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出水:世界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澳一号古沉船博物馆开放时间 “南海Ⅰ号”出水:世界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

“南海Ⅰ号”出水:世界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

#“南海Ⅰ号”出水:世界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表:“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 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1日电(记者赖少芬、车晓蕙)21日11时的广东阳江海域,海浪起伏,波光粼粼。随着亚洲第一吊“华天龙”二十几层楼高的巨臂微微上扬,一个巨大的棕色沉箱泛着昏黄的泥沙从湛蓝的海水中徐徐升起——备受世人关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南海Ⅰ号”的安然出水,也宣告世界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大获成功。

    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海Ⅰ号”,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由于当地海域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将文物一件件打捞出水,在抽泥过程中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并损失很多珍贵的文物考古信息,中国政府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考察和打捞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直至2003年,文物部门确定对这个装满秘密的古沉船实行整体打捞的方案,“南海Ⅰ号”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如此大规模地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成为首创。

    记者在专为打捞“南海Ⅰ号”量身定做的亚洲第一吊“华天龙”上,目睹了“南海Ⅰ号”出水的过程:“华天龙”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钩,紧紧钩住16个吊点的32条钢缆,这些钢缆牢牢地把“南海Ⅰ号”从30米深的海底“牵”出水面,吊移到下潜入水的全潜驳船上。

    由于在水下浸泡了几个月时间,沉箱原来的鲜艳橙色已经变成棕色,上面附着了密密麻麻的一层海底生物。记者在离它最近的1号作业平台俯瞰沉箱敞开的顶部,沉箱之内是一块块青黑色的淤泥、凝结物,点点白色的贝壳闪现其中,隐约可见一两片瓷器碎片,显示着古船文物的诱人魅力。

    要把“南海Ⅰ号”装起来,可真花费了不少力气: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专门定制了一个巨型沉井,将沉井压入海底整体罩住沉船后,再从沉井底部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这一过程用了七个月时间。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将对今后的文物考古和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2日,全潜驳船将把“南海Ⅰ号”拖往岸边的临里码头,并送进专为它修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入住“新家”。

    从2001年至今,考古人员对“南海Ⅰ号”进行了多次试探性发掘调查,已打捞出4000多件金、银、陶瓷类器物,以及6000多枚宋代铜钱。根据初探,“南海Ⅰ号”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8万件古代文物,价值非凡。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说,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但现代历史和考古界都难以寻找到关键的实物证据。“南海Ⅰ号”的发现和打捞,将给“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标本。他认为,“南海Ⅰ号”堪称“海上敦煌”。

    12月21日,被沉箱罩住的“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当日,古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打捞出水。在海底沉睡多年的“南海一号”为南宋时期商船,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至8万件。 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 沉箱长35.7米宽14.4米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郑天虹、赖少芬)22日11时30分,21日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体浮出水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见36根底梁。

“南海1号”预计将于22日打捞出水 严防水下盗掘

     新华社广州12月21日电(记者车晓蕙、赖少芬)备受瞩目的“南海1号”预计于22日打捞出水,记者从打捞现场获悉,自1987年夏天这艘南宋古沉船被发现以来,考古部门和公安边防部队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水下盗掘,确保“南海1号”保存完好。

    “南海1号”位于广东阳东县东平镇东南面东帆石岛附近的一小片海域,这里是广东阳江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也是两地渔民经常前来打鱼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由于“南海1号”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这一海域发现古沉船的消息。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负责警戒保卫“南海1号”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多年来,边防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1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

 

    “水晶宫”主体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建筑(12月20日摄)。目前,临海而建的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水晶宫”装船空间已形成,将在近日迎来“南海一号”古船。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水晶宫”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四个巨大的椭圆形建筑拱卫着位于正中间的“水晶宫”主体---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建筑。“水晶宫”的主体里将灌入深12米的海水,用来保护“南海一号”。“南海一号”为宋朝商船,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约20海里处,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万至8万件。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南海Ⅰ号”将出水 广东省省长专程探“新家”

    近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省长率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阳江市考察调研。他深入工业企业、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文化馆所,详细了解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在“南海Ⅰ号”古沉船即将整体打捞出水之际,黄华华还专程前往海陵岛考察了正在建设中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进行调研。最后,在听取了阳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后,黄华华作了重要讲话。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5月5日,广州打捞局用浮吊将沉井吊放到拖船上。当日,“南海Ⅰ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在广州打捞局沉管预制码头装船启运,并将于5月8日运抵广东阳江海域“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现场。该沉井呈长方体,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530吨,是广州打捞局历时一个多月设计制造的。据介绍,“南海Ⅰ号”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案,即采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井,将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体打捞上来。随着沉井运抵考古打捞现场,“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工作将全面展开。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17日中午,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被放入水中,“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17日上午10时左右,巨大的橙色沉井被拖到900吨的起重船“南天龙”号船尾,正好位于“南海Ⅰ号”的正上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调整、挂钩后,11时45分,水下检测定位工作就绪,沉井被“南天龙”号缓缓吊起沉入水底,二十多名潜水员依次潜入水中。

 图表:“南海Ⅰ号”考古大事纪 新华社发

巨型沉井到预定深度 "南海Ⅰ号"打捞因天气暂停

    记者22日从“南海Ⅰ号”打捞现场获悉,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17日下水后,目前已下沉到预定深度。但由于海上风浪较大,“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已经暂停。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副总指挥王仁义目前正在打捞现场,他告诉记者,沉井17日下水后,通过向沉井中空的四壁灌沙,目前已经把沉井下压到淤泥下5米,基本到达预定的深度。接下来还将使用水泥块,对沉井进行静压,直到把沉井压到淤泥下12米才完全到位,如果天气好的话,这个过程只要一天就能完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