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帝王16位,为何明十三陵仅13个皇帝?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大哥祁力简介照片 明朝共有帝王16位,为何明十三陵仅13个皇帝?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明朝共有帝王16位,为何明十三陵仅13个皇帝?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2024-07-12 2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言

北京市昌平区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帝王遗址,它就是“十三陵”!看名字我们就明白他是拥有着十三位帝王墓葬的地方!明朝有十三位帝王葬到了这个十三陵之中!

这个时候大家肯定会非常好奇,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这“十三陵”中仅仅只有十三位皇帝,其余的三位皇帝去哪里了?那三个皇帝为何没有葬进这明朝大皇帝墓之中?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那么这没有进入大明皇陵的三位皇帝究竟是哪三位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才会导致其余三位没有进入这个大明皇帝陵!

明十三陵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是谁建造了这个皇帝陵,他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朱棣!当年永乐大帝继位之后,他便将大明迁移进了北京,为了巩固他们大明的势力,所以在定都北京之后,他便开始在北京选择夷陵,最终十三陵这个遗址便出现了,他就在现在北京的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在朱棣选好了遗址之后,他便在死后将自己送了进去,自那之后,大明的皇帝们,便开始纷纷效仿朱棣,但凡是皇帝离世,最终都会将自己埋进这个“十三陵”之中!当然那个时候这个遗址并不叫做“十三陵”,他是因为埋葬了十三皇帝才被更改的名字!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究竟是谁没有埋葬进这个“十三陵”之中吧!

第一位

明太祖朱元璋,他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那历史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当年他就没有葬入这个“十三陵“!当年他辛辛苦苦为大明创立了江山,为何他就没有葬入这个名声浩大的皇帝陵墓呢?原因很简单,当年朱元璋离世的时候,并没有在北京,上面说道,永乐大帝朱棣继位之后,他便将王都迁移到了北京,那么在此之前,大明的王都一直在南京!

当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之后,他便将大明的王都建立在了南京!所以当年朱元璋离世之后就根本不可能埋进北京的陵墓里面!他是被葬到了南京的“明孝陵”!

当年朱元璋本身是打算将王都迁移至北京的,但是太子朱标的离世,使得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便没有在折腾自己,最终将自己的陵墓建立在了南京!这个“明孝陵”的规模可是一点都不比“十三陵”次!他毕竟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所以面积、建筑、工艺!那一定是最最顶级的存在!所以朱元璋就是第一位没有埋葬进入“十三陵”的皇帝!

第二位

第二位皇帝便是朱允炆!说起朱允炆也是比较意外的,他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当年朱元璋一心想让太子朱标成为这大明的皇帝,因为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所以那个时候只要朱标有当皇上的心,朱元璋肯定会立刻将自己的皇位让给朱标,可见当年朱元璋是多么的宠爱朱标!

但是老天并没有让朱元璋如意,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一场疾病夺走了太子朱标的性命,这个件事情给朱元璋的打击特别的大,他整日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当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大明的太子之位空了出来,大家都在等着朱元璋重新立太子!那个时候众人都以为,朱棣会是下一任太子,但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没有走寻常路,他直接越过了自己的儿子,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子!这件事令所有人非常的意外,这其中就包括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皇位竟然会落在自己的头上!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的出朱元璋究竟有多么的疼爱自己的儿子朱标,不然他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呢?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不幸离开了世间,这个时候朱允炆成功的接手了朱元璋的皇帝之位。在成为皇帝之后,大明便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可见朱允炆的实力确实不怎么样,那个时候朱允炆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进行了大面积的削潘!之前的帝王削潘的时候都是一个一个的削,朱允炆太过于心急,直接就是大规模的削潘,一片一片的削,这就让朱允炆的叔叔朱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生怕自己的侄子在未来会将自己给铲除,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为了保全自己,便发动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一共持续了有将近三年,当时朱允炆的军队并没有抵挡住朱棣的进攻,最终朱棣成功的进入了大明的王都,那个时候朱棣拿着宝剑直接杀入了王宫里面,直接逼迫朱允炆让出了皇帝之位,就这样朱棣成为了大明新的皇帝,而朱允炆被退位之后便不知所踪!民间有很多人说道朱允炆出家当了和尚!但具体朱允炆去了哪里,这点根本就无从考察!

要知道当年是朱棣进行的篡位,就算朱允炆没有失踪的话,朱棣他也不可能为朱允炆在“十三陵”中建造一座陵墓,所以朱允炆便成为了第二位没有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前面也讲到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后,在将王都迁移至了北京,所以无论如何朱允炆可不可能会在北京的陵墓之中!史书里面也没有具体记载朱允炆的陵墓在哪里,所以朱允炆的失踪便成为了大明的谜案!

第三位

以上两位皇帝都是因为没有迁都之北京所以才没有在“十三陵”之中,接下来这位就不一样了,他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要知道第三位皇帝朱棣就已经带着大明迁都了,这第七位皇帝为何没有葬入着“十三陵”之中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当年明宣宗朱瞻基离世之后,便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朱祁镇!而在朱祁镇继位之后,朱祁钰便被立为了郕王!这个时候大家肯定会好奇,朱祁钰竟然是郕王,那他怎么又成为了皇帝?难道是进行了谋反?所以说才没有被埋入“十三陵”?其实不然,当年朱祁钰继位皇帝这完全就是一个意外事件,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年朱祁镇继位之后没多长时间便被瓦刺部落入侵,当时的瓦刺部落十分的强大,所以他们才会有和大明抗衡的想法,那个时候大明险些有点不是瓦刺部落的对手,不过大明的底蕴毕竟摆在哪里,他瓦刺在强大也不可能分分钟入侵大明!只要好好的抵抗瓦刺,他们肯定不会轻易的威胁到大明!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朱祁镇身边的大臣王振建议朱祁镇御驾亲征,这样的话,他们大明的战士们一定会更加的勇猛,到时候肯定可以将瓦刺打的落花流水!然而朱祁镇还真听从了这个王振的谗言,选择了御驾亲征!朱祁镇只是一个皇帝,他在用兵之道上肯定不如瓦刺部落的人强大,虽然那个时候他们可以和瓦刺打的胜负难分,但还是出现了意外!

当年瓦刺部落的先也他料定了朱祁镇的经验不足,所以便发动了“土木之变”!由于瓦刺部落来势汹汹,朱祁镇根本抵挡不住瓦刺的大部队,因此大明败了,败在了朱祁镇骄傲自满之上!因此那个时候朱祁镇便被瓦刺给抓住,当成了人家的俘虏!

那个时候大明成为了最薄弱的时刻,如果瓦刺在这样猛攻的话,大明很有可能直接沦陷,这个时候大明的忠臣于谦站了出来,正是因为有于谦的出台,才使得大明没有被瓦刺击溃!那个时候瓦刺想着利用朱祁镇好好的敲诈敲诈大明,到时候他们在实力更加强大之后,一举将大明铲除!于谦自然是料到了瓦刺的诡计,所以在瓦刺实施计划之前,他便做出了一些措施!

他直接将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帝之位,大明不可一日无主,为了大明的安危于谦才将朱祁钰推上了皇位,要不是于谦等大臣坚持这样做的话,朱祁钰肯定不会当这个皇帝的!

在朱祁钰成为新皇帝之后,为了表现自己没有想要霸占皇位的心思,他便将朱祁镇的儿子立为了太子,这个举动很明显就是告诉大将,自己只是一个代理皇帝,到时候皇帝之位还是他朱祁镇一家的!做了这些安排之后,便开始对瓦刺进行了反击,在于谦等大臣和朱祁钰的合力之下,瓦刺根本就不是大明的对手,毕竟大明的底蕴摆在哪里!

那个时候瓦刺还想着利用朱祁镇来威胁大明,但是当他们知道大明又出现了皇帝之后,又放弃了这个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不断向大明靠拢,这个时候的瓦刺再也没有战斗下去的欲望,他们打算和大明求和,并且要把朱祁镇给送回去!就这样朱祁镇再次回到了大明!

朱祁镇回来大明之后,一切变的都不一样了,他不再是大明的皇帝,他的皇帝之位落在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身上,那个时候朱祁钰已经当皇帝当了还几年 ,是个人都不可能将权利拱手让人,所以在那个时候为了使自己的权利稳妥一些,他便将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这一囚禁便囚禁了将近七年!

这七年里面,朱祁钰不想在将皇位给让回去,他将大哥儿子的太子之位撤了下去,转头移交到了自己儿子身上,但意外发生了,朱祁钰的儿子在成为太子之后不久便离奇的去世了,那个时候他便没有了其他的儿子,为了将皇位传承下去,他只能不断的尝试在生一个孩子,但是老天并没有眷顾他,这样做使得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他病倒在了床上!

那个时候朱祁镇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直接发动了夺门之变,在次将皇位给抢了回来,又将自己的弟弟立为了郕王,朱祁镇夺回王位不久后朱祁钰便离开了世间,当时的他是以郕王的十分离世的,所以他没有被葬入“十三陵”!而且朱祁镇也不可嫩同意将他葬入“十三陵”!

结语

以上三位便是大明没有进入十三陵的皇帝!他们之间的故事或是悲哀,或是激情,最终都被埋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