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至少能排除明显不可能的范围,比如观察热点乌克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约部队编制有多少人口 数据分析至少能排除明显不可能的范围,比如观察热点乌克兰

数据分析至少能排除明显不可能的范围,比如观察热点乌克兰

2023-05-30 2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举例如下:

一、乌克兰战乱是否可能只打四年,比如到2025年结束?

2022年9月10日俄媒报道俄财长称俄未来三年预算将很难编制。9月20日东部四州相继宣布三天后公投表决入俄。9月21日普京宣布动员预备役30万人。

人员和装备,只要对比双方1存量、2增量和3平均消耗量,并不违反战争打4年的推测。也就是说,作为外在观察者,可以从俄财长讲话推测出,至少9月份时俄战略规划战事持续四年到2025年处于合理范围内。

实际上2022年2月开战之初就推算过,即便不增兵,即便继续维持几万正规军加上几万地方民兵大约十万人规模驻守打长期消耗战,面对当时至少三十万以上的乌军,而且乌军还在不断扩编,俄即便按照每年合同兵大约1.4万人正常签署量大部分配给陆军,再按照当时俄1:乌6的消耗交换比例,乌克兰累计阵亡和受伤损失达到大约三十万人规模,战争持续五年就难以为继:当时乌克兰战前部队二十多万人,临时征召短期算三十万人,后来又继续扩兵号称五十万、六十万、七十万,甚至百万,再甚至热心网友按照控制区域还剩2千万人口推算人口10%征兵比例最终可达2百万?但当乌累计损失达到三十万人时,比如打五年,那么扣掉北部和东部边境当地特大城市不能动用的驻守部队,实际上乌投入战争的部队会较大幅度少于以上声称的总兵力数,这意味着累计损失人员从十万人每年逐渐爬坡到五年累计损失三十万人时,第一个问题是算术问题,部队总伤亡比例是加速上扬,且会每年都大幅度高于20%惨重伤亡线。第二个问题是现实与数学问题,10个打10个的消耗速度,与10个打1个的消耗速度,两者相差至少1百倍以上,而不是感官的十倍差距,所以战事中后期总是迅速崩盘,而不是线性比例均匀消耗。

去年9月增兵三十万之后,结束战乱的时间会极大缩短。

二、是否可能以某种形式和谈解决纷争?

代理人战争纠缠不休怎么解决?过去三十年,县城规模的车臣、高加索、格鲁吉亚、欧洲第二大国乌克兰,代理人战乱袭扰规模越来越大。乌无论人口还是面积都是车臣数十倍,县城规模的车臣两次战争打了至少十几年,几乎令俄崩溃,即便普京重新集结力量认真打第二次,又过了十年到2009年才宣布结束。

对比二十年前的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到1个月占领伊全境,然后最多时驻守大约17万人打治安战,只打了2年巨大的财政压力就导致国内吵翻天要撤军。耗到2010年终于大规模撤军,1年后2011年撤出绝大部分部队,当时媒体认为七年消耗战开支至少当时购买力的7千亿美元。现在,以俄的经济实力,即便有未来几年高油价每年额外补充上千亿美元军费,俄财政最终能耗多久?将来当地长期驻守部队的长期开支又如何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如何升级维持基本国防工业不落后?国民收入如何提高?

欧洲第二大国乌克兰,以任何方式切割分治,剩下的那一部分仍然会远远大于三十年前的县城规模车臣,这就是基本牌面,形同死局,如何破解?

三、四十平方公里行政区域的平原小镇,到底能挤进去多少部队去伤亡?

卫星地图显示,巴赫穆特小镇城区也就方圆三四公里,2021年乌官方说原八万人还剩7万居民,2条高速公路和1条铁路,居民小平房、板楼、少数几栋旧高层,砖结构步枪子弹就能打穿、重机枪打对穿、步战车小口径机关炮可以直接拆楼,谁会躲在民宅和楼房里等着埋?防守部队根本没法采用密集阵型,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电影式的民宅楼栋巷战。

漫天都是俄无人机侦察随时呼叫重炮覆盖,乌无人机又面对俄电子战压制和防空覆盖很难有什么大作为,地面炮战时,缺乏掩护的乌老式牵引式榴弹炮根本无法及时转移只能原地暴露等死,乌自行榴弹炮原本就不多,在平原毫无遮挡隐蔽的城镇和原野能蹦跶几个小时?所有美、英、俄的航拍视频或高清照片,乌此前一年的战场区域基本都是一览无余的平原,也包括巴赫穆特平原小镇。驻守、补给、轮换、转移,都缺乏隐蔽,伤亡率会极其高。

500

现在,瓦格纳首领前御厨接受博客博主采访、西方媒体转发、国内自媒体跟进,声称损失2万人,又声称损失了20%手下。这些存在自相矛盾现象的数据是实话实说,还是明显的满嘴跑火车?自媒体又纷纷称乌损失至少十几万人,俄也损失至少大几万人以上,双方损失二三十万人,那么投入的人员又是多少呢?怎么挤进方圆几公里的弹丸小镇呢?俄媒说乌损失三万人,至少看起来合理。其他说法就明显不能自圆其说了。

另外,还有个有趣现象,前御厨之前在西方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公开抨击克扣弹药补给,攻克后又现场电视采访,视频都明显违反常理:美国和北约的各种太空、空中、地面电子侦察,外加各种情报刺探,随时可以在前线附近实施各种炮火伏击斩首或炮火袭扰。前御厨几次抵近一线拍视频大摇大摆,再次表明美国痴迷于舆论战信息战的编排诱骗无处不在。雇佣军唯利是图,历史以来就是必反必叛。囚犯不能遵守起码的法律和社会规则,又怎么可能遵守军纪和军令。西方媒体去年炒地方小军阀车臣,今年换成炒雇佣军,西方媒体意欲何为?俄国防部1百多万现役军人置于何地?战场上整装待发的几十万军人荣誉又置于何地?

四、对比或类比,都可以排除常见的明显有问题假设。

比如,对比军工产量,俄自称各种品类飙升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乌工业尽毁,全靠军援,清单装备的实战能力和数量都明显严重不足。乌胜出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假如俄乌相持维持现状,或者美俄达成和平协议将来以某种方式打打停停?俄每天堆积军品如山,乌油尽灯枯,怎么可能维系平衡呢?

假如俄继续并入更多土地,美国迫于现实接受和谈?俄每天堆积军品如山,缩水版的乌克兰雪上加霜,怎么实现长期平衡呢?

假如欧洲合众盟将来结束内部争吵也开始飙军品产量,乌出耗材欧出军品物资继续拼常规消耗,将来的俄该怎么办呢?

再比如,苏联解体前,美国、欧洲和北约的承诺是什么?后来三十年不顾俄强烈反对又一再发生了什么?在此背景下,又有什么机制或所谓信用来保证美国、欧洲和北约的新承诺呢?

还比如,乌独立后政局动荡十年,本世纪初演变成亲美亲俄来回拉锯震荡,又动荡第二个十余年后,最终2014年民选政府被美国策动推翻,从此乌伪扩军备战八年,直到2021年8月美国迅速撤军阿富汗脱身后,立刻引爆乌局势,再次将菜俄拖入谋划已久的大规模代理人袭扰战。将来菜俄怎么逃脱已经持续三十的袭扰放血消耗陷阱?

五、2023年过半,接下来局势可能有哪些变化趋势?

过去百年,大规模战争的胜负在工厂里已经决定。战场上人员消耗的现象,内在机制是军品产量的消耗。稳定爬升的军品产量,在估算进展时可以熨平短期政治和军事决策形成的短期波动,也就是说,估算军品产量,可以在年尺度甚至可能季度尺度估算出战场走势的可能范围,从而绕开打打停停的具体军事行动对估算形成的短期波动影响。军品每天稳定在堆积,最终都会把旧库存消耗掉然后再补入新的库存。后勤运输、人员配备和攻防计划拉长观察周期,都相当于不影响,或者说军事计划无论怎么具体变更,都可以,都不影响军品生产速度,也就都不影响军品投入战场消耗速度,

比如,俄说战斗持续224天的小镇巴赫穆特,乌损失大约3万人,平均每天损失130人。期间俄军工产能自9月扩兵以来在迅速提升,每天乌损失是前低后高,今年以来乌每天损失迅速提高,俄国防部每日战报可达每天乌损失四百人规模以上。俄当前军工产量大幅度高于半年前,粗略估算时,可以近似取当前军品产量相当于平均每天让乌损失200人以上,再加上周边其他区域小规模每天摩擦消耗,粗略估算取俄军品产量相当于平均每天让乌损失300人规模,那么,2023年剩余7个月,按照军品产量估算,乌接下来七个月还会累计损失超过6万余人,加上今年前五个月损失至少近三万人,2023年估计损失至少十万人,类似粗估2024年损失至少11万人,加上去年2022年已经损失十几万人,开战三年到2024年时,乌至少损失近40万人,这还是按照当前俄军工产量的粗略估算,如果俄军工产能继续提升,乌损失还会更高。

战场上的人数估算,作战人员即便取一年补充战损和轮换低至一次,四十万作战部队三年,实际参战人员大约可达120万人规模,而后勤和辅助人员通常1倍~2倍于作战人员,至少还有40万~80万以上的后勤和辅助人员为四十万作战人员服务。假设后勤和辅助人员轮换程度较低暂时不考虑,四十万作战部队规模的3年实际所需人员大约可达2百万人规模以上。这个估算过程对于俄乌双方都类似,因此可以看出乌去年底就已经是油尽灯枯:去年没装备了,今年耗材也没有了。

由此可看出,乌很难将现状维系到明年2024年。无论俄采用何种打法,今年2023年乌都面临开战两年累计损失至少二十多万兵力以上的严峻形势,再扣掉少数大城市的至少几万固守部队不能抽调,乌整体面临严重缺员和随时会闪崩全线溃退局面。

例如小镇巴赫穆特,乌损失三万人看似不多,但乌累计投入六万至八万人,至少四五成伤亡损失了,所有参战部队番号都打残了。此战过后,乌面临没法再大规模抽调兵力的局面。乌前十大城市九个都在沿第聂伯河的平原区域,无险可守,无论打法如何,高伤亡率的巨大损失无法避免。

六、美联社又称俄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打击反对者、控制舆论,但同样道理观察美国和欧洲,互联网更发达的美国和欧洲情况如何?

过去140年,从英国到美国,套路都是暗杀斩首登峰造极、挑动战乱不择手段。川建国痛斥Fake News,总统职位还没卸任,社交账号就封了,美国内部尚且如此,铺天盖地的媒体消息真真假假可想而知。一年前俄外长痛斥全面混合战,经济金融制裁、虚假舆论、网络战部队蚂蚁啃骨式无差别袭扰,曾经打得菜俄晕头转向不断出现重大决策错误。

俄总理引用中国谚语“人心齐,泰山移”,个中韵味,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