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增氧方式,选哪种好呢?三大增氧方式优缺点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化学三大制氧公式 这三种增氧方式,选哪种好呢?三大增氧方式优缺点分析!

这三种增氧方式,选哪种好呢?三大增氧方式优缺点分析!

2024-07-17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⑶微孔管道增氧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种新型增氧方式。其原理是通过罗茨鼓风机将富含氧气的空气送入输气管道,输气管道将空气送入微孔管,微管的管壁微孔便在水体上下左右均匀释放气体,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在增氧过程中,可以造成水流的旋转运动和上下对流。水流的上下对流将上层富含氧气的水带入底层,同时将底层有害气体带出;水流的旋转运动又将微孔管周围富含氧气的水向外扩散,实现了全池水的均匀增氧。微管增氧机每亩配套功率为0.22千瓦。一般20亩配备一个3.5-4千瓦左右鼓风机,再外加内径75毫米的总供气管(PVC管)和内径为12毫米的微孔管。安装方法:将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高出池塘30-50厘米,南北向贯穿整个池塘。在总供气管两侧每间隔10米水平设置一条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另一端则延伸至离池边1米处,并用竹桩将微孔管固定在离池底10-15厘米处。

3.生物增氧。是指在宜栽植水草的养殖塘口(如青虾、河蟹、鱼类等)种植适量的水草或人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量,通过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达到水体增氧的目的。

⑴水草品种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空心菜、青萍等。一般依据生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种植,水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40%。

⑵人为施用生物肥料,使水体中高等产氧单胞藻类(绿藻为衣藻、小球藻等、金藻为棕鞭藻、单鞭藻等、硅藻为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成为优势种群。

二、几种增氧方式的优缺点

1.化学增氧的优缺点。优点:一般为通电困难和出现急性浮头时的塘口中使用,使用化学增氧剂,减少应激,提高药效,增氧效果快。根据临床经验,在使用杀虫等鱼药时,可抛洒化学增氧剂,有利于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身体恢复活力。缺点:⑴使用量大,用工多,成本较高,只能用于抢救鱼浮头时使用,养殖期需要常配备,但也因放置不当容易降低效果。⑵在鱼苗培育的塘口不宜使用,以防鱼苗出现气泡病的发生。⑶化学增氧剂使用过多容易造成对鱼虾蟹的危害。

2.机械增氧的优缺点。优点:⑴水泵增氧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加水时同时向其增氧,起到一机多效的作用。⑵增氧机除增氧外,还有搅水、曝气功效,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⑶微管增氧跟传统的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相比,具有多点均匀增氧、安全、节能、节水的功效。缺点:⑴必须要在通电顺畅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如离工业用电偏远的地区,架设电路,需要的成本费用高。⑵机械常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风吹雨淋,以及长期接触水面导致机械损坏,需要定期进行维修,维修成本高。⑶增氧机增氧区域只局限于一定面积范围内,属单点增氧,池塘底层溶解氧含量低,且因机械运转噪音大,容易影响水产动物生长和碰伤水产动物,特别虾蟹甲壳类动物在蜕壳时或病害发生高峰时影响较大。⑷叶轮式增氧机易将鱼塘的底泥抽吸上来,长期使用,在机体的下方会形成一个涡空。

3.生物增氧的优缺点。优点: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植物生长时需要吸收水体中一些营养物质,又起到改善水质和底质的功效。⑵在某些虾、蟹类池塘中种植植物,还可以利于虾蟹避暑、脱壳、食用。缺点:水草容易疯长,影响池塘的光照度,水草腐烂上浮,造成池水恶化,

三、上述增氧方式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在使用消毒药、杀虫药和微生物制剂时,应注意增氧,以防发生缺氧事故。

(2)通过水泵向池塘进水增氧,一定要注意观察外河水源水质情况,对受到污染的外河水,应禁止注入池塘。

(3)是在虾蟹类等甲壳动物大量蜕壳时,需要安静的环境,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机械增氧方式,以防影响蜕壳造成蜕壳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4)在使用增氧机增氧时要求定期检查设备运转情况,特别是要防止油污进入养殖水体中污染水质,影响水产品品质。同时要合理地确定开机和运转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增氧机效能。

(5)使用生物增氧,必须要求水体中具有一定的肥度,以保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控制池塘中浮游动物量,使浮游植物保持丰富的数量。在水草较好的池塘,应及时用拖刀间隔割除部分水草,并捞出池塘,开通“井”通道,使水草疏密合理,覆盖率维持在60%左右,严防水草上浮腐烂,一定要及时清除,防止恶化水质。

转载声明

来源:百度文库

投稿与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微信:kxyyxia

★ 施工系列③|夏季让养殖户头疼的池塘水质管理四大问题 ,该怎样做呢?

★赞!市长变身网络主播,为30万蟹农代言

★鱼塘漂起来的鱼是什么时候死的,实验结果告诉您

公 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