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南充特色农业的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充上环多少钱 发展南充特色农业的研究

发展南充特色农业的研究

2023-12-29 0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逐步缩小内地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扶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是拓宽富民之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

  南充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南充的差距在特色效益农业、希望也在特色效益农业。” 如今已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五业”(优质粮油、水果、蚕桑、蔬菜、特色中药材)发展规划。今后南充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就将锁定在“五业”上。已出台或即将出台《关于实施柑桔“双百工程”的意见》、《关于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确保城乡蔬菜供应的意见》等一系列南充市“五业”发展规划,勾画了南充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蓝图,力争用3-5年时间把南充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稻基地、甜橙基地、蚕茧基地,重要的蔬菜、中药材基地。

  一、特色农业的含义

  什么是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就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就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结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就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家传秘方”之类是也。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同时特色是以追求最佳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二、南充特色农业的“特”与“不特”

  南充的特色农业是什么,怎样界定南充的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粮、油等传统种植业而言,创品牌、创优质就是特色;就资源而言,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就是特色;就市场而言,能够生产和销售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就是特色。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南充农业“个头大”,农业大市,主要农产品总量和价值量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居全省第二、油料总产量居全省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四;其他如家禽出栏、蔬菜总产等,均在全省前茅。其次,南充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如:顺(庆)西(充)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顺庆大百合农业科技园、广丰农业科技园区、60个万担蚕茧基地乡镇、1000万头优质肉猪、顺庆-西充万头奶牛、阆中-蓬安千亩柑桔连片产业带、顺庆-营山百里水产养殖带等商品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顺庆绿宝菌业有限公司、西充多扶镇三井村果蔬套做产业模式、四川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四川仪陇七环猪种改良有限公司、四川润丰肉食品有限公司等等一大批龙头企业蓬勃发展。第三,南充“五大产业”不同程度具备了特色农业的特点,有一定的优势。南充是远近闻名的“果城”、“绸都”,还有“中国锦橙第一县”、“中国第一桑梓”等等;第四,南充特色农业的发展得到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南充被省上列为产业项目基地建设重点县就有8个,包括营山的水稻,高坪、蓬安的柑桔,高坪、顺庆、嘉陵的蔬菜,阆中的中药材,南部的蚕桑。第五,南充农产品不乏名优特新,农业标准化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首先,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现雏形,南充市已建标准化生产基地7.5万公顷。其次,“品牌助农”初现成效。南充自1999年开始实施“品牌助农”工程,到2010年底,已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800件。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三件,省级著名商标32件。通过品牌战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带来了实惠。阆中“保宁醋”、“张飞牛肉”、“卓尚丝绸”,被国家认定为驰名商标,名扬海内外。顺庆、西充的蔬菜;高坪、嘉陵的冬菜;仪陇的哈哥兔业;南部的蚕茧;西充海椒、紫薯。豪吉鸡精、光友粉丝、煜群生姜、中味榨菜、广丰有机蔬菜等等,都具有 “物以稀为贵”、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其中有不少产品是创了品牌的。如:仪陇大山香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顺庆区搬罾镇的 “中华韭苔王”,成功闯出一条“农户+公司+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新路子。

  南充的特色农业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但是速度还是比较缓慢。体现的特点是:种植业稳定发展,畜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品高速发展。优质水稻、特色蔬菜、蚕桑近年来在80年代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发展。2000年,南充市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00万亩,到2010年达到了1370万亩,以年均0.5%的速度稳步递增。2000年粮食总产量为304.2万吨,到2010年达到了330.8万吨,年均递增0.8%。作为南充市最有特色之一的蚕茧,也保持了稳定发展,2000年总产量为1.6万吨,到2010年达到1.9万吨,年均递增1.7%。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2000年,南充市生猪年末存栏464万头,到2010年年末存栏达到558.3万头,增加了20.3%,年均递增1.9%。2000年南充市出栏623万头,2010年达到了787.6万头,增长了两成多,年均递增2.4%。作为“果城”的水果得到高速发展,2010年园林水果产量达到47.9万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递增8.0%。

  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

  首先,周边市县特色农业的异军突起,对南充有如楚歌之围。曾经以“果”动天下的南充,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柑桔现场会就在南充召开,上世纪80年代地窖储藏、柑桔环割促花促果技术全省领先,锦橙100号、青三九等国优名果相继问世。而今这些优势几乎已经丧失。从发展速度来看, 90年代南充水果的发展速度没有超过10%;与省内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安岳的水果,特别是柠檬:2004年,该县的水果总产量为10万吨,到2010年已达到23.1万吨,六年时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柠檬更是从3.5万吨发展到18万吨,增长了4倍多,年均递增32.0%。从价值量分析,无论是收入还是产值,南充特色农业所占比重不是扩大了,而是缩小了。以水果产业为例,2002年南充水果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9.0%,2003年达到9.3%,以后逐年下降,到2010年,只占8%,整整少了1.3个百分点。省内其他地区特色效益农业却迅猛发展:安岳的柠檬。彭州的蔬菜、名山的茶叶,达州的苎麻,随便一个县,每年发展都在数万亩以上,产业规模都在20万亩以上,收入超过10亿元。这些地方取得的成就,让南充“老大哥”感到有些落后了。

  其次,南充的特色农业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虽然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农业企业,有的还声名在外,但真正得到市场认可的极其有限。比如:规模很大的蓬安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嘉陵天兆肉食品加工园区,虽已启动一、两年了,但是对南充的市场影响不明显,更不用说更广阔的市场了。有些项目,不但没有做出知名品牌,就是在市场上看到的产品也不多。比如豪吉鸡精基地面积达号称15万亩,金福源优质粮油基地号称1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5万亩。然而,比起诸如栖霞——全国苹果第一县,平邑——山楂第一县,金山——大蒜第一县,阳信——鸭梨第一县,就是大竹——苎麻第一县等这样的大规模的“青一色”来,就黯然失色了。

  第三,农业质量标准意识差,农产品品牌少,即使有品牌的也没有闯出市场来。近两千件注册了商标的农产品,有的发挥“牌”效,杀入了市场,比如“凤凰山”冬瓜、“淳佑”西瓜、“烟山”冬菜、“柏香”腊肉、“过江龙”牛肉、“多善”食品等等。但也有不少“牌”被束之高阁,空有其“牌”。在近两千件注册商标中,在南充人民心中有印象的屈指可数。不可否认,有的商标,就是只图有其“名”,商标注册证到手,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有此牌非彼牌,品牌不响的。

  第四,特色产业链条过短,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与市场脱节。特色农业项目仍以传统品种为主,如柑桔、蔬菜、蚕茧等。在产品的商品化处理方面,显得十分粗放,像柑桔这样适合产后分等分级的农产品,目前也绝大多数是以统货销售为主;蔬菜、海椒等需要保鲜储运,缺少相应的设备设施,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产后环节较少。农民商品生产意识薄弱,农产品商品率不高,而且有所下降。2000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为59.5%,2010年仅为46.5%。下降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从主要农产品来看,2010年粮食商品率仅为21.8%;生猪商品率为61.7%;水果为48.2%。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只能“凭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是“因种而卖”,“因养而卖”而不是“为买而种”、“为买而养”。

  第五、生产经营者文化水平极低、职业技能很弱。目前,农村劳动力奇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以50-70岁的人员为多,大多数是在小学及以下文化层次,能种庄稼就不错了,哪能讲究什么技术不技术的,更别说参加什么培训了。 

  三、发展南充市特色农业的对策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我们要遵循的发展思路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为主线,以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为核心,按照农业比较优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升级。要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道路,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这个原则下,我们以为:

  1、保证粮食安全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条件。中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粮食安全,首当其冲。近年来粮食价格连续猛涨,这既有本身价值回归的因素,也不排除供给方面的原因。粮食、生猪生产是南充的传统优势。“猪粮安天下”至今也不失为保障人民生活、维系社会安全的基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引起的粮食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一方面是50岁以下的农民只要有能力外出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家园的老人也是越来越少,不少地方一个村都很难找到十个壮劳动力;另一方面,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基本上是不愿种庄稼、不会种庄稼。南充已稳坐全省产粮第一大市的交椅多年,而在现代特色农业方面,面对周边市强劲的发展态势,南充人无疑需得奋起直追!这或许也正是南充农业的现实:一个产粮大市需要面向特色效益农业来个华丽转身,转身之际,必须保证粮食安全。

  2、确立可操作的目标,是发展特色农业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南充特色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建设配套化的原则,并结合南充的实际,切实搞好发展规划。现在规划的千万头生猪、百万担蚕茧、百万吨柑桔、百万亩速丰林、百万吨优质粮油等规划。规划宏大、鼓舞人心。但是,在操作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2013年达到千万头生猪,按照省认可2010年出栏生猪数787.6万头计算,需要年均递增8.3%;如果按照国家认可四川生猪上报数来计算,需要年均递增30%以上,难度非常大,如何实现,该怎样操作,必须认真研究。又比如百万亩速丰林,在幅员面积只有1860万亩、耕地面积仅有450万亩,人均耕地不到7分地的条件下,发展100万亩速丰林,如何避免与粮食生产争地,其操作性也很有研究的必要。

  3、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在“特”字上狠做文章,从名、优、特、新、稀上着手。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既富有地方特色又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以重点培育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势。在发展规模生产上,以项目带动。如今农村劳动力极其缺乏,年轻人不愿也不会经营农业,是不争的事实,依靠一家一户生产的模式是到必须转变的时候了。无论养殖业,还是种植业都要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规模实现大突破。突出特色,切实抓好基地建设。建基地一是要“特”,二是要规模,不能在基地建设完成之日,就是打上“落后”印记之时。

  4、着力培育特色市场。市场是特色农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要获得好的发展,就必须着眼市场需求,围绕市场做文章。一要深入研究市场,既要研究产地市场,也要研究销地市场;既要研究国内市场,也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研究当前市场发展动向,也要研究潜在市场发展趋势。二是要着力建好市场。要切实搞好农产品市场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兴建一批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南充是远近闻名的“果城”、“绸都”,粮食、生猪、水果产量都在全省名列前茅,要针对商品率很低且逐年有所下降的趋势,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由于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也不可能再依靠一家一户去打开市场,欲打开市场,就必须通过各级、社会各层面,倾力打造南充品牌。打造品牌就不能闭门造车,而要走出去参与竞争。创牌、打牌,以牌增收是品牌战略的几个关键环节。塑造品牌是品牌战略的基础,夯实基础必须从基地、龙头企业及生产质量入手。一是建基地、强基础;二是育龙头、兴产业;三是严标准,重质量。经营品牌,在于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否迎接市场的挑战,抢占市场制高点,一要把握市场律动的规律;二要贴近消费者的心;三要拥有法律的保护。

  5、围绕特色抓配套。发展特色农业有其自身必然的过程,为了缩短这个过程,调动和保护好生产者的积极性,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在加强调控、具体指导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积极努力。政府要帮助特色农业乡镇、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专业生产经营农户为维护整体利益、增加经营收入而“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并由此而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品牌经营等途径,来保护特色的永久鲜亮;科技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研究所,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形成良好的科研、应用及推广合作的机制;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也要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责优势,帮助和指导他们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特色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使特色农业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双向延伸,加长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南充市成立的仪陇兔业协会、南部蚕桑专业合作社、顺庆、西充的蔬菜专业协会等都利用了自身的生产和经营优势,通过引进、筛选和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统一品牌经营,推进了专业生产经营项目的进一步扩大,整合了资源,体现了特色农业的示范作用。

  6、抓好“特色”抓住“绿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成为“热卖”。我们要利用抓生态示范区创建的有利时机,实施生态特色农业建设,积极鼓励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认证;要从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源头抓起,从农业投入物的控制、特色产品的生产环境方面,加强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化建设。“特色”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经之路,“绿色”则是必有之路的通行证;而这二者结合就能使建立在传统优势农业基础之上的特色农业更具有生命力。

  7、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产业化这条纽带,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组织到特色农业这个大市场之中。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特色农户”,也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机构”。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也是特色农业不断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着力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运销等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从而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和产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业经营格局。二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市场、龙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各种农民专业中介组织,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协会、市场、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组织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储运、质量标准与认证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及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培育特色品牌。对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农产品,要通过申请注册商标和原产地保护等措施,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提升品牌价值。

  8、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不愿种庄稼、不会种庄稼,这是目前农村很普遍的情况,“十年后,谁来种庄稼?“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日益迫近、日益恶化的现实,要发展特色农业,没有人是万万不能的。解决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种养业的比较效益、人们的价值取向、工农产品、农资价格、居民生活价格指数等许许多多深层次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你得解决种养业的收益问题,才能有人去种;你要让年轻一代有种植技能,他才有可能去种。因此,笔者认为:1、农产品价格应该让市场调节,在不对人们生活造成冲击的前提下,使种养业逐步得到社会平均利润;2、从现在开始,应该引导有条件的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回归农田;3、做好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办好农民技术学校,通过师资培训、教材新编,组织青壮年农民培训等方式,使他们普遍掌握1-2门当地特色农业项目生产技术,真正让农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