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30人身亡,俄罗斯“蓝鲸游戏”是如何毒害青少年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鲸死亡游戏事件 一年130人身亡,俄罗斯“蓝鲸游戏”是如何毒害青少年的?

一年130人身亡,俄罗斯“蓝鲸游戏”是如何毒害青少年的?

2023-11-02 18: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一段时间,“自杀”相关话题的新闻层出不穷。

天津学生“七连跳”在前,张家界网友“相约跳崖”在后。他们中最大的33岁,剩下来全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度浮上水面。

无独有偶,几年前一款名为“蓝鲸死亡游戏”的青少年自杀游戏席卷全球,在俄罗斯,在阿根廷在美国,甚至我国境内都掀起一股滔天巨浪。“蓝鲸游戏”因何而起?在“蓝鲸游戏”的背后,藏着哪些深层次问题?

01.缘起

2017年5月,一通电话打到了四川某县城公安局。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虚弱的男声:“救救我,我参加了蓝鲸游戏。”

蓝鲸游戏,或者叫蓝鲸死亡游戏,是一款发源于俄罗斯的引诱性自残游戏:参与该“游戏”的人,会被要求在数周内完成50个任务,从最简单的一天不和父母说话,到独自一人看恐怖电影,直至最后一个任务完成自杀;因其中一项任务是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刀刻画“蓝鲸图案”而得名,受害者多为10到15岁的青少年。

接到报案后警方迅速行动,调查发现报案者小亮(化名)现年17岁,辍学后早早进入社会,一次上网偶然接触到了“蓝鲸游戏”,出于对工作不顺的苦闷,与家人关系不和的压抑等现实因素,他选择加入“游戏”。

小亮表示:每天早上4点20分准时起床“打卡”领取一天任务。自己会提前准备好手术刀、消毒酒精等物,根据任务要求先用刀片自残,拍照上传网络,再用酒精清洗伤口,好为第二天更“大胆”的行为做准备。

截至报案,小亮已经参与了12天的“蓝鲸游戏”,在“执行最后的任务”时恐惧感终于战胜了一切,拿起电话向警方求助。

02.揭秘

万幸的是,小亮虽然参与“游戏”,但没有酿成悲剧。然而仅2017年一年,我国四川省就有超50名青少年沉溺其中,俄罗斯则有130人因参与“游戏”而死亡的报道。我们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似乎很难理解:为很么孩子们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自杀?

北京大学曾对“蓝鲸游戏”有详细文字记录的26个任务进行过逻辑意义上的拆解,发现了两条重要规律:第一,去自我意识化;第二,渐进式自我伤害。

何为去自我意识化?在任务4中,参与者被要求在纸上画一个蓝鲸;而任务8里,参与者需要在网络平台发表言论:我是一只蓝鲸;任务11,要求参与者在自己手上用刀刻一只蓝鲸;任务21,要求参与者在网上和一名“蓝鲸”交谈;任务29,参与者需要发誓自己要成为一名蓝鲸。

简单来说,青少年个人的意志被游戏设计者泯灭了,跟着游戏进程,青少年会把自己从现实里抽出,并臆想自己是“蓝鲸”这种遥远的生物,以此达到剥夺个人思想的目的。

然而光有个人思想抽离还不够,设计者还要控制受害者:任务1,在手臂上刻F53;任务7,在手臂上划一个标记;任务11,在手臂上刻蓝鲸图案;任务14,切割嘴唇;任务15,用针戳手臂......

必须强调,设计者对参与者下达指令性的自残行为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他不会让你一上来就做疼痛难忍的事情。但随着精神控制的深入,参与者的疼痛忍耐度越来越高,最终做出无法挽回的行为。

一些“游戏”细节的设计也细思极恐:比如4:20起床。健康学家发现,每天凌晨12点到5点是人意识最不清醒的阶段,极易受负面情绪感染;同时几乎没有家长会在这个时间点起床,意味着受害者很难受到外界干预,只能接受“游戏”设计者单向信息源的影响。

所以一旦孩子身陷“蓝鲸游戏”,想靠自我意识抽离相当困难。

03.实质

吊诡的是,不是所有青少年都“有资格”参与“蓝鲸游戏”。用他们的话说:你必须“真心想死”。

12岁的小吴(化名)曾出于简单好奇,多次在班级群询问谁能带他玩“蓝鲸游戏”,当有人拉他进群时,却被一系列问题挡住了去路。

为证明自己“真心想死”,参与者首先要做很多测试题:如对父母的看法,对人生、人类的看法,向组织者传达消极、厌世的态度。接着组织者会亲自下场与你沟通,包括为什么要自杀,自杀的决心等。在取得组织者信任后,还必须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照片,甚至女生的裸照作为“质押”,督促你进行自我毁灭。

一般而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除非绝望到深处,很难通过重重测试。但反过来思考,通过测试的青少年,心理绝对出了大问题。

参与“游戏”的女孩小江(14岁,化名)向研究人员表示:“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见爸妈一两次……我一直跟着奶奶。奶奶也不喜欢我,奶奶总是骂我爸妈,说他们没良心,把我丢给了她照顾,还不给钱。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不喜欢我,有一个人老欺负我,我恨死她了……”

另一位男孩小杨(15岁,化名)则说:“什么都不感兴趣。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动心了,除了死亡……生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反正我活着也没用,还不如去死……”

没错,家庭问题,校园问题,这些青少年身边最熟悉的环境一旦出现负面状态,将对孩子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弗洛伊德说:人有生和死两种本能,生代表爱与建设,死代表恨与破坏。当恨与破坏的力量完全压倒爱与建设,青少年产生自杀倾向就不足为奇。

04.呼吁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却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消极的精神状态无能为力。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因此沟通,尤其是正面沟通,是避免青少年滑向深渊的最佳良方。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很多家长超负荷工作一天后,会将积累一天的情绪带到家中。抱怨这个,吐槽那个,我们总是把积极与向上传达给陌生人,将消极与负面带给最亲的人,长此以往孩子会怕你,更会学你,最后疏远你。我们能否做一些改变,给孩子多一点正面反馈,多播撒一些阳光,说不定会结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参考资料:

光明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死亡游戏之殇: 青少年新型网络自杀行为探究》

Survey of Education:《青少年生命意义的虚无与重建》

北京大学:《“蓝鲸”自杀游戏任务的语言特征及其诱导的渐进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