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盾构机逆袭成功,到底有什么成功秘笈?芯片产业可以复制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半导体机台操作 中国盾构机逆袭成功,到底有什么成功秘笈?芯片产业可以复制吗

中国盾构机逆袭成功,到底有什么成功秘笈?芯片产业可以复制吗

2023-03-28 00: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家都知道,中国盾构机从严重依赖进口,被人家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突破封锁,再到返销世界,抢占欧美传统市场,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这样的成功之路,能不能在芯片、光刻机这样的被封锁行业中再现呢?我是东城观星,跟大家聊聊盾构机逆袭的秘籍。

一、盾构机破局的启示

最初中国购买盾构机搞建设的时候,面临技术封锁和市场歧视,曾经无比憋屈。价格高昂不说,还得用买新设备的价格购买人家旧设备。出现故障,申请个维修,人家厂家的工作人员从出发之时就开始算工时,一直到返回。维修人员来到现场,维修的时候,不允许任何中方人员在场,就怕技术泄漏。需要更换零部件,就得提前付款订做,等做好了,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工程进度都得看人家的脸色。这样的服务态度,放到中国任何企业,早就被客户放弃了。可惜,当年中国的项目工程就是需要面对这样的服务。

如此困难的境况,大家也就能理解为啥中国要集中全国的力量也要攻克盾构机了。不用说,中国的芯片产业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更加憋屈,就算你付钱,人家都不卖给你!当然,后来盾构机的生产破局了,成功的经验能否复制到芯片产业呢?

二、盾构机成功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学入门阶段。任何一个行业的进入都有门槛,怎样跨越门槛也是一个技术活。中国盾构机企业,一共有两种方式跨过门槛。第一种是合作模式,第二种是自主研发模式。

所谓合作模式,也就是借助外力,快速掌握跨越门槛的技术。要么是给国际大厂做代工,在代工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生产技术。要么是收购国外企业,通过收购整合,掌握相关技术。不管用哪种方式,合作模式能让一个企业很快掌握入门技术,甚至可以直接站到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生产出很有竞争力的产品出来。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中国的汽车行业也经历过,入门容易,超越难,毕竟地基并不扎实。合作伙伴往往也不会把最核心的东西轻易给你。

自主研发模式,相对来说艰难得多,毕竟没有师傅指点,需要多走很多弯路,但是一旦站稳脚跟,却也可以得到一个扎实的根基。就拿中铁重工来说,没有选择代工或者收购,而是联合国内高校和施工单位,一起研发,共同攻坚克难,自己拿到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相关参数数据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摸索出来的,而不是背诵别人的参数。这样发展技术,才能真正把技术吃透,为下一步研发超越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基础扎实,如今这家公司的产品才能与国际一流厂家相媲美,甚至部分产品实现了超越。

当然,就算是自主研发,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不可能再重新走一遍欧洲盾构机的研发历程,不可能从最原始的盾构机入手。当然也不可能选择最先进、最复杂的盾构机作为起点。必须选择研发比较简单,技术比较成熟,市场需求还比较大的产品。中铁重工,就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但市场需求量又比较高的土压平衡盾构机。这种盾构机,相对于用来破碎岩石的TBM盾构机结构简单、研发难度小,但又跟TBM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掌握了土压平衡盾构机,就为后期研发TBM盾构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起来,作为后来者,入门的过程必然是模仿的过程。但是模仿,也有直接抄作业和从头仿造的区别,从头仿造更难,但对技术的掌握也更扎实。

第二个阶段是,市场养技术阶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入门容易,成长困难。要想实现刚入门的企业蓬勃发展,关键看有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市场来养活这个企业。

中国的盾构机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关键就是这些企业诞生在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上,而且他们诞生之初,就遇到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而成长过程更是伴随着国内大基建市场的飞速发展。就像某位大牛说过,站在风口上,就算是一只猪也能飞起来。更何况,中国的盾构机企业,还有强大的责任感和大量踏踏实实的科研人员。充足的市场,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些资金在养活企业的同时,也可以反哺企业的科研,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不经历市场洗礼的企业,是不可能茁壮成长的。只有不断在市场中打拼,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中国的盾构机企业,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尊重,在快速发展的盾构机市场中站稳了脚跟。相反那些脱离市场的企业,反而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发展乏力。日本的家电行业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曾经风光无两、技术雄厚的企业,因为没有把握住国际市场变化,而不断被边缘化。

中国这个最大的盾构机市场,养活了中国一众盾构机企业,让中国从盾构机进口大国变成了盾构机出口大国。国内盾构机企业已经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同时把产品推向世界占据了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市场。当然,一些嗅觉灵敏愿意跟中国企业合作的国际大厂也从中分到了一份蛋糕。只有那些态度傲慢的企业丢掉了宝贵的市场。

第三个阶段是,经验积累促进创新。

民间流传名医华佗说过一段感言,说他的大哥医术最厉害,因为大哥在别人还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帮助人家防病,所以大家都不容易得病;二哥次之,因为二哥往往是在大家病情比较轻的时候就把病给治好了;华佗自己的医术最差,因为往往都是医治病情严重的患者。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但其实这只是华佗自己行医的一种理想而已。

如果华佗三兄弟真的存在,那医术最高明的依然是华佗,因为华佗在治疗疑难杂症之外,一定也实践过治疗小病和治疗未病,但是大哥二哥却少有机会接触疑难杂症,所以他们的实践经验远不如华佗,所以华佗依然是最有价值的医生。

同样的道理,虽然欧美国家的传统盾构机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但是他们的企业远离了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机市场,而这个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他们的反应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进度。再牛的企业,如果远离市场,也得不到市场的真实反馈,最终会被市场所抛弃。中国盾构机企业,虽然技术上不如欧美大厂,但从服务上却远胜大厂。中国基建企业吃过大厂售后傲慢的亏,反而更愿意与服务到位的国内厂家合作。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地域辽阔,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质环境,对盾构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国内企业更愿意虚心了解工作环境,让产品来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产品。就是在这样复杂工作环境的培养下,中国盾构机企业掌握了更加完备的产品作业参数,为新品研发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掌握了更宝贵的第一手数据,从而为更精准的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才是中国盾构机企业得以超越的关键。

其实三个阶段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中国盾构机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超越,是因为把握住了市场。

三、盾构机成功能否复制

同样的故事,在芯片行业为什么没能复制呢?其实芯片行业也在走类似的路子,只不过刚刚走过第一个阶段,一部分企业已经入门了,甚至一些代工厂水平已经不低了。

第二阶段为啥没有实现?难道中国不是芯片最大的市场吗?其实中国以前还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最大的市场。这才是芯片产业和盾构机产业最大的区别。

为啥说以前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最大的市场呢?因为中国过去进口的芯片往往都是制成品,都是别人设计好、制造好、封装好才卖到中国的。中国市场在这里面没有多大的话语权。

芯片市场的关键,并不是代工厂,而是设计端和应用端,应用端推动设计端,设计端推动代工厂。早先的台积电和三星都是看客户脸色吃饭的,因为产量最高的芯片,主要就是欧美那几个大厂设计的,台积电只能给人家代工,还得捡人家Intel等大厂玩剩下的订单。

后来得以翻身,关键还是得益于手机芯片,手机芯片的设计厂家往往不具备生产能力,只能找代工厂,而Intel还沉迷于自研电脑芯片的生产。机会就留给了台积电和三星等代工厂,所以还是市场奠定了台积电的地位,而台积电等代工厂奠定了光刻机厂的地位。

不管是电脑时代,还是手机时代,中国可能是最大的消费端,却不是最大的客户。因为代工厂的客户是提供芯片设计的,中国在设计端的话语权并不强,唯一话语权比较大的华为又遇到了那件恶心事。所以,之前的中国真算不上是大市场。但是以后就不一样了,物联网时代,巨量的芯片都是需要专门设计的,不同的设备需要不同的芯片,高度定制化的芯片将成为主流,而中国是研发物联网芯片最积极的地区。

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茁壮成长,未来中国产生的芯片代工订单必将越来越多,中国必将成为最大的芯片代工市场,而且是最有话语权的市场。未来我们家里的插座都是要安装芯片的,你就可以想象物联网芯片的市场有多大。

只要市场足够强大,没有任何技术是不可被替代的,也没有任何技术是不可被攻克的。物联网时代,大厂们如果放弃中国市场,那对中国的芯片代工厂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有了庞大市场的养育,中国的芯片代工厂必将茁壮成长,通过跟市场深度融合,中国的芯片代工厂很容易实现赶超。而一个个强大的代工厂,也必将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包括光刻机和其他芯片设备。

所以,不是中国芯片产业无法突破,而是时机还没有到。一旦时机合适,盾构机领域的奇迹也将在芯片领域再现。而物联网时代,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最好的时机。左右企业兴衰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市场。我们可以往后再看几年,最多不超过十年,相信会有一个新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