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服务器 UEFI模式操作系统部署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三路由器操作系统 H3C服务器 UEFI模式操作系统部署指南

H3C服务器 UEFI模式操作系统部署指南

2024-06-29 1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EFI模式操作系统部署指南

 

 

 

 

 

 

 

 

 

 

 

 

 

 

 

 

 

 

 

 

 

 

 

Copyright © 202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除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外,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公司的商标、产品标识及商品名称,由各自权利人拥有。

本文档中的信息可能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目  录

1 概述··· 1-1

1.1 简介·· 1-1

1.2 文档使用说明·· 1-1

1.3 操作系统引导方式·· 1-1

1.4 选择BIOS引导模式·· 1-1

2 本地硬盘引导··· 2-1

2.1 硬盘驱动器引导配置·· 2-1

2.2 嵌入式SATA支持(板载SATA)·· 2-1

2.3 存储卡SATA支持(RAID卡)·· 2-4

3 USB及SD卡引导··· 3-1

3.1 USB引导·· 3-1

3.2 从双MicroSD装置中引导·· 3-6

4 PXE引导··· 4-1

5 iSCSI引导··· 5-1

5.1 iSCSI boot 5-1

5.2 iSCSI SAN· 5-8

6 FC/FCoE SAN 引导··· 6-1

6.1 FCoE boot 6-1

6.2 FCoE SAN· 6-5

1 概述 1.1  简介

UEFI(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是一种系统规格,用来定义操作系统与系统固件之间的软件界面,作为BIOS的替代方案。可扩展固件接口负责加电自检(POST)、联系操作系统以及提供连接操作系统与硬件的接口。

1.2  文档使用说明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如需查看最新的BIOS界面,建议从H3C网站获取最新BIOS固件版本。

本文为产品通用资料。对于定制化产品,请用户以产品实际情况为准。

本文档用于指导用户通过各个方式设置操作系统引导方式,具体页面请以实际产品为准。

1.3  操作系统引导方式

可以使用以下操作系统引导方式:

·     Local HDD(本地硬盘驱动器):从本地硬盘中引导。

·     USB/SD:创建可引导 UEFI USB闪存驱动器,以启动任何.efi类型UEFI应用程序,通过将操作系统启动程序存储在\efi\BOOT\BOOTX64.EFI中来引导操作系统,或者将USB闪存驱动器分区用作操作系统安装的存储。SD卡部署与USB类似。

·     PXE(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预引导执行环境):PXE通过使用服务器的网络功能从服务器获取IP地址并下载文件而进行引导。

·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Internet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从存储在LUN上或iSCSI存储区域网络(SAN)中的映像进行引导。

·     SAN(FC和FCoE):从位于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络(SAN)上的磁盘操作系统映像进行引导。

1.4  选择BIOS引导模式

服务器提供两种引导模式配置:UEFI模式和传统BIOS 模式(LEGACY)。某些引导选项要求选择特定的引导模式。

默认情况下,引导模式设置为UEFI模式。

注意:使用的引导模式必须与操作系统安装匹配。如果不匹配,更改引导模式可能会影响服务器引导到已安装的操作系统的能力(即UEFI模式安装的操作系统只能UEFI引导,LEGACY安装的操作系统只能LEGACY引导)。

2 本地硬盘引导 2.1  硬盘驱动器引导配置

根据不同机型,不同出厂套餐配置的硬盘背板不同,系统可以引导不同类型的本地硬盘(包括但不限于SATA、sSATA、SAS、M.2、NVME等)

2.2  嵌入式SATA支持(板载SATA)

要从连接到嵌入式 SATA 的本地 SATA 硬盘驱动器引导,您必须对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启用相应的 SATA 控制器。根据服务器型号,将默认启用 SATA AHCI 或 Dynamic Smart Array RAID 支持。

要使用嵌入式SATA支持,系统主板必须装有PCH-SATA芯片(默认自带)。

(1)     将系统用板载存储线缆将主板MB-SATA口与硬盘背板BP-SATA口相连。

(2)     进入BIOS,确保BIOS-Advanced-Platform Configuration-PCH Configuration-PCH SATA Configuration-Configure SATA as设置为AHCI。

图2-1 设置为AHCI

 

(3)     将下方所有SATA Port设置为打开状态(默认支持板载硬盘的背板为8SFF)。

图2-2 SATA Port设置为打开状态

 

(4)     保存重启系统,在上述位置硬盘背板对应Port下能识别到硬盘名称,则表示系统识别硬盘成功。

图2-3 别硬盘成功

 

(5)     可在BIOS-Exit-Boot Override下查看到对应的嵌入式SATA控制的硬盘启动引导项。

图2-4 硬盘启动引导项

 

2.3  存储卡SATA支持(RAID卡)

(1)     将系统用RAID卡配套存储线缆将RAID卡SATA口与硬盘背板BP-SATA口相连。

(2)     进入BIOS,BIOS-Advanced-RAID卡管理页面-Main Menu-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创建RAID卡适配的RAID。

图2-5 RAID卡管理页面

 

(3)     点击Create Virtual Drive,创建逻辑存储盘。

图2-6 创建逻辑存储盘

 

(4)     选择需要的RAID类型(一般建议单盘RAID 0,多盘RAID1或者RAID5),点击下方Select Drives,其他默认即可。

图2-7 选择需要的RAID类型

 

图2-8 选择驱动

 

(5)     勾选上需要组RAID的硬盘,点击Apply Changes保存配置。

图2-9 保存配置

 

(6)     最后点击上级页面的Save Configuration保存组RAID配置,二次确认后重启系统生效。

图2-10 重启系统生效

 

(7)     可在BIOS-Exit-Boot Override下查看到对应的存储卡SATA控制的硬盘启动引导项。

图2-11 存储卡控制的硬盘启动引导项

 

(8)     注意:可能会出现在不同型号存储卡上组RAID的硬盘,不互通用的情况。此时在硬盘放到新的存储卡系统环境下,需要重新组RAID即可。

 

3 USB及SD卡引导 3.1  USB引导

(1)     将U盘连接到 Windows计算机。

(2)     在计算机中使用KVM挂载需要安装的镜像(以windows server2019为例)。

图3-1 挂载需要安装的镜像

 

(3)     或者使用其余方法将镜像(一般为ISO文件)拷贝至windows计算机中。

(4)     打开我的电脑,在U盘盘符右键,点击格式化,格式化成FAT32格式。

图3-2 格式化

 

(5)     将步骤2和3上载的ISO镜像,双击该ISO文件,挂载到系统上。(如果是KVM,直接就是挂载了的状态)随后在我的电脑中找到虚拟光驱启动盘。

图3-3 挂载ISO到系统

 

(6)     将镜像内所有文件拷贝至U盘内,注意不要改变文件目录结构。

图3-4 拷贝至U盘

 

(7)     等待拷贝完成后,检查U盘路径下\efi\boot\下是否有文件bootx64.efi。

(8)     将U盘插至需要安装的机器上,机器下电重新上电启动。

(9)     启动到POST阶段,摁F7快捷键,进入boot menu,选择U盘启动项,则可以在UEFI下用U盘引导启动部署系统。

图3-5 进入boot menu

 

图3-6 UEFI下用U盘引导启动部署系统

 

(10)     注意:一般情况下U盘建议格式化成FAT32 格式。但是FAT32格式,会出现单个文件不能大于4GB的问题。在拷贝windows镜像中的install.wim文件(大小约4.5G)时,会报错。此处需要用如下方法将该文件拆分拷贝至U盘中。

首先先将其余文件按照正常方式拷贝进U盘,随后打开power shell for admin使用截图中的如下命令拆分大文件。其中E:为镜像所在原路径盘符名称,D:为U盘所在目标路径盘符名称。

图3-7 拆分大文件

 

(11)     使用命令将install.wim拆分成install.swm和install2.swm两个文件,满足FAT32文件要求。

(12)     后续按照正常引导即可。

3.2  从双MicroSD装置中引导

双 MicroSD类似于USB引导装置。它可以包含冗余的操作系统映像,例如,VMware ESXi。

(1)     将双SD卡接入系统对应专有槽位上,进入Linux系统(以CentOS8.3为例,Windows系统下暂不支持识别制作系统安装引导盘)

(2)     同3.1  USB引导,先将需要安装的镜像拷入windows系统中。

(3)     双SD卡在windows系统默认情况下不会挂载,需要在windows下,打开系统管理,磁盘管理(Disk Management),找到未挂载的SD卡盘区域。

图3-8 找到未挂载的SD卡盘区域

 

(4)     右键新建简单卷,文件系统格式选择FAT32,其余默认,盘符名称自定义即可。

图3-9 新建简单卷

 

(5)     格式化成功后,即可在我的电脑中看到SD卡所在的盘符,按照3.1.1对其进行镜像拷贝即可。(也需注意FAT32单文件不能大于4GB的限制)

(6)     完成镜像刻录以后,下电,将双SD卡装在需要引导安装镜像的机器上,启动机器即可在POST界面的Boot Menu里看到SD卡的启动引导项。

图3-10 SD卡的启动引导项

 

(7)     注意:SD卡及其riser不支持热插拔,为了防止器件损坏、数据丢失,请下电后插拔双SD卡。

(8)     SD卡还可作为普通硬盘安装系统使用,仅需在别的镜像引导方式引导时,安装系统位置选择SD卡即可。

4 PXE引导

PXE 定义客户端系统如何使用服务器的网络功能通过网络连接进行引导。它需要使用标准网络协议,例如,DHCP和TFTP。

说明

·     本节仅介绍PXE Client端的操作,即在BIOS中开启网卡PXE功能。如需使用PXE功能,还需要搭建PXE Server,PXE Server的搭建方法为业界通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

 

(1)     进入BIOS

在服务器启动过程中,根据提示按下Delete或Esc进入BIOS Setup界面。

(2)     开启PXE服务

a.     如图4-1所示,选择Advanced页签 >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然后按Enter。

图4-1 Advanced界面

 

b.     如图4-2所示,依次将Ipv4 PXE SupportIpv6 PXE Support选项设置为Enable。

图4-2 UEFI模式开启PXE服务

 

·     网卡下配置选择PXE服务:

c.     选择Advanced页签 >网卡 > Port Level Configuration,然后按Enter。

图4-3 网卡配置界面

 

 

d.     如图4-4所示,将Boot Mode选项设置为PXE。

图4-4 BootMode模式选择PXE服务

 

(3)     保存配置并重启

按F4保存设置,服务器会自动重启,完成配置。系统启动时,在POST界面按F12从PXE启动。

5 iSCSI引导

iSCSI是一种能够把SCSI接口与以太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存储技术。基于iSCSI协议,设备能在网络中传输SCSI接口的命令和数据内容,克服了传统SCSI接口设备的局限性,实现机房之间跨越省市共享存储资源;支持在线扩容以至动态部署,在不停机的状况下扩展存储容量;解除了物理环境限制,可以把存储资源分别提供给多个服务器使用。

iSCSI引导是指主机系统从iSCSI存储区域网络(SAN)中的LUN上存储的引导映像进行引导。可以使用iSCSI软件发起程序实施iSCSI引导。通过使用iSCSI软件发起程序,可以通过以太网网络连接访问存储设备(称为iSCSI目标)。这些目标与其它网络连接存储设备不同,区别在于iSCSI提供对磁盘的块级别访问,而不是基于文件的访问。

通过使用iSCSI引导,您可以使用网络适配器引导基于Windows或Linux的系统,并在软件(系统 ROM)或iSCSI主机总线适配器(HBA)中实施iSCSI堆栈以作为访问块级别存储的替代方法。因为无需使用每个服务器或服务器上的本地存储,iSCSI引导可减少能耗以及系统产生的热量。

说明

iSCSI功能需要与远端的网络存储设备配合使用,网络存储设备的配置方法各不相同,具体方法请参见存储设备相关手册。本手册仅介绍本端服务器侧的相关配置。

 

5.1  iSCSI boot

(1)     如图5-1所示,进入BIOS页面,选择需要配置的网卡端口。

图5-1 BIOS页面网卡端口

 

(2)     进入图5-2所示界面,选择Port Level Configuration项。

图5-2 网卡配置界面

 

 

(3)     在图5-3所示界面中,将Boot Mode选项配置为iSCSISW,并将iSCSI Offload配置为Enabled,保存并重启系统。

图5-3 配置iSCSI

 

(4)     进入BIOS,选择Advance页面下面的iSCSI Configuration项,如图5-4所示。

图5-4 BIOS配置页面

 

 

(5)     配置iSCSI启动器名称,在图5-5所示页面选择Add an Attempt,并如图5-6所示根据MAC地址选择对应的网卡端口。

图5-5 网卡配置界面

 

图5-6 根据MAC地址选择网卡端口

 

(6)     在图5-7所示界面中,将iSCSI Mode选择为Enabled,然后配置iSCSI各项参数,最后选择save

图5-7 配置iSCSI

 

(7)     如图5-8所示,选择Save Changes and Restart保存并重启。

图5-8 保存重启BIOS

 

(8)     开始安装操作系统(以RHEL 7.5系统举例),并在选择硬盘环节将网络硬盘指定为系统盘。

a.     在图5-9所示界面中,按“e”进入grub界面。

图5-9 进入grub界面

 

b.     如图5-10所示,在quiet后面,键入“ip=ibft”字符串,然后按Ctrl-x。

图5-10 添加“ip=ibft”

 

c.     进入图5-11所示界面,单击“INSTALLTION DESTINATION”。

图5-11 选择INSTALLTION DESTINATION

 

d.     进入图5-12所示界面,单击“Add a disk”,添加网络硬盘。

图5-12 添加网络硬盘

 

e.     进入图5-13所示界面,勾选搜索到的网络硬盘,然后单击左上角的“Done”,将网络硬盘指定为系统盘。

图5-13 勾选网络硬盘

 

f.     iSCSI boot功能配置完成,可以继续安装操作系统。

5.2  iSCSI SAN

本文以在Windows Server 2016和RHEL 7.5系统下配置iSCSI SAN功能为例介绍配置步骤。

1. 在Windows系统下配置iSCSI SAN

(1)     如图5-14所示,为连接iSCSI网络存储的网卡的网口配置IP地址,保证服务器与iSCSI存储能正常互通。

图5-14 配置本地地址

 

(2)     开启并配置iSCSI功能。

a.     如图5-15所示,打开“Control Panel”控制面板,单击“iSCSI Initiator”,在弹出对话框中单击“OK”。

图5-15 配置iSCSI功能

 

b.     在图5-16所示界面中,选择“Configuration”页签,单击“Change”,设置本端的iSCSI启动器名称。

图5-16 设置iSCSI启动器名称

 

c.     如图5-17所示,选择“Discovery”页签,单击“Discover Portals”,添加对端(网络存储设备)的地址信息。

图5-17 添加Target信息

 

d.     如图5-18所示,选择“Targets”页签,可以看到已发现的Target IQN,如果显示的状态为“inactive”,请单击“Connect”,连接成功后状态显示为“Connected”。

图5-18 连接Target

 

(3)     添加网络硬盘。

说明

执行本步骤前,请确保网络存储设备已完成相关配置。

 

a.     打开“Control Panel/Hardware/Device Manager”,右键单击“Network adapters”下的网卡端口,并选择“Scan for hardware changes”,如图5-19所示。

图5-19 扫描iSCSI网络存储

 

b.     打开“Disk Management”,可以看到新增了一个“Unknown”状态的磁盘,如图5-20所示。

图5-20 磁盘管理界面

 

c.     如图5-21所示,右键单击磁盘名称,选择“Online”将磁盘上线。

图5-21 磁盘上线

 

d.     如图5-22所示,再次右键单击磁盘名称,并选择“Initialize Disk”初始化磁盘。

图5-22 初始化磁盘

 

e.     如图5-23所示,右键单击磁盘的“Unallocated”区域,根据提示对磁盘进行分卷操作。

图5-23 为磁盘分卷

 

f.     分卷完成后,磁盘状态如图5-24所示。

图5-24 分卷完成

 

(4)     如图5-25所示,可以查看到新增的分区,iSCSI SAN配置完成。

图5-25 识别到网络磁盘

 

2. 在Red Hat系统下配置iSCSI SAN

说明

配置iSCSI SAN前,请确保主机已安装iSCSI客户端软件包。

 

(1)     如图5-26所示,为连接iSCSI网络存储的网口配置IP地址,保证主机与iSCSI存储能正常互通。

图5-26 设置本地地址

 

(2)     如图5-27所示,在/etc/iscsi目录下执行“cat initiatorname.iscsi”命令查看iSCSI Initiator(本端)的IQN名称,若未设置则使用vi命令手动设置。

图5-27 设置initiator name

 

(3)     如图5-28所示,执行“iscsiadm -m -discovery -t st -p target-ip”命令探测iSCSI Target(对端存储设备)的IQN名称,其中target-ip表示Target的IP地址。

图5-28 探测iSCSI Target的IQN名称

 

(4)     如图5-29所示,执行“iscsiadm -m node -T iqn-name -p target-ip -l”命令连接iSCSI Target,其中iqn-name表示上一步查询到的IQN名称,target-ip表示Target的IP地址。

说明

·     可使用以下命令断开iSCSI Target:

iscsiadm -m node -T iqn-name -p target-ip -u

·     可使用以下命令删除iSCSI Target节点的信息:

iscsiadm -m node -o delete -T iqn-name -p target-ip

 

图5-29 连接iSCSI Target

 

(5)     如图5-30所示,执行“lsblk”命令可以查看到新增的网络磁盘。

说明

·     执行本步骤前,请确保网络存储设备已完成相关配置。

·     本例中存储服务器上创建了2个卷,所以新增了2个磁盘。

 

图5-30 查看网络磁盘

 

(6)     如图5-31所示,执行“mkfs”命令,对新增的磁盘进行格式化。

图5-31 格式化磁盘

 

(7)     如图5-32所示,执行“mount”命令,挂载磁盘后即可正常使用。

图5-32 挂载磁盘

 

 

6 FC/FCoE SAN 引导

FCoE是通过以太网络封装光纤通道帧的技术,可以将光纤通道映射到以太网,将光纤通道信息插入以太网信息包内,从而让服务器SAN存储的光纤通道请求和数据可以通过以太网来传输,而无需专门的光纤通道结构。FCoE允许在一根通信线缆上传输LAN和FC SAN数据,减少数据中心设备和线缆数量,同时降低供电和制冷负载。

说明

FCoE功能需要与远端的网络存储设备配合使用,网络存储设备的配置方法各不相同,本手册仅介绍本端服务器侧的相关配置。

 

6.1  FCoE boot

(1)     如图6-1所示,进入BIOS页面,选择需要配置的网卡端口。

图6-1 BIOS页面网卡端口

 

(2)     进入图6-2所示界面,选择Port Level Configuration项。

图6-2 网卡配置界面

 

(3)     在图6-3所示界面中,将Boot Mode选项配置为FCoE,并将FCoE Offload配置为Enabled

图6-3 配置FCoE

 

 

(4)     保存并重启,重新进入BIOS页面,再次选择先前配置的网卡端口。

(5)     如图6-4所示,选择FCoE Configuration,如果外部FCoE链路连接正常,则在图6-5所示页面上可以看到已经扫描到的对端WWPN号。

图6-4 选择FCoE Configuration

 

图6-5 扫描到的对端WWPN号

 

(6)     保存配置并重启,进入操作系统安装页面。

(7)     开始安装操作系统(以RHEL 7.5系统举例),并在选择硬盘环节将网络硬盘指定为系统盘。

a.     在图6-6所示界面中,选择”Install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7.5”。

图6-6 进入安装页面

 

b.     进入图6-7所示界面,单击“INSTALLTION DESTINATION”。

图6-7 选择INSTALLTION DESTINATION

 

c.     进入图6-8所示界面,可以看到扫描到的存储盘。

图6-8 扫描到的存储盘

 

d.     如未扫描到,单击“Add a disk”,添加网络硬盘。进入图6-9所示界面,勾选搜索到的网络硬盘,然后单击左上角的“Done”。

图6-9 勾选网络硬盘

 

e.     FCoE boot功能配置完成,可以继续安装操作系统。

6.2  FCoE SAN

本文以在Windows Server 2016、RHEL 7.5和VMware ESXi 6.7操作系统下配置FCoE SAN功能为例介绍配置步骤。

1. 在Windows系统下配置FCoE SAN

(1)     配置FCoE存储设备和交换机上的FCoE功能,保证FCoE链路通畅。关于交换机上配置FCoE的方法,请参见相关的配置命令手册。

(2)     如图6-10所示,打开“Control Panel/Hardware/Device Manager”,右键单击“Storage controllers”下的FCoE适配器,并选择“Scan for hardware changes”。

图6-10 扫描FCoE网络存储

 

(3)     如图6-11所示,打开“Disk Management”,可以看到新增了一个“Unknown”状态的磁盘。

图6-11 磁盘管理界面

 

(4)     如图6-12所示,右键单击磁盘名称,选择“Online”将磁盘上线。

图6-12 磁盘上线

 

(5)     如图6-13所示,再次右键单击磁盘名称,并选择“Initialize Disk”初始化磁盘。

图6-13 初始化磁盘

 

(6)     如图6-14所示,右键单击磁盘的“Unallocated”区域,根据提示对磁盘进行分卷操作。

图6-14 为磁盘分卷

 

(7)     分卷完成后,磁盘状态如图6-15所示。

图6-15 分卷完成

 

(8)     如图6-16所示,可以查看到新增的分区,FCoE SAN配置完成。

图6-16 识别到网络磁盘

 

2. 在Redhat系统下配置FCoE SAN

(1)     配置存储设备和交换机上的FCoE功能,确保FCoE链路通畅。关于交换机上配置FCoE的方法,请参见交换机的配置命令手册。

(2)     如图6-17所示,执行“service fcoe start”和“service lldpad start”命令,启动FCoE和LLDP服务。

图6-17 启动FCoE和LLDP服务

 

(3)     如图6-18所示,执行“service fcoe status”和“service lldpad status”命令,查看FCoE和LLDP服务,确保已经启动。

图6-18 查看FCoE和LLDP服务状态

 

(4)     如图6-19所示,在/etc/fcoe目录下,执行“cp cfg-ethX cfg-ethM”命令拷贝并创建FCoE端口配置文件,其中cfg-ethM表示进行FCoE连接的端口名称。

图6-19 拷贝并创建FCoE端口配置文件

 

(5)     执行“vi cfg-ethM”命令,编辑并保存FCoE端口配置文件,保证“FCOE_ENABLE=yes”“DCB_REQUIRED=no”。

图6-20 编辑FCoE端口的配置文件

 

(6)     执行“lldptool set-lldp -i ethM adminStatus=disabled”命令,将该端口的LLDP管理状态设为禁用。然后查看/var/lib/lldpad/lldpad.conf配置文件中ethM的adminStatus配置值,若为0,则命令执行成功;若命令执行失败,则可手动在配置文件中“lldp”下的“ethM”条目中添加一行“adminStatus = 0”,如图6-21所示。

图6-21 禁用LLDP管理状态

 

(7)     如图6-22所示,执行“service fcoe restart”和“service lldpad restart”命令重启FCoE和LLDP两个服务。

图6-22 重启FCoE和LLDP两个服务

 

(8)     如图6-23所示,执行“ifconfig”命令,可以看到一个ethM的子接口被创建成功,子接口编号为交换机上设置的vsan号。

图6-23 ethM的子接口被创建成功

 

(9)     如图6-24所示,执行“lsblk”命令可以查看到新增的网络磁盘。

说明

执行本步骤前,请确保网络存储设备已完成相关配置。

 

图6-24 查看网络磁盘

 

(10)     格式化并挂载网络磁盘后即可正常使用。

3. 在Vmware系统下配置FCoE SAN

(1)     如图6-25所示,登录Vmware web页面,选择网络页签,添加标准虚拟交换机。

(2)     在弹窗中关联网卡端口Vmnic,配置MTU需大于等于2500。

图6-25 添加标准虚拟交换机

 

(3)     登录Vmware ESXI系统。输入esxcli fcoe nic list可以列出当前支持FCoE功能的网卡端口如需在指定网卡端口上使能FCoE功能,则输入esxcli fcoe nic enable -n vmnicX命令,其中vmnicX表示Vmware系统下的端口名称。

(4)     在VMware web页面添加存储设备。

说明

执行本步骤前,请确保对端网络存储设备已完成相关配置。

 

a.     如图6-26所示,登录VMware Web界面,找到连接的存储设备。

图6-26 磁盘设备

 

b.     单击“新建数据存储”,根据需求配置对应参数,完成创建。如图6-27所示,可以在数据存储页签看到新增的数据设备。

图6-27 关联数据存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