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节俭的故事简介,古人勤俭节约的例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勤俭节约的文言文及出处 古人节俭的故事简介,古人勤俭节约的例子?

古人节俭的故事简介,古人勤俭节约的例子?

2023-07-20 2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古人勤俭节约的例子?

1、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2、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朱元璋的节约精神

出身贫苦农家,十分倡导节俭。

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

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

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做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

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朱元璋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均以铜代替。

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哭了一顿。

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多少钱?”舍人回道:“五百贯。”朱元璋痛心地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

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二、节俭的古代名人故事?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三、古代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那就谈谈这位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汉文帝。他的母亲是薄姬,汉军的战俘,后来才被纳入,之后也没有碰她,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才有身孕。所以应该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他才从生下来就不受待见,不受宠爱。

不过母亲虽不受宠,但是母凭子贵嘛,儿子是非常争气,并没有走上怀恨在心,报复的歪路,反而贤明勤俭,才成就了后来的帝王之路。

据说有一次他打算建造一个露台用来欣赏山水风景,结果听说建造费用需要大约十户人家的收入,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甚至还自己参与农作,皇后也亲自采桑养蚕,宫内的开支也是一省再省,连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袍也经常打着补丁。汉文帝还下令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由国家进行供养。此外,他减免百姓租赋和徭役,废除盗铸钱令,开放山林川泽,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

终其一生,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哪怕是为自己预修的霸陵,也要求从简,因此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大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太史公评价: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反正有他在的王朝,应该是盛世家园。

四、古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田 禾宋朝司马光不仅对史学有卓越的贡献,而且以远见卓识,精心教育下一代,在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里,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节俭的道理。

他说:“俭能立名成业,侈必随落自败。

”这篇文章是写给儿子司马康看的。

看似信笔写来,却条理清晰,寓意深刻。

由于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以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朴素为美”。

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而矣。

何以要“俭素”?司马光以丰富的史实作了论证。

例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奢而家业败落。

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

司马光从这些史实中得出结论:讲奢侈者,“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必然落得个“败家丧身”的下场。

司马光还举了许多正面的事例,讲明节俭是“大贤之深谋远虑”。

毫无疑问,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司马光训子是为了“齐家”,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只会养成一些纨绔子弟。

今天,无论从强国还是从育人出发,都要力戒奢侈,崇尚节俭,这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美德。

五、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

孔子的节俭精神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在回答林放关于礼的根本是什么这一提问时,说:“这是个特别重要的大问题。对于礼仪,与其铺张奢华,不如俭朴节约;办理丧事,与其仪式隆重而表情随和平易,不如内心悲伤。”他主张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要铺张浪费,不要搞形式,而要注重内心的悲伤。

提倡节俭是孔子一贯的思想,阅读全部《论语》便会产生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论语·子罕》第三章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做,是礼制的要求;如今用丝料做,是节俭的方式,我遵从大众。

在堂下见礼叩拜,是礼制;如今改在堂上见礼叩拜,那就显得傲慢。

虽然违反众人,我还是坚持堂下见礼叩拜。

”这里最明显地表现出孔子灵活的思想方式,当能够用节约的丝料来代替麻料时,虽然礼的规定要用麻料,但孔子遵从大众的选择,不是顽固不化、一味复古,而是与时俱进,在能够节约的地方尽量节约,但在见面礼节方面则选择古礼。

《论语·述而》中孔子更明确地说:“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意思是说,“生活奢侈就会傲慢不谦虚,节俭就显得孤陋固执。

相对比较,宁可孤陋固执,也不要傲慢而不谦虚。

”节俭能养德,奢侈则败德。

无论古今中外都如此。

因此将生活水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非常必要。

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适度为好,既不要吝啬,更不要奢侈,以节俭为好。

鲁国建造新的府库,孔子弟子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对于建造新的府库提出批评,其出发点是反对浪费,意思说继续用旧的,能怎么样,何必建造新的。孔子对弟子的这种观点表示赞许,说,闵子骞除非不说话,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本质还是对其主张节约观点的赞成。

只要有机会,孔子就会赞美节俭的人。在卫国时他曾经高度赞美卫国公子荆,说:“这个人很善于处理家务,刚刚有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够用了。’稍微再有一点,就说:‘差不多齐全完备了。’再丰富一点,就说:‘差不多完美了。’”

公子荆是卫国公子,很有贤名。吴国著名贤人季札曾经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从孔

六、古代勤俭的典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