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北京市适度人口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市人均耕地面积多少亩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北京市适度人口研究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北京市适度人口研究

2024-06-23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引言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北京市综合承载力分为:资源、经济和生态承载3个子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各承载系统的客观权重,构建北京市适度人口测算模型,以期为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源 2.1 评价指标与数据源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Tab.1 表1

表1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

Tab.1   Evaluation indexes to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Beijing

类型名称内容单位类型名称内容单位资源承载系统X1用水总量亿m3经济承载系统X14第三产业占GRP比重%X2水资源总量亿m3X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3人均水资源量m3X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4人均用水量m3X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5万元产值耗水量m3X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6年末耕地总资源hm2X25常住人口万人X7人均建设用地面积km2X26城镇人口万人X8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生态承载系统X19人均绿地面积m2X9人均耕地面积m2X20森林覆盖率%X10建设用地面积km2X21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经济承载系统X11人均GRP元/人X22工业烟尘排放量tX12GRP亿元X23工业SO2排放量tX1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24城市环境设施投资额万元

新窗口打开

2.2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对各主成分因子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设北京第i时段综合承载力的第j个主成分得分为Xij(i=1,2,…,n;j=1,2,…, m),为避免求熵值时,取对数无意义,进行如下处理[27]: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1(1)

(2)第i时段的第j项主成分得分占所有时段该主成分得分和的比重:

Pij=Xij'/∑i=1nXij'(i=1,2,…,n;j=1,2,…,m)(2)

(3)求各主成分的权重:

wj=dj/∑j=1mdj(1≤j≤m)(3)

ej是第j项主成分的熵值(式(4))。

ej=-1/ln(n)∑i=1nPijln(Pij)(4)

2.3 各个主成分承载系统的承载人口

2.3.1 生态承载人口

生态足迹法是定量评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因其计算结果直观明了,计算方法可操纵性强而在国内外生态承载人口研究中应用广泛[37-38],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如下:

Ce=EC/ef=(N∑j=16(ajrjyj))/(∑i=1nrj(ci/pi))(5)

式中:EC为北京市生态承载力;ef为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N为北京市总人口数;j为生产性土地类型;aj为第j项生产性土地的人均土地面积;rj为均衡 因子;yj产量因子;i为消费项目;ci为第i类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pi为第i类消费项目的年均生产力。人口生态压力指数En=P/Ce;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 规模。

2.3.2 经济承载人口

经济承载力,特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可承载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GR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最通用的标准,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39],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29]上进行改进,选取了3个经济指标(Qei):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计算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

Cec=P/E=P/∑i=13βEni(6)

式中: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E为人口经济综合压力指数;β为各指标人口经济压力指数(Eni)的权重(取1/3);Eni=P/Ceci=P/(Iei·Qei),Ceci为各经济指标的经济承载人口;Iei为经济承载指数,Iei=Qpe/Qlei;Qpe、Qlei分别为参照区(中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指标值[40]。

2.3.3 资源承载人口

已有的资源承载人口计算中,大多仅从水资源或者土地资源单一要素分析[17-18],考虑到北京市的资源现状,仅利用耕地承载力测度资源承载力有失偏颇,北京水资源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故选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代表自然资源,以其承载能力计算北京市资源承载人口,即:

Cr=P/R=P/∑i=13βRni(7)

式中: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R为人口资源综合压力指数;β为各指标人口资源压力指数(Rni)的权重(取1/2);Rni=P/Cri=P/(Ii·Qi);Cri第i项资源约束下的资源承载人口;Ii为资源承载指数;Ii=Qp/Qli;Qp、Qli为参照区(中国)人口数量和第i项资源总量[40]。

2.4 适度人口模型

北京市适度人口模型如式(8)所示。

C= w1Ce+w2Cec+w3Cr (8)

式中:w1、w2、w3分别为由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得到的各主成分承载系统的权重;Ce、Cec、Cr分别为生态、经济、资源承载人口。综上,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适度人口模型,分别计算资源、生态和经济承载人口后,利用模型求解北京市适度人口,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显示原图|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1   技术路线图

Fig.1   Flow chart for optimum population of Beijing

3 实证分析 3.1 北京市适度人口模型构建

利用SPSS软件,分析北京市2004-2014年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数据,依据各主成分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3个主成分C1、C2、C3。对主成分因子作方差最大化旋转(表2)可见,第一主成分C1与变量X4、X5、X7-9、X21和X23项指标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X14、X25、X26项指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上述指标属性反映系统的生态质量和生态空间状况,可表征生态承载系统;第二主成分C2与变量X1、X10-12、X15、X17-20、X24项指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以上指标反映系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表征经济承载系统;第三主成分C3与变量X2、X3、X19、X22项指标呈较强的相关关系,C3主要表征资源承载系统。以C1、C2、C3构建的北京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框架,利用熵权法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的权重,得到适度人口测算模型为:

C=0.354390968 C1+0.325910098 C2+0.319698934 C3(9)

Tab. 2 表2

表2   主成分载荷

Tab. 2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变量主成份C1C2C3用水总量X10.5170.791-0.133水资源总量X20.3120.0480.927人均水资源量X3-0.088-0.3530.902人均用水量X4-0.822-0.554-0.056万元产值耗水量X5-0.858-0.500-0.036年末耕地总资源X6-0.671-0.7170.010人均建设用地面积X7-0.848-0.296-0.15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8-0.731-0.055-0.039人均耕地面积X9-0.785-0.614-0.022建设用地面积X100.5940.770-0.082人均GRP X110.6910.713-0.001GRP X120.6480.756-0.006地区GDP增长率X13-0.551-0.629-0.234三产占GRP比重X140.8820.334-0.058固定资产投资额X150.6610.743-0.067恩格尔系数X160.180-0.6960.254消费品零售总额X170.6250.778-0.003人均可支配收入X180.6290.767-0.030人均绿地面积X190.4130.616-0.503森林覆盖率X200.5890.726-0.188工业废水排放量X21-0.9800.047-0.013工业烟尘排放量X22-0.0340.6560.499工业SO2排放量X23-0.900-0.3920.019环境设施投资额X240.2770.835-0.245常住人口X250.7360.6730.019城镇人口X260.7610.6450.014

新窗口打开

3.2 北京市适度人口测算与分析

3.2.1 生态承载人口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北京市2004-2014年的生态承载人口(表3),其中生产性土地包括6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文中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引用参考文献[22]中的数据[22]。2004-2014年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规模在波动呈增加趋势(图2),由717.38万人上升至753.14万人,年均增长0.49%,低于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4.17%);但生态承载人口规模仍然一直低于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其最大值仅为城市现实人口数量的0.35倍,11年来一直处于人口超载状态,人口超载率(超载人口/现实人口)逐年升高,从0.52上升至0.65,年均增长2.26%。

Tab. 3 表3

表3   北京市2004-2014年生态承载人口

Tab. 3   Ecological carrying population scale of Beijing from 2004 to 2014

年份生态承载力/万hm2人均生态足迹/hm2生态承载人口/万人富余或超载状态富余或超载率2004284.460.40717.38超载-0.522005285.890.43669.68超载-0.562006291.900.42699.53超载-0.562007306.840.44692.58超载-0.592008301.000.46657.01超载-0.632009309.820.47662.45超载-0.642010314.490.42754.70超载-0.622011318.640.43742.33超载-0.632012329.940.44753.55超载-0.642013319.180.44731.60超载-0.652014304.200.40753.14超载-0.65

新窗口打开

3.2.2 经济承载人口

经济承载人口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2004-2014年,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规模不断减小,由5297.18万人减少至3802.06万人,年均减少率为3.26%,2014年,经济承载人口规模是城市现实人口数量的1.77倍;经济承载人口规模一直大于城市现实人口规模,处于富余状态(图2)。人口富余率逐年降低,由2004年的2.55减少至2014年的0.77,年均减少11.28%,说明经济承载力的优势地位在明显减弱。从经济承载人口的组成成分来看,第三产业产值所承载的人口对经济承载人口的贡献最大,在2014年达到65.15%,第二产业产值所承载的人口对其贡献最小为20.05%,地区生产总值(GRP)的贡献率居中,为40.34%。

Tab. 4 表4

表4   北京市2004-2014年经济承载人口

Tab. 4   Economic carrying population scale of Beijing from 2004 to 2014

年份GRP承载人口/万人第二产业承载人口/万人第三产业承载人口/万人经济承载人口/万人富余或超载状态富余或超载率20047378.363262.538045.275297.18富余2.5520054937.293027.318267.044588.35富余1.9820064914.052775.028440.024396.64富余1.7520074843.252633.078327.314247.22富余1.5320084631.082325.108218.553907.79富余1.2120094700.292370.738019.593951.23富余1.1220104648.322361.947912.363922.10富余1.0020114565.912218.347810.783760.20富余0.8620124543.202233.777671.223758.74富余0.8220134619.942274.457570.183806.06富余0.8020144601.692287.457431.343802.06富余0.77

新窗口打开

3.2.3 资源承载人口

资源承载人口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从2004-2014年,北京市资源承载人口规模变化呈波动状态(图2),2014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为139.61万人,仅为城市现实人口规模的0.06倍;资源承载人口规模一直小于城市现实人口规模,处于超载状态,人口超载率在波动中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从2004年的0.89增加至2014年的0.94,年均增长0.55%。对资源承载人口的组成进行分析,土地资源所承载的人口对资源承载人口的贡献一直大于水资源所承载的人口,2014年贡献率达79.91%,但规模仍然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从2004年的251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223.13万人,年均减少1.17%;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变化呈波动状态,2014年其规模为101.58万人,主要因为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不断升高,最高达到9.6%,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Tab. 5 表5

表5   北京市2004-2014年资源承载人口

Tab. 5   Resources carrying population scale of Beijing from 2004 to 2014

年份土地资源承载人口/万人水资源承载人口/万人资源承载人口/万人富余或超载状态富余或超载率2004251.00115.28158.00超载-0.892005249.98108.14150.97超载-0.902006251.00114.69157.44超载-0.902007252.02124.52166.68超载-0.902008252.79165.55200.08超载-0.892009223.92120.53156.71超载-0.922010221.83100.22138.07超载-0.932011221.13155.32182.47超载-0.912012221.26181.14199.20超载-0.902013222.64120.75156.58超载-0.932014223.13101.58139.61超载-0.94

新窗口打开

3.2.4 适度人口与人口压力

利用适度人口模型求得北京市适度人口规模如表6所示,从2004-2014年,北京市适度人口规模呈减小趋势(图2),从2004年的2031.15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1550.67万人,年均减少2.66%;2004-2007年,适度人口规模大于城市现实人口规模,处于富余状态,但富余人数和人口富余率不断减少,富余率从2004年的0.36减少至2007年的临界状态,导致北京市2008年出现了人口赤字;从2008-2014年,适度人口规模一直小于城市现实人口规模,处于超载状态,且人口超载率逐年攀升,从2008年的0.11增加至2014年的0.28,年均增长16.85%。从适度人口的构成分析,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对适度人口贡献率最大,一直维持在80%以上,生态承载人口和资源承载人口的贡献率平均值依次为14%和3%。

显示原图|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2   北京2004-2014适度人口与各子系统承载人口变化趋势

Fig. 2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optimum population and carrying population scale of Beijing from 2004 to 2014

人口压力可以定量反映生态、经济和资源的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的关系[41],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承载力相对富余,反之表示相对不足[11]。由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图3)可见,人口生态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和资源承载力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一直小于1,承载力处于相对富余的状态;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相对于其他压力指数而言最大,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由此可见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承载城市人口的能力较弱;人口生态压力指数也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2.08上升至2014年的2.86;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虽然一直处于相对富余状态,但这种优势逐年减缓,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0.28上升至2014年的0.57,从经济承载人口超过80%的贡献率可知,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显示原图|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3   北京2004-2014年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压力指数变化趋势

Fig. 3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population pressure indexof Beijing from 2004 to 2014

Tab. 6 表6

表6   北京市2004-2014年适度人口

Tab. 6   Optimum population scale of Beijing from 2004 to 2014

年份适度人口/万人富余或超载人数/万人富余或超载状态富余或超载率20042031.15538.45富余0.3620051780.98242.98富余0.1620061731.15130.15富余0.0820071682.946.94富余0.0020081570.39-200.61超载-0.1120091572.61-287.39超载-0.1520101589.85-372.05超载-0.1920111546.90-471.70超载-0.2320121555.74-513.56超载-0.2520131549.77-565.03超载-0.2720141550.67-600.93超载-0.28

新窗口打开

4 结论

基于城市承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一直是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或单一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适度人口研究方法被较多学者采用,但其仅能提供城市人口的部分支撑能力,测算结果准确性差,基于北京市的适度人口研究成果甚少。基于多指标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评价虽能弥补这一缺点,但研究结果未能体现在量化的人口数据中。城市人口综合承载力既不是各种因素承载能力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单一承载能力的评估结果,而是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本文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的前提下,在前人基础上对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城市适度人口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本文选取26个评价指标,从资源承载系统、经济承载系统、生态承载系统3个方面综合评定了北京市的综合承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主成分系统的权重,建立了北京市适度人口测算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1)2004-2014年,生态承载人口规模在波动呈增加趋势,由717.38万人上升至753.14万人,年均增长0.49%,其最大值仅为城市现实人口数量的0.35倍,一直处于人口超载状态;

(2)2004-2014年,经济承载人口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规模由5297.18万人减少至3802.06万人,人口富余率逐年降低。第三产业产值所承载的人口对经济承载人口的贡献最大,在2014年达到65.15%,第二产业产值所承载的人口对其贡献最小为20.05%。

(3)2004-2014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变化呈波动状态,2014年为139.61万人,仅为城市现实人口规模的0.06倍,处于超载状态,超载率逐年增加。土地资源承载力对资源承载人口的贡献大于水资源,2014年贡献率达79.91%。

(4)2004-2014年,北京市适度人口规模从2004年的2031.15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1550.67万人,2008年出现人口赤字,且人口超载率逐年攀升。经济承载人口对适度人口贡献率维持在80%以上,生态和资源承载人口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14%和3%。生态和资源承载力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经济承载力则相反;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本文研究的是绝对承载力,但随时间变化和城市发展,相对承载力和动态承载力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北京作为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地,人口问题是过度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力,因此量化流动人口对北京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可做进一步探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张子珩,濮励杰,康国定,等.

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乌海市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457-465.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9.03.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可能-满意度方法是从系统目标实现的可能度与满意度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可能度函数与满意度函数,并且利用一定的并合技术形成综合的可能-满意度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由于承载力具有相对意义,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和人们追求的生活标准,因此,可能-满意度法可用于承载力研究。文章选取乌海市作为研究区域,选用可能-满意度法,通过构建乌海市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可能度和满意度函数,对乌海市未来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不同人口规模将面临的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问题是不同的。当总人口小于49×104人时,大气质量问题相对严重;当总人口大于49×104人时,水资源供需矛盾上升为主要问题。当总人口继续超过63×104人时,就业问题比资源环境问题更显严峻。综合各种目标的可能-满意度,乌海市2020年的人口承载力以51×104人为宜,对应的可能-满意度为0.61。

[ Zhang Z H, Pu L J, Kang G D, et al.

Research on carrying capacity in urban area by P-S model: A case study of Wuhai city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24(3):457-465. ]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9.03.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可能-满意度方法是从系统目标实现的可能度与满意度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可能度函数与满意度函数,并且利用一定的并合技术形成综合的可能-满意度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由于承载力具有相对意义,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和人们追求的生活标准,因此,可能-满意度法可用于承载力研究。文章选取乌海市作为研究区域,选用可能-满意度法,通过构建乌海市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可能度和满意度函数,对乌海市未来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不同人口规模将面临的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问题是不同的。当总人口小于49×104人时,大气质量问题相对严重;当总人口大于49×104人时,水资源供需矛盾上升为主要问题。当总人口继续超过63×104人时,就业问题比资源环境问题更显严峻。综合各种目标的可能-满意度,乌海市2020年的人口承载力以51×104人为宜,对应的可能-满意度为0.61。 [2] Wei Y, Huang C, Li J, et al.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 case study of China's mega-cities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6,53:87-96.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5.10.02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61This paper develops an integrated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UCC) evolution model.61The paper summarizes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topic of UCC.61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pros and cons of relate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raditional index evaluation systems.61The article evaluated the UCC conditions of 30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61This paper reveals several important patterns of UCC in China's mega-cities. [3] Campbell D E.

Emergy analysis of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 example using the state of Maine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 1998,51(1):531-569.

https://doi.org/10.1023/A:10060437211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for a region at a specified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and the exchange of resources across regional boundaries.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a human population living at a given standard can hesustained depends on the rates of use and renewal of the resource base. Al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sources are produced asa result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s, therefore,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their production can be specified and evaluated in common terms byconverting their energy values into emergy. Emergy is defined as theavailable energy of one ind, previously used up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o make a product or service. Its unit is the emjoule. Emergy values and indice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ource base for Maine, a politically defined region, and to estimate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tthe 1980 standard of living and for possible future resource bases. Emergy indices for Maine are compared with similar indices for Florida, Texas,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demonstrate variations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stainability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The 1980 standard of living for Maine, Florida, Texas, and the Nation as measuredby emergy use per person fell within a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of 3.4E16 to 4.3E16 solar emjoules y-1. The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for a region is considered within a pulsing paradigm for sustainabilty and within the constraints provided by a renewable resource base. For example, in the short-term the developed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for Maine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fuel emergy inflow relative to renewable emergy resources. If purchased emergy inflows relativeto Maine's renewable emergy increase to the average ratio for a developed country around 1980, the population living in Maine at 1980 standards could increase to 2.9 million or 2.6 times Maine's 1980 population. In contrast, the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Maine's renewable re [4] Liu H.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2,36(4):462-470.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2.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Urban agglomeration (UA) is a complex artificial system. Carrying capacity reflects the environmental capability to support human a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the paper selects 12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16 cities of the UA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are selected as data samples. Time-series global factor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extract the principal factors of the index of 2000 and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A tends to benign development as a whole except for Shanghai. Carrying capacities of land and water have become the two critical factors to restric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he values differentiate the UA into significant gradient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shows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s conspicuous and expanding.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policie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planners to successfully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UA. [5] Chatterjee A, Chatterjee S.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using carrying capacity as a tool: A case of Mumbai metropolitan region, India

[J]. International Advanced Research Journal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6,3(4):32-35.

https://doi.org/10.22161/ijaers/3.1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Presently, a new reversible image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 is proposed, this technique not only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the encrypted image but also it can restore the secret image in lossless manner. Furthermore, is delegate data to the cloud. Therefore, the cloud can easily add additional data into the encrypted image by any RDH methods. It is very crucial to secure data and allow the cloud server to manage the data at the meantime. Under such demands, proposes a method of Reversible Data Hiding in Encrypted Image based on Reversible Image Transformation. Other from all existing encryption methods, RIT based method allow user to transmute the data of original image into another target image with the same size. Which secure the original image, the transmuted image which appears like the target image which is used as the encrypted image, and the transmutation can be done between the micro blocks with small size, which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encrypted image. [6] Wei Y, Huang C, Lam P T I, et al.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 review on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46:64-71.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4.10.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UCC)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barometer and yardstick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here are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studies dedicated to the broadest sense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nd a plethora of underlying theor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have been reported. However, UCC, i.e. study at the urban setting, is a largely different research theme due to the varied meanings, principles, emphasis, and implications. Studies focused on UCC are still in its nascent period, existing in a limited volume of literature, a loosely knitted theoretical basis, with a lack of credib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limited application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related studies on UCC. Through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existing concepts of UCC,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compares the pros and cons of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summarize knowledge gaps, and makes suggestions for planners and urban managers to ameliorate UCC. It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CC concept. Th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inspire researchers to advance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and also provide clues to city managers and urban planners for develop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actions to improv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7] 陈勇,茆长宝,程琳.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560-5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5906.2009.02.0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2006年我国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25个省份出现生态赤字,最大赤字省份为上海,达到1.93。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生态承载力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生态赤字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地区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第二,2006年我国有25个省区出现生态人口赤字。全国的生态适度人口为62482.41万人,赤字人口达到66648.59万人,赤字人口比例达到51.61%,人口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巨大。第三,生态赤字人口在地区间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东部地区赤字最严重,西部最优。

[ Chen Y, Mao C B, Cheng L.

A study on eco-optimum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using theor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2):560-566.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5906.2009.02.0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2006年我国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25个省份出现生态赤字,最大赤字省份为上海,达到1.93。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生态承载力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生态赤字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地区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第二,2006年我国有25个省区出现生态人口赤字。全国的生态适度人口为62482.41万人,赤字人口达到66648.59万人,赤字人口比例达到51.61%,人口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巨大。第三,生态赤字人口在地区间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东部地区赤字最严重,西部最优。 [8] 张庆红.

综合承载力视角下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J].生态经济,2016,32(4):199-202.

[本文引用: 1]     

[ Zhang Q H.

Optimum population studies in Xinjiang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perspective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6,32(4):199-202. ]

[本文引用: 1]     

[9] 童玉芬,王静文,梁钊.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适度人口研究

[J].人口研究,2016,40(2):3-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既能够符合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生活水准和发展目标,它是制定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可能-满意度模型(P-S法),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概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提取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中的12个指标,以2030年和2050年为目标时间点,分别计算单个因子和多种方案下对应的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在各种主要资源环境约束下,若我国2030年的人口规模介于11.57~13.22亿人之间,2050年介于14.65~16.26亿人之间,则可以实现最低的临界适度目标;若2030年和2050年总人口能分别达到9.86~11.11亿人和11.88~13.89亿人,则可以实现理想的适度人口目标。未来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始终是水资源;2030年之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趋紧,之后直到2050年后将趋于好转。;

[ Tong Y F, Wang J W, Liang Z.

China’s optimum population: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J]. Population Research, 2016,40(2):3-11. ]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既能够符合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生活水准和发展目标,它是制定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可能-满意度模型(P-S法),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概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提取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中的12个指标,以2030年和2050年为目标时间点,分别计算单个因子和多种方案下对应的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在各种主要资源环境约束下,若我国2030年的人口规模介于11.57~13.22亿人之间,2050年介于14.65~16.26亿人之间,则可以实现最低的临界适度目标;若2030年和2050年总人口能分别达到9.86~11.11亿人和11.88~13.89亿人,则可以实现理想的适度人口目标。未来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始终是水资源;2030年之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趋紧,之后直到2050年后将趋于好转。; [10] Ehrlich P R, Ehrlich A 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the faith-based economy: The situation in 2016

[J]. BioPhysical Economics and Resource Quality, 2016,1(1):3.

https://doi.org/10.1007/s41247-016-0003-y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oday’s 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 situation is summariz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pertaining in 1968 when The Population Bomb was published. The human predicament is now much more serious, since [11] 朱宝树.

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

[J].中国人口科学,1993,39(6):8-13.

[本文引用: 2]     

[ Zhu B S.

Discussion on regional matching model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1993,39(6):8-13. ]

[本文引用: 2]     

[12] Li J, Lei S, Ling M.

A novel evaluation algorith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 Lanzhou city as a example

[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6,725(1):1-9.

https://doi.org/10.1088/1742-6596/725/1/01200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and quick expansion of urban dimensions, the affecting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has increasingly been attracting people's attention. However, the effective synthesization of urban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urba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society carrying capacity and traffic carrying capacity hardly acted as an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ovel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urban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urba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society carrying capacity and traffic carrying capacity was used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Firstl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was constructed in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system. In addition, the past decade data from 2002 to 2011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in the weighted index system. Finall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various carrying capacity factors on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as investigated in Lanzhou.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that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as the annual increase of levels and the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 was put forward with congenital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acquired restricting factors. [13] Lane M.

Explor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ime frames in Australi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J]. Population & Environment, 2017:1-16.

https://doi.org/10.1007/s11111-016-0264-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ime frames are vital determinants i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modelling, but their quantification can be problematic. A strictly literal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carrying capacity implies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number of people a landscape can support in perpetuity. However, the concept of perpetuity, representing infinite time, renders the concept impractical, if not impossible, to quantify; so a more pragmatic approach can be to perform assessments for a range of time fram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potential trends. One Australian-orientated model, the Carrying Capacity Dashboard, was developed to begin exploring temporal flexibility in resource-based carrying capacity modelling. It offers users the ability to choose projected time frames of between one and 150 years for a variety of landscape scale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Generally, the longer time frames resulted in reduced carrying capacities. One reason for this result is that a completely self-sufficient population would need to match its consumption and hence its size to the anticipated least productive year within any given time frame; and as projected time period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encountering more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with smaller yields increases. [14] Liu Y, Wang F.

A dynamic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Chengdu Urban

[M]. Springer Singapore, 2017:1677-1692.

[本文引用: 1]     

[15] Ait-aoudia M N, Berezowska-azzag 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The case of Algeria's capital city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6,58:51-58.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6.09.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lgiers, the capital city of Algeria,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years, recurrent water shortages due to rampant population growth, coupled with the relative scar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Mediterranean city. The current supply system, despite improvements that have occurred since then, still shows vulnerability vis-脿-vis a number of factors. Indeed, cyclical droughts, tha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take of surface water, affect the region.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has led to the phenomenon of seawater intrusion, when not mastered, can make these aquifers unusable. Water resources are also prone to pollution that threatens water potability. To analyze the balance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omestic demand, we will use the concep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RCC). The latter can be defined as the level of human activity that can be withstood by the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without major degradation of aquatic environments while maintaining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Ac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on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supply and demand which are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na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population that can be sustained with regard to water resources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patterns. Water demand consideration as much as on supply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reduce water supply vulnerability in a country with limited fresh water resources. [16] Guo W.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land functions

[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6,8(9):53-57.

URL      摘要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functions,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composed of three second-grade indicators( production,living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cluding 24 third-grade indicators was established,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en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in 2013 was assess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mean square error analysis method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carrying capacity in most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shown as follow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living carrying capacity production 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regions in a single type of carrying capacity basically accord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each city;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cities in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which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17] 党丽娟,徐勇,王志强.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90-97,3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榆林市地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属重度缺水地区,其能源化工产业的迸发式增长造成用水需求和水污染的巨大压力.水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其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刚性约束条件.针对这类资源性缺水的能源型地区,开展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工作.通过对1956-2010年的水文资料与198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人口和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模型,结合GIS技术,利用超载度的指标衡量并预测了榆林市2020年人口规模及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的人口规模现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超载人口8.14万人,超载度为1.02,超载度随时间逐渐加重,超载人口数量成倍数增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适度规模与预测结果相比,超载人口达15.99万人,超载度达到1.04;到2020年,超载人口约30.93万人,超载度增加为1.08;超载人口主要以城镇人口超载为主,2015年、2020年的超载度分别为1.89和1.73,农村人口处于可承载状态,并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人口集聚模式下,城镇人口的增长势必加重人水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突显.

[ Dang L J, Xu Y, Wang Z Q.

Study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Yulin City, Shanxi Province

[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4,21(3):90-97,321.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榆林市地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属重度缺水地区,其能源化工产业的迸发式增长造成用水需求和水污染的巨大压力.水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其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刚性约束条件.针对这类资源性缺水的能源型地区,开展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工作.通过对1956-2010年的水文资料与198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人口和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模型,结合GIS技术,利用超载度的指标衡量并预测了榆林市2020年人口规模及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的人口规模现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超载人口8.14万人,超载度为1.02,超载度随时间逐渐加重,超载人口数量成倍数增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适度规模与预测结果相比,超载人口达15.99万人,超载度达到1.04;到2020年,超载人口约30.93万人,超载度增加为1.08;超载人口主要以城镇人口超载为主,2015年、2020年的超载度分别为1.89和1.73,农村人口处于可承载状态,并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人口集聚模式下,城镇人口的增长势必加重人水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突显. [18] 郭欢欢,李波,侯鹰.

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4):424-447.

[本文引用: 3]     

[ Guo H H, Li B, Hou Y.

Research on the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land function: Haidian as an example

[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1,47(4):424-447. ]

[本文引用: 3]     

[19] Yuan L U.

Urban optimum population siz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case of Zhousha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16,3(3):134-141.

https://doi.org/10.11113/ijbes.v3.n3.1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e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city can reflect the prosperity in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However, it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problems lik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ffic congestion, housing shortage and jobs crisis. The results can be shown as the failure of urban comprehensive function, the decline of city benefit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 and ecosystem. Therefore, a reasonable population capacity, which is influenced by ecological resources, urban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elements,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etc., is objectively needed.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extremely essential. This paper takes Zhoushan Island as an example, which is the fourth largest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China. Firstly, the interactivel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optimal population are illustrated. And method is chosen to study the optimal population size. Secondly, based on the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EP), the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pacity of the Zhoushan Islan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ptimal population size of the city. Thirdl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urban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s made. Finally, the solution of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problems an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city are proposed in the urban eco-planning of Zhoushan Island. The main strategies can be summariz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o reduc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other is to increase the ecological suppl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urrent population of Zhoushan Island is far beyond the optimum population size calculated b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heref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guidance for urban planning in Zhoushan Island, an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the city is advocated. [20] 安宝晟,程国栋.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

[J].生态学报,2014,34(4):1002-1009.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3070518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0年西藏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西藏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34 hm2/人波动上升到2010年的0.83 hm2/人,其中人均林地消费所占比重最大,多年平均值占总消费的39.8%;人均耕地消费基本稳定在0.18-0.2 hm2/人之间,其他类型土地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平滑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4.78 hm2/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13.77 hm2/人,其中林地和牧草地及其转换的化石能源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达到了95%,可耕地、牧草地、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5-2010年之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人均生态盈余较大,但呈现出递减趋势,2005年为14.44 hm2/人,而2010年下降到12.94 hm2/人;生态盈余中比重最大的是林地,但其足迹波动较大,介于1%-30%之间;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仅占生态承载力的5%左右,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可忽略不计。

[An B S, Cheng G D.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Tibe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34(4):1002-1009. ]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3070518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0年西藏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西藏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34 hm2/人波动上升到2010年的0.83 hm2/人,其中人均林地消费所占比重最大,多年平均值占总消费的39.8%;人均耕地消费基本稳定在0.18-0.2 hm2/人之间,其他类型土地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平滑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4.78 hm2/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13.77 hm2/人,其中林地和牧草地及其转换的化石能源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达到了95%,可耕地、牧草地、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5-2010年之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人均生态盈余较大,但呈现出递减趋势,2005年为14.44 hm2/人,而2010年下降到12.94 hm2/人;生态盈余中比重最大的是林地,但其足迹波动较大,介于1%-30%之间;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仅占生态承载力的5%左右,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可忽略不计。 [21] 匡文慧,杜国明.

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

[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4):506-512.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5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是城市化影响下的局地尺度人类-环境(Human-Environment)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GIS网格计算方法,模拟北京市2000年人口空间分布,并从宏观、微观、中观3个不同层次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研究表明,从宏观角度分析,各环路间人口密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自内向外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分布具有高度的集聚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小尺度变异在全局变异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表现出良好的整体结构特征;从中观角度分析,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阶段波动性递减特征,在0~8.5、8.5~13.5、13.5~33.0km范围内分别符合抛物线模型,各段内人口密度在小距离增加后表现出长距离的减少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分布所呈现的;单中心波浪散射;布局模式,显著区别于国外经典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

[ Kuang W H, Du G M.

Analyzing urban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proper

[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1,13(4):506-512. ]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5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是城市化影响下的局地尺度人类-环境(Human-Environment)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GIS网格计算方法,模拟北京市2000年人口空间分布,并从宏观、微观、中观3个不同层次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研究表明,从宏观角度分析,各环路间人口密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自内向外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分布具有高度的集聚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小尺度变异在全局变异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表现出良好的整体结构特征;从中观角度分析,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阶段波动性递减特征,在0~8.5、8.5~13.5、13.5~33.0km范围内分别符合抛物线模型,各段内人口密度在小距离增加后表现出长距离的减少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分布所呈现的;单中心波浪散射;布局模式,显著区别于国外经典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 [22] 齐喆.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本文引用: 2]     

[ Qi Z.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D].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6. ]

[本文引用: 2]     

[23] 盛晓娟,赵宗.

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北京适度人口规模分析

[J].生态经济,2015,31(8):147-150.

[本文引用: 1]     

[ Sheng X J, Zhao Z.

Analysis on the optimum population size based on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goals in Beijing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31(8):147-150. ]

[本文引用: 1]     

[24] 童玉芬,刘广俊.

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为例

[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152-157.

[本文引用: 1]     

[ Tong Y F, Liu G J.

Study on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P-S method

[J].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51(1):152-157. ]

[本文引用: 1]     

[25] 郭艳红. 北京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本文引用: 1]     

[ Guo Y H.Research on land population capacity in Beijing[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2007. ]

[本文引用: 1]     

[26] 郭志伟.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5):24-30.

[ Guo Z W.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Beijing city

[J]. Urban Studies, 2008,15(5):24-30. ]

[27] 周亮广,梁虹.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827-83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6.05.0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以贵阳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5个指标中选取出影响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并用熵值法对其赋权,计算出1998—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进而得出,虽然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两大主要压力人口和经济发展逐年增长,但除2002年出现小的波动,整体上6年来水资源承载力向良好方向发展。2002年水资源总量比较大,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水资源渗漏严重,反而使得从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上来看,水资源承载力(尤其是单位水资源承载力)有所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节水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还会有较大的富余空间。

[ Zhou L G, Liang H.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in Karst area based on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ntropy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6,21(5):827-833. ]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6.05.0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以贵阳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5个指标中选取出影响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并用熵值法对其赋权,计算出1998—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进而得出,虽然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两大主要压力人口和经济发展逐年增长,但除2002年出现小的波动,整体上6年来水资源承载力向良好方向发展。2002年水资源总量比较大,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水资源渗漏严重,反而使得从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上来看,水资源承载力(尤其是单位水资源承载力)有所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节水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还会有较大的富余空间。 [28] 狄乾斌,韩帅帅.

城市经济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

[J].经济地理,2015,35(9):57-6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9.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和PSR模型分别测度城市经济承载水平和承载质量。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承载力发展趋势在波动中上升,整体水平不高。时间上,城市间差异在波动中先扩大后减小,空间分布上,呈现沿海城市优于内地城市,南方城市优于北方城市的格局;结构演进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且经济系统实现有效率的发展模式。总之,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承载力水平陆续从超载进入临界可载,且时空差异较大,但在结构分析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演进路径,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Di Q B, Han S 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city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A case study of 15 sub-provincial cities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35(9):57-64. ]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9.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和PSR模型分别测度城市经济承载水平和承载质量。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承载力发展趋势在波动中上升,整体水平不高。时间上,城市间差异在波动中先扩大后减小,空间分布上,呈现沿海城市优于内地城市,南方城市优于北方城市的格局;结构演进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且经济系统实现有效率的发展模式。总之,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承载力水平陆续从超载进入临界可载,且时空差异较大,但在结构分析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演进路径,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9] 李秀霞.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9.

[本文引用: 2]     

[ Li X X.

Research on the optimum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Jilin province[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09. ]

[本文引用: 2]     

[30] 唐湘玲,吕新,薛峰.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160-16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在1998-2000年期间,新疆实际人口从1747.35万增加到1849.41万;新疆生态适度人口从841.272万一直增加到935.744万;过剩人口也是从906.078万一直增加到913.666万。在2001-2007年之间,新疆实际人口在逐步增加,从1876.19万增加到2095.19万;在此期间新疆生态适度人口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从819.721万一直下降到574.94万;新疆过剩人口从1056.469万一直增加到1520.25万。2008年期间,新疆过剩人口比2007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从而引起生态适度人口的上升。总之,新疆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口规模是非常不合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在不可持续的范围内。

[ Tang X L, Lv X, Xu F.

The optimum population in Xinjiang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6(7):160-164.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在1998-2000年期间,新疆实际人口从1747.35万增加到1849.41万;新疆生态适度人口从841.272万一直增加到935.744万;过剩人口也是从906.078万一直增加到913.666万。在2001-2007年之间,新疆实际人口在逐步增加,从1876.19万增加到2095.19万;在此期间新疆生态适度人口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从819.721万一直下降到574.94万;新疆过剩人口从1056.469万一直增加到1520.25万。2008年期间,新疆过剩人口比2007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从而引起生态适度人口的上升。总之,新疆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口规模是非常不合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在不可持续的范围内。 [31]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吉林西部生态承载力演变

[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25(6):764-770.

[本文引用: 1]     

[ Wang M Q, Wang J D, Liu J S.

Evolution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est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J].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25(6):764-770. ]

[本文引用: 1]     

[32] 元利,孙桂平,闫妍,等.

河北省武安市生态人口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37-40.

[ Yuan L, Sun G P, Yan Y, et al.

Dynamic change of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Wuan City of Hebei province

[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32(5):37-40. ]

[33] 周文华,王如松.

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

[J].生态学报,2005,25(12):3244-325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借助于相对隶属度的概念评价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1996~2003年)的相对健康状态。方法避免了主观判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表明:(1)1996~2003年,北京市相对健康状态整体呈上升趋势,最优年为2003年,最差年为1996年;(2)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人类健康要素的最大隶属度0.967(2002),生物群落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社会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经济的最大隶属度0.938(2003),人工环境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自然环境的最大隶属度0.795(1998),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的最大隶属度0.916(2002),对区域的影响的最大隶属度1.000(1996)。各评价要素的最大隶属度主要集中于2003年,其概率为37.5%。

[ Zhou W H,Wang R S.

An entropy weight approach on the fuzzy synthetic assessment of Beijing urban ecosystem health,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12):3244-3251. ]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借助于相对隶属度的概念评价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1996~2003年)的相对健康状态。方法避免了主观判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表明:(1)1996~2003年,北京市相对健康状态整体呈上升趋势,最优年为2003年,最差年为1996年;(2)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人类健康要素的最大隶属度0.967(2002),生物群落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社会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经济的最大隶属度0.938(2003),人工环境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自然环境的最大隶属度0.795(1998),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的最大隶属度0.916(2002),对区域的影响的最大隶属度1.000(1996)。各评价要素的最大隶属度主要集中于2003年,其概率为37.5%。 [34] 高红丽,涂建军,杨乐.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0):148-152.

[本文引用: 1]     

[ Gao H L, Tu J J, Yang L.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ies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32(10):148-152. ]

[本文引用: 1]     

[35] 石忆邵,尹昌应,王贺封,等.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地理研究,2013,32(1):133-145.

[本文引用: 1]     

[ Shi Y S, Yin C Y, Wang H F,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32(1):133-145. ]

[本文引用: 1]     

[36] 谢飞,顾继光,林彰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海南省万宁水库为例

[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6):1773-177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熵权相结合的新方法,对万宁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旨在检验该方法是否能解决传统的基于熵权法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所存在的赋权重复问题.结果表明: 2010—2012年,万宁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变好趋势;年均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EHCI)分别为0.534、0.617、0.634,健康状态评级分别为Ⅲ类(中等)、Ⅱ类(较好)、Ⅱ类(较好).该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存在季节性差异,但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从EHCI的整体波动程度来看,其波幅逐渐变小,表明近年来万宁水库的水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指标赋权对比表明,传统方法中相关性较强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要量、铵态氮4项指标的累计权重为0.382,而新方法中仅为0.179;说明PCA的引入有效解决了赋权重复的问题.营养状态指数与EHCI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PCA与熵权结合的新方法在解决了赋权重复的基础上,很好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于该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Xie F, Gu J G, Lin Z W.

Assessment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entropy weight: A case study of Wanning Reservoir (Hainan Island,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4,25(6):1773-1779. ]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熵权相结合的新方法,对万宁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旨在检验该方法是否能解决传统的基于熵权法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所存在的赋权重复问题.结果表明: 2010—2012年,万宁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变好趋势;年均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EHCI)分别为0.534、0.617、0.634,健康状态评级分别为Ⅲ类(中等)、Ⅱ类(较好)、Ⅱ类(较好).该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存在季节性差异,但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从EHCI的整体波动程度来看,其波幅逐渐变小,表明近年来万宁水库的水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指标赋权对比表明,传统方法中相关性较强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要量、铵态氮4项指标的累计权重为0.382,而新方法中仅为0.179;说明PCA的引入有效解决了赋权重复的问题.营养状态指数与EHCI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PCA与熵权结合的新方法在解决了赋权重复的基础上,很好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于该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7] Wackernagel M, Monfr C, Er K H.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 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

[J]. Land Use Policy, 2004,21(3):261-269.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03.10.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presents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for calcula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s in time series, and applies them to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the time period from 1961 to 1999. Two differen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re taken: (1) The latest evolu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expressed in ‘global hectares’, or normalized hectares with global average bioproductivity; (2) an ‘actual land-use’ approach that calculates the physical area occupied for each country's socio-economic metabolism. The national assessmen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pply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yield factors, which are recalculated for each year.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new methods to deal with grassland yields and discusses problems in defining bioproductive area. The results, reflecting consumption figures, show that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resulted in a steep increase in its Ecological Footprint, whereas Austria's Footprint, which was already large in 1961, grew only slowly throughout the analyzed period.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a sector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that compares human demand on forests in the Philippines to its export of forest products. Following a discussion of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ceeds to showcase time series for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both to compare the Footprint analysis results to those of previous methods and to illustrate its analytical capacity. [38] 许月卿.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J].资源科学,2007,29(5):37-4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7.05.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 Xu Y Q.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n Beijing

[J]. Resources Science, 2007,29(5):37-42. ]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7.05.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9] 张丹.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本文引用: 1]     

[ Zhang D.

The study of city moderate population upon the backgrou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Chengdu for example[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1. ]

[本文引用: 1]     

[40] 张玲,赵先贵,杨斐,等.

基于P-E-R区域匹配模式的宁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0-24.

[本文引用: 2]     

[ Zhang L, Zhao X G, Yang F,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gional matching 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resources capacity in Ningxia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5(1):20-24. ]

[本文引用: 2]     

[41] 刘斌涛,陶和平,刘邵权,等.

基于GIS的山区人口压力测算模型——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476-8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4.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人口压力构成要素和山区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山区人口压力测算模型.该模型包括城镇人口压力指数、农村人口压力指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 个构成要素,综合反映了山区人口数量压力特征.应用该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州的人口压力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①凉山州人口压力指数的平均值为4.95,属“一般”水平.人口压力“小”、“较小”、“一般”、“大”、“极大”的县市分别占的23.53%、11.76%、29.41%、29.41%和5.88%;②人口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凉山州东部、东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人口压力大,安宁河谷、凉山州南部低山、中山区和盐源盆地人口压力小;③人口压力指数与贫困发生率、生态脆弱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人口压力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高是导致山区贫困的一个因素,应加强贫困山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研究.

[ Liu B T, Tao H P, Liu S Q, et al.

Population pressure assessment model of mountainous areas: 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Yizu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31(4):476-83. ]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4.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人口压力构成要素和山区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山区人口压力测算模型.该模型包括城镇人口压力指数、农村人口压力指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 个构成要素,综合反映了山区人口数量压力特征.应用该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州的人口压力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①凉山州人口压力指数的平均值为4.95,属“一般”水平.人口压力“小”、“较小”、“一般”、“大”、“极大”的县市分别占的23.53%、11.76%、29.41%、29.41%和5.88%;②人口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凉山州东部、东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人口压力大,安宁河谷、凉山州南部低山、中山区和盐源盆地人口压力小;③人口压力指数与贫困发生率、生态脆弱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人口压力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高是导致山区贫困的一个因素,应加强贫困山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研究. 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乌海市为例 1 2009 ...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 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乌海市为例 1 2009 ...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 case study of China's mega-cities 3 2016 ...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Emergy analysis of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 example using the state of Maine 1 1998 ...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1 2012 ...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using carrying capacity as a tool: A case of Mumbai metropolitan region, India 1 2016 ... 承载力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其概念由生态学研究中动物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的最大容纳量演化而来,通常表示为一定土地面积上能够长期支持的个体数量[2].对于特定物种的最优规模或最大规模而言,其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小于或低于此限度,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增长和繁殖;反之则会造成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3].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向城市中不断聚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日益突出[4],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多重限制[5]. ...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 review on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1 2015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1 2009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1 2009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综合承载力视角下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1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综合承载力视角下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1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适度人口研究 2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适度人口研究 2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the faith-based economy: The situation in 2016 1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 2 1993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人口压力可以定量反映生态、经济和资源的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的关系[41],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承载力相对富余,反之表示相对不足[11].由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图3)可见,人口生态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和资源承载力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一直小于1,承载力处于相对富余的状态;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相对于其他压力指数而言最大,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由此可见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承载城市人口的能力较弱;人口生态压力指数也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2.08上升至2014年的2.86;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虽然一直处于相对富余状态,但这种优势逐年减缓,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0.28上升至2014年的0.57,从经济承载人口超过80%的贡献率可知,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 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 2 1993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人口压力可以定量反映生态、经济和资源的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的关系[41],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承载力相对富余,反之表示相对不足[11].由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图3)可见,人口生态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和资源承载力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一直小于1,承载力处于相对富余的状态;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相对于其他压力指数而言最大,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由此可见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承载城市人口的能力较弱;人口生态压力指数也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2.08上升至2014年的2.86;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虽然一直处于相对富余状态,但这种优势逐年减缓,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0.28上升至2014年的0.57,从经济承载人口超过80%的贡献率可知,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 A novel evaluation algorith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 Lanzhou city as a example 2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Explor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ime frames in Australi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1 2017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A dynamic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Chengdu Urban 1 2017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The case of Algeria's capital city 1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land functions 0 2016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1 2014 ... 已有的资源承载人口计算中,大多仅从水资源或者土地资源单一要素分析[17-18],考虑到北京市的资源现状,仅利用耕地承载力测度资源承载力有失偏颇,北京水资源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故选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代表自然资源,以其承载能力计算北京市资源承载人口,即: ...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1 2014 ... 已有的资源承载人口计算中,大多仅从水资源或者土地资源单一要素分析[17-18],考虑到北京市的资源现状,仅利用耕地承载力测度资源承载力有失偏颇,北京水资源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故选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代表自然资源,以其承载能力计算北京市资源承载人口,即: ... 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3 2011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 已有的资源承载人口计算中,大多仅从水资源或者土地资源单一要素分析[17-18],考虑到北京市的资源现状,仅利用耕地承载力测度资源承载力有失偏颇,北京水资源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故选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代表自然资源,以其承载能力计算北京市资源承载人口,即: ... 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3 2011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 已有的资源承载人口计算中,大多仅从水资源或者土地资源单一要素分析[17-18],考虑到北京市的资源现状,仅利用耕地承载力测度资源承载力有失偏颇,北京水资源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故选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代表自然资源,以其承载能力计算北京市资源承载人口,即: ... Urban optimum population siz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case of Zhoushan, China 1 2016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 1 2014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 1 2014 ...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维持人口数量在承载力范围内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UCC)概念为政府规划和确定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手段,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尺[2,6].“适度人口”指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相互匹配,达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人口规模[7].早期适度人口论于1888年由埃德文、坎南提出,后又经历了现代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生态适度人口论3个阶段[8].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可能-满意度法[9]、P-E-R模型法[10-11]和人口承载力等.定量确定城市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体系下的城市承载力相对得分和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Li等[12]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交通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近十年兰州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Wei等[2]基于集成的城市承载力分析框架,利用均方差分析法,定量测定了中国3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承载力;Lane[13]针对承载力评估结果在社会长期发展与自然条件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短期和长期时间框架下澳大利亚人口承载力评估方法,以提高人口承载力评估的准确度;Liu等[14]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成都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城市划分.此外,基于单一指标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颇多,如已有学者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区域人口规模和承载状态[15-18];或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样本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情况及最优人口规模[19-20]. ... 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 1 2011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 1 2011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2 2016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北京市2004-2014年的生态承载人口(表3),其中生产性土地包括6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文中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引用参考文献[22]中的数据[22].2004-2014年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规模在波动呈增加趋势(图2),由717.38万人上升至753.14万人,年均增长0.49%,低于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4.17%);但生态承载人口规模仍然一直低于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其最大值仅为城市现实人口数量的0.35倍,11年来一直处于人口超载状态,人口超载率(超载人口/现实人口)逐年升高,从0.52上升至0.65,年均增长2.26%. ...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2 2016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北京市2004-2014年的生态承载人口(表3),其中生产性土地包括6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文中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引用参考文献[22]中的数据[22].2004-2014年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规模在波动呈增加趋势(图2),由717.38万人上升至753.14万人,年均增长0.49%,低于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4.17%);但生态承载人口规模仍然一直低于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其最大值仅为城市现实人口数量的0.35倍,11年来一直处于人口超载状态,人口超载率(超载人口/现实人口)逐年升高,从0.52上升至0.65,年均增长2.26%. ... 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北京适度人口规模分析 1 2015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北京适度人口规模分析 1 2015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为例 1 2011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为例 1 2011 ...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21],2015年北京市年末常住人口达2170.5万人,仅0.17%的国土面积上却居住着全中国1.5%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323人/km2.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增长0.4%的速度扩张[22],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南水北调供水量占比增加;北京市严重的灰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3].已有学者对于如何协调北京市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测算了首都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9,24].但现有的与北京市适度人口有关的少量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 仅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单一资源角度出发,忽略了开放区域中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相互补偿效应;② 并未将承载力评估框架进行人口量化,而仅以综合评价相对值进行分析. ... 1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1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0 2008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0 2008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4 2006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 [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 (1)对各主成分因子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设北京第i时段综合承载力的第j个主成分得分为Xij(i=1,2,…,n;j=1,2,…, m),为避免求熵值时,取对数无意义,进行如下处理[27]: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4 2006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 [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 (1)对各主成分因子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设北京第i时段综合承载力的第j个主成分得分为Xij(i=1,2,…,n;j=1,2,…, m),为避免求熵值时,取对数无意义,进行如下处理[27]: ... 城市经济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 1 2015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城市经济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 1 2015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 2 2009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 经济承载力,特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可承载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GR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最通用的标准,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39],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29]上进行改进,选取了3个经济指标(Qei):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计算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 ...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 2 2009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 经济承载力,特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可承载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GR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最通用的标准,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39],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29]上进行改进,选取了3个经济指标(Qei):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计算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 ...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1 2012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1 2012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吉林西部生态承载力演变 1 2008 ...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吉林西部生态承载力演变 1 2008 ...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河北省武安市生态人口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0 2012 河北省武安市生态人口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0 2012 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 1 2005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 1 2005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1 2010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1 2010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 2013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 2013 ... 北京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参照相关学者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18, 25-27]、经济承载力[28-29]、生态承载力[30-33]及综合承载力[34-35]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原则[12]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15)、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4)、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4).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海南省万宁水库为例 1 2014 ...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海南省万宁水库为例 1 2014 ...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用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描述原始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27],有效避免了因指标间复杂的相关性而导致分析困难的问题[36].熵在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方法[27,31],本文参考文献[27]、[31],采用客观赋权法,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先利用SPSS提取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 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 1 2004 ... 生态足迹法是定量评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因其计算结果直观明了,计算方法可操纵性强而在国内外生态承载人口研究中应用广泛[37-38],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如下: ...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1 2007 ... 生态足迹法是定量评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因其计算结果直观明了,计算方法可操纵性强而在国内外生态承载人口研究中应用广泛[37-38],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如下: ...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1 2007 ... 生态足迹法是定量评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因其计算结果直观明了,计算方法可操纵性强而在国内外生态承载人口研究中应用广泛[37-38],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北京市生态承载人口如下: ...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 1 2011 ... 经济承载力,特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可承载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GR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最通用的标准,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39],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29]上进行改进,选取了3个经济指标(Qei):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计算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 ...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 1 2011 ... 经济承载力,特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可承载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GR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最通用的标准,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39],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29]上进行改进,选取了3个经济指标(Qei):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计算北京市经济承载人口: ... 基于P-E-R区域匹配模式的宁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 2011 ... 式中: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E为人口经济综合压力指数;β为各指标人口经济压力指数(Eni)的权重(取1/3);Eni=P/Ceci=P/(Iei·Qei),Ceci为各经济指标的经济承载人口;Iei为经济承载指数,Iei=Qpe/Qlei;Qpe、Qlei分别为参照区(中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指标值[40]. ...

... 式中: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R为人口资源综合压力指数;β为各指标人口资源压力指数(Rni)的权重(取1/2);Rni=P/Cri=P/(Ii·Qi);Cri第i项资源约束下的资源承载人口;Ii为资源承载指数;Ii=Qp/Qli;Qp、Qli为参照区(中国)人口数量和第i项资源总量[40]. ... 基于P-E-R区域匹配模式的宁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 2011 ... 式中: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E为人口经济综合压力指数;β为各指标人口经济压力指数(Eni)的权重(取1/3);Eni=P/Ceci=P/(Iei·Qei),Ceci为各经济指标的经济承载人口;Iei为经济承载指数,Iei=Qpe/Qlei;Qpe、Qlei分别为参照区(中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指标值[40]. ...

... 式中:P为北京市现实人口规模;R为人口资源综合压力指数;β为各指标人口资源压力指数(Rni)的权重(取1/2);Rni=P/Cri=P/(Ii·Qi);Cri第i项资源约束下的资源承载人口;Ii为资源承载指数;Ii=Qp/Qli;Qp、Qli为参照区(中国)人口数量和第i项资源总量[40]. ... 基于GIS的山区人口压力测算模型——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1 2012 ... 人口压力可以定量反映生态、经济和资源的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的关系[41],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承载力相对富余,反之表示相对不足[11].由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图3)可见,人口生态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和资源承载力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一直小于1,承载力处于相对富余的状态;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相对于其他压力指数而言最大,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由此可见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承载城市人口的能力较弱;人口生态压力指数也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2.08上升至2014年的2.86;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虽然一直处于相对富余状态,但这种优势逐年减缓,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0.28上升至2014年的0.57,从经济承载人口超过80%的贡献率可知,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 基于GIS的山区人口压力测算模型——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1 2012 ... 人口压力可以定量反映生态、经济和资源的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的关系[41],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承载力相对富余,反之表示相对不足[11].由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图3)可见,人口生态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和资源承载力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一直小于1,承载力处于相对富余的状态;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相对于其他压力指数而言最大,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由此可见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承载城市人口的能力较弱;人口生态压力指数也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2.08上升至2014年的2.86;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虽然一直处于相对富余状态,但这种优势逐年减缓,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0.28上升至2014年的0.57,从经济承载人口超过80%的贡献率可知,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