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人读诗之二十三 ‖ 寇准三步成诗,和濮阳关系密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山寇准古诗解释 刘恕人读诗之二十三 ‖ 寇准三步成诗,和濮阳关系密切

刘恕人读诗之二十三 ‖ 寇准三步成诗,和濮阳关系密切

2023-09-12 2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史青应诏入宫,只见他成竹在胸,大步上殿,口呼万岁。玄宗说:“你上表自荐,口出大言,朕渴爱人才,就依你所说,五步之内赋诗一首。诗成厚奖,不成则行大法。”史青俯伏金殿说:“请万岁出题。”当时恰好除夕、上元刚过,玄宗说:“就以除夕、上元、观竹火笼为诗吧。”史青应声而起,在殿上踱行五步,作出《应诏赋得除夜》诗: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用一“催”、一“逐”、一“改”、一“摧”,形象地抒发了时光如流水、岁月不待人的感慨,劝人珍惜时间,刻苦努力,学有所成,大有作为。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听罢,大为赞赏,李隆基当即授史青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五步诗”相比于“七步诗”来说,显然是“提速”了,其才情令人称道。不过据《旧唐书》载,其后的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还曾在三步内写成过一首诗。

唐朝中期,有一天,柳公权陪唐文宗在未央宫里闲聊,皇帝刚把一批御寒棉衣送给了边关将士,认为这是 “政绩”一桩,便要柳公权“诗以颂之”。柳公权三步之内竟口占一首五言绝句: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文宗听罢,大为惊讶,想不到著名书法家,居然还是位诗坛奇才!不过柳公权这首三步诗,虽然来得快,却只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不值得称道,远不如宋朝寇准的三步诗,五言绝句《华山》。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史载,寇准从小天资聪敏,被人们称为“神童”。有一天,家中摆宴,宾朋满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可好?”寇准请客人出题。因此地离华山不远,客人就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吟诗。寇准三步未出,一首绝句已脱口而成: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仅仅20个字,便将华山之雄险、峭拔道出,当时“举座皆惊”!此时的寇准仅仅7岁。寇准一生政务繁忙,不可能专注于诗歌创作,留有《寇忠愍公诗集》。其中的写景抒情诗、边塞诗,都写得清新自然,有独特风格。如下面的几首诗词:

书河上亭壁·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塞上秋怀

未识穷边苦,今游信有之。秋林残照后,关路独行时。

碛迥风长急,天寒雁度迟。离心已无赖,更听戍楼鼙。

寇准不仅是个才思敏捷的诗人,更是个正直爱国的政治家。他19岁进士及第,曾任郓州通判、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山南东道节度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等职,官至宰相。

寇准清廉正直,敢作敢为。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地站起来想回内宫。寇准竟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他把话说完,太宗无奈,只好又坐下。后来宋太宗感叹地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北宋时辽朝(国号契丹)多次进犯边境。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澶州与京城汴京,只有一河之隔,告急文书雪片一样飞到朝廷,朝中一片慌乱。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都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更远的成都。

宋真宗听后,犹豫不决,于是召见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

寇准看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已经明白,于是声色俱厉地说:“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力劝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御驾亲征到了澶州。当时的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寇准坚持让宋真宗渡过黄河,到澶州北城前线。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此时宋军又在澶州城下,用八牛弩射杀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难于取胜,于是主动提出讲和。这一点也正合宋真宗的心意,于是宋辽签订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合约签订后,宋真宗不胜欣喜,随即赋诗一首: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这首《契丹出境》诗,相传为寇准手书,镌刻于石,名为“回銮碑”,立于井旁。这口古井,水清澈甘甜,相传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此街至今仍称“御井街”。这些遗迹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成为濮阳八景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澶渊之盟”是荣耀还是屈辱?历来有争议。客观的说,《澶渊之盟》是两国妥协的产物,对当时两国都有益处,虽然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但和约签订后,宋辽交好达百年之久,北方地区出现了长期较为安定的和平环境,沟通了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纸条约对北宋的影响巨大,而且是消极的。

当时,正是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止战,达成和约,寇准可说是最大的功臣。

从上面的故事看,写出了“五步诗”“三步诗”的史青、柳公权、寇准,无疑都是才思敏捷的诗人,其聪慧自不待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古语云:“(写诗)功夫在诗外”,史青肯定观赏过除夕的灯火夜景,并在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寇准也一定对家乡的华山做过仔细的观察。如果不注重观察生活和平时积淀,再敏捷的诗人,也创造不出数步成诗的文坛奇迹。返回搜狐,查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