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详解《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艺术品(文艺复兴绘画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动森艺术品怎么获取 艺术的故事:详解《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艺术品(文艺复兴绘画篇)

艺术的故事:详解《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艺术品(文艺复兴绘画篇)

2024-07-16 1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 月 23 日,《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正式推送了 1.20 版本更新,除世界地球日内容外还加入「鉴宝」玩法,同时博物馆也扩建了二楼的艺术品区域。

这一功能早在 NDS 和 3DS 的「动森」中就曾出现,但拿到 Switch 的「集合动森」后发现这个好玩的机制被砍了。前阵子看到任天堂官方发布的版本更新预告提到将会实装艺术品,当天晚上高兴得睡不着觉。

版本更新宣传片里看到这一幕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本科专业是俄语。毛子虽然被戏称为战斗民族,但对艺术品的造诣一直不浅,大概是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吧。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就在自己的宫殿(冬宫,现在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精品,后来沙皇俄国通过侵略和战争进一步丰富藏品,而俄国人大多非常浪漫且有艺术情怀,自己也因为学习语言的关系对文字背后的文化产生兴趣,再加上职业关系经常出差,空闲时间没少往各国博物馆跑,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对博物馆与艺术品有了些许好感,也找了不少相关的书闲时翻看。

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出现的艺术品大多都是大众经常见到的精品中的精品,如果能借着玩游戏的机会了解一下艺术常识,想必是一件「寓教于乐」的好事。若是我这古怪兴趣能帮助到大家,那真的再好不过了。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收录的艺术品大约四十余件,涉及种类比较丰富,欧美绘画、日本绘画和东西方雕塑都有所涉猎。限于篇幅,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聊聊 14-17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绘画。至于此后的巴洛克、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东方绘画和雕塑等等,如果这篇文章反响还行,我们就继续聊。

如果对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没兴趣,单纯想看赝品鉴定指南,请移步我之前写的攻略 →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艺术品鉴别攻略

首先抛出个观点:欣赏一件展品的方法绝不应该止于外观。当然,大多名作即便仅仅从外观也能感受到它的美,但物品毕竟是跨越时空的,它的历代主人也一定围绕着这件物品发生过很多故事,因此可能的话最好以「历史」角度去鉴赏。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主建筑「冬宫」,另外还有很多现代派作品在对面的总参谋部

下面这三点是北大艺术学院研究员、哈佛艺术与建筑史系博士贾妍老师在一次分享课中的总结,原话我忘了,但大致是这个意思,我冒昧引用一下:

第一是这件物品/画作创作时的历史。当时的技术水平如何?社会条件怎样?是什么样的背景诞生了这样一部作品?

第二是它的「传承」,也就是说这件物品出现在这个博物馆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比如罗塞塔石碑,这件埃及出土文物为什么会成为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第三点对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可能要求比较高,也没什么意义,一般是研究人员的领域:认知过程。意思就是我们对这件文物和画作的了解过程是怎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件物品的。

我们接下来尽量以造物和传承的角度,尽可能详细的为各位介绍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出现的艺术品。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艺术鉴赏」,而是温习历史了。当然很多文物信息并不丰富,再加上我本人非专业出身,内容不免会有疏忽与纰漏,还请各位行家多多指点。

以下艺术品的介绍顺序大体依照原作诞生时间排序,便于各位理清艺术史的发展过程,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大众的审美与技术进化史。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布面蛋彩画,1482 - 1486 年间)

这幅《维纳斯的诞生》是意大利弗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镇馆三宝之一。

The Birth of Venus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人物。在乌菲兹美术馆还有另一幅名作《圣母子》,这幅画的作者弗拉·菲利普·里皮正是波提切利的老师。

波提切利的作品并不追求真实,而更注重抒情和诗意 —— 我们对比达芬奇或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会发现波提切利的画作并没有完全遵照人体结构,这一点这幅《维纳斯的诞生》就有所体现 —— 她的身体和胳膊与脖子修长,肩膀则很狭窄,但整体看来却极为自然。

作品表现的是希腊美神维纳斯的诞生瞬间。根据神话,大地女神盖娅和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生下了众多子女,其中最小的儿子克诺诺斯为了反抗父亲,用镰刀割下了乌拉诺斯的阳具将其扔进地中海,海面随即泛起了很多泡沫,维纳斯在就在泡沫与贝壳中诞生了。维纳斯身体的轻微扭转,意味着下一步她即将走下贝壳,来到海岸。

虽说画作表现的是维纳斯刚刚降生的样子,但女神彼时已经具有了成年女人的优美体态,相对的面部表情却显得稚嫩而困惑 —— 这样的矛盾正象征着维纳斯的永恒之美,也是唯心主义美学在当时的弗洛伦萨相当盛行的体现。

在维纳斯左侧的是西风之神 Zephyr 与微风之神 Aura,他们正在将刚刚降生的维纳斯吹向岸边;右侧手持斗篷迎接她的则是时序三女神之一的春之女神。游戏中赝品的瑕疵就在春之女神附近 —— 原画中的橘林被抹去了 —— 这些橘林与神话中的金苹果园遥相呼应。

局部放大图,右侧的春之女神与身后的橘林这张是游戏中的赝品

接下来看看这幅画的诞生背景。

波提切利本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当时的文艺复兴刚刚开始,人文主义逐渐发展,一些画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开始绘制希腊神话题材,也有些富商、知识分子会委托画家绘制这一内容,《维纳斯的诞生》就是这时诞生的。

1495 年前后,一些修士指出这种表现希腊神话的作品是「离经叛道」,彼时的弗洛伦萨刚好受到外敌入侵,这被人们解读为神的惩罚,包括波提切利在内的一些艺术家就烧毁了众多自己的作品。而这幅《维纳斯的诞生》已经交送给了画作的委托人,虽说他是作者本人,但也不能去人家毁掉别人的财产 —— 这才让这幅佳作有幸留存至今,并一直留存于意大利本土。

乌菲兹美术馆的《维纳斯诞生》

从诞生到现在就一直没什么「波澜」的名画似乎没什么有意思的故事?下面几幅就动荡得很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三幅名画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一共收录了三幅达芬奇作品,包括一张手稿和两张油画。

《维特鲁威人》(墨水笔素描,1487 年前后)

这是一幅在大众文化中非常常见的图像:《西部世界》的片头、1 欧元纪念币的背面、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尸体摆放姿势、数不清的恶搞与致敬……

Vitruvian Man

首先「维特鲁威」并不是什么人种或地名,而是一位古罗马建筑师的名字。他曾用拉丁语写过一本《建筑十书》献给当时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他提出建筑物是对自然界的致敬与模仿,而最美的比例是人体比例。

达芬奇则认为科学与艺术一脉相承,解剖行为即是科学研究,也是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一生中解剖了超过 30 具尸体,还在自己的笔记中描述了在幽暗的画室中与破碎的尸体度过诡异夜晚的过程 —— 有关偷盗尸体的传闻正是由此而来。好在随着逐渐出名,他获得了佛罗伦萨一家医院的正式许可,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科学解剖了。

达芬奇的部分手稿

1487 年前后,他根据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文字描述绘制了这幅《维特鲁威人》,草稿附近的文字正是维特鲁威在书中所写下的人体比例,包括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四腕尺为人的身高、双臂展开的长度等于人的身高等等。

这张看似简单的素描,在连线后能衍生出三角形、五边形、五角星等众多图形,且多处契合黄金比例(1.618/1)—— 无论何种姿势,人体都能呈现出极为和谐的比例。

类似解构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1815 年,威尼斯学院美术馆通过收购获得此手稿,留存至今。但和其他纸质作品一样,为了保护原作,它们很少被拿出来对外展出。

游戏中的赝品《维特鲁威人》区别在于右上角出现了一圈红色污渍,对于一副保存难度极高的手稿来说,似乎非常合理。

游戏内的赝品图

《抱银鼠的女子》(木版油画,1490 年前后)

在达芬奇的诸多作品中,这幅画的名气相对小一些。但与其他名作一样,这幅画作也隐藏了一些秘密,直到近年才被后人发现。

Lady with an Ermine

画中女子名叫切奇利娅·加莱拉尼,是当时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众多情妇中最受宠幸的一位。被画入画中的时候,切奇利娅的年龄大约为 16 岁,彼时的达芬奇正以宫廷画家与设计师身份为米兰大公服务。

画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光线的运用,以及人物动作的精妙。作品整个以黑色为背景,达芬奇通过明暗法衬托出了切奇莉娅的优雅气质,怀中银鼠也显得更加细腻。人物动作方面,仅显露出上半身的切奇莉娅面部向右,而身体却是朝向左侧,极为自然。如果给她的眼睛一个特写,我们还能发现她的瞳孔中有一处微小的反光 —— 这个细节令人物整体栩栩如生。她的右手每个指关节与肌腱被描绘得极为细致,看得出达芬奇对人体结构的每一个细节都研究得非常透彻。

局部放大

我们接下来看看开头所提到的「秘密」。

2014 年,发过工程师帕斯卡·科特通过反射光技术对画作进行了数次检测,发现画作经过数次的反复涂改 —— 最初的版本并没有怀抱银鼠,而是双手自然相交于腰间,随后又添加了一只体积略小的灰鼠,第三次修改后才是现在的样子。

图谱检测分析的创作痕迹

科特认为,这一发现正说明了达芬奇在绘画过程中的犹豫不决 —— 银鼠是米兰公爵家族的象征,也是卢多维科的昵称,后加上的银鼠或许意味着达芬奇希望以此来获取资助人(公爵)的好感;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银鼠是切奇莉娅自己要求画的,通过这一手段向外界证明自己和公爵的正当关系。

可惜的是,绘画完成后没过多久切奇莉娅就生下了一名公爵的孩子,但公爵却迎娶了其他女人。

《抱银鼠的女子》如今存放在波兰克拉科夫的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是波兰现存的唯一一张达芬奇画作,也是波兰如今的国宝之一。至于它为什么会在波兰,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798 年,被沙皇保罗一世派驻意大利的外交特使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这幅画作,成为其家族收藏并被带回波兰。

19 世纪,波兰的战乱使得画作的命运也颠沛流离,先后被转移到波兰西尼亚瓦、法国巴黎,并于 1876 年起存放于克拉科夫的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几十年后又为了躲避一战再次转移,1920 年才返回原位。

不过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将领汉斯·法郎克(曾在侵略时期担任波兰总督)掠走了它,还被挂在了他的办公室内。二战结束后,法郎克因战犯身份被处以极刑,后来盟军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这幅画,并于 1946 年归还波兰。

2004 年,波兰上映了一部围绕这幅画作的电影《盗走达芬奇》,讲述一群大盗通过仿制品来替换并盗走《抱银鼠的女子》原作。这部影片在 2008 年还曾于国内影院公映,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人看过。

2008 年在中国上映的《盗走达芬奇》海报

动森中收录的这幅画作存在赝品,赝品的样子似乎照应了达芬奇绘制的二次修改版本 —— 银鼠的皮毛是灰褐色,而非如今的雪白。

游戏中的赝品

《蒙娜丽莎》(木板油画,约 1502 - 1519 年)

说《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也毫不过分 —— 连游戏中这幅画的物品名称都是「有名的名画」,达芬奇本人也对自己的这幅作品爱不释手。

Mona Lisa

画作英文名「Mona Lisa」的第一个词语 mona 是意大利语 Madonna 的简写,含义类似英文的「My lady(我的女士)」或「Madam(夫人)」,通常被放在女性名字前面以示尊敬。

蒙娜丽莎是弗洛伦萨富商乔孔达的夫人,在绘制这幅画时,据说她正怀着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乔孔达为了表达自己对夫人的爱意,就邀请当时最著名的画家达芬奇来为夫人绘制肖像画。

然而乔孔达却永远没能拿到画作 —— 达芬奇没舍得给。他为这幅画作消耗了太多精力,有说法称直到 1517 年他还在不断完善(达芬奇死于 1519 年),早已对作品产生了感情,而画中人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位乔孔达夫人了。

达芬奇本人也在晚年期间一直亲自保管此画,1516 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他前往城堡时也待在身旁。在达芬奇死后,见过这幅画的法国国王出资从达芬奇的助手那里买下了它,最初用来装饰枫丹白露宫,在卢浮宫建成后又移至卢浮宫,收藏至今。

当然最初这只是一幅宫廷收藏,平民百姓是没办法看到的。法国大革命后,原本的宫殿被改成了博物馆,大众也对它并不热衷。1911 年,油漆匠佩鲁贾借装潢之名潜入仓库偷走了这幅画,博物馆方面发现被盗后立刻在各大报纸刊登悬赏信息,因为悬赏关系导致画作「出镜率」太高,久而久之才逐渐有了知名度。

两年后,就在佩鲁贾正准备将画作卖给乌菲兹美术馆(就是拥有《维纳斯的诞生》的那个博物馆)时遭到了逮捕,《蒙娜丽莎》终于回到了卢浮宫,又在重新展出后名声大振。佩鲁贾的行为虽说是因财生窃,但依旧属于将画作「归还」意大利,所以意大利方面也没认真给他判刑,反而多数民众都觉得他是个民族英雄。

1913 年 12 月 13 日的《小巴黎人》报纸,大版面刊登了画作被找回的消息

如今的《蒙娜丽莎》与雕塑《米洛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一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也是三宝中唯一的绘画作品。在卢浮宫中,《蒙娜丽莎》所在的位置是卢浮宫右翼德农馆的 711 展厅,这里永远都是馆内最热门的地点之一。《蒙娜丽莎》的真迹其实很小,展品外部除了一层保护玻璃外还被加上了一圈护栏,依旧拦不住人们试图与它「合影」。这幅相对「精致」的画作对面则是一张非常巨大的油画 —— 委罗内塞的《加纳的婚礼》。

卢浮宫 711 展厅的日常

接下来看看画作本身。

蒙娜丽莎在画中是 3/4 的半身像,注视着画外的观众 —— 也是画师本人。这个角度在当时的肖像画中并不常见,彼时的肖像画大多是侧身像。

作品中最引人遐想的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神秘微笑」。一是无论在画作的哪个角度看上去她似乎都在微笑,二是她的面部呈现出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

一些学者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在人们注视着她的眼睛时,余光会关照到她的嘴角;而注释嘴巴时,余光却无法顾及眼神 —— 因此才会让她看起来时而微笑、时而冷漠。

另一部分学者的关注点则是她的视线角度:站在画作正面时,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欣赏,会发现她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你,甚至会跟着你游走,仿佛一幅「永恒的微笑」。

一般认为,这种「永恒微笑」的来源是达芬奇模糊化主角面部边界的「晕染法」,用柔和的色彩有意识地模糊了嘴角、眼角阴影,使人物表情也变得难以捉摸。

局部放大图,注意眼角的晕染

画作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蒙娜丽莎的背景。仔细观察会发现,她身后两侧的山川背景没有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画右侧的湖面远高于左侧的河流,现实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湖面即等同于水平线。后来的研究者分析称,达芬奇这样做是因为这幅画同时融入了两种视点,其一是达芬奇本人正在阳台上,以俯视视角观察背后的远山;另一种是平视模特(蒙娜丽莎)本人,其后的湖面和山峰就是正常的位置。但欣赏者不仔细观察背景而直接注视画作本身,却丝毫不会有违和感,体现了作品结构的和谐统一。

游戏中这幅画的赝品在游戏中被填上了两条极为喜感的眉毛,也不是无迹可寻。2007 年,法国艺术品分析专家帕斯卡·科特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注意到了画作中存在「画过眉毛的痕迹」,虽然没有游戏里那么夸张,但也说明这幅画与《抱银鼠的女子》同样是经过数次修改的。

游戏内的赝品图

老勃鲁盖尔,《雪中猎人》(木版油画,1565 年)

《雪中猎人》是老彼得·勃鲁盖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因为他的长子也叫彼得·勃鲁盖尔,因此后人一般称之为老彼得·勃鲁盖尔,他的长子则是小彼得·勃鲁盖尔。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在文艺复兴之前,绝大多数艺术品创作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宗教,雕塑与绘画都是如此 —— 而勃鲁盖尔是最早一批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绘制风景画的画家之一。

这幅《雪中猎人》正是一位尼德兰收藏家希望装饰家中餐厅而要求老勃鲁盖尔绘制的作品。

它是一系列表现季节的画作中的一幅,但这系列画作一共有多少幅现在已经无从得知,留存至今的只有五幅。有人认为一共 12 张,因为一年有 12 个月;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是 6 张,理由是彼时尼德兰风俗是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多出了初春和初夏),每个季度时长约两个月,而不是如今惯用的四季。对应这幅《雪中猎人》,画家所绘制的时间应该在 12 月到次年 1 月左右的严冬时期。

现存的五张系列画作中,共有三张存放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除了这幅《雪中猎人》之外,还有表现初春的《暗日》以及表现秋季的《牧归》。此外老勃鲁盖尔的另一张名作《巴别塔》也收藏于此。

从上至下分别为《暗日》《牧归》《巴别塔》

系列画的初期收藏者原本是尼德兰总督埃尔内斯托,因为他是哈彼斯堡家族的外派官员,结果就是这些收藏最终落到了哈布斯堡皇家之手,也就是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鲁道夫二世。另一方面,老勃鲁盖尔的很多画作带有明显的政治批判色彩,也致使尼德兰当地的博物馆不敢随意收藏(当时的尼德兰地域范围大约是今天的荷、比、卢与法国北部)。因此如今拥有老勃鲁盖尔画作最多的是奥地利和西班牙,留存于比利时与荷兰当地的反而很少。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老勃鲁盖尔展厅,右二《雪中猎人》

其实在绘制《雪中猎人》的时候,西班牙正发动着对尼德兰的入侵战争,实际很难看到如此一派和平、肃穆宁静的景象。只是因为这些画是用来装饰餐厅的,老勃鲁盖尔才刻意粉饰。

背景故事讲完了,我们看看画作本身。

这幅画没有像大多数表现冬日景象的风景画那样直接描绘缤纷雪景,而是加入了大量绿色、黑色点缀,让整幅画显得既肃穆、又活泼。远方有连绵的阿尔卑斯,近处是活动的居民与房屋,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

仔细看画中人物,最显眼位置的三位猎人手中空无一物,连随行猎犬也垂头丧气,可以看出他们的这次狩猎行动并不成功,雪地中深深的脚印也能体现出猎人与猎犬的疲惫不堪;左侧是一群正在劳作的村民 —— 即使在这样的严冬午后,他们也没有得到片刻休息。而远方的冰湖上,又是很多人在玩着冰球、雪橇,还有几只飞鸟,闲适的嬉戏一方面与肃杀的寒冬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缓和了前景中的压抑气氛,动静合一。

猎人与猎犬局部放大图,深深的脚印清晰可见

黑与白、高于低、动与静、远与近、横与竖这些对比,或许也正象征着画中的平静与现实生活的战争形成反差。

构图方面,老勃鲁盖尔显然也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动了笔。作品左侧的黑色树木与猎人步行方向一致,按透视法则的「短缩法」排列;树木尽头出现在大家视野内的是冰湖的人群与一只黑色飞鸟,飞鸟又联系着右侧绵延的阿尔卑斯山。画面中我们能看出很多对角线与三角形交叉组合,让整幅画面看起来自然而不着痕迹,但实际上却是经过了画师的精细设计。

游戏中这幅画的赝品少了两位猎人 —— 仅仅是这样的差别,对比之后也能看出原作的构图被破坏:从屋顶到桥梁的对角线缺了一块,猎犬到远山的对角线也失去了重要的焦点。

游戏中的赝品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四季·夏季》(布面油画,1573 年左右)

这幅画在游戏中叫「有趣的名画」,实际看起来确实也非常有个性。

Summer

画的作者是朱塞佩·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家,他还设计过不少漂亮的彩色玻璃、挂毯。他的传统作品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但很多使用了蔬果、花卉、动物拼凑而成的人物肖像画在当时就引起了诸多讨论,即便如今也非常引人注目。最初我在卢浮宫看到这幅《夏季》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名作,但印象颇深,不由自主地拍了一张照片 —— 这么独特的作品确实不多。

阿尔钦博托的作品受到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欣赏。在 1562 至 1587 年间,他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以宫廷画师身份为皇室服务,因此阿尔钦博托的作品最初都被皇家收藏,特别是鲁道夫二世,藏品颇多。鲁道夫二世虽然政治上没什么建树,但艺术与科学领域办了不少大事儿,上面刚介绍过的老勃鲁盖尔的很多画作(包括《雪中猎人》)最初就是他的藏品,而如今奥地利的象征之一 —— 奥地利皇冠,也是他下令制作的。

阿尔钦博托绘制的鲁道夫二世肖像画

这幅《夏季》是《四季》组画之一,由当时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委托绘制。1590 年,他在布拉格还用类似的「拼盘」手法给鲁道夫二世画过一张肖像画(被画家描绘成了「四季之神」维尔汀奴斯)。但到了 1648 年,彼时是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末期,瑞典军队入侵布拉格,把很多鲁道夫二世的藏品都掠走了,其中自然也包括阿尔钦博托的绘画,其中一部分流落于意大利、瑞典、维也纳,这套《四季》组画则是来到了法国,现藏卢浮宫(英文 Wiki 称此画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但 WikiArt 表示是在卢浮宫,我也是在卢浮宫看到的,似乎两种说法都有)。

之前在卢浮宫拍的《夏》与《冬》

《四季》组画都是侧视肖像,面孔的组成元素都是来自四个季节的代表植物。

其中春季的整体形象是一位年轻的姑娘,面孔由花朵、绿叶等元素组成,面带微笑,充满活力。

狐利所售卖的《夏季》则是青年形象,衣服是麦穗,面部是瓜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游戏里即便是正品艺术品,外观也与阿尔钦博托的实际画作有所出入,比如脸颊果子的方向不一致,头饰的很多色彩不同,胸前的花饰也缺少原作的叶子 —— 所以各位如果通过搜索原作的方式来鉴别真假的话一定要注意,游戏中这幅画的赝品区别在于胸前没有花饰,而不是上面说那些细节问题。

三张图分别是原作、游戏中的真品、游戏中的赝品

《秋季》虽然是一副中年人的样子,但头发是满盈的葡萄、胡须是沉甸甸的麦穗,依旧是充满希望的丰收景象。

《冬季》就比较惨了,树枝构成了人物突出的血管,树皮则是脸上慢慢的皱纹,衣服也是简单的草皮蓑衣,眉头紧锁,垂暮老矣。

春夏秋冬

除了这组《四季》,阿尔钦博托还画过另外一套很有趣的侧视肖像《四元素》,分别是《水》《气》《火》《土》,构成他们的「组件」则是鱼虾、鸟类、火器与动物,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水气火土

阿尔钦博托的作品在 20 世纪备受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推崇,如绘制了《记忆的永恒》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就深受其影响。1987 年,维也纳还专门举办过一次名为《阿尔钦博托效应》的专题展览,收录了众多受其影响的艺术作品。

开坑的时候没想到仅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六张画就写了快九千字,原本还想一篇写完全部名画,看来还是太乐观了 —— 主要是没想到一展开说故事就停不下来了,毕竟很多艺术品背后「收藏史」确实比较复杂,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其实在这个领域自己最感兴趣的更多是印象派,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什么的涉猎实在不多,码下这篇东西的同时也复习了一些艺术史,这过程挺满足了。如果这篇略微枯燥的东西大家觉得还算有用,烦请通过评论或转发告知,这样我也有动力接着填坑……

参考资料:[1] WikiArt(https://www.wikiart.org/) [2] 弗雷德·S. 克莱纳 / 克里斯廷·J. 马米亚《加德纳艺术通史》[3]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卢浮宫指南》[4] 温迪·贝克特《温迪嬷嬷讲述 1000 幅世界名画》[5] 中读三联课程《博物馆观看之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