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图到杰作:化学元素周期表演化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化学元素表排列规律 从草图到杰作:化学元素周期表演化史

从草图到杰作:化学元素周期表演化史

2024-07-11 2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22年,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修订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创制的1922年版元素周期表改编自丹麦化学家朱利叶斯·汤姆森(Julius Thomsen)的元素周期表,其中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在同一水平行,并用线条连接。右边的空标记了一组预期出现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类似于前一列中的稀土元素(编号为58~70)

 

  到1907年门捷列夫去世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原子包括不同的组成部分: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某种物质,从而使原子呈电中性。1911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发现了原子核。此后不久,曾与卢瑟福共事的物理学家亨利·莫斯莱(Henry Moseley)证明,原子核中正电荷的数量(即原子包含的质子数,或其“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顺序。     原子量与莫斯莱的原子序数关系非常密切——按质量排序的元素与按数量排序的元素只有几个位置有所不同。门捷列夫曾经坚持认为这些质量是错误的,必须重新测量,而他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是对的。虽然一些差异仍然存在,但莫斯莱用原子序数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修正。     大约在同一时期,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发现,量子理论支配着原子核周围电子的排列,而最外层的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外层电子的类似排列会周期性地重复,这就解释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最初揭示的模式。1922年,玻尔根据电子能量的实验测量结果(以及一些来自周期定律的指导)创建了他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玻尔的元素周期表增加了1869年之后发现的元素,但本质上与门捷列夫发现的周期性排列相同。门捷列夫在对量子理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创建了一张反映量子物理学所规定的原子结构的周期表。     玻尔的新表既不是门捷列夫最初设计的周期表的第一个不同版本,也不是最后一个版本。如今,已经设计并发表的元素周期表版本达数百个。现代版本为水平设计,与门捷列夫最初的垂直版本形成鲜明对比,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广泛流行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化学家格伦·西博格(Glenn Seaborg)的工作。他是科学服务学会的长期会员,该学会是《科学新闻》杂志的最初出版者。     西博格和他的合作者们合成了一些原子序数超过铀的新元素(铀是周期表中最后一个自然生成的元素)。西博格发现,需要在周期表中增加一行才能排列这些超铀元素(加上排在铀前面的三种元素),这是门捷列夫没有预见到的。西博格的周期表将这些元素所需的行添加在类似的稀土元素行下面,而稀土元素的正确位置也一直不太清楚。1997年,西博格在接受采访时说:“否认门捷列夫需要很大的勇气。”     凭借对化学的贡献,西博格赢得了以自己名字命名元素的殊荣——第106号元素钅喜(seaborgium)。这是为数不多的以一位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元素之一。其他以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元素还包括第101号元素钔(mandelevium),这是西博格和他的同事在1955年发现的,并以理应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门捷列夫的名字命名。  

 

在修订版中,美国化学家西博格将元素周期表水平放置,添加了铀之后的几种合成元素

 

  资料来源 Science News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