6~10厘米,最粗达16厘米;此外乔木层中偶见有杉木、黄连木、栓皮栎、女贞等。由于瑷竹林大部分布于村庄附近,受到人为的保护和管理,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种类稀少。  斑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材质坚硬致密、弹性好、耐旱、耐寒、耐瘠薄土壤,适应性较强,生长快,适宜温暖湿润,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山谷、沟槽中发展。  (二)慈竹林  在南郑县碑坝一带有分布,此亦为慈竹林分布的最北界线。  慈竹为丛生竹类,生长密集,株高5~10米,竹干直径3~6厘米,为人工栽培竹林,林下植物甚少。  (三)箭竹林  广泛分布于秦岭南坡、米仓山北坡海拔1500—2800米的山地,多系野生天然竹林,结构单一,常形成大面积的成片纯林,或在林下形成纯箭竹的下木层。  箭竹林郁闭度0.4~0.6,株高1~3米,直径0.5~1.5厘米,每亩立竹3000~4000株,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群落。  箭竹材质厚实,可作扫帚、筷子,也是大熊猫的食料,其适应性强,耐寒,可在中高山地带发展。  (四)毛竹林  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北坡海拔500~800米处,多系人工栽培。  毛竹林外貌整齐,结构单一,株高8~14米,干直径7~11厘米。灌木层主要有马桑、火棘、悬钩子、醉鱼草等。草本层有白茅、黄背草、芒草、蕨类等。  毛竹材质坚硬强韧,是用途较多的优良竹种之一,可推广。  (五)巴山木竹林  分布于秦岭南坡、米仓山北坡海拔1200~2400米之间,如佛坪自然保护区,镇巴县的巴山林场海拔1200~2400米之间有数万亩巴山木竹林,其中海拔1700~2000米多纯林。   六、典型草原

  典型草原又名干草原,广泛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梁峁顶部、沟坡以及少数覆沙的沙区黄土梁上。建群植物主要为禾本科针茅属的长芒草,菊科蒿属的铁杆蒿、茭蒿、冷蒿,百里香属的百里香,豆科甘草属的甘草等。典型草原主要有下列6个群系:  (一)长芒草草原  长芒草草原是陕北北部典型草原群系。它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长芒草草原向南延伸的部分。由于广泛开垦,目前仅小面积分布在黄土梁顶部沟坡边缘等向阳的环境中,以及沙区未覆沙的黄土梁上。主要土壤为淡黑垆土、沙黄土、淡栗钙土。  长芒草草原种类组成比较简单,约有种子植物60种左右。其中旱生植物居多。长芒草为稳定建群种,并常与兴安胡枝子、茵陈蒿、铁杆蒿、茭蒿和百里香等分别构成共建种。其他优势植物有糙隐子草、阿尔泰紫苑、短花针茅等。群落总盖度为50%左右,草群一般高6 50厘米,产量较低。长芒草原中有牲畜喜吃的牧草糙隐子草、冰草等。  (二)百里香草原  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分水岭上部或梁峁顶部。这里气候较凉,表土风蚀较强,土壤为黄绵土或沙黄土。以百里香和冷蒿构成的群落类型为主。群落的种类组成约55种左右,共建种为百里香、冷蒿。此外,群落中起优势作用的有长芒草、兴安胡枝子等。  群落覆盖度一般30%~50%,草高4~6厘米。由于百里香呈小丘状分布,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具有镶嵌性。  百里香草原是黄土丘陵地区主要放牧场之一,但产草量不高,一般亩产鲜草50公斤左右。百里香为芳香油植物,据说羊吃了之后,肉有香味,减少膻气,可提高肉的质量。  (三)冷蒿草原  是以菊科旱生小半灌木冷蒿为建群种的草原群系,是在过度放牧或强烈风蚀等因素影响下,由长芒草草原等演变而成。冷蒿大量出现,是土壤干燥、草场退化的标志。  冷蒿草原主要分布在黄土梁地、平坦的基岩残丘顶部和固定沙地上。  本群系由70余种植物组成,除建群种冷蒿外,起优势作用的有长芒草、糙隐子草、短花针茅、多根葱等。群落总盖度一般40%~50%。可分两个亚层。  冷蒿是优良牧草,但低矮,牲畜不易啃食,产草量低。冷蒿草原可作为羊群春季牧场。  (四)甘草草原  主要分布在定边—安塞以南低缓的黄土梁地上。土壤为沙黄土或轻黑垆土,富含钙质。本群系常见植物有20种左右,总盖度40%~60%。伴生植物有长芒草、兴安胡枝子、白草、柠条等。甘草是药用植物,也是牧草。  (五)铁杆蒿草原  主要分布在南部森林草原地区黄土丘陵沟壑的阴坡半阴坡,常以长芒草草原和茭蒿草原组成复区存在。  本草原以半灌木铁杆蒿为单优种,或以铁杆蒿和茭蒿为共建种形成群落。总盖度一般30%~40%。本群系种类组成约50种,其他优势成分有长芒草、河朔荛花、艾蒿、厚穗草等。主要伴生植物有兴安胡枝子、细叶远志、黄鼠草、柴胡、甘遂等。  (六)茭蒿草原  主要分布在神木、榆林和横山一带的黄土梁峁和黄土覆盖的石质山丘的阳坡、半阳坡,生态环境比较干燥。土壤为轻黑垆土、老黄土和沙黄土。该草原常与长芒草草原组成复区存在。  茭蒿草原以茭蒿为建群种,河朔荛花、铁杆蒿、蒿、长芒草为优势成分。伴生植物主要有兴安胡枝子、隐子草、厚穗草、茵陈蒿、阿尔泰紫苑、白草等。在陡坡可见木本铁线莲、酸枣、枸杞等。  茭蒿草是羊的春季和秋季牧场。  此外白羊草草原在森林草原地区的黄土丘陵也有分布。   七、落叶阔叶灌丛

  陕北北部有灌木种类近30种,大部分成散生状态,能形成群落者仅10种左右。灌木中的大多数种类多分布在黄土丘陵和沙区黄土梁地,少数见于沙地和柳湾。  黄土丘陵和沙区梁地的灌丛主要有黄蔷薇、柠条、沙棘、沙樱桃、黑格兰、河朔荛花、酸草等群系。  (一)黄蔷薇灌丛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区基岩部分裸露、覆有薄层粗骨质土的各种坡向或梁峁顶部。总覆盖度50%~70%,灌木层盖度为30%~60%。其他灌木有细叶小檗、沙棘、木本铁线莲、杠柳、小叶锦鸡儿、北京丁香等,高约0.3~1.5米。草本灌木总盖度约50%,主要有长芒草、铁杆蒿、兴安胡枝子、艾蒿等,高40厘米左右。  黄蔷薇灌丛既可作为放牧地,又是猪的好饲料。  (二)沙棘灌丛  喜温的沙棘(酸棘)适应能力很强,在森林草原区的梁脊、山坡分布较多,也见于冲沟底部。沙棘灌丛总盖度达80%以上,灌木层盖度60%,沙棘占绝对优势,高1.5~2.5米。其他灌木主要有黄蔷薇,还可见到木本铁线莲、北京丁香、柔毛绣线菊等,草本半灌木层覆盖度75%,主要有长芒草、异叶败浆、兴安胡枝子等。  本灌丛是良好的放牧地和薪炭林。沙棘有极其重要的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果实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生食和做饮料或酿酒原料。  (三)柠条灌丛  柠条灌丛适应性很强,不仅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区较陡的阳坡、半阳坡,也见于典型草原薄层覆沙的黄土梁地、少数风蚀强烈的基岩外露梁坡和部分缓起伏的固定半固定沙丘。  森林草原地区的柠条灌丛多为人工种植。群落总盖度40%~50%,灌木层高约0.5~2.0米,盖度20%~70%,其他主要灌木有扁核木、锦鸡儿属和麻黄等。草本半灌木层盖度20%~50%,主要有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兴安胡枝子、艾蒿、冷蒿、百里香等。  柠条灌丛是优良的放牧和水土保持林,同时又是良好的薪炭林和编织材料。  (四)沙樱桃灌丛  主要分布在榆林的小壕兔、马合、补浪河、巴拉素,神木的瑶镇、尔林兔等地的黄土梁地,也见于固定沙丘的顶部,面积5万亩左右。  群落总盖度60%左右。建群种沙樱桃生长低矮、弯曲。结构可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以沙樱桃为主,还有狭叶锦鸡儿,草本层以戈壁针茅、矮花针茅为主,在固定沙丘上以籽蒿和黑沙蒿为主,后者的伴生植物有兴安胡枝子、牛心朴子、草木犀状紫云英、沙棘豆等。  沙樱桃可作杂交育种材料和园林绿化树种。  另一个草原灌丛是黑格兰灌丛,主要分布在沙区黄土梁地上。黑格兰是晚更新世早期森林残留下来的群系残遗种,在晚更新早期黑格兰群系分布极广,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分布面积缩小,仅残存于毛乌素沙区的有限范围。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残存的黑格兰灌丛受到破坏,现在仅散生在本地区沙区硬梁上。   八、沙生植被

  长城沿线以北的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上,发育着沙区最优势的沙生植被。这些沙生植物群落中往往出现一些草原植物种类,使沙生植被具有地带性的植被特征。  沙生植物包括七个主要群落类型。  (一)先锋群聚  在流动沙地上常见的先锋群聚:有沙米群聚、沙旋复花群聚、牛心朴子群聚和沙生型的鸡爪芦苇群聚。这些先锋群落具有分布零散,种类组成简单,为一年生和根蘖、根茎植物及覆盖度小、演替迅速、不稳定等特点。  (二)沙竹群系  沙竹是大型根茎禾草,地下茎长数十米,由沙竹形成的群落多分布在流动沙丘上,以先锋群落的形式出现,也可分布在半固定、固定沙地上,但面积都很小。  沙竹群系种类组成简单,常形成纯植丛,伴生植物有沙米、籽蒿(白沙蒿)等。总盖度5%~10%左右。沙竹是大牲畜的优良牧草。  (三)籽蒿半灌丛  籽蒿又叫白沙蒿。籽蒿半灌丛在陕西沙地分布广泛,但面积很小。多分布在基质流动性较强的半固定沙丘的迎风坡、落沙坡以及丘间凹地,以长城一线以南的盖沙区为主。土壤为覆沙黄土、覆沙轻黑垆土和栗钙土型沙土。  在严酷的生境条件下,除菊科半灌木和籽蒿(高30~80厘米)外,其他植物仅10种左右,如柠条、沙生针茅、沙米、沙竹、蓼子木等,总盖度5%~20%。群落结构分化不明显。籽蒿是固沙植物,种子可食。  (四)油蒿半灌丛  油蒿又叫黑沙蒿,是菊科半灌木。油蒿半灌丛是陕北沙地的优势类型,在沙生植被中分布面积最大。一般分布在固定沙地、覆沙较厚的半固定沙地,如瑶镇、尔林兔和刀兔乡一带。土壤为原始栗钙土和栗钙土型沙土。  建群种油蒿是一种典型的沙生植物,耐干旱、耐瘠薄、抗沙埋、能适应地表温度的极端变化,所以在沙地生长繁茂。  油蒿半灌丛总盖度30%~60%。种类较丰富,以油蒿占绝对优势,且呈丛状均匀分布,高40~90厘米,伴生植物有沙竹、沙米、泡泡豆、厚穗草、兴安胡枝子、牛心朴子、踏郎、苦豆子、沙芦草、长芒草。此外,还有一些草原成分渗入,如阿尔泰紫苑、远志、冷蒿、糙隐子草等。油蒿半灌丛是沙区春季良好牧草,也是当地主要燃料。  在薄层覆沙的黄土地以及部分缓起伏的老固定沙地上,分布以柠条和油蒿为共建种的柠条、油蒿灌丛,但面积不大。总盖度60%左右。结构分灌木层和两个草本亚层。这种灌木的伴生植物有牛心朴子、百里香、阿尔泰紫苑、草木犀状紫云英、糙隐子草、宽叶大戟、沙茴香等。在沙区风蚀强烈、基岩出露的梁地(如榆林县局部地区)以及半固定沙地(如靖边北部),分布以柠条为建群种的柠条灌丛,面积很小,其伴生植物类似于柠条、油蒿灌丛。  (五)臭柏灌丛  臭柏是常绿灌林,匍匐生长,密集成片。过去臭柏灌丛的分布比现在广泛。目前只有小片残存如神木的大、小保当、榆林的刀兔、红石桥、双山等地。一般分布在缓起伏的固定沙地,有时也分布在高大沙丘的顶部。土壤有较明显的森林土壤性质,如有枯枝落叶层,地被物覆盖度达30%~50%,土壤剖面发育明显,含有机质较多,暗色层厚达4~8厘米,pH值6左右,全剖面湿润。  臭柏灌丛是沙区植被中种类较多、结构复杂的一个群系。100平方米有植物约30种。林下往往有喜温的草本,如黄精、柴胡、细叶百合、茜草等。群落总盖度60%~90%,灌林层覆盖度60%~80%,草本半小灌木层盖度5%~30%。群落结构分化明显,可分为灌木和草本半小灌木两层,又各分二亚层。还出现层外植物,如茜草、细叶铁线莲和黄花铁线莲等。  建群种为臭柏,伴生植物主要有白草、柴胡、硬质早熟禾、冷蒿、寸草、麻黄、隐子草、狗尾草、地锦等。臭柏灌丛固沙作用强,还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六)踏郎半灌丛  豆科夕年生小灌木踏郎是乡土植物,它形成的群落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北部缓起伏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上。土壤是沙质原始栗钙土型沙土。群落由10种左右植物组成。建群种为踏郎,伴生植物主要有油蒿、冷蒿、绵蓬等,总盖度60%左右。踏郎适应性强,有固沙、改良土壤作用,可作饲草(枝叶)。  (七)苦豆子群系  豆科多年生植物苦豆子形成的群落,是强度放牧下的退化群系。主要分布在定边县覆沙滩地和低缓固定沙地上。土壤是松散沙质原始栗钙土型沙土。建群种为苦豆子,伴生种有白草、赖草、茵陈蒿、披针叶黄华、牛心朴子、沙旋复花、猪毛菜、甘草、狗尾草等。群落总盖度30%~50%。苦豆子有毒,可作绿肥。   九、草  甸

  草甸是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适中水分条件下形成和发育起来的。草甸分布普遍,主要在低湿的沙地(滩地),如榆林的河口、大拉石、灯笼滩、石蜡滩,靖边的掌高兔、四棵树、海则滩、大石砭、小石泛、度芨滩以及定边的色房梁等地。此外,在部分河流的河漫滩阶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部分沟底也有分布。  滩地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使滩地草甸,特别是内流滩地的草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盐生性。主要草甸类型有:  (一)寸草苔草草甸  为沙区的一个主要群系。分布在外流滩地及内流滩地,但以前者为主。分布地比较潮湿,地下水位深0.3~1米。土壤是沙质草甸土、潜育化草甸土和极轻微的苏打化草甸土。地表常形成直径40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小草丘,丘距0.4~1米左右。  群落总投影盖度达70%~95%,草群低矮(平均高度5~8厘米),无明显层次。寸草苔草占绝对优势,分布均匀。伴生植物有鹅绒委陵菜、金戴戴、碱茅、碱地蒲公英、水麦冬、马兰等20种左右,以多年生杂类草为主。寸草苔草草甸是良好的牧草地。  (二)芨芨草草甸  分布在低温滩地外围的地下水位深度为1~2米地段。在定边的周台子、海子梁乡的内流滩地和榆林补浪河乡的滩地分布面积较大。土壤以轻度盐渍化的盐化草甸土为主。  该草甸的种类组成丰富,以芨芨草为建群种,伴生种类主要有碱蓬、尖叶盐爪爪、黄花补血草、赖草、鸡爪芦苇、茵陈蒿等。在定边内流滩地上,还有盐爪爪、白刺等强盐生植物。群落总盖度50%~80%,草群高30~60厘米。结构上分两层,上层为芨芨草,下层为其他植物。草甸是冬春季的天然放牧场,但目前退化严重,需要改良。  此外,陕北北部有分布面积较小的碱茅草甸、假苇拂子茅草甸、莳萝蒿草甸等。   十、盐生植被

  陕北定边、神木等县滩地的低洼部分,特别是湖滨一带的草甸盐土和结皮盐土,分布着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都较简单的盐生植被。其中重要的有碱蓬群系、盐爪爪群系和白刺群系。  (一)碱蓬群系  由黎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角果碱蓬和翅碱蓬组成的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定边县花马池、苟池和明水湖周围,以及榆林刀兔乡西部。地下水位约在1米左右,土壤为盐化草甸土、草地盐土或结皮盐土。  植被总盖度20%~90%,种类组成极简单,两种碱蓬常单独成为单优植丛,生长密集。伴生植物有鸡爪芦苇、黄花补血草、剪刀股、金戴戴、碱地蒲公英等。碱蓬营养价值很低,其嫩叶牛、羊、骆驼可少量进食,晒干后能做羊饲料。  (二)盐爪爪群系  由藜科典型盐生多年生肉质灌木尖叶盐爪爪和盐爪爪为建群种或共建种形式的群落,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的盐湖湖滨,是湖滨盐生植被的优势群落。土壤是盐渍化程度较重的各种草甸土,地下水位0.5~0.8米。群落总盖度30%~60%,平均高10~30厘米。伴生种有黄花补血草、碱蓬、芨芨草、小果白刺等。  (三)白刺群系  由藜科盐生灌木白刺为建群落种形成的群,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的湖盆边缘的盐渍化沙地上。白刺高30厘米左右。伴生植物有枸杞、厚穗草、黄花补血草、翅碱蓬等。结构可分为两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白刺为丛生灌木,分枝密集,基部积沙形成白剌包,包高1~3米,直径2~5米左右,均匀分布,远望似坟堆。白刺为地下水位较浅处的盐渍化沙地上的固沙植物,白剌果可食,可酿醋或入药。  盐生植被中还有灰绿碱蓬群系(如定边波洛池边)和海蓬子群系(如苟池池滨)等。   十一、沼泽和沼泽性植被

  沼泽是陆生与水生植物群落之间的过渡类型,发育在土壤积水、通气不良的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小河沟、水库、淡碱湖边缘,一般为草本低位沼泽、芦苇沼泽、沼针蔺沼泽、杉叶藻沼泽、荆三棱藨草沼泽等群系。  (一)香蒲沼泽  分布在常年积水的低湿滩地边缘和沙丘间积水洼地、水库边缘。水深0.2~1米。土壤为腐殖质沼泽土。  香蒲沼泽由狭叶香蒲、小香蒲和蒙古香蒲等植物共同或单独形成建群种。伴生植物常为芦苇、荆三棱、沼针蔺等。常有水生植物狐尾藻和轮藻等。总盖度95%。草群平均高度1米左右。香蒲可做编织、造纸原料,叶可作饲料,花粉入药,蒲绒作填充物。  (二)芦苇沼泽  分布在常年轵水的海子浅滩、沟渠两岸、积水洼地和积水丘间地。水深1米以下。土壤为潜育沼泽土或潜育草甸土。  芦苇多形成单优种群落,高1.0~2.0米,盖度80%左右。伴生植物有香蒲、沼针蔺、荆三棱等,也有水生植物伴生。芦苇可作造纸、编织、人造纤维的原料。   陕北的沙区,从秃尾河以西至定边县以东的流沙带和滩地地带,多水湿的低地(下湿沙湾),广泛分布沼泽性灌木(中生灌木)乌柳、沙柳、沙棘所组成的“柳湾”。有时也可分布在沙丘上及盖沙岩上,以前者为主。土壤为草甸潜育土或泥炭潜育土。  (三)沙柳灌丛  沙柳灌丛是以乌柳为建群种或乌柳、沙柳为共建种的群落。以乌柳、沙柳为共建种的群落分布广泛,为沙地天然群落之一。主要分布在沙丘间低地、沙丘边缘,有时在低缓沙丘或沙丘顶部。在沙柳灌丛中常有沙棘生长。伴生植物有芦苇、拂子茅、沙旋复花、寸草苔、沙蒿、披针叶黄华、苦马豆、醉马草等40余种。  群落可分为两层,灌木层盖度50%~80%,平均高1~3米;草本层盖度15%~90%,平均高度10~20厘米。群落天然更新好,沙柳生长良好,乌柳稍差。沙柳和乌柳都是良好的固沙植物,也是编织、建筑材料,又是燃料和饲料。  (四)沙棘、沙柳灌丛  以沙棘、沙柳为共建种或有时以沙棘为建群种的群落,常分布在沙柳灌丛的边缘,如榆林七里沙等。生境比沙柳渲丛干燥,光照强,土壤以浅色草甸土为主,地下水位较深(1.5米以内)。伴生种有寸草苔、芦苇、拂子茅、天兰苜蓿等。群落天然更新良好。  沙棘是浅根系(分布在地表20厘米深土层内)灌木,根系发达,具根瘤,是优良的防沙固沙树种,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因此,它是营造混交林的搭配树种,对乔木生长有促进作用。果可食,并可酿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