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的江口海岛就是如今的南通市区即南通话语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通所辖区域 先秦时的江口海岛就是如今的南通市区即南通话语区

先秦时的江口海岛就是如今的南通市区即南通话语区

2023-04-07 1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代通州直隶州全境图

清代通州直隶州城隍图

清朝通州志详细记载了清朝通州的管辖区域范围,以及州城隍南通城。

图上既有清朝当时的海岸线轮廓,也有宋代修建的海堤范公堤的清晰轮廓。能直观地看到从宋代到清代,海岸线向东推进的情况。

范公堤本名捍海堤,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俗称范公堤,它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着当时苏中、苏北海岸的所在。

现有的唐、宋、元、明、清古籍均记载宋代之前,通州与海陵(今泰州)辖县如皋间,俱为隙地。即有长江北泓道相隔。

如东这个地名,古代没有,解放后将如皋县一分为二,西仍称如皋,东称如东,才有了如东县。古代如东即如皋县的东部地区。如皋县在清朝划归通州管辖前的千余年间,一直为泰州的辖县。

宋代古籍记载通州于宋代前的行政归属均不包含如皋县。

所以,现有古籍可实证通州静海地区(今南通市老崇川区、港闸区及通州区西半部)于上古就存在,有史记载以来的行政归属脉络清晰。且宋代与长江南北两岸不连,是江口海岛也有大量资料证明。

反观清朝前海陵(今泰州)辖县如皋县历史。史料只说曾为沼泽地,如皋之名由此而得,未曾说如皋内部还有沙洲分隔。

不知说如皋东(如东)古时为海岛的结论从何而来?难道源自张冠李戴的误解?把南通州的历史当成了如东历史?

解放前没有如东,只有如皋县。古籍上没有任何关于如皋也是海岛的记载,只有沼泽地滩涂之说。

考古挖出的唐代古船,位置也在南通州与如皋之间的长江北泓道上。佐证南通州与如皋间,“俱为隙地。”

扶海洲传说与胡逗洲传说内容,一模一样。

无论扶海洲,还是胡逗洲,都直指南通州。

通州之名由来已久,南通州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是最古老的海岛的所在地中心。

所有古籍均将该地记为通州之静海,或通州,没见别称。唐朝为扬州辖地,即唐代第一大城市扬州的江口门户,外国使节、商人进大唐扬州的第一站,胡逗洲或由此得名。

关于扶海洲,除了传说还是传说,但描述扶海洲的几个关键信息,均与南通州的居民来源组成及地标狼山相符。毫无疑问,扶海洲也是南通州的古代别称。

清代通州学者李琪写的《崇川竹枝词》开篇就写道南通州的古称,所处位置,沧海桑田的演变,南通周边的情况,南通话的特征。

原文如下:

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

扶海州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

首先,诗词名为“崇川竹枝词”。“崇川”是南通州城曾经用过的名称,时间很短,后又改回通州。

所以开篇这段就是介绍南通州的前世今生。

“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这毫无疑问告诉大家,现在的“淮南江北海西头”,曾经中间有一长江北泓道,将该地分为扶海洲与长江北岸。而南通州是古代的扶海洲。

“扶海州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这句是讲南通话的特殊性。南通话被周边三面越语区包围,“侬”是越语“你”,用“侬”指代越语区(今所说的吴越语区)。“越讴不善善吴讴”是说南通人不擅长说越语,擅长说吴语,南通话即为吴语。

“讴”书面意思为歌。但这里用“讴”指代方言音“话”。也就是说南通人依旧说着吴语,不擅长说越语,没有被周边越语区同化。

这段诗文,不仅描述了南通古代是江口海岛,还提到它叫扶海洲。它虽然被越语包围,但依旧说着吴语。这里的越语就是指现在江南浙北讲的吴越语,这里吴语指的是南通话。也从侧面描述了南通话的区域,就是古海岛扶海洲的区域。并且强调南通曾经是古海岛扶海洲!

所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都是证明扶海洲就是南通州,就是南通话语区的一段清代诗词,怎么会套在如东头上?是文学造诣太浅?亦或者是对南通州不了解?错误的张冠李戴了。

关于扶海洲的另一些文字,提到“岛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五方杂丑,贝壳山……”都和胡逗洲的描述一模一样。

贝壳山在哪里?如东找了一块地面礁石,说那是贝壳山。

放眼长江入海口,年纪最大的地质运动产物狼山等五山,屹立在海上3.5亿至4亿年,比喜马拉雅山还早100万年。狼山后山山壁上清晰可见海底贝壳化石,将狼山称作贝壳山,合情合理,符合逻辑。

或许有人觉得一点点绘图偏差不算什么。但对历史、地理、科学、文化、人文研究来说,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