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为何在加蓬?《科学画报》78年就有暗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加蓬空军基地地址 《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为何在加蓬?《科学画报》78年就有暗示

《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为何在加蓬?《科学画报》78年就有暗示

2024-07-09 09: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影片里的太空电梯位于利伯维尔,这是非洲加蓬的首都。

为什么《流浪地球2》要把重要的故事发生地放在利伯维尔?

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其实关于“太空电梯”的想象,可以称着是源远流长。

我们在《科幻爱好者手册》(周孟璞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里找一段关于“太空电梯”的科幻设定的前世今生:

“轨道电梯是连接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巨型电梯,是由从静止卫星向地球引下的管道制成,也称太空电梯。这种电梯必须解决超强材料与引力平衡问题才能建成。1960年苏联的阿尔塔诺夫归纳了此构想,并于1966年、1969年、1975年在英美发表。阿瑟·C·克拉克也于1964年以论文的形式对此构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克拉克的《天堂之泉》和赛弗尔德的《星桥》是这类题材的优秀代表作。此外,罗伯特·A·海因莱因、爱德华·爱尔玛·史密斯等人也都写过这类题材的作品。”

这一条目,现在应该加一句:《流浪地球2》将这一幻想诉诸于视觉形象,并且用这一形象,成功地推动了一段爱情的进程,喻示着中国人在海外的土地上,继承着葬身于异域土地的上一辈人的精神力量,绽放了芬芳的爱情之花,展现了中国人强劲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笑傲他乡。

我们在国内能够看到的比较早的介绍太空电梯的幻想设定的,是在《科学画报》1978年第2期。

《科学画报》在1983年曾经达到匪夷所思的100万册发行量,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科普刊物。

在这一期刊物上,有一个“启示与设想”的专栏,刊发了一篇《乘坐天梯登太空》的文章,作者署名为朱毅麟。

这篇文章,现在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从它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根据国外的资料编写的,但是作者并没有说这个设想来自于何处。

文章如下:

《乘坐天梯登太空》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它们就好像放在赤道上一座座高度为35800公里的塔顶上一样。

如果真要从地面竖起这样高的塔,那末为了保持塔身稳定,不被自己的质量所压弯,塔底的面积至少得占地40万平方公里,比苏、浙、皖三省加起来还大。

科学家们别出心裁地想了个主意。这个塔不是从地面往上建造,而是从同步卫星往下延伸。换句话说,就是从卫星挂下一个梯子,通到地面。梯子自天而降,长达35800公里,卫星好像拖了一个又长又重的尾巴。在地球的引力(即重力)作用下,会连带卫星一起掉下来。为了抵消这个“下天梯”的重量,就必须在同步卫星的上面,再向上建造一个“上天梯”。当上天梯的高度达到144000公里时,卫星就能稳定在同步轨道上。因为具有上、下天梯的卫星,仍然是一个整体,它在绕地球运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对它的引力达到了新的平衡。

实际的天梯不可能是一级一级,供人爬的阶梯,它是一种通行电梯的管道。管道并不密封。途中每隔几百公里或几千公里设立一个“站台”,有一个进出口。电梯则做成一个很大的密封车厢,可以乘人、运货,把整个卫星和飞船装在里面。

将来建造这种天梯时,先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一个大型的航天站。天梯从航天站开始,分别往两头铺设。上、下天梯必须同时进行,铺设500或1000公里后,由不同高度的飞船或卫星接下去,继续铺设。管道同航天站的接口处,有一个双层门的过渡舱,以防电梯进出时,航天站里的空气跑掉。管道从航天站里穿过,将上、下天梯接通。

天梯管道的四壁用电磁材料或线圈组成,利用电磁力推动电梯克服重力上升。电源由卫星太阳能发电站供给。电梯在上升过程中,跟随天梯绕地球一起转动,越往上去,重力越小,上升就越省力。当电梯带着人返回地面时,靠重力作用自动下降,不用消耗电能。

今天,每发射一次卫星或飞船,要消耗一枚巨大的运载火箭,而送入同步轨道需要十分复杂的制导技术。乘天梯登太空,一边上升,一边就获得环绕地球飞行的切向速度,到达同步轨道时,就得到沿同步轨道运行所必需的速度,非常方便。

建造总长度近18万公里的卫星天梯,无疑是一项规模空前浩大的航天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它有着“一劳永逸”的好处,可以使航天活动摆脱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的依赖,从而开辟了宇宙航行的新路。

发射低轨道卫星时,电梯在规定的路途站上停下来,将卫星从出口处释放到星际空间,卫星开动自己的发动机,补充一定的速度,就能进入轨道运行。

乘天梯飞向其他星球,得益最大。当载有宇宙飞船的电梯穿过同步轨道,进入上天梯以后,重力就越来越小,电梯消耗的电能也越来越小。到达上天梯的出口处时,只要启动宇宙飞船功率很小的发动机,就可飞往火星、金星等行星。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静止卫星的轨道,必须在赤道上方。

而加蓬的首都利伯维尔正位于赤道附近。

如果太空电梯放在中国附近,那么,只能在南海的南部,建立一个电梯基地。

如果把这个设想,化为现实的话,应该更酷更炫。

但电影还是选择了一个轻车熟路的选择,没有把电梯放在海洋上,而是移到了非洲的一个国家——加蓬。

自从《战狼2》里首次表现中国人在非洲土地上展现英雄本色,中国电影发现了一展雄姿的新大陆——非洲大地,这里的确是一个能够激发电影想象的神奇之地。

这应该是《流浪地球2》的编创人员对着地图,一路在赤道线上寻找合适的太空电梯落脚点,而终于把“标的”锚定在加蓬首都的原因吧。

有意思的是,《流浪地球2》里,刘培强的父母都是死在加蓬这个国家,但是,电影里只有张鹏在那里叫着“哥嫂”,来到了他们的葬身之处,百感交集,却没有相应地展现出刘培强对父母的回顾与伤情,反而对着危楼尽头的日薄西山的太阳恋恋不舍,直接导致张鹏提醒他不要直视太阳。

刘培强对父母的那种淡薄的情怀,叫人难以理解。这与《流浪地球1》里,刘培强的儿子刘启对父亲的那种叛逆的情感都反映出系列电影在人性的刻画上的力道欠缺。即使刘启对于父亲有着误解,如他坚执地认为是父亲的决定导致母亲的离去,但是,刘启从小由爷爷带大,难道爷爷在地下城里没有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告诉他刘培强对于妻子离去无力回天的事实吗?所以,《流浪地球1》里的核心人物刘启的塑造并没有让这一个角色触动人心,演员也没有沾到这个角色的光,拍完《流浪地球1》之后,演员深陷在负面消息之中难以有出头之日。这根本原因,还是剧中的角色,没有赋予演员以高光的烘托。

相比于《科学画报》上的这篇科普文章,电影里没有解释太空电梯靠什么能够悬挂在空中,至少在《科学画报》上的这篇文章里,还特意强调了太空站还需要一个上电梯,以达到上、下电梯的平衡。

这篇科普文章的作者觉得写出了这一篇文章不过瘾,后来又以这个文章为核心,写了一篇更长的科普文章,刊登在《科普创作》1983年第一期上,标题为:《能乘电梯登天吗?》。

这一篇改写的科普文章,被科普作品写作教程归纳为“趣事式”开首的结构。教程里分析道:“就是一篇作品开头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新编故事或趣事,其目的是把读者见了标题后的兴趣引入文内。象朱毅麟的《能乘电梯登天吗?》一文的开头:‘传说在巍峨的昆仑山顶有一棵名叫‘建木’的参天大树,谁要能沿着这棵大树攀登到顶,谁就能进入天宫,得道成仙。这不过是美妙的神话而已”。然后作者笔锋一转,讲了航天站长梯登天的故事。”

两篇文章内容差不多,但是经过润色之后,有头有尾,也更有文采,不像《科学画报》上的这篇文章太过局促。

太空电梯这种想起来很容易、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的构想,其实凭脚想一下,也能知道它的实际意义不大。《流浪地球2》里把它赋予了现实的影像,其实反映了这部电影的科幻系列,更多的是把玩“二踢脚”的实际体验,包装成科幻的放大版,然后煞有介事地转为可视的影像,电影里种种匪夷所思的幻想,如地球被搬移、月球被推开、点燃木星、太空电梯、炸毁月球、水下接通互联网,如果说些科幻很硬的话,那么,它们的幻想与构思,都可以在村口的大爷大妈唠嗑的时候能够脱口而出,它们与水变油、拖拉机改装成飞机、水车改造成永动机、煤油灯建造原子弹这些民间发明家热衷的幻想领域,都有着近亲关系。

这也是《流浪地球2》叫人哑然失笑的地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