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类(42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为交换机用ssh连接另外 民俗类(42项)

民俗类(42项)

2024-06-01 0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俗类(42项) 日期:2018-09-17 09:16:38 来源: 撰稿人:-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1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文化馆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在每年的春季举行,是鄂伦春人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白天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和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夜间在篝火周围请萨满跳舞,祭神祭祖。古伦木沓节并非是单一的祭神祭祖日,其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3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为民俗节日,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人民以“敬天”、“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信仰、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200多年前达斡尔族猎人在五大连池药泉山下发现矿泉水后,各族人民每年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夏历五月初四至初六3天)举行纪念活动。主要包括:祭祀、民俗表演、秧歌舞龙、竞技、篝火舞会、抹黑祈福、泉湖灯会、抢零点水、火把庙会、戏曲表演、钟灵素斋、敬拜黑龙、游园踏青、洗眼明目和弃石丢病等十几项活动。

  3 鄂温克族瑟宾节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3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讷河市文化馆

  “瑟宾”为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鄂温克人狩猎胜利时举行的部落庆典。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人从狩猎生产逐渐转化为游牧和农耕生产,庆典内容也由祭祀山神演变为赛马、射箭、摔跤、歌舞、宴会等活动。瑟宾节在中国鄂温克族曾经中断,1993年在第三届鄂温克族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确定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温克族的共同节日“瑟宾节”,将驯鹿定为吉祥物,每年举行一次。

  4 朝鲜族花甲礼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3批、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金正燮文庆泽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鸡西市朝鲜族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李连金

  朝鲜族花甲礼又称“回甲宴”,是中国朝鲜族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庆祝仪式之一,是为60周岁的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其起源于朝鲜王朝,始为宫廷宴,后发展到朝廷大臣,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国朝鲜族花甲礼大体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花甲礼一般定在老人60周岁生日那天,摆寿宴、献寿是基本仪式:子女们为父母准备丰盛的宴席(摆大桌);父母入座后主持人讲生平业绩,有来宾祝词;子女们按长子、次子、长女、次女顺序敬酒磕头;子女们载歌载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来宾祝歌,共同跳朝鲜族舞蹈祝贺。祝寿庆典结束后宾主共同饮酒,组织娱乐活动,演奏民族乐器。

  5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3批、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莫景海郭景林

  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达斡尔族聚集村落,为黑龙江最早达斡尔族原始部落。罕伯岱达斡尔族民俗婚礼融萨满信仰文化、民族文化、性文化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传统习俗于一体,是达斡尔族特有的礼仪和教育、繁衍后代的形式。此传统婚俗在提亲、订亲、相亲、过彩礼、定结婚日期、举办婚礼、入洞房、回门等环节都有相应的达斡尔族歌舞和酒文化相伴,再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独特习俗特点,已在族内世代传承了几百年,至今仍影响着现代达斡尔人的婚礼习俗。

  6 蒙古族传统婚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的蒙古族人经长期的生活积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婚俗文化体系,大致分为接亲、送亲和婚礼3个步骤。杜尔伯特蒙古人接亲过程中有“抢哈达”、“闭门拒客”、“求名问庚”、“扮装”等仪式;送亲是指女方与男方接亲队伍相伴而行,女方送亲有“劝嫁”、“上轿”、“抢箭或红缨帽”、“压车”等仪式;婚礼则有“拜天祭火”、“牵手结发”、“试探技艺”、“喜庆婚宴”等仪式。

  7 满族传统婚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  代表性传承人:关鹏书关志坤

  阿城区的满族婚俗有严格的规矩和礼仪,目的是求得一生平安、白头到老。旧时结婚为“三日婚”,是指在举行婚礼时要用3天时间:第1日为女家送嫁妆,男家迎之,新妇此日离家当晚在途中“打下处”(住宿);第2日娶亲,接新妇人至男家后举行一系列礼仪;第3日会亲,女家亲友到男家吃酒赴宴。后经简化并于一日举行。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志厚

  宁古塔满族婚嫁习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早先盛行自由婚制,金代大多指腹为婚。婚俗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订婚,包括托媒人、相看、换帖、斟盅;二是婚前准备,包括问娶下聘、女方备嫁妆做“妆奁”及定送亲人员、男方备新房定喜宴及接亲计划;三是迎娶,包括响棚、出车亮轿、接边、请安、上马饭、梳妆打扮、辞行上轿、接亲返回、跨鞍、射煞打煞、跨火盆、拜天地拜公婆、入新房、吃配心饭、坐福、开席、送娘家客、下炕、上拜、赴家宴、焐炕、闹洞房;四是婚后,包括回门、跳喜神(祭祖)。

  8 赫哲族传统婚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同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吴玉梅吴赫磊

  赫哲族传统婚礼强调敬奉神灵,学会祖宗定下的规矩。婚礼仪式在太阳升起时开始,新郎乘彩船(冬坐彩橇)迎娶新娘。回男方家交拜天地,叩拜祖先,一老者手持芦苇杖点指新婚夫妇授以戒语,唱祝福歌。礼毕,新人上炕吃饺子后“做福”,婚宴散去。新娘下炕,向公婆三叩首,女父向男方家各尊长敬酒离去。赫哲族传统婚俗信奉天地神灵、崇拜先人、遵从礼法的朴素民风极具有渔猎文化特色。

  9 锡伯族传统婚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兰西锡伯民族文化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安兆一

  锡伯族传统婚俗又称“妈妈令”。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一般禁止锡伯女子外嫁他族,但允许男子取他族女子为妻,很重要的一点是同姓不通婚。锡伯族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结缘,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婚姻要经过订亲、迎亲两个步骤,订亲又分为提亲和订亲。提亲男方至少要去女方家3趟,订婚仪式有两次。婚礼前后要进行好几天,喜宴娘家要设两日,婆家要办3天,异常隆重热烈。锡伯族婚礼多在深秋或初冬举行,婚礼前要由“奥父”、“奥母”(意为“迎亲爹”和“迎亲娘”)主持和交涉迎亲事宜。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

  10 朝鲜族流头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朝鲜族流头节(农历六月十五)起源于古代农耕时代。“流头”为“东流水头沐浴”,即到向东流的河水中洗头沐浴,祭拜农神与祖先,净身驱除杂鬼,祈求丰收与健康。主要活动有:“流头荐新”,祭拜农神与祖先仪式;“食流头面”,驱除杂鬼避邪;“东流水头沐浴”,驱除身体不洁不祥;“设流头宴”,农人纵论农事,文人吟诗作赋。

  11 满族颁金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         代表性传承人:那国学

  满族颁金节是满族族名诞生纪念日。颁金节是满汉语合成词,“颁金”是满语诞生之意。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皇宫大殿颁旨宣布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又简称为满族。为了纪念满族族名的诞生,满族人将农历十月十三定为颁金节,进行庆祝。每届颁金节必备3项内容:讲述历史,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进行萨满舞表演;食用满族特色饮食(喝豆汁、吃瓤肠、粘豆包、杀猪菜和4个压桌碟)等。

  12 山神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代表性传承人:陶相助

  山神节是一种祭山习俗。据《晋书·肃慎传》载,肃慎人上山采石制箭头,“必先祈神”。每年三月中旬本地天气转暖,冰雪消融,可进行采石,故将农历三月十六日定为山神节,祭山祈神。祭祀时由采石场场主率石场全体员工(禁女性)至祭祀场上,众人向山神(采石场地山下小庙或神牌)行三通跪拜礼,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祈神,保一年平安。

  13 满族礼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洪彬

  满族礼节严格有序,先祖为大,老辈为上,长者为尊,平辈为敬,幼年有爱。满族礼节主要和最常见的形式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据《清文汇书》记载:满礼,远处来者、彼此相会面,小辈见长辈叩头抱脚,长辈抱小辈背,平辈彼此抱肩。满族礼节制约和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有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作用。

  14 富拉尔基滚冰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滚冰是北方民族在冬天抗病强身、有益健康的传统民俗,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一带流传了几百年,是黑龙江冰雪文化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聚集到嫩江冰面上,举行隆重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拾万财”、“走鸿运”、“祛百病”等为永久主题,开展各式各样滚冰活动。

  15 达斡尔族“库木勒”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库木勒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达斡尔人的春季狂欢节。“库木勒”即达斡尔语“柳蒿芽”,是达斡尔人喜欢吃的一种野生植物。传统的库木勒节民俗活动包括:达斡尔族民族歌舞表演、达斡尔族传统竞技、游戏、野外品尝库木勒汤、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式原始古朴,民风浓烈,风情独特。现在将每年五月末、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定为达斡尔族“库木勒”节,届时达斡尔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草原欢庆佳节。

  16 瑷珲“上元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祁学俊

  瑷珲“上元节”是瑷珲区域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各族人民的重大节庆活动,自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上元节是春节活动的延续,也是春节活动的最后高潮,主要活动有“立灯官”、“布阵容”、“闹秧歌”、“抹花迷”、“卖病”等。表演人员身着民族服装,手持着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五谷、果蔬、动物形状灯具,家家户户同参与,做出的灯代表着家庭手工艺水平。活动由灯官统一指挥,锣鼓喧天,唢呐齐鸣,热闹非凡。

  17 古驿道站丁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文物管理所

  “站丁”是对古代驿站站人及家属的统称,站丁有不同于当地人的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及婚丧嫁娶等风俗,通称“站人习俗”。富裕县地处松嫩平原西北部,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有塔哈尔和宁年两个驿站。驿站各有站丁30人,聚族而居,活动区域为方圆100里以内,站丁家属生产生活范围在方圆8里以内,主要从事农耕生活。经过300多年的生息繁衍,这个特殊人群逐渐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站人文化。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肇源县文化活动中心

  大庆市肇源县古驿道站丁习俗是从清朝政府古驿路上遗留下来的鲜活的古代民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肇源境内设茂兴、古龙两个驿站。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通了头台、二站、三站3个驿站。肇源县境内6个驿站的站人,均系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部下官兵,1682年从云南发配而来,6站站人皆有族谱。在300余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站人基本上保留了自己先民所带来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古驿道站丁习俗包含了语言、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风俗礼仪等8项内容。

  18 满族采参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性传承人:王祖发

  采人参是满族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历史悠久。隋唐渤海靺鞨人已采参朝贡,明末努尔哈赤发谕集体采参,清朝历代帝王均收受长白山野山参。满族把采参叫“挖棒槌”,进深山老林挖参叫“放山”。进山采参要准备棒槌索、背筐等器具和物品,放山一般人为单数,进山黄道吉日为初三、六、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进山前要拜山神爷。进山后选朝阳地搭抢子,苫上桦树皮,晚上要拢火堆,采参过程很有满族特色,挖出人参者次日还要到挖出人参的地方“敬山”还愿。

  19 赫哲族食鱼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饶河县文化局           

  赫哲族食鱼习俗是赫哲族在长期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传统饮食习惯,与世居三江平原的赫哲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赫哲族传统饮食以鱼为主,主要为鲤鱼、草根、鲢鱼、鲟鱼等。夏天一般吃新鲜的鱼,大鱼清炖或生拌,小鱼炸或蒸,大马哈鱼和狗鱼氽丸子汤。为更好地保存留备冬天食用,赫哲人多将鱼晾晒和腌制。杀生鱼、塔拉哈、生鱼片、刨花、炒雨毛等一系列的传统饮食已形成了赫哲族独有的菜系。

  20 宁古塔满族捕鱼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杜春友

  海林地区的满族渔民采用的捕鱼方法大多是先人传下来的传统捕鱼方法,如压白杆子、漂白杆子、杈秋水、下虚笼、抬网、抄罗子等。由于宁古塔地域盛产鱼类,满族人又喜捕、善捕,他们在传统捕捞方法基础上,根据各类鱼种的不同生活习性和体型大小等,又发明创造了很多捕捞方法。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性传承人:靳志明

  宁安宁古塔满族冬季捕鱼是满族重要的生产活动。先请有经验的渔民(也称“鱼把头”)选定打渔地点后,在冰面上打好两排冰眼,让大网在冰下穿过,然后逐渐围拢,最后在出网口把冰下的渔网拉到水面上。冬季捕鱼在起网前要举行祭祀仪式,通过祭网、醒网,祈求神灵保佑,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下网平安顺利,喜获丰收。

  21 达斡尔族抹黑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每年正月十六是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人的“抹黑节”,达斡尔语称“阔得格·乌都日”。相传达斡尔族先民契丹人有“惊鬼”之俗。每年除夕之夜,契丹人鸣铃执箭,爆盐炉中,烧地拍魔,洒灰拒鬼,谓之“惊鬼”。除夕之夜后即是阳刚日,一切妖魔鬼怪都退避三舍,直至正月十六午夜,妖魔鬼怪又开始外出活动。为了避邪,人们就用除夕黑灰涂于面额,以图吉利。

  22 木兰滚冰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木兰县文化馆                          

  每年正月十五,木兰县城乡的居民都有到冰上去滚冰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滚冰多数是年龄大的领着晚辈以家庭为单位去滚,意在滚去疾病、贫穷,滚来健康、幸福。关于“滚冰”,木兰城乡流传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尽管说法不同,但内容大体一样。1991年木兰县政府把正月十五这天定为“滚冰节”,开展各种演出等喜庆活动和经贸活动,使滚冰习俗由家庭走向社会,规模不断扩展。

  23 锡伯族鱼清明节习俗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兰西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安兆一安 宁

  锡伯族鱼清明节是锡伯族多个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是锡伯族原始祖神崇拜的遗存。锡伯族过两个清明节,一个是农历三月,一个在农历七月。三月份清明祭扫贡品为鱼菜,故称“鱼清明”。兰西鱼清明传统民俗活动有捕鱼、鱼宴、赛马、射箭、摔跤、抓嘎拉哈、音乐、歌舞、召开哈拉会议等,集中传承了锡伯族原始崇拜、渔猎文明、生活习惯、传统技艺、音乐舞蹈等来自远古的习俗。

  24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政策研究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吴福兴葛庆福

  长期的狩猎生活使黑河市逊克县的鄂伦春人熟练地掌握了猎取技能,对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及活动规律了如指掌,总结出寻觅法、跟踪法、追捕法、猎犬围圈法、堵截法、蹲伏碱场法、掏洞法、诱叫法、遛河法、窖捕法等多种狩猎方法。捕鱼是鄂伦春族狩猎活动的一部分,鄂伦春族掌握各种鱼类活动的规律,按季节捕捉。捕鱼方法很多,有钓杆钓鱼法、鱼叉叉鱼法、推钩叉鱼法、挡梁子捕鱼法等。鄂伦春人往往将捕鱼和狩猎结合起来进行,边狩猎边捕鱼。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孟玉林

  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世代以狩猎为生,狩猎生活使鄂伦春人对野生动物了如指掌,日积月累,他们总结出一套实用而有效的狩猎方法。他们经常使用寻觅法、跟踪法、追捕法、堵截法和掏洞法等狩猎森林动物及河上捕鱼。他们的主要狩猎工具有滑雪板、桦皮船和猎枪,还有专捕灰鼠的“对子”,捕大动物的“郎库”,捉鹿的窖趟子,诱罕的鹿哨,捕鱼的鱼钩、鱼叉及鱼梁子等。

  25 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      

  多克多尔山祭祀是蒙古族古代游牧生产和生活的自然产物。传说明代嘉靖年间嫩江洪水泛滥时,多克多尔山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堵住了洪道,使蒙古努图克人免于水灾而得救,从此产生了祭祀多克多尔山习俗。祭祀具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举行夜祭祀;二是祭祀仪式庄严肃穆,除萨满与酋长诵神词和致祭词外,其它一切活动都在无声中进行;三是祭牲必须用黑毛牲畜;四是祭品不能食用,要弃之旷野任禽兽撕啄。

  26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

  “那达慕”蒙语为“游艺娱乐”之意。那达慕大会为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的传统体育盛会,也是所有蒙古人盛大的传统节日。1956年杜尔伯特开始举办全县“那达慕”大会,除传统赛马、摔跤和射箭外,还增添了投布鲁、踢乌兰红、下沙塔拉、执鹿棋和踢布木格等。20世纪80年代起,杜尔伯特每年都召开那达慕大会,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起,那达慕大会定于每三年举办一次。

  27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同江市群众艺术馆

  “乌日贡”为赫哲语“喜庆”之意。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为赫哲族民族节日,内容有:篝火歌舞晚会、说唱伊玛堪、交换手工艺品、吃传统食品、骑马、划船比赛、传统音乐及舞蹈比赛、射箭和叉草球比赛等,几乎包含了整个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28 满族莫勒真大会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志坤

  “莫勒真”为满语音译,为“比赛胜负”之意。莫勒真大会是满族传统体育盛会,大会一般于每年春秋举行,集中展示体育竞赛的项目和表演项目,主要有珍珠球、射箭、赛威虎狩猎比赛、拉地弓、双飞舞、骑马战、夺八旗、摔跤等十几项传统体育项目。

  29 松峰山庙会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民俗学会代表性传承人:陈万冥

  松峰山庙会始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太一教始祖萧抱珍上京问道。后每年农历四月十七至十九举办庙会,并分道神祭拜与商业购物,前者为庙会核心。农历三月十六开山祭拜山神节,四月十四吕祖诞辰,道士每日早晚诵祀祥经。香客四月十七午夜赴庙会,每处三叩九拜,同时道士鸣钟示神,请神上供、攒香焚表、叩拜,并捐功德钱,以示“谢山”。请道士拜斗台设坛,左辅右弼北斗七星,坛中燃3台、13盏灯,灯花108支,诵北斗经、顺星诰、祈祷福禄寿。

  30 猴石山庙会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宾县文化馆

  猴石山传统庙会活动开展于黑龙江宾县猴石山青莲寺和上山之路的两侧。庙会主要活动在青莲寺举行。上山路两侧摆满各类摊铺,或是商户经商,或是艺人卖艺,或是大众游戏。庙会保留了当地及周边区域传统民间文化习俗,并有民间手工艺的制作表演,是研究东北大众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31 祭孔大典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仪式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产生于孔子故乡山东省曲阜市。哈尔滨文庙的祭孔大典,承袭了明、清两代的祭孔仪式办法,还吸收了民国时期所做的有益改革,集中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

  32 满族家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赵文昌

  满族家祭是满族一项重要的家族活动与民俗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最初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姓氏族为单位举行,各家族曾拥有不同的神灵体系。清朝以后以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分支家族为单位,一律采用官方颁布的祭祀规程,从此形成了满族家祭的基本格式。家祭一般安排在春耕之前或秋收之后举行,俗称为“春秋大祭”。每次通常连续举办3天,地点选在族长或辈份、威望较高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族人家中,其同族近支家庭,除孕妇和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外都前往参加。从清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满族民间的家祭始终没有间断,成为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风俗活动之一。

  33 满族萨满家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玉林关云太邢玉霞

  萨满家祭是流传于东北宁安地区的一种民间的传统祭祀活动,以氏族为单位,每三四年举行一次,时间为3天。由于祭祀仍由察玛(即“萨满”)主持,并跳传统的萨满舞,供万物有灵的祖先神及自然崇拜等诸多仪式,萨满家祭已成为研究萨满教的活化石。

  34 杨氏家族萨满鹰神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杨学勤

  传说康熙31年,兰岗镇东升村杨氏家族有幼子患病要学萨满,半月后归来呈死状,家人以为其死送山火化,却被两只鹰所救,此后杨氏家族供奉鹰神且跟老关家萨满大神学习萨满文化。祭祀时把家神祭和鹰神祭混为一体,鹰神祭为主祭内容。第一天祭祀由振米开始,压面做米糕,煮拉拉装酒。第二天朝祭先祖(家佛爷),晚6时祭鹰神。主祭萨满杀一口黑猪,头朝门绑好放在桌上。跳鹰神舞时隆重肃穆,萨满手持铜镜、戴神帽,祭酒、跳舞、踩猪、领牲。晚11点背灯祭。第三天祭天,夜间祭星、祭村。

  35 满族萨满神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艳龙

  每年农历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辰时,阿城满族群众进行萨满祭祀活动。祭祀场上,众人在萨满师带领下,燃香一柱,双手举香立于神龛前,向神庙或神杆、神牌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而后由族人中的青年上飨于神龛前,请神享用后唱萨满神歌、跳萨满舞为神助兴,之后全体进屋喝酒吃饭,同时观赏满族地方戏曲、秧歌、民族舞蹈、歌曲等表演,演出终止便告结束。阿城萨满神祭活动,与近代的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有所不同,是在阿城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祭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36 鄂伦春族萨满祭祀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孟淑卿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经历了自然、图腾、始祖崇拜信仰等3大历史时期。萨满祭祀中有狍子、河鱼、面食等供品。在其古代狩猎民俗中,春祭是重要活动,祭祀中萨满求神灵保佑族人平安顺利。萨满在给病人看病时,要穿上神服,点烧香草,有两个二神和十余个伴神,边唱边跳,求神灵治好病人。萨满传承仪式由老萨满先围着篝火击鼓唱神曲,二神随声附唱,新萨满在其后,二人击鼓,老萨满招来神灵,神灵再选择新的萨满传承人。关扣尼是黑龙江鄂伦春族唯一健在的大萨满。

  37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吴秀华

  鄂伦春民族在狩猎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风格别致的兽皮服饰。其传统服饰有:冬季的厚毛狍皮衣服(苏恩),春秋的红杠子狍皮衣(古拉米),都是右边襟,两侧开衩,便于骑马。装饰图案有弓箭形、扎枪形等,寓意渔猎工具、狩猎对象等。女式衣服在白茬皮衣上镶黄、兰、黑边,用针脚纳成密集的点状,十分美观。服饰以兽皮为原料,加工程序繁多,缝制用线独特(犴筋、鹿筋、狍筋)。反映宗教文化的萨满服饰,每一个部件都有其意义。

  38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孟淑荣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主要以鹿皮或罕皮制作,有着明显的渔猎色彩和地域特色。基本款式是窝领、对襟、马蹄袖、长筒式皮袍、披肩,下摆处有鹿皮条饰,腋下缀饰彩色布条,臂到胸部饰有3-4条黑色宽布条饰,还有神膝、神帽、神鞋、神裤、铜镜、长铃、铜铃、飘带、神鼓、鼓槌、神棍、神偶、神像及神盒。其制作要由9名妇女完成。制作完成的萨满服须由老萨满主持进行神服祭祀仪式。萨满服饰分级别,初级的穿3年再穿中级神服。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逊克县博物馆代表性传承人:莫秀芳

  逊克的鄂伦春族萨满服饰制作技艺包含兽皮制作技艺、布类制作技艺、兽皮刺绣技艺、布类刺绣技艺、兽皮粘贴技艺、金属类饰品缝挂技艺、贝类兽骨类饰品缝挂技艺等多种工艺,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萨满服饰制作反映出鄂伦春族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文明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

  39 朝鲜族传统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金守男李春玉

  朝鲜族传统服饰多沿用朝鲜李朝时期风格,也借鉴了汉唐代和满族服饰的优点。男人穿裤,女人穿裙。其采用平面裁剪法,由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体现了直线美和曲线美。服饰素净淡雅,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神圣。色彩搭配遵循“阴阳五行”,利用服装色彩和衣料材质演绎不同风格,上衣多用亮色,下衣多用暗色。

  40 赫哲族传统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佳木斯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解永亮

  赫哲族传统服饰是赫哲族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主要为鱼皮衣。制作鱼皮衣需要的鱼种类很多,如胖头鱼、马哈鱼等。获取鱼皮的工具由竹子制成。皮子取下后经风干后轧皮,用刮刀整理,再熟皮子,使鱼皮纤维蓬松便于缝制。鱼皮衣分为上衣和套裤。整件衣服前片后片分别用5片鱼皮成齿轮咬合状拼接而成,底边花纹剪接成云纹,往衣服上缝制时先用鱼膘进行粘合,再用针缝制,讲究花纹色调。

  41 满族八大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英

  满族八大碗,是满族同胞的特有菜种。满族八大碗也就是满族民间过年时的冻八碗菜。八大碗主菜为:扣肉、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豆腐泡配白菜、海带冻豆腐、木耳白菜、干豆角炖肉皮、黄花菜炖肉,同时配以猪排骨(精排)、猪心肝(可用肘花代替)、韭菜花(或地环儿)、五花咸菜共4个压桌碟。用料主要为猪肉、小笨鸡及白菜、酸菜、黄花菜、海带、木耳、粉条等蔬菜。

  42 满族年猪菜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孟照发

  年猪菜,俗称“杀猪菜”。宁古塔的杀猪菜发源于宁古塔满族聚居区。满族人喜食猪肉,冬季又漫长寒冷,于是满族人民学会了渍酸菜和贮藏蔬菜,逐渐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宁古塔年猪菜。最初形式为乡宴,品种单一,受环境所限,大多在春节前食用,故称“年猪菜”。历经发展,年猪菜已越来越为丰富,除满族特色的压桌碟外,已发展为配套宴席,冷热菜、炖菜、碗菜等均有,其中碗菜可配多种蔬菜、豆制品等,成为独具特色的宴席种类之一。其制作基本流程为:宰杀、灌制血肠、卤方肉、炖菜、蒸碗、佐料调制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