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型主流媒体的 实践与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外地户籍小孩怎么上学的 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型主流媒体的 实践与思考

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型主流媒体的 实践与思考

2023-11-20 1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型主流媒体的 实践与思考——以河南水灾报道为例 原创 李永 李雁 传媒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网络空间日见清朗,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协同合作日见成效,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呈现更大的可为空间。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多元声音融合互动增强,网上网下多元主体的善治力量正在成为危机危急时刻城市管理者可以依赖的重要社会资源。在近期重大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主力军作用与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相互呼应,争取到了全社会最广大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营造了建设性的舆论氛围,为救灾防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融通多元声音,发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最强音

声音多元是当前舆论生态的重要特征。全媒体时代,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在内的新型主流媒体,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广大网友群众支持。

1.融通用户生产和社会关切,求同存异加强引导。一方面,传统媒体坚持“党媒姓党”,清醒认知“自己是谁,为了谁”,践行初心使命,创新报道模式,融通多元声音,更好地起到定音鼓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既放大多元声音,也融合多元声音,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依靠平台和技术支撑,让多元声音更容易表达和汇聚。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从最初就被全方位直播,主流媒体和自媒体镜头纷纷对准受灾最严重的现场。7月20日晚,郑州气象预报人员面对镜头解释这次暴雨到底有多大。7月21日,《南方都市报》制作全媒体报道“317个西湖倒进郑州”。复盘暴雨过程中媒体的表现,主流媒体依然主导议程设置,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放大器,自媒体与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同向同行,自我净化和自我塑造,让网络社会汇聚了善治力量。

二是创新立体表达方式,让多元声音更容易寻找共鸣点。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在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改变话语方式,善用共情共鸣,与民间舆论场有较多互动。在河南水灾报道中,主流媒体纷纷发布支持河南的正能量海报,特别是《湖北日报》制作《热干面为胡辣汤加油!鄂“豫”你在一起》海报合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同胞情谊,引发网友点赞。大象新闻采访的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亲历者表示:“大家都很团结,我们先采取自救再等待救援,妇女跟小孩先走,有劲的男士抬受伤的女士一块出来。”该视频被多家媒体转载,展现了郑州市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感人画面,令网友们动容。

三是积极转变思维方式,让多元声音更容易得到倾听。新型主流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中,特别强调互联网思维,突出“人的连接”和“以用户为中心”,倾听与获取民意更加用心用情用力。河南水灾发生后,这场暴雨有多大、什么时候结束,一时间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发布《一张图告诉你河南暴雨有多大》,澎湃新闻制作的《动画告诉你河南暴雨有多大》等新媒体产品,客观形象地描述了暴雨的威力。中央气象台也迅速回应关切,专业解答了河南这次暴雨为什么这么强、这么持久等网友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到,因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增强,自媒体对于宏大主题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欲望快速增长,与主流媒体职责使命加速对接。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多元声音的相互融合更为明显,发生向好的变化。

但同时要看到,在舆论监督、推动反思和建设性批评方面,主流媒体对网友关切的呼应有待加强。在这场水灾中,郑州京广路隧道、地铁5号线成为焦点,人们关心“事发时的应急管理是否到位,有没有管理漏洞”“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有无问题”“有无渎职失职的情况”“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等。主流媒体对这些关切有所回应,但追问、解析不够深入全面。这也提醒主流媒体在推进深度融合过程中,要建设好自有新媒体平台,主动用好全网融媒体平台,善于吸纳民间舆论场的议题,呼应热点关切,更好地聚拢群众、服务群众,形成网上网下、官方和民间的合音,共同发挥正面作用。

2.坚持真实性原则,保持内容定力。新型主流媒体在融合多元声音的过程中应该坚守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大突发事件中常常出现信息混杂的情况,虚假消息、来源不明的消息总是会在危机时刻对人们获取信息造成干扰。因此,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核查以及信息的全面性,注重收集包含不同或相反观点的信息;将信息归因以便人们可以验证并了解信息的可靠性;避免使用“听起来像权威”的内容,而要寻找“真正权威”的信源。河南水灾牵动全国人民的视线,也有人借此炒作,网上出现了很多未经核实、误导公众的网络谣言,如“常家庄水库爆破决堤”“暴雨会污染自来水水质 千万不要喝”等,扰乱了社会舆论,引发群众不安。面对网络谣言,河南网信办组织全省网信系统、主要新闻网站有针对性地及时澄清了谬误,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应该看到,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供选择的报道方向非常丰富。新型主流媒体能够秉持客观真实原则,权威及时报道信息,坚持职业操守,避免“唯流量化”。这是主流媒体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品质。

3.重视“网上群众口碑”,增强舆论引导自信。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主流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功能和形象塑造功能。在全媒体时代,形象塑造已经成为各类传播主体共有的能力。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自救的坚强与他救的温暖,都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热衷传播和推广的内容——这可以被称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形象的自发塑造方式。这种动力往往是人们在面对重大灾难事件时自发产生的,其本质是人们内心朴素的道德情感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下培育与熏陶的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这方面,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功能交叉的特点。自媒体的表达方式和视角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鲜活生动,这是其独特的生命力。自媒体、社交媒体为主流媒体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在河南水灾报道中,一大批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暖新闻”提升了社会温度、凝聚了人心。比如,河南退伍特种兵杨俊魁勇救5名群众;郑州婴儿被困废墟一天一夜后获救,母亲遇难时,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全国各地救援队伍“硬核”出动,冲在救援一线;河南受灾群众感恩救援人员送来热饭⋯⋯这些“暖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起到了抚慰民众、动员社会的积极作用。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更具有自发性、个性化、情绪化、多样化的特点,生动鲜活,感染力强,因其对整体导向并无强烈责任意识,因此在壮大正能量的同时,也会出现集体误判或负能量叠加;新型主流媒体在解疑答惑、深入阐释、一锤定音等方面的能力更强,引导舆论的责任更为突出。作为主流媒体,要保持舆论引导的职责专注度和强大自信,发挥主力军作用,带动各传播主体同心同德、发挥各自所长,规避低效与有害传播现象,最终发挥出舆论传播传递重要信息、集结救灾合力、凝聚公众共识等作用。

二、深刻把握传播规律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重点

人们所了解的世界,是一个接近于真实世界的“新闻世界”,这正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力量所在。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依然主导议程设置,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放大器。主流媒体在融通多元声音上要发挥主力军作用,除了扛牢责任使命之外,还要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1.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主流权威声音。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发布权的下移,突发事件“首发效应”更加凸显。如果“第一落点”来自自媒体,这就容易出现信息碎片化、主观化、片面化。在这方面,主流媒体要充分运用所属新媒体“快、准、好”发布消息。面对群众迫切的信息需求,广东省网信办副主任曾胜泉在《网络舆情应对技巧》一书中提出“黄金两小时法则”,即突发事件从发生到网上传播扩散、形成舆情大概需要1〜2小时,这是化解危机、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当某种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深入人心,人们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再改变。

2021年7月20日,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灾害,河南当地媒体迅速展开报道,7月20日14时,《河南商报》新媒体发布了郑州多路段被淹的短视频。16时,河南卫视新媒体发布了“暴雨影响郑州多个地铁多个出入口关闭”的消息。17时,《河南日报》新媒体发布“暴雨中的逆行身影”现场直击报道。异地媒体在灾情报道过程中凭借自身平台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最早赶赴现场的是《新京报》新媒体记者,在7月20日12时开启“直击郑州暴雨”直播。随后,人民网、央视、中新网、澎湃等媒体陆续展开全媒体直播报道,全方位、多角度跟进灾情进展,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随后,如何救助被困人员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个议题有关的信息“一路绿灯”。7月20日当天,人民日报微博汇总河南全省救援电话并置顶,并呼吁网友转发扩散。7月21日,央视新闻开通河南暴雨紧急互助平台,为受灾群众提供信息救助通道。南风窗新媒体刊发《郑州阜外医院成孤岛,我的妻子还困在里面》,及时反映被洪水围困、断水断电的阜外医院现状。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媒体第一时间将受困情况传播出去,既是跟死神赛跑,也是跟谣言赛跑。回顾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主流媒体在舆论信息发布上都发挥着主力军和定盘星的作用。其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威公开至关重要。

2.注重议题设置的科学性与延续性,转变报道手段。在报道中,媒体应及时关注灾情发展和救援情况,根据不同阶段找准报道侧重点,主动科学设置议题,进行连续跟踪报道。比如,初期重点报道灾情和救援工作开展情况,中期重点报道群众安置、典型事迹等,后期重点报道防疫普及、灾后重建、生产自救等情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方式日趋多元,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全媒体,整合各类资源,扩大有效传播范围,通过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渠道全覆盖。近年来,短视频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在各个年龄段都拥有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体。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越来越重视生产短视频新闻,有时一个短短数十秒的视频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远比文字图片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暖新闻”,更能起到团结群众、鼓舞士气、传递信心的正面引导作用。

3.谨防“灾难美学”,杜绝“二次伤害”。重大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创伤。例如,2020年南方多地发生洪灾,有媒体却发布了一篇题为《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的文章,赞颂洪灾激发起社会正能量。这种“灾难美学”式的报道无疑消耗了公共资源,降低了媒体公信力。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当把握新闻报道分寸和尺度,清醒认识到边界和底线在哪里,突出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切不可把悲歌唱成赞歌,防止“灾难美学”蔓延,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努力营造“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的舆论氛围。

三、增强服务引导意识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关键

新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社交媒体能否形成正向合音,如何汇聚成为网络善治力量,除了主流媒体主动引导外,城市管理者的应对举措至关重要。应该优化提升应对思维,探索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1.建立新型主流媒体深度参与的舆情应对机制。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在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覆盖面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甚至成为“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走向。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顺势而为,转变工作思路,多一些服务引导意识,变“管控”为疏导乃至因势利导,建立新型主流媒体深度参与的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和日常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精准判断网民关切,科学响应关切,因势利导,促进多元声音融合。对造谣、诽谤等违法声音坚决打击,坚决维护发声的法律边界。同时,相信道德律令、公民素养、价值观念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公开透明、开放自信地面对舆情关注,助推网络社会自我净化。

2.立足新型主流媒体精心组织新闻发布。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常态化工作方式。以河南暴雨为例,2021年7月21日,河南举行全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灾情,介绍防汛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截至7月29日,已举行7场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通过央视等媒体转播,第一时间传递最新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关心民众安全,做到信息发布的权威、及时、公开、透明。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公开,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希望从权威部门获取更多有效信息,比如,为什么会这样,政府准备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多久可以控制局面消除影响等。因此,政府应当本着开放、诚恳的态度,与媒体、公众建立一种平等沟通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正视问题、回应关切方可化解危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作者李永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爱济南客户端总编辑,李雁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爱济南客户端总编辑助理)

原标题:《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南水灾报道为例》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