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老昆明的城市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动态时间规整 百年前老昆明的城市建设

百年前老昆明的城市建设

2023-05-26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对昆明影响很大。1922年成立了昆明市政公所,由一批具有现代观念的人员实施市政建设和管理,这对刚刚踏入现代门槛的老昆明非常重要。在当时政局不稳、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制定了“园林都市”规划,进行了一些城市建设,加强了城市管理,老昆明的城市面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从碎石马路、条石街路到细石街道

清末昆明城内外街巷狭窄,多为土路,下水道小而不畅。仅少数街道铺成石板路,中间一排长石板,两边铺碎石,以利马帮行走,叫作马路。因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凸凹不平,人马行走不便。

1912年,刚刚推翻清王朝统治,当局就对昆明马路、街道进行大规模整改,把破烂的马帮路改修为碎石马路。当时改建的有近日楼外的三市街、敦义街(今金碧路西段)和金马坊到滇越铁路总车站(后来的火车南站)的一段马路(今金碧路东段和拓东路西段),还有小西门城外到大观楼的路面(今大观街和大观路)。这算是近代昆明最早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多次改造,昆明城南的商埠一带被规划、建设成方形“网格化”街区,与城内的树型“枝干型”街区不同,这里街道更为规整,更为宽阔,临街面积扩大,商业功能加强,进一步向近代商业城市靠拢。 

大概也因为是第一次城市改造,没有经验,或者是因为偷工减料,工程效果并不好。南城外的一段,修好没有多久就塌坏,天一下雨就满道泥泞,反而不如改造之前。后来整修辕门口(今光华街一段)、劝业场前街(今五一路北端)、珠市街(今宝善街东段)的时候,就全部改建成条石马路,效果就好得多了。取得经验后,当局又把从马市口到大南门的马路(今正义路)也改铺成条石。大概因为修建条石马路成本太高,1923年,昆明市政当局再次拓宽马路、大修街道时,就决定把剩下的碎石路面全部改铺为细石路面。

“园林都市”是这样干起来的

1922年,昆明市政公所成立,提出要把昆明建设成“园林都市”,并拟定了《昆明市管理公园规划》,着手整修旧公园,建设新公园。一年之后,大观楼公园、古幢公园、圆通公园、近日公园、西山公园等五大公园相继建成开放,原有的金碧公园、翠湖公园也整修完毕,加上老昆明人经常登临的龙泉观(今黑龙潭)、太和宫(今金殿)和筇竹寺,昆明主城区的名胜公园格局由此大体而定。

此期昆明“园林都市”概况,可见于民国《昆明市志》:

——金碧公园建于民国初年,是昆明最早的公园,“经逐年修整,渐臻完美”,园内树立辛亥革命先驱、昆明人杨振鸿铜像,有留春亭、披风亭、话雨亭、望云亭、延月亭、浮香亭等,“而竹木花卉葱郁艳丽,亭楼池沼参差错落,风景极佳,游人络绎不绝”。

——翠湖公园始建于1920年,由市政公所顾问赵鹤清兼任经理,“以九龙池、海心亭当其中,阮堤、唐堤纵横交贯,荷田花畦,错综如画,树林密茂,流水清漪,绿荫丛中,虹桥隐现,散步纳凉,尤推佳景”,又有水流轩、云在轩,锁翠亭、浸绿亭、亦足亭等,“以点缀焉”。

——大观楼公园以大观楼为中心,增建挹爽楼、牧梦亭、数帆亭、望湖亭等,“极其清雅,登楼则远瞰太华,近临昆池,名胜于滇中,每日由篆塘河乘船往游者,络绎不绝”。公园建成后,还“贮图书,陈博物,凡足以益人神智,悦人心目者,莫不毕具”(《重修大观楼记》)。

——圆通公园在螺峰山下圆通寺,1923年改建,其内有采芝径、衲霞屏,潮音洞、咒龙台(今称咒蛟台)等胜景。“庙宇宏深,石岩陡峻,古柏参天,亭楼巍峙,风景极其清幽”。

——古幢公园于1923年以桂林桥外的地藏寺改建而成,因其地有宋大理国梵字塔幢(今称大理经幢)得名。“金汁河绕其旁,树木苍翠,风景宜人”,建有劝农亭、未归亭、迎宾馆、观瀑棚等,“以增风致”。

此外,“市内小公园尚随时计划增设,如拆南月城(瓮城)以其旧址改修之近日公园即其一也”。这个近日公园内有“唐公再造共和纪念标”,“四面各筑喷水一,杂莳花木无算,颇壮观而便游息”(民国《昆明市志》)。

此期昆明公园建设和使用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公园设施举办各种展览会,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金碧公园内设有商品陈列所、农林馆、矿产馆等,1914年为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当局在金碧公园举办“巴拿马出品协会”展览,向全省征集特产参展,从中遴选名品赴美参展,这是昆明最早的产品展览会,云南和昆明第一批名优产品从此脱颖而出,如玫瑰黑大头等。1918年在大观楼公园举办“物华会”,评出优品,给予奖励。1920年在圆通公园举办花朝会和云南第一次物产品评会。1921年,当局又在金碧公园举办云南第二次物产品评会。1922年举办云南省劝业会,征集各种产品在金碧公园陈列评奖。1923年在金碧公园举办昆明市花木展览会,在圆通公园举办菊花会等。1935年,工商界还举办国货展览大会,以抵制洋货,推动国货销售。这些展览都有相当规模,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917年,从小西门外到大观楼的大观马路建成,全长3.2公里、宽7米,这是昆明的第一条名胜公路,1934年改为泥结碎石路面。到1937年,从老昆明市区到黑龙潭、金殿、西山太华寺、安宁温泉等公园名胜区的公路都已修通。

街巷拓宽、建筑限高 昆明最早的城建规范

1928年,昆明正式设市,成立了市政府,“对于市街建筑、市容整顿,猛勇迈进”。城区范围逐渐扩展,东至席子营、苏家村;南到佴家湾;西接六合村、蔡家营;北连林家院、大马房。同时出台了一些城市建设规定,如街道改造,“就其交通情形、商业繁简、住户多少、区分等等,规定宽度”。街道为分四等:特等街宽38至80尺(约13~26米);一等街宽36尺(12米);二等街宽30尺(10米);三等街宽21尺(7米)。巷道分为三等:居民20户以上为一等巷,宽15尺(5米);居民10户以上为二等巷,宽12尺(4米);居民10户以下为三等巷,宽9尺(3米)。要求路面铺筑纯用石料,分块石、碎石棉、砂石三种。道路两侧砌排水沟,盖上条石,分干沟、支沟。人行道全用三合土铺筑(见《昆明市志长编》《云南概况》等)。在此期间,修整了38条街道,临街商铺统一建为西式或中式门面,统一建筑样式,统一建筑退线,改造建筑色彩,并兴建市场、设立公园、开发城南,取得了一些成效。 

1933年,昆明市政当局制定了《昆明市建筑条例》,规定凡建筑物在两层以下者,建筑面积不得超过该地面积的70%,若在三层以上者不得超过60%,临街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街道宽度的一倍半,若在窄街,高度不得超过街道宽度的两倍。此外,还专门制定了建设封火墙的规定:闹市区房屋在五间以内建筑防火墙;凡铺面相连者,也应该建筑防火墙,以防止火烧四邻。

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昆明当局颁布了《昆明市建筑规划》和《昆明市建筑细则》,其中对昆明城建筑物的高度都有详尽的规定。如主干道两侧的临街建筑高度不能超过道路的宽度,如在次干道两侧房屋不能超过道路宽度的2倍,如支路及街巷侧的房屋均以3层为限,以保证道路的畅通和整齐美观。1943年提出的《昆明城市建设计划纲要》中,也提出住宅区建筑不得超过3层,高度不得超过12米。

“秘密共产党员市长”和市政工程

20世纪30年代初,昆明近代城市建设提速,其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位昆明市长熊从周,竟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这位熊从周是一位传奇人物,玉溪人,早年弃医从军,参加过昆明重九起义、护国战争、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在云南和广东多地担任过县长,与中国共产党人结识,并深受影响,1928年任临安(今建水)县长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熊从周被委任为昆明市长。当时中共地方党组织被破坏,大批党员被捕。熊从周办案时暗中销毁证据,敷衍审讯,然后以证据不足、“误捕”为名,释放、营救了不少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在昆明市长任上,他在市政建筑上也做了不少工作。

1932年,熊从周提出改造昆明旧城楼计划,报告省政府称,昆明的6座城门“年久失修,城门朽坏,城洞则砖石崩塌,城楼更属倒塌不堪,只正南门一处,因作近日公园,迭次修葺外,此外皆极破滥,若不修理,不惟对于城防不免妨碍,即观瞻亦觉不雅,兼且危险堪虞”。熊从周还致力于市政工程建设,填埋大南城外污水沟、建设新市场(今南屏街),扩建三市街(现正义路)和金碧路、威远街、马市口等,还主持开工填埋旧篆塘、增辟新篆塘,更推动兴修昆明环城马路。虽然一些工程没能在熊从周任期内完工,但熊从周功不可没。

1932年9月,在整建昆明街道之后,熊从周还主持修改了昆明主要街名。当时“旧有街名纷繁,殊觉不便,为化畸零为整齐起见,特先将各主要市街分别合并,改称为路”:将马市口、南大街、正义东路、正义西路、三市街合并,称正义路;将护国街、绣衣街合并,称护国路;将金马大街、碧鸡大街合并,称金碧路;将云津街、三元街、聚奎楼合并,称拓东路;将土主庙街、武庙街、小西正街等合并,称武成路;将平正街两头、永宁宫坡合并,称华山东路;将卖线街、升平坡合并,称华山西路;将永丰街、大观街合并,称大观路;将福德街、太和街、塘子巷合并,称环城东路等(《昆明市政府政治报告书》,见《昆明市志长编》)。昆明此前只有“街”,从此以后才有“路”。

熊从周官至市长,却没有公馆,仅租普通民房两间,里间作卧室,外间会客,每天步行上下班,生活十分简朴,民间口碑很好。(作者:朱净宇 资料见《老昆明旧话旧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