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市大脑(一期)上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昌城市大脑补贴怎么领取的 南昌城市大脑(一期)上线

南昌城市大脑(一期)上线

2024-07-12 17: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大场景彰显南昌智慧和特色

12月29日上午,南昌市城市大脑(一期)上线新闻发布会召开,通报南昌城市大脑建设进展情况,公布在一期六大场景中引进“南昌交通不限行”“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先看病后付费”等经典应用。

按照规划,南昌城市大脑总共分三期建设,一期是到2020年11月,全方位接近领先城市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二期是到2021年底,进入全国第一梯队,部分领域数字化水平全国领先。三期是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城市典范、南昌特色的城市大脑,全面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

据介绍,南昌城市大脑一期上线试运行以来,以“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城市学会思考后,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而且提高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城市大脑打通了53个市直部门、11个省直部门1193类数据,实现了20多亿条数据的共享协同和跨部门、跨区域共同应用。

在建设过程中,南昌充分借鉴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专班运行模式,南昌城市大脑在应用场景等建设中处处彰显出南昌的智慧和特色。外地城市交通场景只接入互联网数据,“南昌交通不限行”还接入了公交车和出租车数据。“文明创建不下线”为国内文明创建领域首个数字化智能场景。“扶贫不落一人”实现了与杭州城市大脑连通。“人才政策直达”奖补资金不通过用人单位中转,直接从政府发给个人。外地城市“先看病后付费”仅支持个人自费部分,南昌做到了包含医保结算在内的线上统一结算,实现了脱卡无感支付。“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和“先看病后付费”都打通了信用联合奖惩系统,实现失信联合惩戒。

“南昌交通不限行”实现车辆不限号,交通不拥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昌市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有限的城市道路不足以满足更多车辆的通行需求,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之痛。2009年开始,南昌和全国多个省会城市一样,也加入了城市限号的行列。

“南昌交通不限行”对主要交通堵点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提升,接入公交、出租及高德导航等多源数据,构建了态势感知、拥堵识别、通行评价、成因诊断等功能模块,打造了“1分钟拥堵报警并快速响应—3分钟警力到达现场—5分钟完成轻微事故处理恢复交通”的扁平化指挥调度机制。

自2020年10月交通不限号试运行以来,10月、11月全市交通拥堵指数为1.26、1.28,同比去年限号期1.27、1.29均下降0.01;平均车速36.7公里/小时、36.2公里/小时,同比去年限号期33.3公里/小时、32.7公里/小时分别提升10.2%、10.7%。交通健康指数等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实现了“车辆不限号,交通不拥堵”的双重效益,广大市民纷纷为“城市大脑”和交警点赞。

“文明创建不下线”提升城市监管效能

“文明创建不下线”整合综治、公安、城管、12345、交通等事件数据,实现了指挥调度、指数测评、AI识别、文明巡访、材料上报、模拟测评六大功能,应用人群覆盖了城市决策者、市直部门管理者以及广大市民。“文明创建不下线”助力南昌创建提分8.68分,为今年全国文明城市复牌作出重要贡献,该场景获全球智慧城市大会2020中国赛区创新理念奖。

对决策者来说,通过城市大脑能直观了解南昌市文明创建实时动态水平,辅助决策。比如,通过实地指数测评,决策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南昌市及下辖区县的测评指数,哪些区县需要督促提升,问题出在哪些地方、原因是什么,系统都能直观反映;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了解文明创建实地工作的短板弱项,合理调配资源。当前接入的数据都通过指数测评看板进行可视化呈现,对不文明事件类型、处理效率、高发时间段等维度都有分析,可以通过系统呈现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并合理进行人力、物力资源调配,对薄弱环节加大管控力度。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可以通过这个场景的一些信息化小工具,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归属感。比如市民可以在城市大脑客户端,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反馈,一起为常态长效文明城市创建努力。

“扶贫不落一人”让帮扶工作更精准

“扶贫不落一人”打通扶贫、民政、残联、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实现扶贫补助在线发放精准快捷、过程留痕有源可溯、数据留底有据可查。全省殡葬数据打通后,安义县、新建区分别实时比对出1例、49例贫困群众死亡数据,而以往类似监测时间长的达半年。“扶贫不落一人”使各县区低保金发放从以前的30多人、最少10天变成3人、1天,困难群众可以像领工资一样定期领低保,并有短信提醒。南昌城市大脑“扶贫不落一人”场景带来的改变,概括来讲就是“三省”“三心”:工作省人、办理省时、基层省事,部门同心、基层省心、群众放心。

安义县、新建区、西湖区通过南昌城市大脑发放了11、12月补贴资金,共3000多万元,将原来每月补贴发放过程中会涉及到的30余名政府工作人员减少到3人。在南昌城市大脑“扶贫不落一人”场景中,通过实时比对,自动计算,每月自动生成发放清单,直接推送至贫困户社保一卡通,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实现了城市大脑会思考、自动发低保。南昌城市大脑将基层干部从每月大量表格制作、报送,在部门之间跑腿的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流程时间由原来的1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1天,人力和时间均节约了90%,基层干部干劲更足,工作效率更高。

城市大脑让数据多跑路,将民政、人社、财政、公安、残联、市场监管多部门数据打通,使户籍、婚姻、殡葬、工伤、残疾人证等信息实时比对,使工作流、数据流、资金流打通联成一张网。城市大脑实行一键比对、一键推送、一键发放,把不符合领取补贴条件的贫困户及时筛查出来,清理50名已去世的低保户,提高了救助资金发放的精准度。城市大脑提供温馨服务,将贫困户享受的补贴以短信、语音外呼等方式及时通知本人;贫困户也可以登录城市大脑客户端查询补贴领取情况,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人才政策直达”提升人才服务工作效率

“人才政策直达”打通公安、社保、教育、人社等部门数据,让符合条件的人才点击鼠标3下,就能实现奖补政策免批秒兑、即时到账。截至12月28日下午5点,“人才政策直达”向8265人兑付了1亿1621万元奖补。

城市大脑为提升人才服务体验感、满意度和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探索了有效路径。“人才政策直达”场景改变了原有人才政策兑付模式,通过“数据比”代替“人工审”,政策兑付全过程“免批秒办”(免人工审批、系统5秒内办结)。以生活补贴兑现为例,申请人原来需要提交户籍、学历、社保缴费、劳动合同等证明材料,经过至少三个部门联合审批,等待七个工作日才能领取;现在通过“人才政策直达”平台,申请人进行实名认证后,即可依托城市大脑接入的学历、户籍、社保缴费、社保卡查询数据接口和企业法人库、职业技能证书库,自动提取申请人相关信息,然后进行逻辑判断,系统审核通过后,资金通过银行支付系统直接发放至申请人社保卡金融账户。

城市大脑为探索开展人才服务“数治思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过去通过用户申请再审批的模式,存在效率低、体验感差的问题,同时申领奖励补贴人才的总量也缺乏总体的把握,对可能有多少人才来申领资金,难以及时准确地调配资金,影响了人才政策效益的发挥。通过城市大脑政策“沙盘”,不但发放更快更准确,并且通过大数据计算,还可以预估资金规模,了解人才分布等情况。例如,通过新落户人员、新参保人员、学历等数据,不仅可以为人才政策的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依据,还可以推动人才服务部门开展更为精准的人才服务工作,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提升了人才服务工作的效率。

“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提升车位平均周转率

“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将试点的市三医院抚河院区及周边12个停车场2225个停车位接入城市大脑,做到“智慧选停、便捷直达”。“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使市三医院抚河院区医护人员停车满足率由10%提升到75%,院区停车位平均周转率由1.5提升到3.5,周边诱导范围内停车位平均周转率由1.75提升到2.26,车辆离场时间由原来的58秒缩短到了3.2秒。

“先看病后付费”实现凭手机进行医保挂号看病服务

“先看病后付费”打通医院及辖区卫健委、电子社保卡系统、医保结算系统、城市公共信用平台等多个系统,构建参保居民就医动态信用额度,让市民“看一次病、缴一次费”。“先看病后付费”实现了“三个30”的效果:让患者节约排队时间30分钟,让医疗机构减少30%人力投入和30%设备投入。

南昌市医保参保人员通过南昌城市大脑客户端或关注“健康南昌”微信公众号,在“先看病后付费”模块签约授权后进行开通。“先看病后付费”服务平台要进行必要的短信通知、消息推送、电话告知等,所以要求市民提供手机号码并确保准确、畅通。签约用户想用自己的医保卡进行线上结算,需要在南昌城市大脑客户端“先看病后付费”场景点击“电子社保卡”进行申领。如果没有申领“电子社保卡”,就只能线上自费结算支付或线下凭社会保障卡进行结算。建议市民在家先进行有关签约、申请和绑定,这样就能实现就诊不带医保卡,凭手机进行医保挂号看病服务。

对于失信联合惩戒方面,“先看病后付费”场景失信医疗主体的失信级别分了3个等级,即:预警失信、一般失信和严重失信;对任一失信医疗主体,立即暂停其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应用场景权益。一般失信、严重失信医疗主体经有效提醒和告知后仍存在失信行为的,将列入“失信名单”并推送到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标准是拖欠医疗费用1个月以上且经催缴仍不缴纳的或多频次出现拖欠医疗费用行为的市民。所以,只要不是恶意多次欠费的市民,在1个月内,经提醒告知完成付费,都不会被纳入诚信黑名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