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混凝土砌块(俗称轻质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强度一般为多少 加气混凝土砌块(俗称轻质砖)

加气混凝土砌块(俗称轻质砖)

2024-07-10 0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抗震性

在震级为7.8级的唐山丰南等地的地震中,据震后考察,加气混凝土建筑只新出现了几条裂缝,而砖混结构建筑几乎全部倒塌,使这两栋相距不远,结构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分析认为,这就是因为加气混凝土容重轻,整体性能好,地震时惯性力小,所以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这对于我们这个多地震国家来讲将是有很大益处的。

加工性

加气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加工性能。能锯、能刨、能钉、能铣、能钻。并且能在制造过程中加钢筋。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与灵活性。

耐高温

加气混凝土在温度为600℃以下时,其抗压强度稍有增长,当温度在600℃左右时,其抗压强度接近常温时的抗压强度,所以作为建筑材料的加气混凝土的防火性能达到国家一级防火标准。

隔音性

从加气混凝土气孔结构可知,由于加气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像面包一样,均匀地分布着大量的封闭气孔,因此具有一般建筑材料所不具有的吸音性能。

机械化

预制加气混凝土拼装大板可节省成品堆放场地;节约砌筑人工;减少了施工作业;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适应性

可根据当地不同原材料,不同条件来量身定造。原材料可选择河砂、粉煤灰、矿砂等多种,因地制宜。并且可以废物利用,有利环保,真正的变废为宝。加气混凝土设备所做出来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其强度取值是相对于一定的含水状态而言的,称为基准含水率,而强度的基准含水率范围各国不尽一致,例如:德国、欧共体及英国的标准中对基准含水率要求为(6±2)%,其出发点是认为制品上墙后最终是以2%-8%的含水率存在;在瑞典等国则以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气干状态为基准,即含水率为(10±2)%;而在我国,对抗压强度等级评定时,依据的是GB/T11969—2008《蒸压加气性能试验方法》-“抗压试验要求含水率8~12%”。(GB/T11971-1997《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规定制品抗压强度应在质量含水率25%-45%下进行试验强度稳定阶段的含水率,即25%-45%,这与实际墙体中含水状况相差甚大,因此会影响加气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质量评定,已废止)。

施工方法

编辑

播报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一般用在填充墙,所用砌块强度等级一般为隔墙A3.5,外墙A5。砂浆强度不低于M5。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前,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图绘制砌块排列图。在墙体转角处设置皮数杆,皮数杆上画出砌块皮数及砌块高度,并在相对砌块上边线间拉准线,依准线砌筑。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砌筑面应适量洒水。砌筑加气混凝土宜采用专用工具(铺灰铲、锯、钻、镂、平直架等)。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上下皮砌块的竖向灰缝应相互错开,相互错开长度宜为300mm,并不小于150mm。如不能满足时,应在水平灰缝设置2Φ6的拉结筋或Φ4钢筋网片,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的长度不应小于700mm。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灰缝应横平竖直,砂浆饱满,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90%;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80%。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不应超过15mm。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转角处,应使纵横墙的砌块相互搭砌,隔皮砌块露端面。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T字交接处,应使横墙砌块隔皮露端面,并坐中于纵墙砌块。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如无切实有效措施,不得使用于下列部位:

1、建筑物防潮层以下部位;

2、长期浸水或化学侵蚀环境;

3、长期处于有震动源环境的墙体;

4、砌块表面经常处于80℃以上的高温环境。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上不得留设脚手架眼。每一楼层内的砌块墙体应连续砌完,不留接槎。如必须留槎时应留成斜槎,或在门窗洞口侧边间断。

原料配合

编辑

播报

加气混凝土砌块

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其它混凝土一样是由几种材料组成的。因此,就存在用哪几种材料,每种材料用多少的问题.配料中所采用的各种材料用量的百分比就叫作配合比。

对加气混凝土而言,确定一个良好的配合比,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制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符合建筑的要求。在诸多性能中,首先是体积密度和抗压强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制品的耐久性等性能。

(2)制品或坯体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与工厂生产条件相适应。如浇注稳定性。料浆的流动性(稠度)、硬化时间以及简捷的工艺流程等。

(3)所采用的原材料品种少,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污染或低污染,并尽可能多利用工业废料。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的确定和使用,一般要经过理论配合比的研究试验,生产用基本配合比的确定,并考虑配合比的经济性,最后计算确定配方。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