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抗战十大经典战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保卫战役 盘点:抗战十大经典战役

盘点:抗战十大经典战役

2024-07-16 0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盘点:抗战十大经典战役——南京保卫战

时间:2015-08-04 09:15      浏览次数: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

 

经典之三:南京保卫战

 

中华门是首个沦陷的城门,日军在城门附近用粉笔记录攻占的时间和部队番号。

 

    日军美化侵略战争的纪录片,侧面记录南京保卫战情况

    随着历史学家和民间人士的努力,南京保卫战的诸多细节正一步步得以披露和证实。昨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向记者公开了一段来自日本军方的影像记录。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等专家鉴定,这是日本右翼为了美化侵略战争所拍摄的“伪纪录片”,其中多数镜头均是为了粉饰其侵略战争。不过,其中的部分镜头从侧面记录了南京保卫战的一些细节。

 

    影片称南京保卫战日军损失较大

    据考证,这是一段拍摄制作于1938年初的纪录片,其中部分镜头是在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结束后不久拍摄的,这部分镜头能从侧面反映南京保卫战的激烈程度,也反映了日军对南京城破坏之大。

    这部名字为《战后后方记录映画》的影片,片长为56分钟,为日本东宝影像公司出品,其中一半记录的是上海淞沪会战后的情况,一半记录的是南京保卫战后的情况。其中,南京部分的记录,由日军特务部指导,松崎启次制作,白井茂摄影。影片的开头,以战后不久的秦淮河畔为开始,记录了日军进军的一些情况。在配音中,该影片称此次战役,日军遭受了“十年来比较大的损失”。

    “对于南京保卫战,以前的一些看法不正确,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作了顽强的抵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明知道打不赢的战役,中国军队展现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只不过,在撤退的时候,指挥发生了问题,导致数万中国士兵聚集在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的沿江一带。前有长江天堑,后有破城的日军。军队在失去有效指挥的情况下,被日军俘虏屠杀。在南京保卫战初期,中国军队还是给了日军前所未有的反击。

 

和平门是第二个沦陷的城门。

 

    影片再现了中国军队撤退细节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告迁都重庆,同时制订了守卫南京的计划,任命唐生智为卫戍司令长官,投入10余万兵力守卫南京。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约20万日军集结攻占南京。此次战役,日方投入了1000多架战斗机,而中国军队加上苏联方面援华的空军,一共只有300多架战斗机。在南京保卫战全面开始之前,南京就几乎失去了制空权。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全面沦陷之后,大批中国军人赶赴中山码头等地,以期望渡江撤退到后方。当时,挹江门为了防止日军海军部从长江方面的攻击,已将城门用砖头等物堵死。城陷之后,撤退的军民无路可走,只有爬上城墙,再想方设法从十几米高的城墙上降下去。

    在影片中,挹江门附近的城垛上,全是用以卡住城垛的扁担、棍子以及手榴弹等。逃亡的军民在这些卡住城垛的物体上系上绳索和帆布,以降下城去。在城墙根前,到处是遗弃的枪械武器和军装钢盔。从这些记录中可以想见,1937年12月13日夜间沿江撤退军民的混乱场景。

 

    粉饰战争的影片成侵华铁证

    “这个影像片是日军用来美化战争的东西,同时也是对日本国内的欺骗宣传。”王卫星表示,这部纪录片主要是为日本军方服务的,例如影片中记录的日军为其俘虏的中国军人点烟,实际上南京保卫战中被俘的中国军人,基本上全部被残忍杀害。不过,这部伪纪录片,现在看来侧面反映了日军侵华的历史事实。

    记者在影片中看到,日军以炫耀的视角记录了南京保卫战城破的情况。其中,中华门在1937年12月13日凌晨3点攻破,所攻占的部队为日军大野部队。在攻占下城门后,日军在城门附近用粉笔予以记录,中华门是当时首个被攻破的城门。第二个被攻破的城门是和平门,日军在攻破之后用毛笔记录在城墙上,称“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十时二十分,竹内部队、助川部队占领”。

    “日军攻下南京后,一方面血腥屠城,另外一方面歌舞庆功。”吴先斌表示,这部影片国内流传的很少,侧面提供了日军侵华屠城的铁证。

  

    记者朱福林 记者朱福林翻拍

 

为粉饰需要,日军为俘虏点烟。

战后的一处南京街道,无一屋完整。

中国军队遗弃在下关码头附近的武器装备。

下关城墙上遗弃的手榴弹,被用来拴绳子。

系绳子的扁担卡在城垛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