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4-07-14 1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XJ0102001   

【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

学分:2

学时:32学时(理论教学时间16学时,网络教学时间8学时,实验8学时)

适用对象:2020级临床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限选考查课)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包括理论、实验)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心身观点,融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加强学生心理学与医学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

2.知识目标:

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心身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生能把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辨证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识别病人异常心理和行为学会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医学临床服务,加深对自己心身健康的理解。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与医学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机制,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的表现,病人的角色特征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考查课,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具体为:平时成绩占20%;网络学习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5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考核形式:闭卷、非闭卷或期末论文,三种考核方式均可,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考核,既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所考核,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参考书目】

1.教材: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 主编 孔军辉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资料: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医学心理学》  主编  杜文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第5版

《普通心理学》  主编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菲利普津巴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医护心理学》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医学模式、学科理论、发展和展望等来奠定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目标: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熟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了解医学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了解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

3.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二 医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的兴起:

1 医学模式的概念

2 医学模式的兴起

3 医学模式的转变

4 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任务

1 研究对象和范围

2 学习本学科的主要目的

3 学科性质

4 研究领域或关联学科

第二节  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心理学的起源

二.心理学主要学派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1)精神层次理论

2)人格结构理论

3)性本能理论

4)释梦理论:结合中医学阴阳睡梦论以及五神理论讲解

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心理生理理论

简要介绍坎农、塞里、巴甫洛夫的理论观点。

3.行为主义理论

简要介绍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观点。

4.人本主义理论

简要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认知心理理论

简要介绍贝克、瑞米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简要介绍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方法、心理测验方法和个案法。

【考核重点】

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为学习医学心理学及其设计的研究领域,维护人类的健康水平,预防心身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特性;学习、记忆及其机制;熟悉心理的实质、感觉知觉和情绪情感的定义;了解人格的结构。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有系统完整地理解。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网络1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的起源和发展

2. 从多个角度阐述心理是脑的功能

3.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举例详解

4. 心理的主观性与实践性

5.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一、  认识过程

1. 用心理图、表格和对比的方式讲解感觉、知觉及其特征

2. 学习、记忆及其机制

3. 举例解释思维和想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二、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于联系

3.情绪的两极性

4.情绪状态的分类

5.情感的种类

三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品质

第三节人格

一、人格的倾向性

1.需要

2.动机

二、人格心理特征

1.能力

定义: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

2.气质

定义: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类型

3.性格

【考核重点】

   心理的实质;心理过程中感觉和知觉的特性,学习、记忆及其机制,情绪情感的定义,人格的结构。

 

第三章  心理应激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心理应激”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

2.知识目标:掌握心理应激、应激源、应激反应;心身疾病的概念、诊断特点、防治措施;掌握A型行为的特征和定义,掌握C型行为的特征和定义。熟悉应对理论和方法;心身疾病的分类与发病原则;一些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及和干预方式;熟悉A型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熟悉C型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熟悉A,C型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应激的中介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

3.能力目标:为应对各种压力事件和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干预途径。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网络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应激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如何理解?

二.应激的理论模式

生理学研究取向:强调生理反应:GAS三阶段

心理学研究取向:强调个体如何评价外在要求:初评、次评、再评

 第二节应激过程

一.应激源

(一)应激源的概念及应激源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二.生活事件

(1)生活事件的分类

(2)生活事件与疾病

(3)霍尔姆斯和雷赫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二、应激的中介机制

(一)认知评价

1 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过程:不同的认知评价结果可引起不同的反应

2 影响应激的认知因素:A 应激源的预测性B 对应激源的控制C 对应激源的解释

(二)应对方式---详见第三节

(三)社会支持

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分类

2 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关系

(四)人格:人格影响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心理障碍的产生和程度

1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2 A型行为的特征和定义

3 C型行为的特征和定义

4 A,C型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三.应激反应

1 应激的情绪反应 :抑郁、恐惧、愤怒

2 应激的行为反应

1)回避与逃避

2)退化与依赖

3)敌对与攻击

4)无助与自怜

5)物质滥用

3 应激的认知反应

1)积极的心理反应

2)消极的心理反应

4.应激的生理反应

1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2 心理-内分泌中介机制

3 心理-免疫中介机制

四 应激结果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心理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 心理应激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 强烈、突发过度的应激

2 持久的慢性应激

3 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

第三节  应激的应对与管理

一 应激的应对

(一)应对方式的定义

(二)应对方式的分类:问题关注应对、行为关注应对

二 心理防御机制

1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述

2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

三 应激管理

1 应激管理的概述

2 应激管理的常见技术概述

【考核重点】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应激反应。

 

第四章心身疾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心身疾病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

2.知识目标: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诊断特点、防治措施;掌握A型行为的特征和定义,掌握C型行为的特征和定义。熟悉心身疾病的分类与发病原则;一些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及和干预方式;熟悉A型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熟悉C型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熟悉A,C型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能力目标:能对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有初步判断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三)心身反应--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四)心身疾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2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3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4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5神经系统心身疾病  6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7骨骼肌系统心身疾病  8其他

(五)中医心身医学相关理论--详见第十章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 精神分析理论

2 心理生理学理论

3 行为学习理论

4 综合认识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一 原发性高血压

(一)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 心理社会因素

2 人格特征

3 情绪因素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反应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疗法、松弛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综合心理疗法

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 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 心理社会因素

2 A型行为

3 情绪因素

(二)冠心病的心理反应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干预:矫正A型行为,改变生活方式、焦虑抑郁治疗

三 糖尿病

(一) 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生活事件和应激

2 人格特征

3 情绪因素

(二)糖尿病的心理反应

(三)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干预

四 癌症

(一) 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 心理社会因素

2 C型行为

3 情绪因素

4 社会支持

(二)癌症的心理反应:初期、治疗期、复发期

(三)癌症的心理社会干预

五 消化性溃疡

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六 支气管哮喘

心理社会因素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考核重点】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A、C型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对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概念、评判标准、临床表现以及各种心理问题和常见心理障碍有初步的认识。为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等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和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2.知识目标:掌握心理障碍的概念、心理障碍的分类。熟悉常见心理障碍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了解心理障碍的治法

3.能力目标:具备对心理障碍的初步判断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一 什么是心理问题

1 一般心理问题

2 严重心理问题

二 心理障碍的概念

三 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自学)

四 心理障碍的判断:

1 正、异常心理判断原则: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 认知障碍

(一) 感知觉障碍

(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内(3)感性不适(4)错觉(5)幻觉(6)感知综合障碍

(二) 思维障碍

(1)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 (4)思维破裂 (5)思维散漫 (6)思维中断 (7)思维不连贯 (8)病理性赘述(9)思维插入(10)思维化声(11)思维扩散(12)象征性思维(13)语词新作(14)逻辑倒错性思维(15)妄想 (16)强迫观念(17)超价观念

(三)注意和记忆障碍

1 记忆障碍(1)遗忘(2)错构症 (3)虚构症

2 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 (2)注意减弱 (3)注意狭窄

三 意志行为障碍

1. 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志

2.行为障碍:兴奋状态、木僵状态、蜡样屈曲、违拗症、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

  模仿动作、持续动作、强迫动作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一 精神分裂症

1 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3)情感障碍

(4)意志和行为障碍

2 临床分型

(1)偏执型 (2)青春型 (3)紧张型 (4)单纯型

3 治疗预后

二 心境障碍

(一)双相情感障碍

1 临床表现

2 治疗预后

(二)抑郁症

1 临床表现

2 治疗预后

(三)心境恶劣障碍

1 临床表现

2 治疗预后

三 神经症和应激相关障碍

1.神经症的概念

(1)恐怖症 :临床表现

(2)焦虑症:临床表现:1)惊恐发作 2)广泛性焦虑

(3)强迫症:1)强迫观念 2)强迫意向  3)强迫行为

(4)躯体形式障碍:1)躯体化障碍 2)疑病症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5)神经衰弱

(二)应激相关障碍

1 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

2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

3 适应障碍:临床表现

四 心理生理功能障碍

(一)进食障碍

(二)睡眠障碍

五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1.人格障碍的概念:

2.人格障碍的特点与特征

3.人格障碍的原因

4.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5.人格障碍的防治(自学)

(二)性心理障碍

1.性心理障碍概念

2.分类

【考核重点】

心理障碍的表现、常见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第六章心理评估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结合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相关知识学习本章内容,通过对心理评估的基本相念、基本程序及各种常用心理测验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分析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临床心理工作打基础。

2.知识目标:通过心理测评的相关实验了解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掌握心理测验的定义、原则、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

 3.能力目标:具备初步对心理评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时数】实验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1 心理评估的定义

2 心理评估的作用

二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会谈法

(4)作品分析法

(5)心理测验法

三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

(1)效度

(2)信度

(3)常模

(4)标准化

四 心理评估的历史:自学

五 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

1 明确要评估的问题

2 确定评估目的和方法

3 实施

4计算测评结果

5 测评报告的解释和建议

第二节 智力测验(自学)

第三节 人格测验(自学)

第四节 神经心理测验(自学)

第五节 临床评定量表(自学)

【考核重点】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和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

 

第七章心理干预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干预知识,使学生对第五章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以及第六章心理评估的内容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了解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解决策略。

2.知识目标:掌握心理干预的概念,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异同;熟悉心理治疗常用方法;了解心理干预的一般过程。

3.能力目标:培养心理干预意识。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干预的概述

一、心理干预的概念

依据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特定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以促使其向着预期的目标发生转变的过程。

二、心理干预的基本技能

三、心理干预的一般流程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  心理咨询

二、心理治疗

相互对比两者的原则、对象和咨询范围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一、  精神分析治疗

二、行为治疗

三、认知行为治疗

四、当事人中心疗法

五、森田疗法

六、其他心理治疗

【考核重点】

心理干预的概念,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异同;心理干预常用方法。

 

 

第八章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的学习,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医患关系及影响因素。

2.知识目标: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患者概念和患者角色,熟悉医生心理,了解人际关系与医疗行为

3.能力目标:培养对患者的共情力和医患沟通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

一、患者概念与患者角色

1患者

定义患病的个体

2患者角色

定义: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二、患者的求医和遵医行为

    1求医行为

    2遵医行为

三、患者的心理需要

第二节  患者的心理特征

   一、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

       1.患者的认知活动特征

       2.患者的情绪特征

       3.患者的意志行为特点

       4.患者的个性改变

   二、各类患者的心理特征

       1.不同时期患者的心理特征      

       2.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

       3.手术患者心理问题及干预

       4.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与医疗行为

第四节 医生心理

一、医生角色

       1.责任

       2.权利

       3.义务

二、医生的心理特征

       1.生存需要

       2.接纳、被接纳及尊重、被尊重的需要

       3.自我实现的需要

       4.优越感

       5.主宰欲和控制欲

       6.医生所存在的自卑和心理防御机制

 第五节  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定义

二、医患关系的特点

三、医患关系的类型

四、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五、医患关系的技巧

【考核重点】

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九章健康行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2.知识目标:掌握健康的饮食行为;熟悉健康行为的定义,熟悉成瘾行为的特征;了解不良性行为。

3.能力目标:培养对常见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判断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健康行为概述

一、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定义:又称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三、健康促进与社区干预

第二节 饮食行为

   一、不良饮食行为

   二、肥胖症

       1肥胖症的概述

        体重超过应有体重20%——体重超常

        超过应有体重50%——肥胖症

       2肥胖的发病因素

       3肥胖的干预

第三节 不良性行为

   一、性行为概述

   二、性生活与性传播疾病

   三、艾滋病

   四、性健康教育与艾滋病防控

第四节 成瘾行为

   一、吸烟

   二、酗酒

   三、网络成瘾

【考核重点】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成瘾行为的特征。

 

第十章中医心理学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心理学理论和内涵,情志病证的防治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继承和发扬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2.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内涵,熟悉情志致病的特点及病机,了解中医心理养生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中医心理学意识。

【教学时数】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研究心理因素在防治疾病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简述中医心理学发展的萌芽、形成、发展、完善时期。

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

    具体讲授中医心理学的5个理论

一、形神合一论

二、心主神明论

三、五脏藏神论

四、人格体质论

五、阴阳睡梦论

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

结合中医临床及文献的案例分析讲解

一、情志致病病机

    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精、气、血、津液失常、

情志化火伤阴、经络不利

二、情志病证的防治

情志病的预防:

  1.清静养神

  2.四气调神

  3.悦乐养神

  4.和畅情志

情志病的心理治疗:

  1.以情胜情法

  2.移情易性法

  3.暗示解惑法

  4.气功疗法

引入案例讨论分析

第四节 中医心理研究

    通过介绍中医心理学近30年的文献整理和科研的成果,介绍研究较深入,有发展前景的几个方面。

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

二、以“情志伤脏”理论为核心的实验研究

三、情志疗法的应用研究

【考核重点】

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内涵

 

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线上、线下混合式

理论2学时,80分钟

网络1学时,40分钟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

理论2学时,80分钟

网络1学时,40分钟

实验1学时,80分钟

第三章

心理应激

线上、线下混合式

理论3学时,120分钟

网络2学时,80分钟

第四章

心身疾病

线下混合式

理论1学时,40分钟

实验4学时,160分钟

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线上、线下混合式

理论1学时,80分钟

网络1学时,40分钟

第六章

心理评估

线上、线下混合式

实验2学时,80分钟

第七章

心理干预

线下

理论2学时,80分钟

第八章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

理论1学时,40分钟

网络1学时,80分钟

第九章

健康行为

线上、线下混合式

理论1学时,40分钟

网络1学时,40分钟

第十章

中医心理学

线上

网络1学时,40分钟

考试

期末考核

 

   3学时,120分钟

合计

 

 

       32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