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临终前100天:生命最后的沉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怀瑾的书值得看么 南怀瑾临终前100天:生命最后的沉思

南怀瑾临终前100天:生命最后的沉思

2024-07-13 0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2日晚上6时许,终于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南先生。

先生慈眉善目,精神很好。手持拐杖,而几乎不拄。着灰色对襟装。虽九四高龄,仍脚步轻盈,有大家风范,却无大家倨傲。

主宾落座,在座者除南师外,还有终南山的一位住持等十余人。一听说我们来自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南师非常高兴,他说:“我在成都华西坝待了八年,当年我还在灌县的灵岩寺学佛,原来灌县的县长萧天石是我的老朋友。大家不用客气,到了我这里就是‘不吃白不吃’。来,抽烟喝酒,好摆龙门阵嘛。”

听了南先生一席话,大家都笑了起来,拘谨气氛一扫而空。

说到四川,说到灌县,说到灵岩寺,南师的话匣子一打开,他就深深走入了回忆,娓娓道来,为我们轻轻展开了一帧民国时期四川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南师的记忆力之惊人,也是我始料不及的。讲述六十年前的往事,先生如数家珍,仿佛那些人和事就发生在昨天。我想,不为其他,只因为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深深地想念着成都,想念着四川,想念着那一段匆匆而又珍贵的在川十年。

2

袁焕仙一生收了很多门生弟子,唯独对南师最为器重,认为南师“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

另一方面,也指出南师的缺点——“律己过严,责人如己”,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南师的这个“毛病”始终没有改掉。但“责人如己”的确是彻底改变了,他对人非常包容,慈悲广大,有教无类。

有一次南怀瑾问道:“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

袁焕仙回答:“石头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尘,‘琢棒’就是六识。”

四川人把打人木棒习称为“琢棒”。所以南怀瑾听了茫然说:“先生如此‘漫言’,学生不能领会。”“漫言”,意思是可笑的戏言,如称“漫画”。

袁焕仙说:“你如此‘漫问’,谁要你领会?”

南怀瑾仍未领悟,又问:“佛教中说,‘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接,生出‘眼耳鼻舌身意’等识,称为六识。如今你却说六根即石头,六尘即柱子,六识即琢棒,这岂不大大违反佛教教义,不符合佛典吗?”

南怀瑾先生手迹

袁焕仙见他拘泥书本不能警悟,非常生气,提笔写道:“你既然已明了教义,贯通道理,即自己解脱可也,又何必到我这里来唠唠叨叨?”掷笔寂然在定。南怀瑾无语潜退。

3

从7月30日至8月1日,南师连续三个晚上跟我们讲“中国百年社会发展的七个突变”,彻底颠覆了我的历史知识。

南怀瑾先生手迹

关于易经变数与社会变革,南师如是说:

《易经》这本书为什么叫“易经”呢?

它有三个内涵:一、变易;二、交易;三、简易。

《易经》这三易的变化,讲人文、物理的世界,基本的物理变化,一定变,地球的发展随时随地在变、分秒必变,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后来佛祖释迦牟尼提出来一个名字,叫“无常”,地球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没有不变就叫无常,就是必变。

变易的中间有交易,叫互变。内有变易就有互变。这个原理看起来简单,学问却高深无比。

然后明白了,悟道了,得道了,就是简易,简单明了,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后来中国人有句土话叫容易。知道变通,就是知道变化,应用变化。

讲到唯时史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渐变和突变。

比如你问我悟道是顿悟还是渐修的。那么这个顿悟,就是突变;那渐修呢,就是渐变。

突变一定是由渐变来的,渐变要有成就,一定是突变的。

比如拿锯子锯木头,一下一下地锯,是渐变;最后一锯把木头锯断了,就是突变。又比如你写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就是渐变;当你完成一段或者一章时,你就实现了突变。

没有渐变就没有突变。渐变是因,突变是果。

一般人认为顿悟不需要修出来,不对!一定要“渐修”,修持到家才能“顿悟”。修持到家而不能顿悟,前面的努力就没有结果。

4

这是南师生前最后一次演讲,对学校实验教育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觉得,他的这些话堪称对教育和孩子们的金玉良言。他说:

“实验什么呢?实验我们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说以我个人老头子的经验,我同你们一样,五六岁开始读书的,到现在八九十年,把自己做文化的读书的方法,研究学问读书的方法告诉大家。”

“出来要长大成才。我十九岁就出来做事了,二十一岁带兵参与抵御侵略,一边很年轻,一边在学习。”

“那么知道这个国家人才的培养。为了国家的需要,文化的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旧的合一。可是现在的教育,一般几十年来,采用西方文化分科教育的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读到博士,都是错误的,浪费了人们的精力,特别是青年人的精力与时间。”

“一个国家的变乱,真正基本的错误,是文化教育。什么政治啊,经济啊,其他……还是后面的事。”

南怀瑾先生手迹

“因此,办这个学校,想把文武合一,古今文化集中在一起。”

“你们六年级的同学,开始来的身份,以古文来讲就是‘带艺投师’。什么是带艺投师,你们到这里以前别的学校都读过的,不管你是读私立还是公立的小学都读过的,已经学过了,所以带艺。来读书到这里,受我们的教育,实验的教育。”

“但是有一点,你们学的重点就是生活的教育,其他都是空谈!什么是生活教育啊?你们都是贵族子弟,现在家里都生一个嘛,都很娇贵。你们现在在这个实验学校里头,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不是管理,是影响,教育是影响不是靠管理。”

“你们现在毕业了,把这四年教育的所有经验带出去,带到初中、高中、大学、社会——成功了。

你们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的文凭、有个博士学位……这个不算成功。

你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你们把这几年的基本生活教育、这个精神带到社会上,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是顶天立地的,与众不同。

千万要记得我今天的话。记住做人的根本——生活教育。”

南师注视着正在学习礼仪的孩子们

“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生存。

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处处要规矩、礼貌。

把生活处理好了,就是你们这四年所学这一套,这是基本,你的人生基础就稳定。

拿这个影响父母,乃至出去读别的学校,照样影响别的同学、朋友,到社会上造就社会他人,你就成功了。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学位那么简单,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千万要记住。”

“同学们,生活的本质一句话:做人。你们这样出去做人,一定会影响社会。”

- THE END -

《南怀瑾最后的100天》

作者:王国平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1

100天的贴身记录,100天的口述回忆,浓缩南怀瑾传奇的一生 。

记录南怀瑾口述的许多珍贵往事,早年在川的从政、参学等传奇故事;晚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南师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教育等问题的最后开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排版:xiaoshu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