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PK:理解中国地域差异的关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北方饮食差异论文4000字 南北PK:理解中国地域差异的关键。

南北PK:理解中国地域差异的关键。

2023-10-30 0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

——《致萧军、萧红》

林语堂

盖有一颇堪注意之事实,即北方人长于战斗,而南方人长于贸易,历代创业帝王,几从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

——《吾国与吾民》

汪曾祺

南方的黄瓜不如北方的黄瓜,水叽叽的,吃起来没有黄瓜香。

——《人间草木》

(不好意思,乱入一位顶级“吃货”)

……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差异如此明显?

这种差异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近代以后,中国的南北之争不是地域差异,而是新与旧的冲突

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今天分享知名学者许纪霖的这篇文章,或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南与北: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为何不同步

选自《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

01

中国历史的核心秘密

如果说“东与西”涉及中原与边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那么,“南与北”则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大流派。

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是的,中国地域辽阔,讲到文化,南方与北方的差距实在太大,比欧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比如法国与德国的文化差异可能还要大!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北方人与南方人互怼,南北不同文化的男女组成的家庭,也经常为风俗习惯不同而闹摩擦。

那么,什么是南方,何处又是北方呢?对了, 秦岭-淮河一带就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它与上一讲我告诉你的黑河-腾冲线,是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两条分界线。记住了这两条线,就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东与西”和“南与北”,中国历史的核心秘密就在这里。

秦岭-淮河线

南北问题与东西问题是分不开的。在魏晋、两宋和晚明,西部的游牧民族三次大规模入侵东部农耕区,北方文化之中,既有汉化的胡文化,也有胡化的汉文化。而南方呢,更多保留了汉民族的中原文化传统。这样一来,东西之间的差异,也深刻地镶嵌到南北文化关系当中。

更确切地说,在丰富的中国文化当中,有三种基本元素——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中国的 北方文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复合体,而中国的南方,特别是明代以后,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复合体。

这三种文明的互动,正是洞察南北问题所有秘密的关键所在!

02

游牧——农耕文明的北方

我先与你聊一聊北方吧!

在中国历史当中,南北问题的真正出现,是要到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之后,大批北方的游牧部落乘中原大乱,大举南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于是,西晋王室在永嘉年间被迫南渡,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秦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了,就此形成南北朝。南朝与北朝很难说谁是正统,他们都自称代表中国。从此以后呢,中国文化有了南北之分。

本来,中国文化的正宗在诞生了儒学的中原文化。“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流域,但南北朝以后,文化上的“中原”究竟在哪里,已经说不清了。

440年南北朝前期疆域图(淡蓝色为北魏,红色为宋)

为什么?因为东晋之后,江南的人口、经济有了大发展,文化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文化承继中原的正统,又与南方的土著结合,形成了南方农耕民族勤奋、细腻、儒雅、潇洒的性格。

而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北方呢,因为五胡入侵带来了游牧民族独特的彪悍、粗犷和元气淋漓,形成了与南方迥然不同的风格。

孔子不是希望大家都能做君子吗?君子的气质,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叫“文质彬彬”,“文”指的是文化熏陶出来的儒雅,“质”的意思是有生命的原质感。你可能已经想到了, 农耕民族呢,比较文气,表现为“文”的一面;而游牧民族呢,更多保持了原始的质朴,表现为“质”的一面。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南方人本来是被中原人看不太起的,称为“南蛮子”,但毕竟是农耕民族,在西晋王室南移以后,经过中原文化的浸润,慢慢变得文雅起来,文胜于质,彬彬有礼。这不就是南方文化吗?

而北方呢,本来文与质是平衡的,但胡人带来的蛮气,慢慢让北方人变得质胜于文,元气淋漓。你知道吗, “五胡乱华”之后的1000多年历史,北方有一半时间处于胡人统治之下。而南方只有300多年。于是,胡汉之间的差异就逐渐蜕变为南北文化的不同了!

日本京都学派第二代掌门人宫崎市定教授做过一个比较,说 汉族是“文明主义”,胡族是“朴素主义”。假如用此来形容南方人与北方人,你想想,是否也是同样的恰如其分?

电视剧《天龙八部》

在晋朝王室南迁之前,北方文化一直占优,大人物都出自北方。到南北朝的时候,南北打了个平手。而到了隋唐两宋之后,南派比较北派在文化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北方再也招架不住了。

比如,明朝开国之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会试的结果,竟然所有的进士都来自南方,没有一个北方人!朱元璋不高兴,或者怕北方人不高兴,命令重新阅卷,结果还是同样如此。朱元璋大怒,将考官连同状元都杀了。杀了也没有用,文化上南方强于北方,已经成为无法扭转的大趋势!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几次结束南北分裂的大一统政权,都是北方王朝呢?特别是元朝和清朝,北方来的游牧民族还建立了将黑河-腾冲线两边的东西中国完全统一的大帝国呢。

关于这个问题,要放在全球史的背景中加以分析。从公元7世纪到17世纪, 整整10个世纪,欧亚大陆的霸主并不是农耕民族,而是游牧民族。你看,驰骋在欧亚辽阔的草原和平原上的,不是阿拉伯帝国的马队,就是蒙古帝国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优质的骏马和彪悍的骑兵,谁就左右了战场。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政权,所交锋的不仅是军事实力,而且也是精神气质。

来自草原的蛮族元气一旦来到黄河流域,与中原的儒家文明结合,这个文与质的结合,就不是流亡到南方的中原王室与贵族所能对抗的! 南方之强,在于精致的文化与开放的经济,而北方之强呢,是来自草原的组织力与行动力。

电影《花木兰》

帝国的争霸战,本来比的就是两个东西: 文明与实力。中原的农耕民族有文明,边疆的草原民族有实力。“五胡乱华”之后的北方,草原的原始蛮气与中原的政教传统融合,既有文明,也有实力。你想想,南北朝之后的中国,帝国的大气象都来自北方政权,从唐宋到元朝、清朝,唯一的南方大一统政权明朝,就显得格局和气度小多了!

03

注入了海洋文明的南方

不过,你也不要小看了南方。南方的活力,不在于农耕文明的纯粹,而是海洋文明的诞生。

海洋文明何时在南方诞生的呢?是在明代。在南中国海出现了一个由民间自由贸易为主体的南海世界共同体,这一海洋贸易网络,以白银为媒介,将东亚与欧洲通过海路连接在一起。

从此,在中国的南方,出现了一个海洋中国。

海洋中国的出现,与全球的海洋文明时代的来临有关。16世纪初,海洋民族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来到了东海、南海,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中原的每一次历史性变化,都与外来文明的冲击有关。 总是先有开放,然后才有变革。是开放冲击了古老的中国,刺激朝廷不得不变革。

汕头港,黎芳 摄

16世纪之前,对中原农耕文明构成挑战的,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16世纪之后,对中国形成冲击的,逐渐变成海上来的西洋民族了。

你如果到过广东、福建和浙江的沿海地区,就会发现那里的文化与黄河边、长江边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海边长大、靠海吃饭的渔民们,不像中原那样恐惧海洋,也不像自耕农那般保守、封闭。 在他们身上,中原小农经济的文化积淀不深,反而具有海洋民族的那种敢于冒险、向外开拓、精明算计的商业精神。 潮汕人、客家人、闽南人、温州人还漂洋过海,移民海外,在整个南洋地区,后来还延伸到北美,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华人商业贸易网络。

不过,中国南方的商人与西欧的商人毕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结构当中:西欧的海洋民族以契约和权利为核心,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市场秩序;但中国南方的海洋民族,是在千百年的中原大一统王权——官僚秩序下生长, 血脉里残留着对权力天生的依附性。

他们的文化性格是什么?我概括为十个字: 商业上大胆,政治上软弱。在朝廷的权力面前,不是像西欧海洋民族那样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是热衷于寻租,获得独家的专卖权,以当红顶商人为荣。你看,杭州的胡雪岩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电视剧《胡雪岩》

说到这里,只能长叹一声,尽管明代以后南方的海洋文明开始崛起,但南方的商人们只是一群缺乏政治意识的经济动物啊。 商业再繁荣、腰包里再有钱,也不敢转化为对王权的政治要求。强大的南方经济,依然斗不过北方的政治权力。南方的农耕-海洋文明,在北方的农耕-游牧文明面前,始终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最后总结一下。在丰富的中国文化当中,有三种基本元素: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中国的北方文化,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复合体;而中国的南方,特别是明代以后,是农耕和海洋文明的复合体。这三种文明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南、北方文化。

以上内容选自新近出版的《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

向上滑动查看

《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目录

【自序】 寻找中国文化的源头

【导论部】 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

第1讲 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智慧

第2讲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

第3讲 只要是文化,就能叫“传统”吗

第4讲 百家争鸣是怎么发生的

【甲部】中国文化的核心结构——儒家

第5讲 为什么是孔子实现了中国的文明突破

第6讲 君子有德,小人也有自己的道德吗

第7讲 知识分子为何是文化托命之人

第8讲 为什么说孟子是成功的老师、倒霉的国师

第9讲 对于同类和生命,人为何会有不忍之心

第10讲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是很难

第11讲 为什么说两千年来皆荀学

第12讲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董仲舒的儒学

第13讲 “三纲说”还能老树发新芽吗

第14讲 儒学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第15讲 “存天理,灭人欲”,究竟什么意思

第16讲 阳明心学是儒家的“新教改革”吗

【乙部】中国文化的互补结构——儒、道、法、墨

第17讲 为什么治世是儒家,乱世成墨家

第18讲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喜欢“外儒内法”

第19讲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合理性吗

第20讲 老子的思想为何既可敬又可怕

第21讲 如何在不自由中获得自由

第22讲 怎么实现人生的进退平衡

第23讲 为什么说魏晋士人是真正的贵族

【丙部】中国文化的信仰结构——儒、道、佛三教

第24讲 为什么儒家是一种另类的宗教

第25讲 既然有了儒家,为什么还要有佛教

第26讲 超越生死的秘密是什么

第27讲 为什么说禅宗是佛教的马丁·路德式改革

第28讲 为什么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第29讲 各路神仙无所不在,谁说中国人不信教

第30讲 为什么中国人对宗教是“不讲信不信,只问灵不灵”

【丁部】中国文化的政治结构——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

第31讲 封建是一个好东西吗

第32讲 儒家政治思想究竟是保守还是激进

第33讲 什么是“一个合法性,两种治理术”

第34讲 为什么会从共治天下走向君主专制

第35讲 为什么说“崖山之后无中国”

第36讲 传统中国政治的短板在哪里

第37讲 究竟是察举制好还是科举制好

【戊部】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

第38讲 中国社会讲人情还是讲信用

第39讲 中国人际关系的秘密在哪里

第40讲 传统大家庭里,究竟谁说了算

第41讲 精神自由?还是向上流动?

第42讲 士绅对社会自治来说有多重要

第43讲 儒家替谁背了重农抑商的黑锅

第44讲 假如没有西方的影响,中国会产生资本主义吗

第45讲 江湖社会的法则是怎样的

第46讲 江湖是体制外的主流社会倒影吗

【己部】中国文化的总体结构

第47讲 什么是“时间中国”:一个文明共同体

第48讲 什么是“空间中国”:一个多元复合体

第49讲 东与西:谁最后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

第50讲 南与北: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为什么不同步

【结论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附录1】当中国文明遭遇西方文明(许纪霖 VS. 李筠)

【附录2】在《奇葩说》、付费课程崛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失落了吗

该书现已上架坐观斋书店。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进店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优惠购买《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