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物价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菜价涨了 疫情对物价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疫情对物价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疫情对物价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立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前,我国正处于打赢疫情防控和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供求形势复杂多变,给稳定价格带来较大压力。预计2020年上半年CPI和PPI均将出现阶段性攀升,且其涨幅或将超过GDP增速,使经济表现出一定的“滞胀”特征。预计这一现象短期影响有限,但如果长期持续,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值得密切关注。下一阶段,在严控疫情和加快复产的同时,应采取改善供给、管控需求、合理监管、引导预期等手段,促进物价稳定,防范物价大幅上涨风险,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当前物价形势中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医用口罩市场供应极为短缺,价格秩序较为混乱

 

新冠疫情爆发后,随着口罩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医疗系统的口罩紧缺情况已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但市场上具有防护功能的医用口罩仍然短缺,“一罩难求”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随着2月10日起各地企业逐步复工,口罩作为开工必备物资,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当前,全国各地药店、超市口罩货源紧张,无法确定上架日期,销售差异大、不确定性较高;而大型电商平台仅有少量防尘、防晒等并无防护功能的普通口罩在售,医用口罩仅阶段性限量供货。海外代购、微商等渠道虽有少量口罩供应,但价格为平日的数倍。

 

造成市场医用口罩短缺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消毒后净置7-14天的技术标准限制了医用口罩的生产速度;二是医用口罩优先保障医疗体统抗疫需求,现有产能尚难以保障社会各方面需求;三是部分居民抢购、囤积口罩,加剧供需矛盾;四是供求矛盾大幅推升市场价格,部分药店和超市为规避限价等监管要求暂停口罩销售,因此口罩流通转入非正规渠道,普通市民、中小企业难以在正规市场上购买口罩。

 

(二)农产品运输不畅,产地和销地价格分化

 

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等销地市场,由于企业复工,人口不断回流,农产品需求出现较大提升。但疫情防控的交通管制措施导致各地供应难以及时补足,部分超市出现空架现象,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例如,2月10日,北京八里桥蔬菜批发市场41种蔬菜的平均批发价同比(按农历日期计算)上涨12%,其中大白菜、西红柿等12个品种涨幅超过30%。

 

另一方面,在农产品主产区,受人工不足、包装材料短缺、交通运输不畅等因素影响,部分鲜活农产品,尤其是储存期较短的绿叶类蔬菜、鸡蛋和鲜花等,无法及时进行采摘、包装、储存或运输,造成相当的积压,使得产地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二、疫情对物价走势的影响和总体形势判断

 

动态地看,疫情对2020年物价形势的影响主要通过国内供需关系推动,且这一影响将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预计2020年上半年物价形势将较为复杂严峻,下半年则将逐渐趋向稳定。

 

(一)预计疫情因素将推动CPI出现阶段性高企和阶梯式回落

 

预计疫情对CPI的影响主要受供需关系推动,其影响将贯穿全年,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2-3月份,受大中城市人口回流、疫情防控、农产品供应不畅因素影响,疫情主要推动食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CPI上行;4-6月份,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居民旅游、教育、健康、娱乐等服务价格将出现攀升,同时由于制造业供应链一度中断,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将落后于快速增长的需求,将出现工业消费品短缺价格回升情形,推动CPI上行;由于疫情造成2020年居民总体收入降低,预计需求在集中释放后,将在下半年恢复常态并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带动CPI涨幅逐步回落。

 

此外,猪肉价格在2019年持续攀升,而受生猪存栏量下行趋势刚刚企稳,尚未出现明显反弹影响,预计其在2020年将保持高位震荡或缓慢下行。因此,预计其对CPI的贡献将前高后低。

 

综合考虑疫情和猪肉价格因素后,预计2020年上半年,各月CPI同比涨幅将在5%附近高位徘徊;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将逐步回落,或最终稳定在2%左右。

 

(二)预计疫情因素将阶段性拉低PPI,但后续可能推动其快速攀升

 

疫情对PPI的影响也将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由于疫情拐点尚未明确,各地复工进度迟缓,这将压低近期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大宗商品的总需求。预计2-3月份,PPI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进入二季度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工业产能或将全面恢复,但由于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和上游大宗商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相对缓慢,预计会出现短期供求缺口,推动PPI出现阶段性大幅上涨。此外,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各地各部门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实,在建和新增项目快速启动,也将在短期内推升大宗商品需求,助推PPI快速攀升。

 

结合2019年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考虑其基数效应并叠加疫情因素影响后,预计2020年2-3月份,PPI同比降幅将介于2%至0之间;第二季度PPI将止跌并快速回升,预计PPI月度同比涨幅或将达到4-6%;下半年PPI同比涨幅将阶段性维持高位,随后逐步回落。

 

(三)一、二季度物价和GDP走势将表现出一定的“滞胀”特征,值得密切关注

 

2020年1月,CPI同比涨幅已达5.4%,PPI同比由上年连续下降转为微涨0.1%。综合来看,2020年第一、二季度,预计CPI同比超过5%的可能性较高,PPI也将在二季度出现大幅攀升趋势;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二季度GDP增速也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可能滑落至5%或以下。因此,上半年将有可能出现物价上涨而经济增速下行,且物价涨幅超过GDP增速的局面。如果这一时期内,就业、进出口规模、工业增加值、PMI等相关指标与GDP共同下滑,很容易引发各方关于我国发生“滞胀”的猜想。

 

但这一现象值得密切关注。如果只是短期存在,其影响不大,但可能引发国际上唱衰中国的言论,同时动摇国内外实体企业和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如果这一现象持续时间较长,高企的价格将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减缓复苏步伐,甚至抑制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又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四)疫情引起的价格波动将通过供应链体系向世界传播

 

当前,我国GDP在世界的占比已经超过16%,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全球排名第一,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因此,预计此次疫情对价格的影响将具有一定的全球溢出效应。当前,疫情造成我国对外贸易和供应链部分中断,将导致一定时期内国际市场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工业中间品和小商品、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最终消费品的供应紧张,推动各国CPI出现一定程度上涨。与此同时,上半年我国大宗商品需求将出现先压制后释放的局面,将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先抑后扬,推动各国PPI同向波动。

 

综上,2020年上半年,CPI将经历先高企、后回落的过程,PPI将表现出先压低、再大幅攀升及最后回落的走势。预计上半年的一定时期内,或将出现物价攀升将与GDP增速下滑并存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滞涨”特征。这一现象短期内影响有限,但如果长期持续,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下一阶段,在严控疫情和加快复产的同时,应采取改善供给、管控需求、合理监管、引导预期等手段,促进物价稳定,防范物价大幅上涨风险,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着力扩大医用口罩市场供给和优化资源配置

 

快速增加口罩供给。建议对口罩实行分类管理,供应医疗救护系统的医用口罩坚持国家标准并优先保障;对于供应市场的医用口罩,可适当调整生产标准以快速提高产出速度,即在灭菌环节临时允许用效率更高的辐照或高压等方式取代耗时较长的环氧乙烷灭菌法。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实施临时性生产许可豁免,以事后生产质量鉴定取代事前资质管制。

 

着力优化医用口罩资源配置。优先供应疫情较为严重、人口密度大且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以及各地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点行业。此外,还应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建议各地借鉴上海、杭州等地经验,采取政府采购加居民实名预约、平价购买(或免费领取)的方式供应口罩,同时采取限量购买方式,限制个人和企业的囤积行为。

 

(二)加强生活和生产物资储备,预防需求集中释放带来的价格冲击

 

鼓励物资储备向需求端前移。一方面,在企业全面复工、学校全面开学前,各大中城市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做好食品、日常生活物资、能源等方面的储备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和提示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加工设备等物资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工作,保持合理储备和做好应急预案。同时引导农民提前储备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保障春耕生产。国家应充分利用战略和商业存储空间,做好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储备工作。对各方储备物资所需资金可予以融资、贴息或财政补贴等支持。

 

(三)转变复工推进思路,尽快打通供应链和改善供给

 

当今产业链分工精细,企业间相互依赖,按企业主体分批次复工,企业或将面临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中断问题,影响复工效果。建议转变复工推进思路,兼顾防疫需求和供应链畅通,从点状复工转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系统性复工,按分类分批提高员工到岗率或企业产能利用率方式推进全面有序复工。这将在宏观层面上保障经济体各项功能完备,增加经济韧性,有利于在早期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以及后续全面提升复产速度,加快经济复苏。

 

此外,还应进一步疏通运输物流通道,改善供给。建议实施交通管制地区在关卡处设立物资中转站,推广使用标准托盘、标准周转箱等,提升装卸、转运效率,同时禁止各地对货运司机采取不必要的观察隔离措施。

 

(四)分阶段释放需求压力,有序推进投资项目落地

 

应避免消费和投资需求集中释放。消费方面,各地宜采取“先复工,后复学”、“分类分批逐步提高员工到岗率”的思路,减少大中城市人口短时间内聚集的压力。投资方面,各地各部门应保持战略定力,采取“项目分类分批开工”的思路,有序落实各类投资,促进投资需求合理、稳健释放。

 

(五)货币政策重点在于稳增长,但须兼顾物价稳定

 

下一阶段,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但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仍在于稳增长。逆周期调节应主要依赖价格型政策工具。应通过降息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存量债务负担。数量型工具应灵活、适度。通过银行系统为各类型企业提供救济性信贷支持或延缓贷款偿付,帮助企业改善现金流,降低违约风险。适度加大对财政的支持力度。在物价形势企稳前,不宜进行刺激性货币投放和信用扩张。

 

(六)价格监管科学适度,规范秩序的同时应尊重规律

 

特殊时期的价格监管措施,应处理好维护市场秩序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对于供求缺口较大的商品,避免简单、强行采取限价措施,应合理设置哄抬物价行为的认定标准,允许价格出现一定涨幅,使其反映特定阶段供求关系及生产流通成本的变化,给予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对于政府实施统筹供应、定向采购的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也应给予一定的价格上浮空间。

 

(七)全力创造宽松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必要的预期管理

向国内外做好信息公开、经济数据解读工作,加强预期引导。应借助国际组织、国际媒体、国内外专家力量,正确、科学解读经济发展形势,遏制唱衰中国言论。同时,应继续采取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减税降费等措施,稳定国内外市场信心,改善各方预期。(责任编辑 蒋新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