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通唐闸古镇景区规划图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2024-03-30 0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謇(1853~1926),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激于义愤,主张兴实业、办教育,以挽救危亡的中国;后来父病南归,脱离政界,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业、教育、文化、水利、交通、城市自治和建设以及慈善事业上。其中,他创造性地经营南通城市建设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由此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最近,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院士在参与规划南通博物苑的扩建、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后认为,从近代城市规划史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张謇的城市建设思想与业绩,对于我们借鉴前贤探索的经验,逐步走出具有中国和地方特色的城市建设道路,铸造新的辉煌于世界城市建设之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謇创造性地经营南通

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试验

张謇身处清王朝崩溃与北洋政府执政的混乱时代,“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旧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向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引张謇挚友刘厚生语)。张謇是一个有抱负、务实、进取的人,回归后潜心建设地方,他所从事的社会事业涉及很多方面:

(1)创工厂。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2)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3)发展交通。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行道上,沟通南北水网;1904年建设天生港及其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等。

(4)修水利。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时贝龙德、瑞典海德里、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崨并举。

(5)办教育。张謇言“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二、对张謇早期现代化试验的认识

今天,对上述试验,我们可以作如下认识:

(1)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是以发展生产力为起点的

张謇认为:“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无功”“我国家欲求商业之发达,必先求商品之增加;欲求商品之增加,必求原料之充足”,“农产品为多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殖之,则工商业发展永无可望”,故张謇实提倡工农协调发展。客观上,前述兴办实业、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发展交通运输等事业也都提高了地方的生产力水平。

 (2)张謇兴教育的目的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近代文化

张謇在文化教育方面很有建树。美国教育家杜威称:“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张謇十分注意对城市文化方面的人才的邀揽与培养。例如,他在选博物馆馆长时说:“胜斯任者,非博物好古丹青不渝之君子,又能精研细致富有美术之兴趣者,志于此。”在改革戏剧方面,张謇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建“更俗剧场”可容1200座的近代剧场邀请梅兰芳等著名京剧艺术家来南通演出,聘请欧阳予倩任主任、主持校办;为纪念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在南通的戏剧活动,建“梅欧阁”等。此外,1910年,张謇在南京南洋劝业会结识沈寿;1913年,为发展女子教育、提倡工艺美术,于1914年成立刺绣学校一女工传习所,由沈寿任所长;7年后创建南通绣织局,请沈寿担任局长;后来在上海及纽约设分局,发扬艺术、振兴实业,并协助沈寿撰写“雪宦绣谱”。

(3)张謇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古代通州城于958年始建,具有典型的州城格局;明中叶,东西两侧关厢有所发展。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他将工业区选在城市西郊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城市南郊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

张謇修马路、建博物馆、建五山公园,不遗余力地开展城市建设,并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努力使人民有安居乐业之所。清末,他在城区修建城市公园,1918年扩展为东、南、西、中五所小型公园,谓为“五山以北五公园,五五相峙”;“一邑之中一大苑,一一珍藏”;1914年还在唐闸工业区兴建公园。

他对城市旧城进行合理的扩建,在主城区南门外与桃坞路建设公共行政设施和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在濠河畔兴建学校、博物苑、图书馆等文教事业,在新区开拓城市新的发展空间,活跃市容,并重视城市景观的创造。

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张謇还有意识培养南通的总建筑师,也可以称之为从本土成长的中国第一近代建筑师之一的孙支夏,留下了不少中西融贯的建筑设计作品。

(4)张謇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

张謇的发展南通的思想不仅基于城市观念,而是谋求城、镇、乡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和开发吴淞的计划,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多世纪。

在张謇的区域整体发展思想中,“村落主义”需加阐述。垦牧公司之创建饶有意义,不能仅仅认为是水利之兴修与土地之改造,实际还在为现代农村建设找出路。他认为“生人要素为衣食住,衣食住之原在农……”且看他在星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提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绩:“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人有屋,待客有堂,储屋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市,行有徐梁,若成小世界矣,而十年前以前,地或并草人亦鸡栖蜷息。”

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南通周边地区的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训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备学校,卫星城镇的作用俨然兴起。

综上扼要所记,张謇发展实业,建设新城镇,拓展新城区,兴建区域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交通建设,致力发展农村等,这不仅仅是进行城市与地区的物质建设,更是一种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

追溯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我们追溯这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重新评价张謇的城建思想与功绩,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探讨其现实意义,即研究张謇所从事的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以及他在一系列城市建设实践上的“城市一地区”规划建设思想,探究其对中国城市建设道路的意义。

一、更为深层地分析与认识张謇

我们规划专业工作者评论南通,首先肯定南通“一城三镇”之规划创造等等,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用西方“卫星城”理论来理解就不一定恰当。“一城三镇”是南通布局的特色,是张謇根据工业交通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包括在发展过程中因势利导的创造。从文献材料可以看出,张謇自己对南通具体的规划思想的叙述似乎并不多,但其所行所为,从不自觉到较为自觉,有一个形成过程,并确有一定的思想在主宰。为解释此点,需对张謇作进一步更为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与认识。

(1)爱国爱乡爱民的本色

这在他的一些传记中已有记录,前文也概括地作了些说明,张謇基于强国富民之志,状元“下海”;文中亦述及“舍身喂虎”,“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行年七十,不敢自暇逸”,其所行所为根植于诚挚的国家与吾土吾民之爱,溢于言表。

(2)“地方自治”的政治主张

对此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